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企业理论

企业理论

来源:筏尚旅游网
•

企业理论

一 什么是新古典经济学

新古典经济学指从19世纪70年代初到20世纪30年代以边际分析方法和原则为特征的各种学说,包括马歇尔经济学、奥地利学派、洛桑学派、杰文斯经济学及美国克拉克经济学说等。新古典经济学实际涵盖了从古典经济学到凯恩斯经济学之间西方主流经济学,这种经济学构成后来微观经济学的基础。新古典经济学理论的一切命题和基本分析方法都包括在最初由瓦尔拉斯提出的、至今发展为“阿罗—德布鲁模型”的市场一般均衡体系中。

二 什么是企业

1)作为生产函数(技术关系)的企业。传统经济理论习惯于将企业视为一个外生给定的、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生产函数Y=f(X),即一个能够自动地根据边际原则来决定要素投入(X)和产品产出(Y)的“黑箱”。这个“黑箱”一端连接投入,一端连接产出,至于“黑箱”里的结构是什么,很长时间都是一个謎。新古典经济学认为企业作为市场经济中最基本的生产单位,其功能是把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投入转化为一定的产出,即用生产函数来描述投入与产出之间的转化关系。这实质上是把企业归结为一种技术关系、一种将投入品转化为产出的组织。

2)作为契约关系的企业。科斯(R.coase)于1937年发表了其著名的论文《企业的性质》,从而创立了交易费用理论。在该论文中,他提出一个深刻的见解—企业本质上是一种资源配置的机制。他的基本观点是,企业的出现是因为它比市场机制配置资源更能节约交易成本,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科斯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加以说明的:a.市场交易存在成本,价格机制的运行是有代价的。最明显的成本是所有发现相关价格的工作,市场上发生的每一笔交易的谈判和签约的费用也必须考虑在内,虽然在某些市场中可以设计出一种技术使契约的成本最小化,但不可能消除这种成本,当企业存在时,契约不会被取消,但却大大地减少了,某一生产要素(或它的所有者)不必与企业内部同他协作的一些生产要素签订一系列的契约,一系列的契约(在价格机制作用下是必须的)被一个契约替代了。建立企业后,依靠价格纽带形成的单个经济主体之间的市场交易关系,就被企业内不同要素所有者之间的契约关系和服从企业家的“权威”关系所代替,这样可以减少市场磨擦;依靠建立起来的行政权威又可以减少交易次数,进行专业分工与合作,从而节约交易成本,实现比市场机制更有效的资源配置。认为,企业不仅是节约交易费用的产物,而且也是一种市场关系,是一种契约关系对另一种契约关系的替代。企业所涉足的是要素所有者之间的一系列长期关系的契约,是“要素市场”对“产品市场”的替代。

3)对企业的其它理解。阿尔钦和德姆塞茨以交易费用为基础,认为企业之所以能够成为市场机制的替代物,根本原因在于实现外部效应的内部化,通过企业内部的分工与协作,可以节约交易费用。他们认为企业实质上是一种“团队生产”方式。其特征是,一种产品需要由集体内若干个成员协同生产出来,而且任何一个成员的行为都将影响其他成员行为。由于最终产出物是一种共同劳动的结果,每个成员的劳动贡献难以精确分解与讲师,因此不可能按照每个人的真实贡献去支付报酬。由于信息不对称,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条件下,团队成员就存在着通过搭“便车”、偷懒等机会主义来谋取自己私利的激励,这就必须通过企业内部的制度管理,形成一种有效的监督机制。由于资本家承担着经营风险,只有拥有了剩余索取权,才有监督的积极性,才能实现激励与约束的统一,提高劳动生产率,所以监督者必须是资本家。威廉姆森认为企业组织就是内部一体化的市场组织的替代物,他认为,如果资产专用性强、交易不确定和交易频率高,交易适合在企业内组织,企业就会取代市场。克雷普斯认为“声誉”有减少市场交易费用的作用,要使交易双方最终达成交易,只有让交易的一

主成为永久存在的一方,蓁的人都同这一方进行交易,而且这永久存在的一方的行为又是可察觉的,这样,它就会顾及到自己的“声誉”而避免机会主义倾向,而其余各方由承认它的权威性。企业正是这一方,而且只有具有剩余控制权的一方才能建立起自己的“声誉”从而形成权威,否则别人就无法相信他的承诺,从而也就无法建立起“声誉”。

4)企业与市场的关系。企业的显著特征就是作为价格机制的替代物,但企业不能完全替代市场,而是与市场并存。企业的边界,即企业的规模受交易费用的,因而企业的规模并不是越大越好。当企业的规模扩大时,内部组织的交易费用即企业的组织管理、行政费用就会上升,当增加的费用接近或等于节省下的市场费用时,企业的规模就不再扩大。马克思认为企业与市场是两种不同性质的分工,它们之间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共同发展的关系。威廉姆森的三分理论。

三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

科斯开创的企业理论被称之为“企业的契约理论”,这一理论的要义可以用三句话来概括:a,企业的契约性;b,契约的不完备性;c,由此导致的所有权的重要性。

所有权既指对某种财产的所有权,也指对企业的所有权,但把财产所有权与企业所有权区别开来对理解企业制度是非常重要的。财产所有权与“产权”是等价的,指的是对给定财产的占有权、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而企业所有权指的是对企业的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剩余索取权是相对于合同收益而言的,指的是对企业收入在扣除所有固定的合同支付(如原材料成本、固定工资、利息等)的余额的要求权。企业的剩余索取者同时也是企业的风险承担者,因为剩余是不确定的、没有保证的,在固定合同索取被支付之前,剩余索取者什么也得不到。剩余控制权指的是在契约中没有特别规定的活动的决策权。

同样的私有财产制度可以形成不同的企业所有权安排。比如:企业工人是自己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但不一定是企业的所有者;私有产权制度上的企业所有权可以是“合伙制”—所有的企业成员共同分享剩余收益权和控制权,也可以是资本所有者享有剩余索取与控制权的“资本雇佣劳动”私有制,甚至可以是劳动者索取剩余和享有控制权的“劳动雇佣资本”所有制。企业是由不同的财产所有者组成,企业所有权显然不等于财产所有权,财产所有权是交易的前提,企业所有权是交易的方式与结果。

四 完全契约与不完全契约

一个完备的契约指的是这样一种契约,这种契约准确地描述了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种状况下契约各方的权力和责任。比如说,煤矿企业与发电厂之间的长期供货合同要规定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供货,煤炭的质量标准,价格,当生产成本变化时价格如何高速,货款支付方式,以及不能履约时的赔偿办法等。

相比之下,如果一个契约不能准确地描述与交易有关的所有未来可能出现的状态以及每种状态下契约各方的权力和责任,这个契约就是不完备的契约。简单地说,不完备契约就是一个有“漏洞”的契约,由于有“漏洞”,不完备契约常常不具有法律上的可执行性。不完备契约的存在可以用不确定性及由此导致的交易成本来解释。在一个不确定性的世界里,要在签约时预测到所有可能出现的状态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预测到,要准确地描述每种状态也是很困难的;即使描述了,由于事后的信息不对称,当实际状态出现时,当事人也可能 为什么是实际状态争论不休;即使当事人之间是信息对称的,法庭也可能不能证实,即使法庭能证实,执行起来也可能成本太高。

给定契约不可能完备,让最重要、最难监督的成员拥有可以使剩余索取权和控制权达到最大程度的对应,从而带来的“外部性”最小,企业的总价值最大。

五 为什么是“资本雇佣劳动”

现在我们来讨论人力资本与非人力资本的关系。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意味着即使奴隶主也不能无视奴隶的积极性问题(参见周其仁文1996)。与非人力资本相比,人

力资本的“弱势”也正来自这个“不可分离性”。正是这个不可分离性为“资本雇佣劳动提供了解释”。

首先,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可分离性意味着非人力资本具有抵押功能,可能被其它成员作为“人质”。这一点进一步意味着,第一,非人力资本的所有者具有在一定程度上对其他成员提供保险的能力,而人力资本的所有者不具有这种能力。第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承诺比人力资本所有者的承诺更值得依赖,原因在于,如果非人力资本所有者不能兑现自己的承诺,其他人可以将他的资本拿走,甚至以毁灭相威胁。相比之下如果人力资本违约,其它人对他也没什么好办法。(和尚与庙的关系),第三,非人力资本一旦进入企业,将成为天生的风险承担者,其所有者有更好的积极性作出最优的风险决策。而非人力资本所有者更可能成为一个孤注一掷的赌徒,因为对 一个没有非人力资本的人来说,他的风险是不对称的,失败的成本由别人承担,而成功的收益自己占有。

其次,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不可分离性意味着人力资本所有者容易“偷懒”,非人力资本与其所有者的可分离性意味着非人力资本容易受到“虐待”,也就是说,人力资本所有者不仅可以通过“偷懒”提高自己的效应,而且可以通过虐待非人力资本使自己受益。如果说人力资本所有者需要激励或监督的话,非人力资本需要一个监护人。在企业家能力难以观察的情况下,因为当企业家的实际成本是个人财富的增函数,越是富有的人越没有积极性谎报自己的能力(或越贫穷的人越有积极性谎报自己的能力),因此,让资本所有者拥有当企业家的优先权是保证真正具有企业家才能的人占据企业家岗位的重要机制。但现实中的异质性使得很多情况下的这种情况不可能实现,因此就产生了经理与股东之间的剩余分享制,委托代理问题因而也由此产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