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文学》复习(元明清部分)
元代文学 一、基础知识
1.元杂剧的结构有严格的限制,一本杂剧通例由四折组成,或外加一个楔子。 2. 《救风尘》是著名喜剧,塑造了机智勇敢的女主角赵盼儿。
3. 《单刀会》敷演三国时关羽应鲁肃邀请到江东赴宴的故事。是元代剧坛写关羽戏最有特色、最有成就的一个。 4.《西厢记》突破了元杂剧通例,长达五本二十折。 5. 李千金是白朴《墙头马上》中塑造的女主角。 6. 杂剧《赵氏孤儿》的作者是纪君祥。
7. 郑廷玉的杂剧《看钱奴》 塑造了一个典型的“守财奴”形象。 8、康进之的《 李逵负荆》是以梁山故事为题材的水浒剧。 9. 赵五娘是南戏《琵琶记》中的女主角。 10. 散曲包括小令和套数两种主要形式。
11. 在元散曲作家中,有“曲状元”之称的是马致远。 12. 张可久为元人中专攻散曲并存世作品最富者。
13.“兴,百姓苦;亡,百姓苦”出自于张养浩的散曲《潼关怀古》。 14. 元末诗坛具有写实倾向的代表作家当推王冕。 15. 元代少数民族诗人中成就最高的是回族诗人萨都剌。
二、理论应用
1.四大南戏
指元末明初流行的《荆钗记》、《白兔记》、《拜月亭》和《杀狗记》,合称为《荆》、《刘》、《拜》《杀》四大传奇,也称四大南戏。成就最高的是《拜月亭》。
2.南戏
南戏是在东南沿海地区发育成熟起来的。最早出现于浙江温州(旧称永嘉),称为“温州杂剧”、“永嘉戏曲”,也称南词。后人为有别于北曲杂剧,简称之为南戏。
三、分析能力
1.分析关汉卿《窦娥冤》中窦娥的形象
主要答出窦娥的两方面性格: (1)善良 (2)抗争
* 窦娥的形象——孝顺 与抗争的对立统一孝顺 第一折 免使婆婆难堪 第二折 免使婆婆受刑
- 1 -
第三折 免使婆婆伤心 第四折 免使婆婆无靠
抗争 第一折 本能的自卫, 不自觉的抗争。第二折 公堂上据理力争,自觉抗争 第三折 刑场发誓,抗争高峰。第四折 鬼魂出现,抗争继续。 2.谈谈《西厢记》体制的创新
(1)五本二十折的连本戏。元杂剧一般是以四折来表现一个完整的故事,而《西厢记》则是五本二十折,好像是由几个杂剧连接起来演出一个故事的连本戏。
(2)突破了元杂剧一人主唱的通例。比如第四本,第一折由张生主唱,第二折由红娘主唱,第三折由莺莺主唱,第四折由张生、莺莺二人同唱。体制上的创新,丰富了艺术表现力,为更细腻地塑造人物性格,更完美地安排戏剧冲突,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3. 简述《琵琶记》的艺术成就
① 人物塑造上取得了较大的成功,特别在人物心理刻划方面尤为突出。 ② 戏剧冲突沿着两条线索发展。一条写蔡伯喈离家后的件件遭遇;一条写赵五娘
在家中的种种苦难,两条线索交叉进行,让不同的生活场景对比衔接。
③ 语言运用方面,能配合人物不同的处境以及两条戏剧线索的开展,运用两种不同 风格的语言。赵五娘一线,语言本色;蔡伯喈一线,词藻华丽。
明代文学 一、基础知识
1.《 三国志演义 》是我国第一部长篇章回小说,也是历史演义小说的开山之作。 2. 《三国志演义》所采用的正史材料是西晋初年陈寿的《三国志》。 3. 《三国志演义》现存最早的刊本是嘉靖本。 4. 清代修改评点《三国志通俗演义》的是毛宗岗。
5. 冯梦龙的 《东周列国志》 是《三国志通俗演义》之外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一部历史演义小说。 6.《水浒传》是我国第一部英雄传奇小说。
7.《水浒传》的繁本系统主要有百二十回本、百回本、七十一回本。 8.《水浒传》是我国部长篇白话小说。
9. 高启是明代最有成就的诗人,代表作《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10.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出自于刘基的《卖柑者言》。 11. 前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梦阳和何景明。 12. 后七子的代表人物是李攀龙和王世贞。
13. 唐宋派中文学成就最高的是归有光,代表作《项脊轩志》。 14. 朱有燉是明代创作杂剧较多的作家。
- 2 -
15.康海的《中山狼》,影射李梦阳的负恩,开辟了明代单折短剧的体制。
16. 徐渭的杂剧《四声猿》共十出,包括《狂鼓史渔阳三弄》(一出),《玉禅师翠乡一梦》(二出),《雌木兰替父从军》(三出),《女状元辞凰得凤》(五出)四个故事。
17. 徐渭的《南词叙录》, 是第一部研究宋元南戏和明初戏文的专著。
18. 明“三大传奇”是李开先的《宝剑记》、梁辰鱼的《浣纱记》和王世贞的《鸣凤记》。 19. 首先把改良后的昆腔搬上舞台的是梁辰鱼创作的传奇《浣纱记》 。 20. 汤显祖的《临川四梦》包括《牡丹亭》、《紫钗记》、《南柯记》、《邯郸记》。 21.中国第一部神魔小说是吴承恩的《西游记》 22.《封神演义》的作者是许仲琳。
23.《金瓶梅》是我国第一部文人独立撰写的长篇白话小说,也是我国第一部世情小说。 24.现知最早的话本小说总集,是嘉靖年间洪楩编刊的《清平山堂话本》。 25.“三言”、“二拍”代表了明代白话短篇小说的最高成就。 26. 明末,抱翁老人《今古奇观》,是一部较好的明人拟话本选集。
27.李贽是晚明时期杰出的思想家,也是一位标新立异而对当时文坛产生很大影响的文学家。提倡“童心说” 28. “三袁”指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他们是明后期文学流派公安派的代表人物。 29. 明代后期的公安派主张“独抒性灵,不拘格套”。 30.《西湖七月半》的作者是张岱。
31. 《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金瓶梅》分别代表了中国古代小说的四种题材,即历史演义、英雄传奇、神魔小说和世情小说。
二、理论应用
1.台阁体
指明朝杨士奇、杨荣、杨溥等馆阁文臣为代表的一种文学创作风格。台阁主要指当时的内阁与翰林院,又称为“馆阁”。诗篇内容大多比较贫乏,多为应制、题赠、酬应而作,是诗歌发展史上的一股逆流。
2.临川四梦
指明代汤显祖的四部传奇:《牡丹亭》、《紫钗记》、《邯郸记》、《南柯记》。因为汤显祖是江西临川人,这四部传奇都有做梦的情节,所以合称“临川四梦”。又因汤显祖的书斋名“玉茗堂”,所以又称“玉茗堂四梦”。
3. “三言”“二拍”
“三言”指明朝冯梦龙编撰的《喻世明言》、《警世通言 》、《醒世恒言》。“二拍”明朝凌濛初编著的《初刻拍案惊奇》、《二刻拍案惊奇》。他们代表了明代白话小说的最高成就,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4. 南洪北孔
- 3 -
指清初著名传奇作家洪昇和孔尚。洪昇的《长生殿》和孔尚任的《桃花扇》代表了清代戏曲创作的最高成就。因为洪昇是南方浙江钱塘人,孔尚任是北方山东曲阜人,所以他们享有了“南洪北孔”的美誉。
三.分析能力
1.谈谈你对《三国志演义》中道德悲剧的认识
《三国志演义》以儒家政治道德观念为核心结构全书,用“道德价值”去压制、克服“政治利益”,决定了蜀汉悲剧的不可避免。由“仁德及人”的刘备、智慧的化身诸葛亮、“义绝”关公等组成的蜀汉集团,最终败亡。
刘备的悲剧:“仁”辞荆州而备受困扰;“践义”伐吴而造成彝陵惨败。
关羽的悲剧:“义”释曹操,认敌为友,贻误战机;傲视东吴,化友为敌,酿成失荆州、走麦城、被擒俘、遭杀戮悲剧。 诸葛亮的悲剧:“才”与“德”矛盾而以“德”为先,使事业受阻;“生命”与“奉献”、“天命”与“人事”矛盾而选择后者, “知其不可为而为之”, 鞠躬尽瘁,积劳成疾,“出师未捷身先死”。
说明道德仁义,只会到处碰壁。仁君贤相,并非救世良方。就像庞统说的:“离乱之时,用兵争强,固非一道;若拘执常理,寸步不可行矣!宜从权变......”
2. 《三国志演义》是如何塑造特征化性格的艺术典型的?(简述《三国演义》塑造人物的方法)
① 出场定型。人物一出场,就确定其基本性格,以后通过不同的环境中不同言行的描写,不断加强刻画。
② 反复皴染。围绕着人物性格的主要特征,多角度、多层次地加以强化、深化,使其性格在单一中呈现出丰富性、复杂性。 ③ 多用传奇故事和生动的细节来突现人物的性格特征。 ④ 善用对比、烘托等手法。
3.谈谈你对《三国志演义》中某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诸葛亮是《三国演义》中的重要人物。他于建安十二年从隆中出山,到建兴十二年去世,前后二十七年的活动,全书以近七十回的篇幅,远铺近垫,大肆渲染,描绘他的非凡智慧和才能,把他描写成为一个政治、军事、外交无所不能、无所不精的人物。 1、 作为贤相的典型,善于治国,勤勤恳恳,政绩卓著。
第八十七回:“征南寇丞相大兴师,抗天兵蛮王初受执”。写诸葛丞相在成都,事无大小,皆亲自从公决断。两川之民,欣乐太平,夜不闭户,路不拾遗。又幸连年丰收,老幼鼓腹讴歌。凡遇差徭,争先早办。因此军需器械应用之物,无不完备。米满仓廒,财盈府库。描写了孔明治理成都的成果。对刘备集团的忠诚,突出表现在刘备死后,他“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独立支撑着困难局面。在他身上,有浓厚的封建忠君报国思想。 2、 军事家、外交家。
小说突出地描绘了诸葛亮在政治、军事、外交等方面的超人智慧。作为一个杰出的军事家,他有预见性和指挥若定的才能。他一出场就以“博望烧屯”、“白河用水”的智慧,用几千人马杀退强大的敌军。赤壁之战,他帮助周瑜,而且在战役部署的各个关键环节上表现了超过曹操和周瑜的见识和才能。他后期的主要对手是司马懿,但是通过“安居平五路”、“弹琴退仲达”等一系列的情节,展示了他高于司马懿
- 4 -
的才能和胆识。作为一个杰出的外交家,他只身来到东吴,舌战群儒,争取了强有力的同盟,夺取了赤壁大战胜利……。总之,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他谦虚谨慎,执法如山、廉洁奉公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忠心,成为封建社会“贤相”的典范。
4. 试分析《三国演义》中“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及其理想寄寓。 *一、拥刘反曹
《三国演义》继承了《三国志平话》“拥刘反曹”的传统,把蜀汉当作全书矛盾的主导方面,把刘、关、张、诸葛亮当作小说的中心人物。
1、从内容上看
小说塑造的刘备的形象,总是仁民爱物、忠君信友、宽厚谦让,以恢复汉室为政治目的,以忠于桃园结义为生活信条,以解救百姓疾苦为行动准则。
写曹操,是作为刘备的对立形象来处理的,处处都显得奸诈猜忌、凶狠残忍。他杀人不眨眼,不仅在争权位、报私仇、掠土争城时杀人如麻,连吕伯奢这样的与其父有八拜之交、当他危难时仍当贵客款待的忠厚老翁,他也要杀其全家;为他贴身警卫的内侍、给他治病救命的医生华佗、患难中舍身相助的陈宫以及名士、如孔融、杨修等,都一一死在他手中。
2、从结构上看
小说把刘备放在主导地位,全书共一百二十回,其中自桃园结义到诸葛亮病死五丈原这五十一年间的事就占了一百零四回,以后六十年的事只用了十六回就草草结束。小说第一回就引出刘备,拉开了帷幕。等刘备托孤时,全书已经演述了三分之二。到刘禅投降,姜维败死,三国即已解体,小说只剩一回尾声了,而曹魏显然处于次要地位。
3、从语言上看
作者爱憎分明,仅在称谓上就表明了主观感情,在回目上多次称刘备为玄德、皇叔、豫州和先主,只有一处称作刘备(第65 回 马超大战葭萌关 刘备自领益州牧)
而对曹操,直呼曹操算是客气的,当然也常称孟德,而多处却直呼小名阿瞒。最能看出鲜明立场的是在回目中称曹操为“贼”、“汉贼”、“国贼”。
第二十三回 祢正平裸衣骂曹 吉太医下毒遭刑 第六十九回 卜周易管轲知机 讨汉贼五臣死节
刘备死时,回目为“刘先主遗诏托孤儿”, “主”、 “诏”,都意味尊为正统帝位,以“遗诏”、“托孤”,暗示“死”,深寄讳言和惋惜之情。
写曹操死,回目为“传遗命奸雄数终”,“奸雄”成了盖棺的定论,“数终”实有称快之意。 4、“拥刘反曹”思想倾向产生的背景
(1)“拥刘反曹”是渴望仁政、反对暴政的思想表现
在长期的封建暴虐统治与战争灾祸中,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渴望圣君贤相的出现,上下协调,君民相安,统治者了解民间疾苦,与民同忧乐。统治者本身,文能安邦,武能定国,知贤善任,以民为贵。这些理想,都集中体现在刘备及其集团身上。
- 5 -
而曹操弄权好战,残民以逞,奸诈暴虐,嗜杀成性,广大人民与官吏深受其害,在他身上集中体现了人民深深憎恶和诅咒的统治阶级的一切恶劣品质。
(2)“拥刘反曹”也反映了封建正统观念
刘备第一次露面,就介绍他的身世:“中山靖王刘胜之后,汉景帝阁下玄孙”,和献帝一见面,就详细排谱论辈,从此被称为皇叔。他一生的活动,都在于灭奸除暴,匡复汉室。
而曹操则被描绘成篡权夺位,断送汉统的奸雄。
(3)“拥刘反曹”的观点既是历史长期形成的,也代表了作者罗贯中的主观见解。 “拥刘反曹”倾向的形成,有比较长远、复杂的历史和思想的背景,从史学传统来看: ① 西晋时期陈寿的《三国志》,尊魏为正统,把魏主称为“帝”,列入“纪” 中,而对蜀、吴之主只称“主”,一律排在“传”中。
②到东晋偏安江左以后,习凿齿作《汉晋春秋》,改尊蜀汉为正统。 ③宋司马光作《资治通鉴》,沿陈寿先例,尊魏为正统。
④到南宋偏安以后,朱熹作《通鉴纲目》,又一反司马光的看法,仍尊蜀汉为正统。
看法之所以不一样,和各家所处的地理位置与历史条件有关。陈寿生活在西晋,司马光为北宋人,其君主都是以禅让为名夺得皇位的,他们当然要为情境相似的曹家这一中原统治者争正统;习凿齿处于东晋,朱熹生在南京,他们都有为偏安的汉族统治者争正统、图恢复的思想。清代史学家章学诚说:“陈氏生于西晋,司马氏生于北宋,苟黜曹魏之禅让,将置君父于何地?而习与朱子,则固南渡之人也,惟恐中原之争正统也。诸贤易地而皆然。”(《文史通义•文德》)
由此看来,历代史学家拥曹拥刘之争,不过是封建正统观念在不同条件下的不同表现。
从唐朝以来,无论是文学组品还是民间说唱,逐渐形成了“拥刘反曹”的思想倾向。罗贯中亲历了汉族知识分子深受屈辱的元末,又遭逢战乱方定的明初,他对于民族歧视的暴政、战乱颇仍的灾祸,感受深刻,因而极自然地触发他的思汉观念,极容易接受前朝典籍及民间流传的“尊刘反曹”思想,着也代表了知识分子思治的爱国之情与渴望仁政反对暴政的愿望。
不过有一点要弄明白,作者强调正统的主要目的海河司为了支持深得人心的刘备,而不是支持行将溃灭的汉献帝、刘表、刘璋等人物,这些人物在作者笔下只是可怜,并不可爱,反映了人民在无法改变封建秩序的情况下,对贤明政治和“明君”的向往,以及对残暴政治和残民以逞的暴君奸相的憎恶。
5. 谈谈你对《水浒传》中某一人物形象的理解。
*“黑旋风”李逵:纯朴真诚 鲁莽憨直 疾恶如仇 ,反抗性强;上梁山最主动,没有丝毫勉强; 对统治阶级从来没有任何幻想; 蔑视封建统治者的一切法律制度;坚决反对招安。
“花和尚” 鲁智深:疾恶如仇 锄强扶弱 粗而不蛮 勇而有智;
“豹子头”林冲: 耿直刚正 顽强坚韧 忍狠兼具 岳庙烧香 樊楼诱奸 白虎堂栽赃 刺配沧州 火烧草料场 性格特点:安分守己 委曲求全 怯于反抗;武艺高强 精细稳重 下手狠。 “智多星”吴用:运筹帷幄 决胜千里 具有杰出的军事指挥才能。
- 6 -
“行者”武松:武艺高强 做事稳重 下手狠 封建伦理意识强 死人恩仇观念重 细心稳重 武艺高强 秉性刚烈 敢作敢当 下手狠
6. 以林冲为例,分析《水浒传》是如何结合人物处境表现人物性格的变化的。
《水浒传》人物描写最有特点处,是能够结合人物处境,写出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如林冲从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到和封建统治阶级最后决裂,毅然决然造反上山的思想变化描写。
林冲原是东京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高强。教头的职位,优厚的收入,美丽的妻子,舒适的生活,使林冲养成了安分守己、与世无争的性格。他最后走上梁山,就是从能忍到不能忍,从懦弱到坚强,从屈辱到反抗的思想性格转变过程。
岳庙烧香,林冲的妻子被无端调戏,这是奇耻大辱,绝对不能容忍的。但当林冲要下拳打时,才发现调戏者竟是自己顶头上司高太尉的“螟蛉之子”高衙内,性格表现极鲜明,“先自手软了”。因为他怕高太尉,因为要保官,他敢怒而不敢言,敢怒而不敢打,苟且偷安,忍辱负重,忍下了这口气。
但林冲的忍让并没有让高衙内罢手,高衙内一而二,再而三地陷害他。他开始有所反抗。但他是找协从者陆谦而不找主要的仇人高衙内。一则是怕高衙内,二则对好朋友陆谦背信弃义的行径不能容忍,说明他反抗的范围和程度是有限的。
在充军发配的途中,薛霸、董超对他百般虐待,他也只是低头忍受,希望有朝一日能够挣扎着回来,与妻子团聚。
林冲毕竟是血性汉子,是英雄而非懦夫,他的忍让是暂时退让而绝非屈服。当林冲得知陆谦、富安奉高俅父子之命,要想结果他的性命时,他才忍无可忍,清醒地看出自己已身陷绝境,再无退路,于是挺身反抗,手刃仇人,雪夜上了梁山。梁山上反抗意志毫不动摇的首领之一。
作者通过林冲老婆被“花花太岁”看中企图调戏这个情节,既写出了林冲的性格,又揭露了封建社会的黑暗和罪恶,同时也提示了梁山起义事业逐步发展壮大、兴旺发达的社会根源,表达了深刻和丰富的社会历史内容。
7. 《水浒传》是如何塑造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的? * 同而不同的英雄群像
金圣叹《读第五才子书法》:“别一部书看过一遍即休, 独有《水浒传》只是看不厌。无非为他把一百八个人性格 都写出来。”
金圣叹《水浒传序三》:叙一百八人, 人有其性情,人有其气质,人有其形状,人有其声口。 林冲 岳庙烧香 樊楼诱奸 白虎堂栽赃 刺配沧州 火烧草料场
性格特点:安分守己 委曲求全 怯于反抗; 武艺高强 精细稳重 下手狠。
李逵 疾恶如仇 ,反抗性强;上梁山最主动,没有丝毫勉强;对统治阶级从来没有任何幻想;蔑视封建统治者的一切法律制度; 坚决反对招安。朴实、正直、善良、爱憎分明宋江关在牢里,他“寸步不离”;江州劫法场,他第一个跳进刑场; 高唐州救柴进,他第一个下井;对穷苦人民富于同情心;(李鬼)
武松 封建伦理意识强 死人恩仇观念重 细心稳重 武艺高强 秉性刚烈 敢作敢当 下手狠 1、 故意创造身份、经历 基本相同的人物,犯中求避,相互映衬。
- 7 -
林冲、杨志和鲁达 相同:军官身份;被逼造反经历。不同: 林冲:保官,表现为软弱性;杨志:求官,表现为奴才性; 鲁达:既不保也不求,表现为彻底反抗性。
李逵与鲁达 相同:粗中有细。不同: 李逵粗中有野气,是“粗野”。 鲁达粗中有豪气,是“粗豪”。 同是打虎 写武松打虎,纯是精细; 写李逵杀虎,纯是大胆。
同是杀嫂 武松杀潘金莲,全是为兄 报仇,而己“不曾与焉”, 表现为义烈;石秀杀潘巧云,不过“为己明冤而已,并与杨雄无与也”,显示出狠毒。
2、展示人物性格在环境制约下的发展变化
宋江:孝义黑三郎,是遵循封建道德的典范;环境逼迫,成了义军领袖,与朝廷对抗; 地位变化,环境影响,成了义军的叛徒,朝廷的降将。
林冲:火烧草料场之前:忍让 委曲求全 但环境逼得他不能生存火烧草料场之后:桀骜不驯 火并王伦:抗争性格
8.谈谈你对杜丽娘这一形象的理解。
9.谈谈你对《蒋兴哥重会珍珠衫》中蒋兴哥这一形象的认识。
10.简述《牡丹亭》的文化意义
①以情反理,反对出于正统地位的程朱理学,肯定和提倡人的自由权利和情感价值。 ②崇尚个性解放,突破禁欲主义,肯定了青春的美好、爱情的崇高以及生死相随的美满结合。
③商业经济日益增长、市民阶层不断壮大的新形势,对于正在兴起的个性解放思潮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清代文学 一、基础知识
1.钱谦益,是宗宋派的领袖,清诗的开山宗匠。在他的影响下,家乡常熟产生了虞山诗派。 2.吴伟业,是尊唐派的领袖,《圆圆曲》是“梅村体”的代表作。 3.陈维崧作词1800余首,居古今词人之冠。 4.况周颐称纳兰性德为“国初第一词人”。
5.王士禛提倡“神韵说”,认为“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羚羊挂角,无迹可求”是诗的最高境界。 6.“一人永占”指李玉创作的四部传奇:《一捧雪》《人兽关》《永团圆》《占花魁》。 7.李渔传奇代表作是《风筝误》。
8. 代表清代戏剧最高成就的“南洪北孔”指的是 与 两位戏曲名家。 9.《长生殿》的作者是洪昇,《桃花扇》的作者是孔尚任。
- 8 -
10.《长生殿》敷演唐明皇与杨贵妃的历史故事,是康熙剧坛上最成功、最有影响的作品。
11.《桃花扇》通过李香君、侯方域的爱情故事,反映了南明王朝的兴亡,抒发了历史兴亡与人生虚幻的感慨。 12.陈忱的《水浒后传》,写梁山未死英雄三十二人重举义旗,抵抗金兵入侵,最后到海外创建王国。 13.《聊斋志异》是中国古典文言小说的代表,作者蒲松龄。
14.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古代讽刺文学中最杰出的代表作。 标志着我国古代讽刺小说艺术发展的新阶段。 15.袁枚倡导“性灵说”。 16.《登泰山记》的作者是姚鼐。 17.汪中的《哀盐船文》是骈文中的绝作 18.《再生缘》的女主角是孟丽君。 19.《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雪芹。 20. 沈德潜提倡“格调说”。
二.理论应用
1.桐城派
清代的散文流派。桐城派在康熙年间由安徽桐城人方苞开创,同乡刘大櫆、姚鼐等继承发展,成为清代文坛影响最大的散文流派。有人戏称 “天下文章其在桐城呼?”桐城派由此得名。
2. 一人永占
指清代李玉的四部传奇:《一捧雪》、《人兽关》、《占花魁》、《永团圆》。表现了社会下层的世态人情,嘲讽鞭挞了唯利是图、忘恩负义者的卑劣行径。
三.分析能力
1. 简述《聊斋志异》中爱情小说的特点
*反对封建礼教和封建婚姻制度,歌颂纯真爱情。多为人与狐鬼的恋爱故事,表现了青年男女冲破现实礼教束缚。 《连城》《婴宁》《晚霞》 阿宝》等
1、“知己之爱”《连城》 连城 乔生 顾生 知县 王化成 2、 “真心”“至情”《阿宝》阿宝 孙子楚
3、反对封建礼教《婴宁》王子服 婴宁 表兄 天真烂漫,憨态可掬的婴宁是蒲松龄爱情故事中的一支清纯的歌。 2.《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 .《儒林外史》的叙事艺术 (一)长篇结构的新形式
虽云长篇,颇同短制的艺术结构。全书没有贯串始终的主要人物和中心事件,而是由许多分散的人物和自成段落的故事前后衔接而
- 9 -
成。正如鲁迅所说:“惟全书无主干。仅驱使各种人物,行列而来,事与其来俱起,亦与其去俱讫。”这种结构形式的缺点是比较松散,不能集中力量刻划中心人物,优点是自由灵活,可以展示异常广阔的生活面,使多个阶层的众多人物和形形色色的社会现象,如后浪推前浪一般,一一展现于读者眼前。晚清谴责小说,大多深受《儒》的影响。
(二)叙事艺术的新特点 (三)讽刺艺术的新成就
从鲁迅始,《儒林外史》一向被称为讽刺小说,指出其主要的艺术特色是“戚而能谐,婉而多讽”。 1、通过精确的白描,写出“常见”、“公然”、“不以为奇”的人事的矛盾、不和谐,显示其蕴含的意义。 如:严贡生 范进
第四回,严贡生对范进张静斋自我吹嘘说:“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 正说着,一个小厮来禀报说:“老爷,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说: “他要猪,拿钱来。”小厮说:“他说猪是他的。”第四回,严贡生对范进张静斋自我吹嘘说:“实不相瞒,小弟只是一个为人率真,在乡里之间,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正说着,一个小厮来禀报说:“老爷,早上关的那口猪,那人来讨了,在家里吵哩”。严贡生说: “他要猪,拿钱来。”小厮说:“他说猪是他的。”严贡生强圈别人猪的行为, 否定了他“从不晓得占人寸丝半粟的便宜”的谎言, 造成了强烈的讽刺效果,揭示了严贡生欺诈诬赖的行径。
汤知县请正在居丧的范进吃饭, 范进不肯用银镶杯箸和磁杯象箸。用了白颜色竹箸。显得居丧尽礼。 却“在燕窝碗里拣了一个大虾 元子送在嘴里”,生动地暴露了范进内心的矛盾虚假做作的丑态。 2、通过不和谐的人和事进行婉曲而又锋利的讽刺 书:P296例子
3、展示讽刺对象中戚谐组合、悲喜交织的二重结构,显示出滑稽的现实背后隐藏着的悲剧性内蕴,从而给读者以双重的审美感受。 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王玉辉劝女殉夫…
4、合理的夸张 如周进的撞号板;范进中举发疯、胡屠户打了范进而手隐隐作痛,弯不拢来;严监生临死因点了两根灯草而不肯断气等。都通过合理的夸张,收到了 强烈的讽刺效果。
3. 对《红楼梦》中某一人物形象分析
近代文学
1、《儿女英雄传》的作者是文康。
2. 梁启超提出“诗界革命”的口号,黄遵宪是“诗界革命”的一面旗帜。 3. 开近代文坛新风气的是龚自珍。
4. 四大谴责小说 李宝嘉 《官场现形记》 吴沃尧 《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刘鹗 《老残游记》 曾朴 《孽海花》
- 10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