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尔·盖茨在1995年出版的《未来之路》一书中提及物互联。1998年麻省理工学院提出了当时被称作EPC系统的物联网构想。1999年,在物品编码(RFID)技术上Auto-ID公司提出了物联网的概念。2005年11月17日,消息世界峰会上,国际电信联盟发布了《ITU互联网报告2005:物联网》,其中指出“物联网”时代的来临。
物联网的核心和基础仍将是互联网。但互联网需要一系列技术升级才能满足物联网的需求,例如IPv6、Web_3.0。
从物联网产业发展角度看,目前物联网的产业链及其核心环节已基本明确,政策环境、经济环境、社会环境和市场环境等有利因素使得物联网产业正在经历不可多得的发展机遇。同时,行业规模化、统一技术标准及有效商业模式缺乏等问题又使物联网产业发展面临严
峻的挑战。
物联网产业的规模化发展以相对完善的产业链形成为基础条件,在应用需求驱动下,配合以良好的政策、经济、社会和市场等环境因素,共同促进物联网的规模化发展。
郑州市千亿级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
物联网是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具有渗 透性强、带动作用大、综合效益好等特点。推进物联网的应用和 发展,对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为贯彻落实 《国务院关于推进物联网有序健康发展的指导意见》 (国发 〔2013〕7号),为推动郑州市物联网产业跨越式发展,特 编制 《郑州市千亿级物联网产业集群发展实施方案 (2015—2020 年)》。
物联网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要内容。物联网产业作为国家 确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承担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 构的重担,是增强我国经济发展后劲和国际竞争力、推动经济社 会又好又快发展,实现绿色、智能、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经。随着建设中原经济区战略的实施,沿海产业加速向中西部转移,是 我市加快发展物联网产业,抢抓战略机遇的关键时期。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建设中原经济区、郑州航空港经 济综合实验区的总体要求,深化实施开放创新双驱动战略,以顶 层设计为先导,以产业园区为载体,以培育企业为核心,以技术 创新为根本,以示范工程为驱动,以政策落实为保障,汇聚各类 优势资源,抢占产业发展制高点,突破一批核心关键技术,研发 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拳头产
品,积极拓展应用领域和市场空 间,培育一批百亿级骨干企业,形成千亿级物联网产业集群,创 建国家级物联网示范基地。 郑州目标
到2020年 建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目前,郑州市已形成气体传感器、轨道监控、电力(网)传感器等为特色的物联网产业链,涌现了汉威电子、信大捷安、紫光物联等一批在全国具有影响力的企业,物联网产业研发体系初步形成。 下一步,郑州对自己的定位和发展目标则是:到2020年,物联网产业规模达到千亿级,培育5家百亿级企业,6家50亿级企业,10家10亿级企业,集聚500家创新型中小型企业,新增3~5家物联网上市企业,形成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物联网产业集群,建成国家级物联网产业基地。
届时,还将大规模推广成熟的物联网应用和公共服务,打造成为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物联网应用示范区。
我国政府对物联网产业发展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在政府层面,2009年11月,温家宝总理 在人民大会堂向首都科技界发表了题为《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的讲话,指示要着力突破 物联网、传感网关键技术,物联网产业随即被列入国家五大新兴产业之一。
物联网是继计算机、互联网与移动通信网之后的又一次信息产业浪潮。到目前为止,物联网发 展已具备了一定的产业基础,蕴含着信息产业发展的新机遇。据美国权威咨询机构forrester预 测,到
2020年世界上物物互联的业务,跟人与人通信的业务相比,将达到30:1。因此,物联网 又被称为下一个万亿级的通信业务,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赛迪顾问研究显示,2010年中国物 联网产业市场规模将达到2000亿元,到2015年整体市场规模将达到7500亿元,将给通信业带来更 大的发展空间。正因为如此,物联网的概念提出之后,立即引起了政府、经济界和电子信息业界 的广泛关注。在2010年“两会”期间,物联网首次被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与新能源、新材料、节能 环保、生物医药等一起被确认为国家要大力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
物联网初期物联网是将把所有物品通过射频识别(RFID)、红外感应器、全球定位系统、激光扫描器等信息传感设备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在我国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注释:
物联网是指通过信息传感设备,按照约定的协议,把任何物品与互联网连接起来,进行信息交换和通讯,以实现智能化识别、定位、跟踪、监控和管理的一种网络。它是在互联网基础上延伸和扩展的网络。 在国内较为普遍的一种观点是物联网就是“传感网”,至少传感网是物联网的关键性技术所在。
“实现无所不在,无所 物联网时代将创造一个无限可能的未来。
不能”,能够实现各种技术的有效融合,建立创新平台、以机器终端智能交互为核心、网络化的应用与服务、物联网三大要素“终端感知、网络连接、后台运算”。
物联网产业初具规模,2015年底,全球物联终端数量近11亿。 2015年,我国智慧城市物联网终端数量已接近1.1亿,形成全球最大的物联网市场之一。
目前,物联网还没有一个被广泛认同的体系结构,但是,我们可以根据物联网对信息感知、传输、处理的过程将其划分为三层结构,即感知层、网络层和应用层。
物联网的服务领域很广泛,智能家居、能农业、理污染、电梯运行智能系统、移动支付、全球定位、又与大数据联系起来,通过云计算做出相应的服务。
物联网的相对技术领域还不够完善:我国物联网运营及服务市场受制于应用的推广,还没有发展起来。未来,随着物联网应用范围 的不断扩大,运行状态、升级维护、故障定位、维护成本、运营成本、决策分析、数据保密等运 营管理的需求将越来越多,对运营及服务提供商的要求也将非常高。在核心技术上,传感器、芯片、关键设备制造的研发能力还不够,以传感器为例,由于在技术 和生产能力上同发达国家还有较大差距,产品技术档次低,品种规格不齐全,国内传感器产品还 远不能满足国内需求,特别是一些高档传感器、MEMS传感器、汽车用传感器以及专用配套传感 器等,仍然主要依赖进口。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物联网的发展, 物联网的整个标准体系尚未完全建立,技术标准没有实行统一,不利于不同平台之间的互联互 通,阻碍了物联网在各领域的发展,使得物联网各业务应用和管理平台仍处于孤立和垂直的状 态,相对比较零散。在物联网发展的过渡阶段,
随着业务应用种类增加以及网络规模不断扩大, 标准化的需求日益迫切,不同行业平台之间亟需实现在应用、网络和终端层面的互联互通,因此 迫切需要确定统一、公认的框架,从而保障产业的和谐发展。
综上所述,我国物联网技术已经从实验室阶段走向实际应用阶段。但总体来讲,我国物联网发 展还处于起步阶段,不仅规模不够,相关产业链的稳固性和延伸性也不够,赢利模式还需根据市场规律进一步探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