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淳的概况简介

高淳的概况简介

来源:筏尚旅游网


高淳的概况

高淳县地处长江以南,隶属于南京市。南京市郊,东邻常州地级市下的溧阳县级市,

西接安徽的宣城地级市下的宣州区和郎溪县、马鞍山地级市下的当涂县,北临溧水县。

面积801.8平方千米。2008年底,总人口42.17万人。

高淳民俗文化

高淳四宝

高淳薛城遗址

高淳民俗文化 自古以来,高淳先民在这块土地上繁衍生息,文化传承有序,文脉源远流长。纵观高淳的历史文化

主要呈现出以下几个特点: 一历史遗迹呈现出有序的连贯性。从整个高淳的历史沿革来说,

6000多年原始社会先民就在这

里生存,保留着新石器时代的金陵第一古村落——薛城遗址;春秋战国时期,伍子胥率军民开掘了至今仍

在发挥航道作用的世界上第一条人工运河——胥河;秦汉时期,高淳是苏南政治、经

济、文化的中心之一,

留下了固城遗址、大量汉墓;三国时期,孙权为母亲筑塔做寿、周瑜在固城湖训练水兵;唐代,高淳的方

言具有盛唐遗韵,崔致远在高淳为官时写的《双女坟》成为韩国第一首汉文诗;宋代,有玉泉寺、岳飞抗

金岳城遗址等;元代文化在其他地方保留并不多,但高淳的刘家陇戏楼、花鞑子等遗存尚在;到明清时期,

有淳溪老街、三元观戏楼、太平天国营垒遗址等等。这些历史遗存无不验证了高淳这一独特地域环境的古

老而神奇。 二是文化形态具有着鲜明的区域性。在地理位置上,高淳属于古吴越地区,自给自足的传统农

耕经济始终占据着主体地位,农耕文化是高淳最具典型的特征。在人口变迁上,历史上高淳曾经出现三次

大规模的人口变迁,分别发生在魏晋南北朝、南北宋及太平天国时期,高淳现有的村落基本上由这三次人

口迁徙而形成。移民来到高淳后大多聚族而居,这也是高淳村落最显著的一个特征。大量移民的到来不仅

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而且将文化传播到高淳,与本地文化结合,相互吸收、相互影响,造成了高淳文

化形态的多元性、庞杂性、区域性特征,并在随后的历史进程中这种文化始终没有被割断过,这得益与高

淳地理位置的闭塞性和生产方式的自足性。所以,今天我们看到许多地区已经消亡的文化现象在高淳却能

找其遗踪或轨迹。如魁头信仰是北方宋代以前比较盛行的一种民间文化,但后来却消失了;民间庙会上的

一些祭祀活动如挑花篮、出台阁等至今在高淳完整保留下来。 三是民间信仰保留着原始的古老性。高淳民间信仰保留了巫文化的特征,既有原始的图腾崇拜、

自然崇拜、祖先崇拜、鬼魂崇拜,也有宗教色彩的道教佛教俗神崇拜、天地神仙崇拜,充斥着天上、人间、

地府,融儒、释、道三教于一体,构成了十分庞大的信仰体系。这种信仰文化的存在和发展,延伸出许多与神有关的宗教祭祀活动,如源于西周祭祀活动的傩舞“跳五猖”,祈求赐福的“跳财神”、“跳钟馗”、“ 跳杨

泗”、“凌云车”等都带有神秘的色彩和原始神灵崇拜的成份。再如高淳民间为纪念治水英雄张勃、唐朝抵抗

安史之乱的大将张巡等历史上为老百姓造福的人物,而形成的出巡纪念仪式,其规模

达到上千人,在中国

绝无仅有,这种大型的祭祀出巡仪式,是古代“春祈秋报”的遗存,目的是祈求和感谢神灵的恩赐。 四是民俗文化表现为丰富的多样性。高淳民俗文化十分丰富,高淳婚俗礼仪十分繁杂,始于周

代“六礼”,即:提亲、合八字、定聘、清担、送日子、迎亲。高淳丧葬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古代“五服”的礼制。

高淳山歌属“吴歌”范畴。此外,高淳的民间文艺丰富多彩,形色多样,诸如舞龙灯、跳狮子、划龙船、跳

马灯、打水浒、踩高翘、荡旱船、打莲湘、挑花篮、打八怪、叠罗汉、打腰鼓等,其中东坝跳五猖、大马

灯在外的影响比较大,薛城花台堪称江南一绝等等。据了解,全县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1个,省级非遗项

目2个,市级非遗项目21个,县级非遗项目29个,民间文艺种类30多种,有“民俗歌舞之乡”的美称。这

些形式多样的民俗活动不仅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传统特色,而且具有悠久的历史、较高的文化品位,既

是高淳文化资源的一大优势,也是我国文化艺术宝库中的瑰宝。

高淳四宝

四方宝塔

四方宝塔即保圣寺塔,位于县城东郊,是南京地区最早建造的佛塔。据清光绪《高淳县

志》记载:“保圣寺......有浮屠,吴赤乌二年(239年)建。”浮屠,是梵文佛塔的音译,起

源于古印度。东汉初期,佛教传入我国,寺、塔随之出现。一般是先建寺后造塔,而高淳保

圣寺却是先造塔后建寺。这里流传着一则民间故事:吴黄龙元年(229年),吴大帝孙权从

武昌迁都建邺(今南京)。有年腊月初八,一场大雪梅花尽开,孙权母亲到高淳赏景,当轿

行至东郊,被两位醉酒打架的道士挡驾,孙母喝令拿下,俩人却受惊吓而死。事后孙母神情

恍惚,寝食不安,于是孙权遵母命在当地建塔,以镇邪之用。唐贞元十七年(801年),名

僧贯休云游到高淳,看到光有塔没有寺,便在塔西南兴建禅寺,取名龙城寺。北宋大

中祥符

年间改名保圣寺。明崇祯年间在寺内建藏经阁,收集经书四橱。清咸丰时,寺庙毁于战火,

但佛塔幸存。1982年保圣寺塔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两次拨款修葺。该塔四方

七级,楼阁式,青砖砌成,高31米,底层每边长5.3米,从下向上逐层内收,呈一方锥体。

每层飞檐凌空,四角装置风铃,塔顶安有铁刹。各层设回廊栏杆,游人沿内梯登临远眺,湖

光山色美不胜收。

一字街

一字街原是北宋政和五年(1115年)徽宗命蔡京征集建康五县民工在固城湖围湖造田,

筑成900余顷的“永丰圩”,并在沿湖东北岸用花山青灰条石铺成的街道。其时,商店林立、

居民云集,水陆交通方便、来往商旅不绝,成为苏皖两省交界的重要集镇——高淳镇。

明初,朱元璋为解决京师漕运,于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下诏疏浚胥河,在固城湖

东建石坝启闭,名广通镇,俗称东坝。正德七年(1512年)夏,高淳发大水,为保下游苏

锡常地区,朝廷下令增高东坝三丈,使固城湖水不复东流,水位抬高,高淳淹田十万余亩,

一字街从此沉没湖中。

现今一字街是县城老街,原名正仪街。据清光绪《高淳县志》载:“明弘治四年(1491

年)立县署”,老街始建于此时。原长800多米,现保留了东自江南圣地,西止通贤街口一

段长345米,街宽约4米,路面横铺胭脂石,两侧镶嵌青条石。街道两旁房屋均为前店后宅,

楼宇式双层砖木结构,门楼挑檐、斗拱,木排门板、镂花窗格、马头火墙、蝴蝶小瓦,典型的明清风格。著名民俗学家费孝通考察高淳,称:“高淳老街布局之工、结构之巧、营造之

精、装饰之美,与安徽屯溪老街并称为‘姊妹街’”。

高淳老街上有建于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的吴氏宗祠,抗战初为新四军第一支队

司令部,陈毅司令员驻地,现辟为纪念馆。还有民俗馆、道教神像画馆、赵厅,及去年复建

的关王庙等。

倒栽柏树

倒栽柏树在县城东北9公里处古柏镇政府院内,相传西晋太康二年(281年),江西道

人许逊来高淳修道,建寻真观,亲手植柏树两株。一株已死,另一株虽枯犹存,形状稀奇古

怪:树围近5米,躯干表皮脱落,挺拔如铁;顶上枯枝形如“根须”,盘旋向上,直刺青天;

下部树杈斜伸,青枝绿叶,乍看就像倒栽一样。

白牡丹

白牡丹在固城湖畔花山玉泉寺内。花山是以盛开牡丹花而得名,山中有座千年古刹玉泉

寺,相传是唐末名士罗隐所建。寺庙大门大多是座北朝南,而玉泉寺却是居西向东,令人称

奇。寺前有五峰遥遥相对,形似“五虎卧地”;寺后飞泉清洌,久旱不枯。山门有“鹤顶格”

嵌字联;“玉磬金钟敲佛地,泉声松韵锁禅门。”寺内对联:“鸟鸣竹里笙歌雅,牡丹花

间字

句香;殿前无灯凭月照,山门不锁待云封。”此乃寺院楹联中佳作。

薛薛

薛 城

城城

城 遗

遗遗

遗 址

址址

遗址位于南京市高淳县薛城乡,紧邻石臼湖南岸。1997年南京市博物馆和高淳县文化局

联合对该遗址进行了第一次抢救性考古发掘。发掘面积为100平方米。发掘表明,遗

址的文

化层堆积可分为上、下二个大的层次。上层为墓葬,共发现115座。随葬品有陶器、石器、

骨器、玉器等,其中以陶器、石器居多。作为生活用具的陶器以夹砂和泥质的红陶为主,另

有少量的灰陶和泥质黑皮陶。陶器的装饰纹样主要有镂孔、弦纹、锥刺纹、戳印纹、附加堆

纹和彩绘等。主要器型有深腹平底侈,釜作为生产工具的葬品主要有石斧、锛、锄、陶纺轮

等。玉器主要有璜、管、坠等。

下层为一处居址,有房基、柱洞、灰坑、灶穴等,分布密集且成组出现。房基为半地穴式的

建筑。灰坑中除发现有大量的陶器、石器以外,还出土了大量的水生动物骨骸,主要有鱼、

龟板、螺、蚌等动物的遗骨。

根据遗址内出土物的分布,薛城遗址的时代为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早的阶段。其中上层的

墓葬时代大致和北阴阳营遗址的二期相当;下层居址的时代相当于太湖流域马家浜文化的中

晚期。

薛城遗址是长江下游南岸苏、浙、皖三省交汇地带一处极其重要的史前古文化遗址。这

一遗址的发现和发掘,填补了该区域史前文化的一个空白。而且,遗物中反映出的极具地方

风貌的古文化遗存,为进一步探讨这一大区域内的史前文化的文化类型提供了非常重要的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