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深入生活 互联网对个体的影响
1, 互联网的另一个空间 2, 网络社交成瘾 新的网络社交
1, 网络交往中的民主 2, 网络交往中的新词汇 3, 网络交往中的从众
摘要:
互联网的发展开辟了人际交往的新空间,
互联网深入生活 互联网的迅速普及,使得各种变化接踵而至,这些变化对文化及人们的生活有着深远的影响。我们的联系方式从写信,发电报,传呼到打电话等,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和变革。而如今,越来越普及的网络交往无疑将我们推向一个更新的通讯改革浪潮。比起互联网的交往和联系,电话,写信等联系方式增大了人际交往的成本。
电子邮件,网络聊天工具,网络交流平台是网络交往的主要工具。发电子邮件提高了传播讯息的效率与及时性,减少了传播过程中耗费的资源。而一些及时通讯工具如msn,qq等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变得轻而易举。除此之外,如今风靡的微博,人人网,facebook等网络交流平台极大的推广了网络交流方式和流行动态。 威尔曼和海森斯威特在《日常生活中的因特网》所指出的,互联网已经从一个神奇的具有魔力的事物变成了普通人日常生活中的一个部分。(1)于此同时,网民每天使用互联网的平均时间与网络交往密切相关。即时通讯工具已经成为部分用户经常和特定社会关系进行联系的重要途径。其中,同学,朋友,亲戚之间的交往也依赖于它。除此之外,及时通讯工具在今天已突破交往的界限,走向买家与卖家之间的交流媒介。在如今网购流行的时代,网络交往工具也扮演了一个重要的角色。
互联网对个体的影响 1.互联网的另一个空间 随着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定生活压力越来越大,而面对身边寥寥无几的朋友,没一个能宣泄。研究表明,影响人际关系的主要因素有:相貌、正面的交往、相似性与互补性。互联网对拓展交际领域,扩大交际范围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互联网的产生克服了远距离的阻隔,使人们的交友范围扩大到全球。由于网络的虚拟性,人们将家庭住址,真实名字,工作单位等涉及隐私和利益的东西虚拟了,所以通过互联网交朋友显得轻松容易。此外,网络中身份的可信度较低,使得自我暴露的风险降低,从而导致了对于虚拟环境的安全感。这样一来便解决了一些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性格孤僻等原因无法在现实生活中交到朋友的人,在虚拟的网络空间中,可以以另一种身份交到朋友,满足了他们对于朋友的需求。还为一些特别想要宣泄自己的情感而又不愿意别人知道自己的人提供了一个宽松
的环境。人们可以在这个虚拟的空间中扮演与现实社会完全不同的角色。 在现实交际中,有一些人由于自己的家庭和相貌等因素而产生自卑心理,还有一些缺乏交际经验的焦虑症影响人际的正常交往。网络中的交际无形中为他们提供了无数的“模拟”交往试练,他们可以在网络交际中找到自信。网络中地位的平等性,同样可以减少交往中的许多因自身经济和身份地位的不同而造成的胆怯心理。在网上你的社会地位没有任何作用,不论你的一个教授还是一个学生,你的发言权是一样的。你的话语是否受欢迎没有任何的光环作用,只是你的话语是否吸引人。
《中国社会心理分析》指出,网上社会群体既是现实社会群体的延伸,又不同于现实社会群体。其社会角色不确定、社会关系松散且群体意识和归属感较为淡薄。2)在网络社交中,人们可以根据自己个性和想象为自己取名,为自己设置头像等,也可以根据自己的个性发表言论和文章。网络中常常充斥着在现实生活中不多见的偏激言论。 “团体”式的网络社区为兴趣和观点的相似的团体提供了公共交流平台,人们在其中可以感觉到归属感。正如史华兹( E. L. Schwartz) 所说,网民进入互联网最主要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寻找信息,更主要的是为了寻找符合自己想像中的他人,以便与之进行互动。3) 人际疏离
不可否认,互联网挣脱了距离和时间的束缚,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互联网又把人与人之间的距离拉开了。由于沉浸在虚拟世界中,人们摄取信息时越来越依赖于符号的抽象系统,使他们以一种外在化和冷冰冰的态度来面对这个社会,使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更加困难。互联网在消除直面交往障碍的同时也弱化了“面对面”的交往。在网络交往中,符号和语言是其中最重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的交往需要情感来表达,单以语言为线索来表达是不可能的,而且我们的许多人际情感需要相应的社会气氛,这种气氛不可能在网上形成。 网络社交迎合了人们交往快速、简单和公平的需求的同时也改变着年轻人的行为模式。不少年轻人热衷于网络聊天,网上办公和购物则催生了更多的“宅人”。甚至有一些人,当在现实中得不到浪漫爱情时,不去努力修通自己的性格缺陷,培养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而是沉溺于网络世界中的交往。 网络规则的约束是非常微弱,有些人习惯在网上肆意言论,在网上以自己为中心。当以社会接触时,就是有明显的抵触情绪,现实的规则与网上的约束形成对比,长此以往就会愈加依赖网络。由于网络交往的特征,在现实生活中不善言辞、找不到亲密伙伴的人也有机会在网络世界里大展风采,这无疑会加剧他们对虚拟世界的依赖程度。网络交往是单纯的,有些人将网络的交往中的单纯用在现实生活中,只会苍白无力和四处碰壁。由于不能实现客观现实和虚拟现实之间的角色转换,极易形成心理错位及行动失调等问题,从此就与外界隔绝,自己独来独往。这样不仅没有改善人际交往关系,反而恶化了。 2网络社交成瘾 一项调查发现,目前国内网民的网络社交行为与网络成瘾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很多人由于无法在现实中找到志趣相投的人,便局限于与一两个谈得来的好友交往。在生活中遇到的事情无人倾诉时只能通过网络与以前的朋友谈心。在社会日渐功利的今天,很多人都有这样的感觉,觉得朋友越来越找不到,因此沉浸在社交网络里变由此形成。与其相反的是一些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朋友的人,却因为迷恋社交网络中的虚拟而与身边的人缺乏交往,使朋友越来越少。 新的网络社交
1, 网络交往中的民主
马克•波斯特在他的《互联网怎么了?》中提出:“媒介尤其是电视与其它形式的电子传媒,孤立了市民并替换了旧式政治空间中的自我”,“网络社区的显著特点就是用不同的方式阻止民族、阶级、年龄、身份和性别等等级制度的流行”。在互联网上,人们可以对某一个观点畅所欲言,也因此冲淡了权威的地位。在前不久发生的动车事件中关于遇难者的赔偿金的支付在网络上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在短时间内就聚集了很大的关注度。网络社交在公共事件中发挥了十分有意义的舆论影响作用。 网络交往中的词汇
随着网络的普及,一种新的语言使用现象在网络交际中产生了,有人将其称之为“网络语言”。
一些文字如“楼上楼下”是指上面或下面相连的文章,;“小白”是指在网络论坛BBS中,经常浏览他人言论却极少做出回应的人。这些新词在网络中都被人们所认知。其次,数字不在是普通的阿拉伯数字了,它也被赋予了新的含义,如在聊天时,7456(气死我了),886(拜拜咯),这些代表一定含义的数字简化了我们的语言。
一些和谐词汇在网上出现也替代了我们的一些语言。一些“敏感词汇”在今天难以表达时,网络词汇便使得们 的语言和谐化了。 网络交往中的从众
网络的上的充斥着各种缺乏可靠的信息,人云亦云的信息被人们强烈转载和评论。很少有人去考虑其的真实性。大部分人的意见便代表了事件的被人们的认知情况。传播学者伊丽莎白·内尔·诺依曼《沉默的螺旋:舆论——我们社会的皮肤》中传达这样一个观点,人们在表达自己想法和观点的时候,如果看到自己赞同的观点,并且受到广泛欢迎,就会积极参与进来,这类观点越发大胆地发表和扩散;而发觉某一观点无人或很少有人理会(有时会有群起而攻之的遭遇),即使自己赞同它,也会保持沉默。意见一方的沉默造成另一方意见的增势,如此循环往复,便形成一方的声音越来越强大,另一方越来越沉默下去的螺旋发展过程。
由于网络交往的普及,使得任何人都可以发布信息,而所有信息都有机会丝毫不加选择的任意传播的机会。所以网民群体的意见并不能代表最真理性的声音。公众舆论往往不加辨别地依照大多数人的刻板印象或通过首因效应(依从消息最初的传播者或评论者)。
《中国社会心理分析》(沙莲香等 著)辽宁教育出版社 2004年12月版 C912 CS1.2
《互联网怎么了?》(【美】马克•波斯特 著 易容 译)河南大学出版社 2010年4月版
〕翟本端. 教育与社会: 迎接资讯时代的教育社会学反省. 扬智文化事业股份有限公司,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