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多媒体融合视角下的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模式探索

多媒体融合视角下的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模式探索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45卷 第5期 2018年5月

天 津 科 技

TIANJIN SCIENCE & TECHNOLOGY

Vol.45 No.5May 2018

科技编辑

多媒体融合视角下的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模式探索

朱 姣

(首都体育学院 北京100191)

摘 要:当前,学术期刊面临前所未有之变局,即多媒体融合下的出版与传播变革。在出版方式方面,学术期刊应注重从文字到全方位出版内容上的扩展,从纸质期刊到互联网刊出版形式上的改变;在传播生态方面,学术期刊应适应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方式的特点,以及基于大数据的私人定制与有效精准的传播理念。未来学术期刊应立足于多媒体融合打造自己专业领域的学术圈,通过集约化的途径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与共享。 关键词:学术期刊 出版 传播 多媒体融合

中图分类号:Z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8945(2018)05-0094-03

Publication and Communication Model of Academic Journal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ultimedia Convergence

(Capital University of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s,Beijing 100191,China)

ZHU Jiao

Abstract:At present,academic periodicals are facing unprecedented changes,which include the reform in publishing and communication under the development of multiple media convergence.This paper points out that academic journals should focus on the extension from the text to the full range of publishing content and the change of form from printed journals to internet ones;adapt to the mobile Internet era changes in the way of reading and the big data based customerization andeffective dissemination from the aspect of dissemination of ecology.The future academic periodicals should be based on the media to create academic circles that integrate their own professional fields,and realize the effective use and sharing of resources through intensive means.

Key words:academic journals;publishing;communication;multimedia integration

传统学术期刊以纸质期刊作为传播方式,本本相传的杂志是人们固有认知中的期刊形象。现今,随着社会的发展,新的媒体形式不断涌现,台式电脑、平板电脑、手机等智能终端的出现,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等新平台的诞生,都给人们带来了新的阅读体验,时刻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一直以来,学术期刊致力于出版某一特定专业领域内的学术文章,学术文章往往具有篇幅长、文字多、专业性强的特点,在过去的几百年间,传播形式一直较为单一。在时代变革的今天,基于多媒体融合的视角,如何重塑期刊的出版与传播,是许多研究者重点关注的问题。基于我国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的特殊性[1],即从体制上主要为行政化办刊,学界重点探讨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新模式的研究日益增加。另一方面,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明确提出,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已

收稿日期:2018-03-22

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反映到出版领域就是随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人民日益增长的新的学术文章出版需求,与学术期刊整体发展不平衡、不充分之间的矛盾。本文拟从学术期刊的出版方式与传播生态 2个角度,对现今出版的变革情况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对未来学术期刊的发展方向作一探讨。

1 学术期刊出版方式的变革

1.1 从文字出版到全方位出版模式的转化

自期刊出现以来,一直使用印刷版作为传播的手段。一篇论文的出版,应包括研究的前言、方法、结果、讨论等几个部分,而这几个部分的内容主要通过文字、图片、表格的形式印刷在纸张上,得以出版。而

2018年5月 朱姣:多媒体融合视角下的学术期刊出版与传播模式探索 ·95·

我国大部分的学术刊物,仍基本上采用黑白印刷,从而获得较为清晰的视觉效果,以彰显学术论文的严 所以优先出版可以说收效甚微。尽管互联网的新技术给学术期刊出版带来了变革的机遇,但是我们还需肃性。

新世纪以来,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世界范围内已有部分知名刊物开始在自己的网站上发表出版过程中的成果,这其中可能包括实验的方法过程、实验的原始数据、丰富的彩图结果,甚至是作者相关的介绍研究的视频。我国也有公司开始涉足学术期刊的增值服务,他们在期刊的固定位置上添加二维码,感兴趣的读者可以付费获得论文相关的更多内容,甚至可以向文章的作者或编辑部进行提问。这些出版内容的增加,极大地丰富了出版的可能性,使学术研究的过程更加透明,甚至极有可能提高实验研究的重复率。可惜的是,尽管很多期刊已经意识到了全方位出版的优势,但是更多的期刊仍然处于观望中。同时,很多作者还没能熟悉这样的出版模式,需要更多的宣传与推广才能够实现。 1.2 从纸质期刊到互联网刊的转化

期刊从诞生开始,就具有周期性的传播特点。国内的学术期刊多为月刊或双月刊,部分刊物则为半月刊、季刊、年刊。每一本学术期刊都有自己的出版规律,每个编辑到了发刊之前基本都会忙作一团。这样出刊的好处在于,固定周期下,每个月甚至每天,期刊编辑们都基本能够预测与计划自己每天的工作任务,作者也能够明确地了解目标刊物的出版时间。然而,每本期刊都有固定的页码,这就意味着固定的载文量。据不完全了解,部分中文核心期刊的发文时间基本已经在一年左右。

随着互联网出版物的出现,学术期刊应不再满足于过去纸质期刊的出版形式,应立足于网刊的打造。许多的学术期刊在多年前已经开始打造了自己的门户网站[2],实现了审稿办公的数字化,甚至将自己纸质期刊的电子版实现了开放获取。但本文所述的网刊,并非仅限于纸质期刊的电子版。网刊应与纸质期刊具有同样的出版效力,同时,它不被传统的刊期所束缚,可以在一篇文章完成完整的审稿与编校之后单篇出版,并不需要等待其他文章联合刊出。尽管部分网刊已经拥有了互联网连续出版物的刊号,其效力等同于纸质期刊,但是数量仍较少,且未能实现与纸质期刊的融合。现今中国知网也已经在几年前推出了单篇优先出版,但一则编辑部受限于传统的出版模式,并未真正实现优先,仅仅是在纸质期刊印刷前才能在网络上进行发布;另外,各个高校的职称评定部门仍然只将纸质期刊印刷出来的文章作为审核标准,

要在上层建筑中改变传统的制度才能够适应新的时代发展。

2 学术期刊传播生态的变革

2.1 移动互联网时代阅读方式的转变

新的媒介平台不断涌现,包括门户网站、微博、微信、客户端如雨后春笋般轮流占据人们的日常生活,改变了大家的阅读方式。过去,门户网站将很多信息集中在一起,以全、广、多的内容特点吸引当时的互联网用户;几年之后,微博140字的推广席卷了全世界用户群体的大脑,人们逐渐开始习惯于碎片化的信息获取方式;之后的微信平台受到相当多用户的青睐,基于私人化朋友圈的信息碰撞给每个人的信息传递带来了新的感受;而今,在人们纷纷想要逃离微博与微信之时,客户端(APP)想要精准抓住每一位用户的心,必须瞄准于精致化与专业化的信息知识服务,将用户群体进一步进行细分。

学术期刊作为学术观点的传播媒介,当然要抓住时代机遇,通过以上这些平台有效地传播作者的观点与研究结果,使自己的影响力最大化。然而,在传播过程中,经过众多学术期刊的实践与试水,难免也出现一些水土不服的现象。如众多学术期刊开始创建自己的公众号,将自己的期刊目录或文章内容在公众号上进行发布。然而,纵观公众号传播的特点,必然包括夺人眼球的题目、精简轻松的文字内容、绚丽多彩的图片,甚至还应包括配乐、构图、分割线的有效应用,乃至大众娱乐化在其中的效果运用。很多的学术期刊虽然通过公众号发布自己的文章,但却没有熟悉公众号传播的特点,并没有将文章的内容加以改造与适应,其传播效果可想而知[3]。同样,也有期刊打造了属于自己的客户端,但是其形式往往大于内容,用户难以获得满意的体验。另一方面,无论是微信公众平台,还是客户端的打造,都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支持,众多的学术期刊往往独木难支,难以开展相应的工作。 2.2 基于大数据的私人定制与有效传播

大数据时代来临,越来越多的网络媒体开始强调定制化的服务理念,通过收集用户使用的大数据,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点对点地精准投放,使对某一领域信息感兴趣的读者持续获得这一领域的知识。大数据是一种资源,也是一种技术,还是一种思维。大数

·96· 天 津 科 技 第45卷 第5期

据话题席卷世界,大数据具有海量、高速、多样化和高价值等4个特点[4]。大数据的应用无处不在,如果你在网络搜索引擎中曾经搜索过某样东西,你就会发现,自此之后,你会持续接收到该类产品的信息。部分视频网站可以依据你所看过的某一电视剧,持续地向你推荐相应类型的电视剧产品,你甚至无需作出选择,他们已经知道你想要的内容。

学术期刊编辑部是数据的生产者,每个编辑部应如何挖掘自己手中已经拥有的大数据是其应该思考的问题。首先,学术期刊可以将自己的作者与审稿专家进行专业细分,向他们定向推送自己出版的相应专业领域的文章;其次,基于公众平台的后台数据,学术期刊编辑部可以对他们的读者进行细分,了解他们感兴趣的内容,进行相应的选题策划,或者广告投放;再者,对受到读者欢迎的作者进行统计,进一步搭建学术期刊的传播平台,将部分作者打造为学术明星,举办专门的学术研讨会,实现作者与读者面对面的沟通。学术期刊应对自己进行重新定位,将自己所拥有的大数据有效地加以利用,将知识切实地转化为力量。

3 多媒体融合专业领域学术圈的打造

网络时代发展到今天,学术期刊必须要顺应时代

进行出版与传播方式的变革。然而,众多学术期刊所面对的现实却是各方面资源的紧张,仅仅是日常的发刊尚且捉襟见肘,不要说再行拓展其他业务,拥抱时代的召唤。纸媒的寒冬早已来到,学术期刊必须要采取抱团取暖的姿态,才能面对当今的发展变局。

如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的构建,其依托于中国高校科技期刊医学专委会,将全国265高校医学期刊囊括在内,单独的联盟门户网站的建立,全体协同采编系统的使用,综合移动互联网客户端的使用,以及相关的线下其他产品的研发[5]。该联盟的产生极大地实现了资源集合的最大化利用,同时有效促进了医学学术期刊影响力的提升与传播。

除了医学期刊之外,很多不同专业化领域的期刊都在实现联盟化、集约化发展,这是顺应时代的举

措,也是学术期刊未来必须要迈进的道路。这其中,

最难解决的还是制度建设与机构设置问题,这将是未来集约化发展道路上大家都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4 结 语

随着时代的发展,学术期刊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其出版与传播的方式都将在几十年之内面临重大变革。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风险,是勇敢踏出一片崭新的未来,还是抱残守缺,坚持传统,将是每个编辑部都要面临的考验。将问题梳理并解决,才能从容面对挑战,争取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廖坤,崔玉洁. 网络时代学术期刊数字出版模式探

析[J]. 编辑学报,2017,29(2):116-118.

[2] 胡志强,栗延文. 浅析刊网融合模式下的科技期刊网

络内容构建[J]. 编辑学报,2010(s1):98-99.

[3] 谭广鑫. 体育科技期刊网络化和国际化探索的困境与

对策[J]. 编辑学报,2016,28(2):162-163.

[4] 贾晓青,王淑华. 大数据时代科技期刊发展变革断

想[J]. 编辑学报,2014,26(6):576-578.

[5] 赵金文,钱锋,颜帅,等. 中国高校医学期刊刊网融

合实践探索——以中国高校医学期刊网为例[J]. 编辑学报,2015,27(6):579-582.

[6] 阮剑,唐红波,王晓醉,等. “互联网+”环境下学

术期刊刊网互动融合新探[J]. 科技与出版,2015(12):132-134.

[7] 徐枫,郭沁. 数字时代学术期刊的创新形式[J]. 科技

与出版,2015,34(7):4-9.

[8] 付江. 转型·重生——2016年国内社科市场期刊动态

盘点[J]. 科技与出版,2017(3):24-27.

[9] 李若溪,游中胜,田海江,等. 我国学术期刊的网站

建设现状调查与网络期刊进化趋势分析[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6):1049-1056.

[10]

刘雪松,赵景辉,董秀玥. 中国科技期刊如何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化出版转变初探[J]. 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4,25(1):145-14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