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建设科技2006・增刊 市政技术 小跨径连续箱梁的设计 何玉宝 王晓蕾 (天津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院,天津摘300051) 要:介绍小跨径连续箱梁的三种设计方法: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设计,按允许裂缝宽度 控制;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设计,配束方式采用腹板连续预应力钢束;采用预应力 钢筋混凝土设计,配束方式采用腹板连续预应力钢束+顶板与底板预应力钢束。并 对三种设计方法进行比较。 关键词:小跨径;预应力连续梁;裂缝 中图分类号:TU997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008—3197(2006)S2—0191—03 在城市的常规桥梁工程中,特别是高架桥、 立交桥,连续箱梁桥一直是首选的上部结构。连 续梁结构有着受力性能好、外形轻巧、线条流畅 0.2 ITI1TI裂缝控制时,都能够满足要求。结构中裂 缝的存在不仅使构件的刚度下降很多,而且裂缝 的开展会造成钢筋锈蚀,使结构耐久性降低。裂 缝宽度与钢筋的直径成正比,而与钢筋的用量成 优美,养护工作量小,抗震能力强等优点。并且 由于其多跨连续,伸缩缝少,在行车舒适性上大 大优于简支结构,城市立交、高速公路中常常做 反比,当要求更严格地控制裂缝宽度时,在设计 中就要求配置钢筋时钢筋用量成倍的增加,而钢 筋用量增加后会造成钢筋在布置方面带来的不 为优选方案,而等跨径方案由于地形因素常经常 考虑。在连续梁结构中,可分为普通钢筋混凝土 结构和预应力混凝土结构,通常情况下对于25 m 左右的跨径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还是采用 预应力混凝土结构是计划经常遇到的问题。本 利。当需使钢筋布置3~4层时,造成混凝土很难 振捣浇注,混凝土间密实性不好,相应的混凝土 与钢筋间的握裹效果不理想,很难达到钢筋与混 凝土的共同工作,裂缝反而更难以控制。以3跨 文通过3×25 m跨筋等方案的比较,分析普通结 构还是预应力结构的不同情况下的内外情况。 25 m连续箱梁为例,箱梁全宽为8 m,梁高1.4 m, 当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时,以0.2 ITI1TI裂缝 控制时,钢筋用量140 kg/m2,而采用0.1 ITI1TI裂缝 1普通混凝土结构 在一般20 m左右跨径的混凝土连续箱梁结 控制时,钢筋用量为180 kg/m2,其用量将比原钢 筋用量大大增加,同时也造成钢筋在布设方面诸 多的不利及施工中的不便。 构中,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结构是完全能够满足 要求的。规范中规定在荷载组合——即永久荷 载组合与基本荷载组合下最大裂缝允许宽度为 0.2 ITI1TI。而对于20 m左右跨径的连续箱梁采用 2预应力混凝土结构 方法1: (1)按常规的预应力结构对其配置预应力钢 收稿日期.2OO5—10—12 作者简介:何玉宝(1977一),男,工程师,学士,天津市市政工 程设计研究院,从事桥梁工程设计工作。 束,按照满樘支架现浇箱梁的施工方法进行配束 计算。配束方式采用在腹板处设置连续束,见图 1、图2和图3。 一191—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市政技术 天津建设科技2006・增刊 图1三跨连续梁弯矩包络 图2钢束配置示意 图3钢束断面 从图1可知,在3等跨连续梁中,连续梁支点 弯角度大,预应力损失大,效果不理想;同时正、 处负弯矩是边跨跨中正弯矩的1.2倍左右;为中 负弯矩间的差异对钢束的调整会带来一定的困 跨跨中正弯矩的2.1倍左右。配束方式采用腹板 难。计算得出的箱梁最不利应力状况,见表1。 连续束的方式,钢束起伏于顶、底板之间,累积起 表1箱梁最不利应力 组合 正截面拉、压应力 规范限值 斜截面主拉、主压 规范限值 a(MPa) 应力a(MPa) ’ 长期效应 1.38 一‰≤0 短期效应 —0.12 一 ≤0. 一0.95 %≤0. 基本组合 7.46 一 ≤0. 7.46 ≤0.6Lk 方法2: 置底板钢束,负弯矩区配置顶板钢束。钢束配 (2)根据连续梁的弯矩包络图,采用在腹板处 置,见图4和图5。 配置一定数量的连续束,而在连续梁正弯矩区配 图4钢束配置示意 图5钢束断面 一192一 维普资讯 http://www.cqvip.com
天津建设科技2006・增刊 市政技术 对于这种设计条件,根据连续梁的内力包络 图,预应力钢束的设置更能发挥效应。但由于其 设置了顶、底板钢束,在施工中顶板钢束及腹板 由于是小跨径连续梁梁高通常较低,就使底板钢 束留有的施工空间较小,会给施工人员在箱内操 作带来了不便,但其梁体的应力效果比较好。计 钢束可以很顺利的施工操作,而对于底板钢束, 算得出的箱梁最不利应力状况如表2。 表2腹板配置连续束+顶底板配置钢束箱梁最不利应力 组合 正截面拉、压应力 规范限值 斜截面主拉、主压 规范限值 g(MPa) 应力 ̄(MPa) 长期效应 1.87 一d ≤0 l短期效应 0.44 n一 ≤0. 一0.92 ≤0. l基本组合 9.44 k一 ≤0. 9.44 ≤0. 3设计比较 许裂缝宽度控制。 设计方法2: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设计,配 上述设计方法中,以桥宽8 m,梁高1.4 m,以 束方式采用腹板连续预应力钢束。 3跨25 m连续箱梁为例,对上述3种配置方式进 设计方法3:采用预应力钢筋混凝土设计,配 行比较。 束方式采用腹板连续预应力钢束+顶板与底板 设计方法1:采用普通钢筋混凝土设计,按允 预应力钢束。 表3 3种设计方法比较 设计方法 方式 控制要素 特征 方法1 配置普通钢筋 裂缝控制 箱梁带裂缝工作,裂缝的存在使结构刚 度下降及耐久性降低 方法2 配置连续腹板预应力钢束 应力控制 结构中支点下缘出现拉应力,而中跨跨 中仍有较大的压应力储备 方法3 柬 配置连续腹板预应力钢束+顶、底板钢 应力控制 边跨及中跨跨中均存在0.压应力4—0.6MPa的 ,中支点处未出现拉应力 从上表3可知,采用方法一普通钢筋混凝土 行加强,腹板处也相应采用连续钢束,根据正、负 设计时,钢筋的用量随裂缝的控制而用量成倍的 弯矩的不同调整相应的顶、底板钢束,使梁体的 增加,从而造成裂缝宽度更不易控制,钢筋用量 受力状况更加良好。 很大。采用方法二设计时,连续梁的拉、压应力 均能满足规范的要求。但上例连续梁中负弯矩 4结语 相对中跨正弯矩较大,设计中采用连续腹板钢 通过对3×25 m连续箱梁采用普通钢筋混凝 束,在中支点处由于考虑预应力及支座沉降、温 土及预应力钢筋混凝土体系的比较和分析,在设 差效应等影响会使箱梁下缘出现拉应力,而中跨 计中一定要做到精心设计,综合考虑各种影响因 仍存在较大的压应力储备,正、负弯矩之间的较 素,如地理环境、气候、施工现状等,力求使设计 大差异导致连续钢束的不易调整及应力变化较 更符合实际情况,以达到经济、合理、高效、美观 大。采用方法三设计时,根据其连续梁的内力弯 的目的;避免设计的不合理性,使工程造成很大 矩包络图对正、负弯矩区采用底板与顶板钢束进 的浪费,增加了施工难度。 ---——19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