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和生化化学教学相融合的探索与思考
闫梦丹
(江苏护理职业学院,江苏 淮安 223005)
摘 要:文章主要以加强思政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重点进行阐述,并以当下高校思政教学的实际发展情况为依据,首先分析高校医学专业进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其次介绍高校医学专业进行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最后以生物化学课程为例,阐述在教学中如何从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深入思考与反思,彰显思政教育成效几个方面深入说明并探讨以医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为例,加强思政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以期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关键词:思政教学;生物化学;教学中图分类号:Q5-4;G71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2-3872(2019)32-0144-022018年,总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贯穿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各领域,学科体系、教学体系、教材体系、管理体系要围绕这个目标来设计,教师要围绕这个目标来教,学生要围绕这个目标来学”。专业课程思政作为现阶段高校教育工作的新型模式,作为医学院校,医学课程思政教育不仅要强化学生医学基础知识和技能,更要把思想政治内容渗透在学生的学习与生活中,从而对学生今后的成长与职业生涯的发展产生积极影响。生物化学作为生命科学的基础课程,一般开设于学生入学后的第一或者第二学期,这个时期不仅是奠定专业基础知识的时期也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的时期,如何在生物化学教学中融入思政内容是适应新时代教育的需要,也是作为一名生物化学教师需要思考的问题。作为一名职业院校的教师,在加强学生知识和技能学习的同时要不断强化思政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以下为笔者给予的相关分析与建议。
1 高校医学专业进行思政教育的必要性
在现代化医学的迅速发展背景下,医学教育思想和模式在观念以及行动上由以往的生物医学模式朝向心理与社会医学的模式方向转变,医学服务从开始只注重疾病的治愈率逐渐发展到在关注治愈率的同时注重人们生命质量的高低,近年来医患关系逐渐恶化,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也不断下降,作为医学专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渗透思政教育,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是十分必要的。依据如下:
其一,大学时期为学生“三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人类为环境的发展产物,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多种思想文化的汇通势必会影响到学生思想信仰与价值思想,学生价值取向逐步多元化,一些学生盲目追求金钱、淡化国家整体综合效益、注重奢侈淡化艰苦奋斗意志的磨练现象普遍存在,而大学生在院校中应该形成积极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所以教育中要融合思政内容。
其二,高校医学专业学生的成长特点。医学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医学院中的学生过于关注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形成,淡化医患良好沟通的技巧总结,且没有关注爱国主义与人文教育文化的吸取,另外在职业意识弱责任感低的情况下又会造成学生的学习热情差,因此学生需要教师在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培养的过程中引进职业道德品质与奉献精,树立学生服务意识,让学生体会到职业素养和专业技能在医疗工作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的职业认同感和使命感。
2 高校医学专业思政教育存在的问题
2.1 教学内容不够新颖
课程思政强调要将专业技能培养和思想道德教育相结· 144 ·
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两者的融合,不能生搬硬套。一些院校即便意识到在教学中引进思政教学的必要性,采取一系列的教学方式,然而由于教学内容不够新颖,依旧按照传统课堂上的教学模式,甚至尚未对教学内容进行加工就直接教授给学生,导致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强,无法全面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制约教学效果的提升。2.2 教学手段不够灵活
在教学中,由于生物化学本身知识点繁杂内容抽象难懂,诸多教师在引进思政教学内容的过程中,受到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沿用“满堂灌”的教学方式,缺少灵活的教学手段或者淡化教学手段的灵活性掌握,导致学习效果差强人意。比如在利用线上进行教学仅仅强调信息化教学的形式,却忽略了对学习效果的有效监督。或者在多媒体技术使用中没有掌握好“度”,导致学生整节课程都在研究视频的内容,没有关注到思政的内涵,不利于教学活动的有效进行。因此,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信息技术手段,结合慕课、智慧职教平台,利用翻转课堂、采用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来提高教学效果。
3 加强思政教学、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有效措施——以医
学基础课程生物化学教学为例
3.1 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思考
生物化学作为医学的基础课程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早在2000多年前就有我国古人已经利用粮食为原料进行酿酒;唐朝孙思邈利用猪肝治疗夜盲症。1965年我国科学家首次采用人工方法合成了牛胰岛素。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这些教学案例,树立学生爱国主义情怀、培养民族自豪感、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精神。或者教师可以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根据教学内容加强思政教育,关于酶活性与含量的调节,前者涉及激活和抑制,后者涉及诱导与阻遏。不同的调节过程会出现截然相反的效果,呈现矛盾之间的对应。思考到生物体的发展层面,两者之间相互协调可以发挥不同功能,也就是矛盾存在的统一性。因此,生物化学课程中渗透唯物辩证的思想,不只是加深学生给予生物化学知识的领悟,还便于学生科学人生观念的形成。
3.2 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
对于医学基础课程的生物化学教学,要想加强思政教学的有效性,在教学设计中要充分挖掘思政元素,按照教学需求适当的引进职业思想品质教育内容。比如在介绍蛋白质的元素组成特点时,结合三聚氰胺毒奶粉的相关事件,一方面可以讲述蛋白质涉及的凯氏定氮法要点,另一方面是可以培养学生敬畏生命,树立诚信不唯利的人生观念。进一步联系到作为一名义务工作者,更需要怀着仁爱之心去面对患者,给学生树立一定的职业道德思想素养。同时在教学过程中同时注意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的有效融合,吸引学生兴趣,从
2019·0 8NIANQINGREN JIAOYU
年轻人·教育
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3.3 深入思考与反思,彰显思政教育成效
医学领域中的生物化学实践教学,教师可以给学生渗透具备代表性和启发性的案例,促使学生构建完整的医学知识结构体系,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引导学生可以深入关注医生职业角色与职业力量。比如“物质代谢”相关内容的教授,给学生介绍地震之后两日为被困者生存的最佳救援机会,然而存在着两日之上的生存案例,尝试思考幸存者在缺少食物的支撑之下,怎样进行物质代谢?机体内物质代谢的实际情况是怎样的?扩展医生职业道德内涵,尤其是政治素养、团队合作与责任精神等,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三观”,有效的落实高校生物化学教学中思政教育的渗透工作,促使学生全面成长。
识,发展学生专业技能,致力于学生综合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参考文献:
[1]宋岚,周芳亮,程莉娟,等.“互联网+”生物化学以学生为中心
教学模式探索[J].基础医学教育,2017,19(9):709-711.[2]李玉琴,王英.高职医学《生物化学》课程翻转课堂教学设计——
以护理专业“肝脏的生物化学(胆色素代谢)”教学设计为例[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2):7.[3]章华兵,顾芳.基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的医学生物化学
教学模式改革探究[J].基础医学与临床,2018,38(8):1211-1213.[4]晁相蓉.依托智慧职教云课堂的医学专科学校生物化学SPOC的构
建与应用[J].生命的化学,2018,38(6):905-909.[5]田野,高金鑫.《生物化学与生化药品》传统教学与网络信息技
术优化组合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8,5(13):156-157+167.[6],张笑添,马鸣旺,等.生物化学与生化检验教学的改革与
实践[J].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7,38(24):3498-3499.[7]胡宇英.重视生物无机化学在生化教学中的地位与作用[J].生
命的化学(中国生物化学会通讯),1986(1):38-41.[8]杨晓慧.关于高职思政课程引领协同课程思政的探讨[J].教育
与职业,2019(18):80-84.[9]潘燕.新时代高校“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的协同育人机制
研究[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17):87-88.
4 结束语
思政与专业课程的相结合是新时代的要求,生物化学课程作为医学领域的基础内容,在培养学生牢固的基础知识与树立良好的医学人文情怀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作为教师本身要转变教学理念,传道、授业解惑相并重,要巧妙地在生物化学教学中引进思政内容,润物无声,以学生为主体,优化教学环节,培养学生良好的医学人文素养、深入思考与反思,彰显思政教育成效等,树立学生新时期的服务精神和职业意
(上接第74页)家庭能够重视起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2.2 强调家庭教育对大女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
各院校应当充分意识到家庭教育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性,相关教师应当与家长进行有效的沟通和交流,提高家长对家庭教育的重视力度。与此同时,教师应与家长进行互联互动,使家长能够掌握对大学生进行身心健康教育的方式方法,鼓励家长配合学校完成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任务,进一步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使大学生能够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生活。2.3 重视大学生的自我完善
虽然,家庭因素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提高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但大学生心理适应程度以及完善程度对自身心理健康的影响更加重要。大学生的自我完善有利于促进大学生自我系统的发展,深入挖掘大学生心理存在的问题,使大学生能够提升自身的抗逆心理以及心理适应水平,使大学生能够灵活采用多种方式解决家庭因素存在的问题,提高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态。
原生态家庭的背景,并以此为基础,采用建立相应的原生态家庭档案重视大学生自我完善等措施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为大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当然,这一过程也并非一蹴而就的,其是一个系统且长期的过程,需要家庭学校以及社会诸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实现。参考文献:
[1]杨捷.基于大数据视角的家庭环境因素对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的
影响分析[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8(24):35-36.[2]孟牒.家庭环境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
与实践,2018,10(3):109-112.[3]苗苗,杨轶男,胡晓斌,等.家庭环境与父母教养方式对大学生课
堂手机依赖症的影响研究[J].中国校医,2018,32(2):81-84+86.[4]周黎倩.高职生社会性发展与家庭环境、人格特征的关系研究[D].
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7.[5]刘小锋,任建国.家庭客观环境对大学生抑郁状况的影响分析[J].
海峡科技与产业,2017(9):204-205.作者简介:赵蕊,女,助教,研究方向:哲学。
3 结束语
总而言之。原生态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高低有着直接或间接的影响,需要我们给予高度的重视,深入挖掘
· 145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