《河中石兽》选择题
1、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古义和今义相同的是( D )
A.但知其一 B.是非木柿 ..
C.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
【解析】A古今异义,只。B古今异义,这。C古今异义,离开。D古今同义,设立,布置。
2、下列语句中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C )
A .一寺临河干 B.棹数小舟
C. 不亦颠乎 D.一讲学家设帐寺中.
【解析】C不亦颠乎:通假字,“颠”通“癫”,疯狂。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B )
A.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校阅水军 ..
B.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山峦为晴雪所洗 ..
C.沿河求之,不亦颠乎 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 ..
D.渐激渐深,至石之半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
【解析】A经过;检阅。B被;被。C句末语气词,相当于吗;在。D的;主谓之间。
4、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C )
A. 棹数小舟 棹:划船 B. 不亦颠乎 颠:通“癫”,疯狂 ..
C. 渐激渐深 激:猛烈 D. 转转不已 已:停止 ..
【解析】C冲刷。
5、选出下列句子中“之”字的词性与用法不相同的一组( D )
A .闻之笑曰 B.沿河求之
C.当求之于上流 D.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A代词,这件事。B代词,指石兽。C代词,指石兽。D助词,的。
6、下列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C )
A、山门圮于河(倒塌) B、棹数小舟(划船) ..
C、一寺临河干(河床) D、遂反溯流逆上矣(逆水流而上) ..
【解析】C河的岸边。
7、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
A. 求石兽于水中 能谤讥于市朝 B. 乃石性坚重 乃不知有汉 ....
C. 至石之半 怅恨久之 D. 如其言 其如土石何 ....
【解析】A在;在。B原来是;竟然。C的;补足音节。D代词,他;语气词,表反问。
8、对下列句子翻译不当的一项是 ( D )
A.寻十余里,无迹。(寻找了十多里,也没有石兽的踪迹。)
B.众服为确论。(众人佩服他的话,认为是正确的判断。)
C.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按照老水手的说法去找,果然找到石兽在几里外的上游。)
D.竟不可得。(居然没有找到。)
【解析】D最后没有找到。竟:终了,最后。
9、对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B )
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
A.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B. 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离开的呢?
C. 你们这代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呢?
D.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会是突然上涨的河水带着前往的呢?
【解析】尔辈:你们这些人;去:离开。翻译时注意这些关键字。
10、下列对文章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D )
A.文章叙述以时间为序。先写寺僧寻找石兽未得,再写讲学家的议论令众人信服,最后写老河兵的分析及众人据其推断终得石兽。
B.文章语言简洁。如写寺僧沿河打捞石兽,仅用“棹”“曳”“寻”等动词领起三个断句,简述打捞经过,以“无迹”交代结果。
C.文章寓理于事。作者借人们寻找石兽的经过及令人惊讶的结局,引出天下事不可“据理臆断”的深层思考。
D.文章人物各具特点。在打捞石兽一事上,寺僧不切实际,认识片面;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老河兵综合考虑,实事求是。
【解析】D“讲学家不深思熟虑而盲目行动”说法错误,文章第二段中关于讲学家重在通过语言描写写出他的看法,而没有写到他的具体行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