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劝学 《资治通鉴》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1、本文选自《资治通鉴》,该书是一部( )史书。 A 纪传体 B 编年体 C 国别体 D 纪传体兼国别体 2、下列各项句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辞:推辞,推托) 权谓吕蒙曰(谓:告诉,对······说) ..B.非复吴下阿蒙(非复:不再是) 卿今当涂掌事(当涂:当道,当权) ....C.但当涉猎(但:但是) 见往事耳(见:了解) ..
D.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更:重新) 及鲁肃过寻阳(及:到,等到) ..3.下面句子中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蒙辞以军中多务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B.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 ..C.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D. 蒙乃始就学 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 ..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孙权以读书目的晓之以理,又以自身经验动之以情,真可谓善劝。 B.鲁肃“非复吴下阿蒙”的惊讶充分显示了吕蒙学有所成。 C.听了鲁肃的话吕蒙很得意地回答,这表现了他的率真与自信。 D.鲁肃和吕蒙“结友而别”,表明他是个趋炎附势的人。 5.下列对本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写的是吕蒙在孙权的劝说下“乃始就学”,其才略有了惊人的长进,使鲁肃叹服,最终两人“结友而别”的佳话。
B.本文注重以对话来刻画人物。对话言简意赅,生动传神,具有情趣。
C.孙权开始以“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一语道破,向吕蒙指出学习的可能性。 D.从孙权的话中既可以看出他善劝,又可以感受到他对吕蒙的亲近、关心、期望。 6.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了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与重要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正面烘托出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进一步告诉人们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显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与融洽关系。 D.鲁肃与吕蒙“结友而别”,从侧面表现了孙权劝学的结果以及吕蒙才略的惊人增长。 7、下列对选文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孙权向吕蒙提出“学”的重要性,即因其“当涂掌事”的重要身份而“不可不学”,继而现身说法指出 “学”的可能性,使吕蒙不可推辞。 B.“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这是鲁肃的赞叹,也表现了吕蒙因“学”使才略有了令人难以置信的进步,令人叹服。
C.“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是吕蒙回敬鲁肃的一句话,这是因为鲁肃的傲慢和对吕蒙的轻视,才导致吕蒙出此下策。 D.文章以“结友而别”收尾,是因为鲁肃被吕蒙好学和其才略所折服,表明了鲁肃尊敬人オ,爱惜人才,也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 8.下列对原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鲁肃与吕蒙结为好友是因为吕蒙才识大有长进。
B.文末写鲁肃、吕蒙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表明了在孙权劝说下的吕蒙“就学”的结果,从正面表现了吕蒙的惊人长进和学有所成。
C.《孙权劝学》孙权是以现身说法来劝勉他人刻苦学习的,便于他人接受。 D.本文为突出主题,详写了“孙权劝学”和“鲁肃论学”,略写了吕蒙就学和结友情节。 9、下面对本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刮目相看”指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吴下阿蒙”比喻人学识尚浅。这两个成语均出自本文。
B.文章中,孙权的话有调侃的味道,鲁肃、吕蒙的对话则是认真的,二者的情调是不同的。 C.本文通过写鲁肃与昌蒙的对话,表明在孙权劝说下吕蒙“就学”的结果,从侧面表现了吕蒙的学有所成。 D.鲁肃主动与吕蒙“结友”,是因为鲁肃被吕蒙的才略所折服而愿与之深交,表明鲁肃敬才、爱才。
10.下列对文章理解与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孙权劝学,既指出吕蒙学习的必要性,又现身说法,指出“学”的可能性,从而使吕蒙无可推辞。
B.文章略写孙权劝学和鲁肃赞学,详写吕蒙学习的情况,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C.鲁肃与吕蒙的对话,既从侧面烘托了孙权劝学的显著成效,也启发人们认识读书、学习的重要性。
D.鲁肃与吕蒙的对话,一唱一和,互相打趣,展示了二人的真实性情和融治关系。
参考答案
1B 2C 3D 4D 5C 6B 7C 8B 9B 10B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