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第23卷第6期 2010年l2月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Vo】.23 NO.6 Dee.2010 .__ 同 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j --__ 马万明,王红梅 [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河南郑州450003] 摘 要:近年来,高校毕业生的就业形势日益严峻,已然成为、高校、社会都在关注的一大社会问题。社会 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学校专业的设置脱离了市场需求,毕业生自身素质缺陷,高校就业指导不到位等,是高校毕业 生就业难产生的主要原因。高校应从育人角度出发,培养强化学生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就业力。加强内涵建设,更 新办学理念,转变培养模式,建立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就业 doi:lO.3969/j.issn.1008—3928.2Ol0.06.025 中图分类号:F24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68—3928(2010)06一O112一O3 近两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积极的措施,来 促进大学生就业,但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依然没 口存量和失业人口数量在世界上都是最多的,近年 来劳动力数量的增长速度较快,数量很大,加上经济 改制过程中出现的大量国有企业下岗职工,以及城 市化进程中农村进城务工劳动力,加上企业技术革 新、管理提升对劳动力需求的减少,使得劳动力供求 有从根本上得到解决。据统计,2010年全国需要就 业的应届和往届高校毕业生预计在1000万以上。 大学毕业就面临失业,“就业难”已经成为关系社会 稳定、涉及民生、社会各方高度关注的难点和热点。 一矛盾十分突出。社会整体就业形势严峻,也迅速波 及到高校毕业生就业。而且,由于国家导向、区 、高校毕业生就业难问题现状及原因分析 要解决好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就要针 对此问题进行全面、合理、客观的分析。根据近年来 我国高校毕业生就业情况、通过对近百家用人单位 的座谈和对3000多名学生的问卷调查,我们归纳总 结了以下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突出问题。 1.社会总体就业形势严峻,影响了高校毕业生 的就业 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社会发展差距、就业制度等方 面的影响,毕业生就业问题呈现出地域和专业不平 衡等结构性矛盾。毕业生就业往往集中于发达地区 及省会主要城市,而到西部、基层就业的规模还十分 有限。 2.学校的专业设置脱离了市场需求 由于高校对社会急需人才缺乏调查研究,对所 需专业缺乏科学论证和正确判断,从短期利益出发, 我国是有13亿人口的大国,就业人数巨大,人 收稿日期:2010—09—19 作者简介:马万明(1965一),男,河南长葛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工学硕士。 王红梅(1974一),女,河南武陟人,华北水利水电学院信息工程学院讲师,文学硕士。 基金项目:2009年河南省决策研究招标课题(编号:B527)。 ・1 12・ 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与对策分析 2010年第6期 工科高校办文科、文科高校办工科,追求大而全。不 管是否具备办学条件,不顾社会需求,脱离实际,哪 个专业热门就办哪个专业,专业趋同现象十分严重, 导致许多专业的毕业生数量远远大于社会需求的数 量,严重影响了毕业生的正常就业。 3.毕业生自身素质缺陷 用人单位反馈的信息表明,许多用人单位愿意 要兄弟姐妹多的农村学生,不愿意要城大的独 生子女,这一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现在的大学 毕业生自身的素质有差距、能力有问题,怕吃苦,集 体观念不强,甚至人格有缺陷。毋容置疑,相当一部 分毕业生因为自身素质缺陷,找工作时尽管东奔西 走,最后还是无法签约。通过和学生座谈以及对回 收的毕业生问卷分析,我们认为,影响毕业生正常签 约的自身素质缺陷包括三个方面:一方面是职业意 识缺乏。有的毕业生职业观念、职业意识淡薄,缺乏 对职业的认识和对岗位的了解,对市场上的用人需 求信息缺乏综合分析,¨ 对自我的评价能力的不完 善和缺乏自我评价的客观分析,导致求职过程中要 么盲目自大、要么表现自卑,求职成功的概率自然很 小。另一方面是职业技能缺失。许多毕业生都存在 职业技能缺陷,行业知识和经验不足、职业知识匮 乏、动手操作能力不强、职业道德修养欠缺等。有的 毕业生甚至不知道自己想干什么、能干什么、企业想 要哪方面的人才?没有职业实践经历和过硬的职业 技能,签约自然就成了奢谈。第三方面是心理素质 缺陷。表现在:一是自我个性意识强,社交能力差, 只会低头做事不会抬头做人,不适应职场文化和游 戏规则;二是怕吃苦、意志力薄弱,心理承受能力和 自我控制能力差,遇到不顺心不如意的情况容易丧 失斗志,不顾他人,不顾团队,不计后果;三是组织纪 律观念淡薄、团队观念极弱,不懂得团队合作,工作 中出现问题缺乏责任意识,缺乏敬业与奉献精神。 用人单位对此类性格的学生也是忌惮而避之。 4.高校就业指导不到位 由于就业指导在我国才刚刚起步,就业指导的 师资队伍还不健全,就业指导课的理论体系还不完 善,课程内容不规范,尤其是职业生涯规划指导还没 有普及,高校学生未能从大一就开始对自己的未来 进行规划。大学生活怎样过?如何学习?将来想干 什么?自己适合什么样的职位等,无法做出明确的 判断。就业指导不到位,自然影响学生求职签约。 二、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对策 1.高校应从育人角度出发,强化培养学生综合 素质,提高学生就业力 (1)一年级树立职业生涯规划意识。高校应积 极完善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的课程体系,将其作为 必修课,使每个学生从大一开始就树立职业生涯意 识,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规划。加强在校大学生 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以及职业观念的指导,使职业 生涯规划指导常年化、常态化,并逐步融人到学生的 日常生活中去。 (2)二年级明确职业发展方向。二年级的大学 生,经过大学一年的学习,对自己所学专业有了基本 认识,结合自己的专业和兴趣,应适时制定自己的职 业生涯规划,确立自己的职业方向。我想干什么? 我能干什么?我喜欢什么?职业需要我哪方面的知 识技能?大学后几年我需要学习什么?对我如何培 养这些方面的技能等问题应该有比较清晰的思路。 学校应适时引导学生朝着这些方向去努力。 (3)三年级就业实习提高职业技能。学校应该 为学生创造校外和校内的实训条件,给予学生足够 的实践时问,培养学生的职业技能。学生迟早是要 步人社会的,高校在培养学生的过程中,不能只强调 学术性、知识型,而忽略学生认识社会和参与实践的 能力。在三年级的专业学习阶段,专业学习力求做 到理论和实践的紧密结合,既要有理论学习,又要有 工程实践锻炼,这样既增加学生对专业理论课学习 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对社会、对职业的认知能力, 同时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 (4)四年级求职指导提高签约能力。首先,高 校应将加强毕业生综合素质培养,提升毕业生就业 力,把提高毕业生的就业质量作为高校未来工作的 重中之重。同时强化就业服务工作和就业指导工 作,注重就业技巧、就业礼仪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学 生的自身素养。其次,着力构建就业信息平台,及时 搜集社会企事业单位的用人信息,利用方便快捷的 网络优势,及时将就业信息传递给毕业生。同时,利 用各种资源,积极邀请用人单位进高校招聘人才,促 进毕业生与用人单位的相互沟通和了解。第三,积 极搭建学生与社会人际交流平台。经常邀请企业 家、部门领导、成功的校友、就业指导方面的专 家来校讲学、访问、做报告,与高校毕业生交流、畅 谈,他们的亲身经历、工作经验、人生观、价值观会为 ・1 1 3・ 第23卷第6期 2010年12月 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 of Henan Business College V01.23 No.6 Dec.2OlO 毕业生的人生发展提供有力的参考,有利于提高毕 革。高校工作要适应从精英教育向大众化教育转型 的需要,按照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进一步拓宽专业 口径,从窄口径培养向宽口径学科培养转变,主要是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运用所学知识与技能解决 业生的就业理念,开拓毕业生的职业视野,提高毕业 生就业决策力。第四,多渠道开拓高校毕业生就业 市场。一方面开拓区域就业市场。由于社会发展不 平衡和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很大,高校毕业生就业市 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要改革教学内容和课程体 系,以国家为指导,以市场需求为依据,做好学 科、专业的内涵建设,突出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 场的开拓和发展状况也大不相同。经济发达地区企 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多,在经济和人员方面 的投,毕业生求职的主动性高和适应能力强,这 些地区大学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程度也高。经济 欠发达地区的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开拓和发展相对滞 后,市场发育还不成熟,然而这些地区的毕业生生源 数量并不少,因此在巩固发达地区就业市场的同时, 应多渠道开拓欠发达地区就业市场。另一方面开拓 行业就业市场。来高校参加招聘的人员的工作环 境、工作性质,对行业的了解,用人单位对人才需求 的特点等等有诸多趋同性,了解一个单位,就了解了 这个行业,开拓行业就业市场花费时间少,比起开拓 区域市场见效快。因此,开拓就业市场从行业人手 会有短平快的效果。 2.加强内涵建设,更新办学理念,转变培养模 式,建立专职的职业指导教师队伍 (1)办学理念要更新。高校的工作重心始终是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内涵。确定“以 社会需求为导向,以学生就业力提高来提升就业 率”,以及“以特色立校,以质量和效益求发展”的办 学理念,坚持育人为本、育人为先,将毕业生就业质 量的高低作为衡量高校办学质量高低的重要因素, 使得高校逐步树立竞争意识、质量意识和效益意识。 (2)教学模式要转变。尽快突破“封闭型”办学 模式并向“开放型”的办学模式转变。高校在发展 过程中,不仅要走出去,还要请进来,结合自身的发 展,加强和名企、科技优势企业的联合。学生的实训 基地不仅建在企业,还可以同企业一道共建实验室、 建立校内实习实训基地。这样学校更方便对学生实 践教学环节进行管理和指导,增加学生实习实训的 时间,做到理论和实践的充分结合,增强毕业生的岗 位适应性。应出台优惠,将高校作为企业 人才培养基地,将企业作为高校学生实习实训和社 会服务、就业的基地,构建校企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的发展平台。 (3)人才培养方式转型和教学内容的更新改 ・1 14・ 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和新能源汽 车等七个中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及时更新教学内 容,合理调整教学计划,确保学科建设、教学内容与 国家战略、社会需求相适应,尝试跨学科专业的人才 培养模式以便培养更多的应用型、复合型、创造型人 才,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着力点,用各种教育方法 和手段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积极参 与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真正成为社会所需的有用 人才。 (4)建设专职的职业指导、就业实训辅导队伍。 在许多学校,学生对职业规划、就业指导课的学习一 般仅仅限于教育部规定的38个学时选修课。许多 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受职业生涯规划辅导和就业指 导课的学习,也就是说许多同学在这方面的知识还 是一片空白。与此同时,高校遇到企业需要实习生 等问题时,由于学校的管理模式一般都是各院系分 属管理,没有统一的部门来管理,使得该问题协调起 来十分困难。为此,建设一支专职的职业指导、就业 实训辅导队伍对学生职业指导、就业实训大有帮助。 3.应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开展创业教育 近年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大学生创 业,但各部门的协调、相关的配套措施还不能完全到 位,再加上相当多的大学生接受的创业培训较少,他 们的创业思想、理念、知识还不足以直接创业。为此 应和高校一道,加大财力、人力投入,做好创业 教育队伍建设、创业课程建设、创业实训基地建设, 加快建立创业教育的大平台,形成一个以高校为重 点,覆盖全社会的创业教育培训体系。既方便在校 大学生学习创业知识,鼓励和支持大学生积极投身 创业实践,又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创业知识 和创业实用技能的培养,进而提高创业能力和就业 竞争力。 (责任编辑:登 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