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按照成本习性,下列成本项目属于哪种类型?为什么
(1)房屋设备的租金;(2)行政管理人员薪酬;(3)产品生产工人工资;(4)车间照明用电;(5)机器设备折旧;(6)按销售量比例支付给销售人员的佣金;(7)机器设备的修理费;(8)职工教育培训费
答:(1)房屋设备的租金是固定成本,因为房屋设备的租金在相关范围内不随着时间的变动而变动。
(2)行政管理人员薪酬是固定成本,因为行政人员的薪酬在相关范围内不随着企业销售量或者服务量的变动而变动。
(3)产品生产工人工资,如果采用计件工资形式,则是变动成本,因为产品生产工人的工资在相关范围内随着产品生产量的变化而变化。如果采用计时工资形式,则是固定成本。如果采用基本工资和计件工资结合的形式,则是混合成本。
(4)车间照明用电,照明用电成本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是正比例变动,兼具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为混合成本。
(5)机器设备折旧是固定成本,因为机器设备的折旧在相关范围内不随企业的销量或者服务量的变动而变动。
(6)按销售量比例支付给销售人员的佣金,变动成本,因为按销售量比例支付给销售人员的佣金随着销售量的变化而变化。
(7)机器设备的修理费,维修费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但并不是正比例变动,兼具固定成本和变动成本两种不同性质的成本,为混合成本。
(8)职工教育培训费,固定成本,因为培训费用不随着业务量的变化而变化。
2、某企业业务量与制造费用的资料如下:
表中列示的各月制造费用总额中,包括变动成本、固定成本、混合成本项目,当业务量为40000机器小时时,其成本项目组成情况如下:变动成本42400元,混合成本58900元,固定成本39300元,制造费用总额140600元。
要求采用高低点法将该企业制造费用中的混合成本分解为变动成本和固定成本两部分,并写出混合成本模型。若该企业某月份业务量为55000机器小时,则企业该月份的制造费用总额为多少?解:由题意:42400/40000=1.06
所以各机器小时对应的变动成本、混合成本、固定成本分别为:40000机器小时:固定成本=39300(元)变动成本=42400(元)混合成本=58900(元)
50000机器小时:固定成本=39300(元)变动成本=1.06*50000=53000(元)
混合成本=162000-39300-53000=69700(元)60000机器小时:固定成本=39300(元)
变动成本=1.06*60000=63600(元)
混合成本=183400-39300-63600=80500(元)70000机器小时:固定成本=39300(元)变动成本=1.06*70000=74200(元)
混合成本=204800-39300-74200=91300(元)
设以y代表相关范围内的混合成本总额,x代表业务量,a代表混合成本中的固定成本,b代表混合成本中随业务量变动的部分,即单位变动成本,则:y=a+bx用高低点法对混合成本分解:
b=(91300-58900)/(70000-40000)=1.08a=91300-1.08*70000=15700所以y=15700+1.08x
当x=55000y=15700+1.08*55000=75100
所以制造费用总额=39300+1.06*55000+75100=172700(元)第二次P128-P129作业12(1)
(2)产品差异的原因是由于采用全部成本计算法期末存货与期初存货所包含的固定生产成本的不同。全部成本计算法的产品成本由全部生产成本(包括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和全部制造费用)构成,非生产成本作为期间成本。变动成本计算法的产品成本由变动生产成本构成,变动非生产成本和固定成本(包括生产和非生产)作为期
间成本。所以当出现期末存货时,全部成本法的固定性制造费用就会转入存货,成本减少则税前利润增加。变动成本计算法则固定成本不变。正是由于这些主要区别,使得两种方法在相同资料下计算的当期利润往往会产生差异,但如果把几个短期间的利润合并,两者的利润又是相等的。两种成本计算法下短期利润产生差别的主要原因是产品成本构成内容不同。第二次P168-P169作业1.
甲:单位贡献毛益=(82000-42000)/8000=5利润=(82000-42000)-18000=22000乙:贡献毛益总额=5000+15000=20000单位贡献毛益=20000/2000=10变动成本总额=42000-20000=22000丙:贡献毛益=7000*4=28000销售收入=50000+28000=78000固定成本总额=28000-8000=20000丁:贡献毛益=15000+15000=30000销售量=30000/3=10000
变动成本总额=60000-30000=30000
2、A:贡献毛益率=(450000-270000)/450000=40%固定成本总额=(450000-270000)-40000=140000
B:贡献毛益=86000-6000=80000销售收入=80000/40%=200000变动成本总额=200000-80000=120000
C:贡献毛益率=(350000-210000)/350000=40%利润=(350000-210000)-80000=60000D:设销售收入为x,则(x-190000)/x=40%
得x=316667
固定成本总额=(316667-190000)-13000=113667第三次
分析案例“变动成本计算法:一种有用的管理决策工具”并说明观点。
1、(完全成本计算法)销售收入本期销售成本销售毛利销售及管理费税前利润
(变动成本计算法)销售收入销售变动成本贡献毛益固定成本
90000495004050090000550003500034500500
固定性制造费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固定成本合计税前利润
140003000044000-3500
不能增强马诺的观点。因为当没有期初存货但有期末存货时,在完全成本计算法下,每件存货吸收了部分固定制造费用转入下期,使得在全部成本计算法下的税前利润要比在变动成本计算法下计算出来的税前利润要大,所以这一资料对加强诺玛的观点没有用。2、
销售毛利:30000*0.54-30000*0.55=-300
贡献毛益:30000*0.54-(30000*0.45+30000*0.54*5%)=1890原因:对固定性制造费用的处理不同3、(完全成本计算法)销售收入本期销售成本销售毛利销售及管理费税前利润
(变动成本计算法)销售收入销售变动成本贡献毛益
16200143101890
1620016500-3007239-7539
固定成本固定性制造费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固定成本合计税前利润计算过程:
销售及管理费用=(10000+20000)*3/14+16200*5%=7239销售变动成本=30000*0.45+16200*5%=14310贡献毛益=16200-14310=1890固定性制造费用=30000*0.1=3000
固定性销售及管理费用=(10000+20000)*3/14=6429
贡献毛益更能反映销售3000块水泥砖对利润的影响。原因:在毛利中,其利润为负数,需要停产,而毛益是正数,可以补偿了一部分固定性费用。
4、扩大销售量,当生产量小于销售量的情况下分别比较完全成本法和变动成本法计算的税前利润,会发现变动成本计算法得出的利润大于全部成本计算法。
有根据,原因是:虽然固定性制造费用只是同企业生产能力的形成有关,不与产品生产直接相联系,但它仍是产品最终形成所必不可少的,所以应当成为产品成本的组成部分。在学习有关成本会计的时候,有一个成本核算的总原则:谁受益谁承担,何时受益何时承担,负担费用的多少与受益程度的大小成正比。在计算产品成本的
300062499429-7539
时候,应该将与生产本类产品相关的发生的所有相关的费用进行正确的归集与分配以此来计算产品的成本;另外还有一个成本计算的要求:要正确的划清产品的成本与期间费用的界限,而不是以固定还是变动来计算产品的成本的。在完全成本法下,单位产品成本受产量的直接影响,产量越大,单位产品成本越低,这样就能刺激企业提高产品生产的积极性。第四次P169
3、(1)预期利润=125000-100000-10000=15000(元)(2)
①贡献毛益增加10%:预期利润=(125000-100000)*(1+10%)-10000=17500(元)
贡献毛益减少10%:预期利润=(125000-100000)*(1-10%)-10000=12500(元)
②销售量增加10%:预期利润=125000*(1+10%)-100000*(1+10%)-10000=17500(元)
销售量减少10%:预期利润=125000*(1-10%)-100000*(1-10%)-10000=12500(元)
③固定成本增加10%:预期利润=125000-100000-10000*(1+10%)=14000(元)
固定成本减少10%:预期利润=125000-100000-10000*(1-10%)=16000(元)
④变动成本增加10%:预期利润=125000-100000*(1+10%)-10000=5000(元)
变动成本减少10%:预期利润=125000-100000*(1-10%)-10000=5000(元)
⑤预期利润=125000*110%*90%-100000*110%-10000=3750(元)⑥
预
期
利
润
=125000*110%*90%-100000*110%*90%-
10000*110%=13750(元)(3)
盈亏临界点销售额=10000/(1-100000/125000)=50000(元)安全边际率=(125000-50000)/125000*100%=60%5、(1)销售量=84000/6=14000(件)销售收入=84000/40%=210000(元)单价=210000/14000=15(元)
固定成本=210000-18000-84000=108000(元)下半年保本销售量=108000/(15-6)=12000(件)
(2)利润=贡献毛益总额—固定成本=14000*(1+15%)*(15-6)-108000=36900(元)第五次习题
4.(1)盈亏临界点销售额=20000÷【(80-55)÷80】=64000(元)安全边际率=(1100×80-64000)÷1100×80=27.27%安全边际率在20%到30%之间,属于较安全。
(2)原利润=(80-55)×1100-20000=7500(元)目标利润=7500×2=15000(元)
目标单价=55+(20000+15000)÷1100=86.82(元)目标单位变动成本=80-(20000+15000)÷1100=48.18(元)目标销量=(20000+15000)÷(80-55)=1400(件)目标固定成本总额=1100×(80-55)-15000=12500(元)(3)单价的敏感系数=80×1100÷7500=11.73单位变动成本的敏感系数=(-55)×1100÷7500=-8.07销售量的敏感系数=(80-55)×1100÷7500=3.67固定成本的敏感系数=(-20000)÷7500=-2.67
参考值的敏感程度由大到小排序:单价>单位变动成本>销售量>固定成本
6.(1)利润(亏损)=(5-4.25)×3500-30000=-3750(元)(2)保本销量=30000÷(5-4.25-0.05)=42857(件)利润=(5-4.25-0.05)×50000-30000=5000(元)(3)保本销量=(30000+8000)÷(5-4)=38000(件)
此方法可行。因为此方法使保本销量由原来的40000下降到38000件,保本点降低,企业盈利可能性变得越大。(4)原方案保本点=30000÷(5-4.25)=40000(件)利润=(5-4.25-0.15)×(50000-40000)=6000(元)
此方案更好。理由:企业得到的利润(4)较(2)高;有利于对员工的激励,使销量更多。
(5)假设两种方案利润相等时销量为x,则(5-4.25)x-30000=(5-4)x-(30000+8000)x=32000
所以当销量为32000件时利润相等。
7.(1)甲产品的贡献毛益率=(800000-600000)÷800000=25%乙产品的贡献毛益率=(1000000-600000)÷1000000=40%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25%×800000÷1800000+40%×1000000÷1800000=33.33%
(2)综合销售收入=350000÷33.33%=1050105(元)(3)税前利润=300000/(1-40%)=500000(元)
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贡献毛益/销售额=(税前利润+固定成本)/销售额
即33.33%=(500000+350000)/销售额销售额=2550255
(4)原方案的利润=250000(元)
甲的单位变动成本=600000÷1000=600(元)乙的单位变动成本=600000÷2000=300(元)
新方案的利润=(800-600)×3000+(570-300)×3000-350000-80000=980000(元)
新加权平均贡献毛益率=(800-600+570-300)÷(800+570)=34.31%新综合保本销售收入=(350000+80000)÷34.31%=1253279(元)增加的利润=980000-250000=730000(元)
企业改变营销策略后利润虽然增加了730000元,但保本点却增加了,其原因是降低了贡献毛益率高的乙产品的销售比重,提高了贡献毛益率低的甲产品的销售比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