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常州方言的指示代词

常州方言的指示代词

来源:筏尚旅游网
常州方言的指示代词郑伟壹本文主要讨论常州方言的指示代词系统。①文章所记为湟里话的全部指示代词。湟里话是常州市区南部偏西湟里、成章、村前三镇所使用的方言。常州(湟里)方言和市区的常州话相差不大,其差别主要集中在语音系统上。例如上声字的连读变调读法,古假摄开口二等麻韵字的读音,部分山摄开口一二等字的读音以及次浊上声字的读法等。但并不影响相互交流。②文中涉及的字音采用湟里方言的声韵调系统。其调类和调值为:阴平44、阳平213、上声55、阴去423、阳去24、阴入5、阳入23(为节省篇幅,声韵情况省去)。文中的同音字(有的用近音字表示)在该字右上角标以“=”,训读字在该字右上角标“*“。音节右上角的数值表示该字调值,轻声用0表示。若有音无字,则有时用“口”表示该字。贰2.1基本形指示词近指:鉴。k奄蛇3、至。tsl423、宕。d磊24、让。ni矿5远指:过2kvm¨3、那nei24(下文为方便计,省去指示词右上角的同音字符号)常州方言的光杆形式指代词和其他吴语一样,粘附性较强,一般不单做定语或主、宾语(。宕、让”可单用在粘宾介词“勒”后面做体貌标记,这个留待后面讨论),而必须和量词、数量结构以及各种词尾结合以后才能使用。不过,“鉴、过”比较特别,在以下几种句法环境下可以单用。例如:(1)可称代人或事物,但只能做主语(或话题),不做宾语。如:鉴是我个,过是你个。(这是我的,那是你的)过是底’tie55_22人啊?(那人是谁啊)鉴我倒勿大清爽。(这个我倒不大清楚)(2)“鉴”可单独用来指别程度,意思是“这么、这样”,但它所修饰的大多是较简单成分。如:今朝雨落则勿像昨天鉴大。(今天雨下得不像昨天这么大)你哪会怎么鉴木啊?(你怎么这么笨啊)整个吴语不论南北,在这种功能上的词汇表现形式极其一致(其他吴语大多用借音字“介”)。(3)“过”可做假设主语,表示“如果是那样的话”。如:过我勿去咧。(那我不去了)过佗da213他会高兴家来眸导?(那他怎么还会愿意回来呢)另外,。宕”在某些特殊疑问句中也可单做主语,例如:.306·宕。是底。tie55东西啊?(这是什么啊)2.2单数指代词近指:鉴个、至个、宕个、让个远指:过个、那个这类词主要修饰主语和宾语,还可以单独充当主、宾语。以最常用的“鉴个、过个”为例。如:鉴个东西顶好还是园k矛23蕞辣则。(这个东西最好还是藏起来)我长远好久看勿见过个人咧。(我好久没见那个人了)做宾语一般只用于对举格式中,而且必须使用对称的“鉴个、过个”或“至个、那个”。如:吃吃鉴个,相相过个,倒蛮写意个。(吃吃这个,玩玩那个,倒挺舒服的)如果做主语,一般只出现在判断句式、对举格式中。如:鉴个是我家亲眷。(这是我们家亲戚)鉴个我勿认则,过个倒认则佬。(这个我不认识,那个倒认识),2.3不定复数指代词近指:这些鉴/至星、鉴/至点、鉴/至兮多远指:那些过/那星、过/那点、过/那兮多(“宕、让”没有复数形式)这类指代词通常只做定语,修饰主语和宾语。一般情况下,指别事物时三种复数形式均可用,但指别人时只用“指示词+星/兮多”而不用。指示词+点”的形式。以“鉴、过”为例,如:鉴星水果侪zai213都赠v吾24没有熟来。(这些水果都没熟)过兮多白擦子胆大透佬。(那些小偷胆子大得很)鉴点铜钱走哪头口gua?2-3m则来口ka。=个+啊?(这些钱从哪蹭来的啊)如果在意念上表示的是较少的量,一般只用“指示词+点”,如表示较多的量,则用词尾“兮多”。例如:鉴点饭你总吃则落得啵?(这些饭你总吃得掉的吧)过兮多人我会弄则住嚼?(那些人我怎么能镇得住呢)2.4处所指代词近指:这里、这儿这边那边鉴/至/让海-海一亦有-开一的音变式(点);至块;鉴头鉴搬2一po过搬2、过边、那搬。远指:那里、那儿过/那/让海(点);那块;过头指示词“宕”有这种用法。在这类指代词上,常州方言表现出了词汇形式上的不平衡。这可能是受到了其他吴语或官话的影响,也可能是语言演变过程中不同历史层次的叠置,或者是两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类词主要做主语、宾语和定语。做定语时须加标记成分“个的”。如:鉴头好口gai213五人得。(这里可以站五个人)过搬2呒没底’tie55相头。(那边没什么好玩)你到鉴海(点)习惯佬咧哦?(你到这里习惯了吗)援走鉴海点走,太危险咧。(别从这儿走,太危险了)过海个小佬好点都是我家班勒个。(那儿的小孩好多都是我们班上的)·307·吴语中的一个普遍现象是可以在“勒”(大致相当于普通话的“在”)后面加上词尾或指示词的光杆形式,用它来做进行体标记,表示动作进行或状态的存在。常州话也不例外,它常用“勒头”(远指,在那)和“勒宕、勒让”(近指,在这)来充当体标记的功能。如:佗勒头等你得。(他在等你)我家才将。刖才齐枪。正巧勒宕笃老空闲聊。(我们刚才正好在闲聊)另外,这种“勒”直接加词尾或指示词的简省形式也可以用来指明事件发生的处所,功能相当于“勒鉴海点、勒那搬”等。例如:我个车子放勒头则多少天咧。(我的车放在那里好多天了)和。xa矿你家我们勒宕歇个口ka‘23拔。(我们在这歇会儿吧)就摆勒让好咧,勿碍紧个。(就放这儿好了,不要紧的)本文认为常州话的“勒宕、勒让”中的“宕、让”是近指代词,具体解释详见下文。2.5情态方式指代词近指:这(么)样远指:那(么)样鉴佬、鉴个佬、至个佬、至种佬、宕个佬、让佬、让个佬过佬、过个佬、那个佬、那种佬这类指代词可做方式状语,修饰动词性成分;可做主语、宾语、谓语以及补语、定语。做定语时要加定语标记“个”。以最常用的“鉴佬、过佬”为例。如:鉴佬逃逃则狯快个。(这么跑跑得不会快的)过佬讲法则佗还是勿听。(那么讲他还是不听)鉴佬才对则起自家。(这样才对得起自己)你哪会怎么会痴到过佬啊?(你怎么会那么傻啊)佬则鉴佬,倪则还鉴佬。(父亲这样,儿子也是这样)过佬个做法勿来事。(那样的做法不行)2.6程度指代词近指:这么远指:那么鉴佬、鉴么过佬、过么其他的指示词均没有此种形式的用法。这类指代词做状语,修饰形容词、少数动词和动词短语。例如:雨哪会怎么落则鉴佬大啊?(雨怎么下得这么大啊)真佬勿晓则你会过佬聪明法则。(真的不知道你会那么聪明)你勿好鉴么护自家个小佬。(你不能这么宠自己的小孩)过么有清头个细丫头口∥很、非常少得。(那么懂事的小女孩很少)“鉴”单做程度指代词的情况已在上文交代,兹不赘述。2.7时间指代词近指:鉴歇、鉴辰光、鉴掏2一taw、宕歇——这会儿,现在时远指:过歇、过辰光、过掏2——那阵子,过去时“至、那”没有时间指代词的复合形式。这类词除“宕歇”外可傲状语、主语和宾语,傲定语也需要加标记“个”,例如:明朝鉴歇我到则北京咧。(明天这时候我到北京了)鉴辰光个事体难办得。(现在的事情很难办)-308·刚解放过辰光我还细来。(刚解放那阵子我还小)月季花开到鉴歇都缯谢来。(月季花开到现在都没谢)鉴歇几点钟口liao;嗍+舅。表疑问?(现在几点了)。宕歇”只能用做主语,并且只能出现于特殊问句中(如上例)。叁由于常州方言在指示代词的使用上存在内部差异,故本节拟对整个常州方言系统(城关话和郊乡话,郊乡口音以湟里片方言为代表点)指示词的来源作一番考察。⑦3.1“鉴、过”是常州方言中运用最广泛,使用频度最高的,无论城乡还是新派、老派。围绕。鉴、过”产生的各种复合形指代词也最多、最完备。由此可以看出,这对指示词是常州话固有的,也是最早产生的。我们认为,这对指示词来源于早期昊语共用的指示词‘‘个”。唐代书面文献(唐诗)已用“个”为指代词,当时的口语更应该会有所反映。到了明朝冯梦龙的《山歌》,“个”不仅可以单纯称代人或事物,还可以指别程度、性状等。这说明当时的。个”已具备了复合形指代词的功能。由此我们认为:早期吴语都有过用“个”作指示词的阶段。一开始它只单纯指别位置之远近,后来逐渐有了程度、性状等指代词的功能。随着吴语内部各个次方言的演变,。个”的语音形式和语法功能发生了分化。有的用韵母交替的方式分化出近指、远指词;有的声母发生浊化;有的“个”仍远近兼指。仅靠伴随动作指明远近(这些类型在各地吴语均能找到现实例子)。而且,每个吴语都开始使用各种词尾后附于“个”(或其变体),都有了完备的表义形式。如表复数语素“星、点”,表处所语素“海、头、面”等等。从共时平面来看,吴语(尤指北片吴语)在相关表层形式上比较一致的有三类指代词:(1)程度指代词“介”(潘悟云先生指出“介”是指示词“个”的促音舒化形式,见钱乃荣1999:79)。北部吴语如上海、常熟、常州、无锡等,南部吴语如绍兴、嘉兴、宁波等均有该用法。其中常州话虽然用“鉴佬/么、过佬/么”指别程度,仍不排斥单用“介”。(2)处所指代词“过海/面”。这一形式在北部吴语较常见。如常州、常熟、无锡、上海等。其中常州话还可在“过海”后再加个附着语素“点”。此外,“过头”的说法也较常见,常州、宜兴、无锡、常熟等均有。(3)假设主语“个”、“个么”一般写成-革末一,意思是“既然这样、如果是那样的话”。这种情形在上海、苏州、常州、常熟等都有。3.2“至、那”主要见于城关话及市区北片、东片乡镇,湟里话新派亦渐常用(尤其是远指词“那”,这可能也与普通话的影响有关)。一方面,这是城关话向南自然扩散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由城乡交流频繁和青年人求异,1、5,理造成的。远指词“那”的本字地位无可怀疑,。至”本文认为就是“这”。有学者认为,吴语中的指示词“志”本文用借音字-至一是指示词“个”语音腭化而来的(如钱乃荣1999:78)。我们认为此说至少在常』十I话中不甚合理,因为如果常州话的“至”源于“个”,则与之对应“那”的来源无法解释。这对指示词应该是常州话中的官话(江淮话)成分。理由有二,一是从地理位置上看,常州北部乡镇与官话区隔江相望,而操城关话的市区也较偏北;另外,离市区较近的东部乡镇毗邻金坛市,而金坛是说江淮话的区域。城关话受江淮官话的两面夹击,不被其施与影响是不可能的。湟里片相对东部、北部各镇来说远离市区,因此该片老派中不用。至、那”也在情理之中。二是城关话有处所词。至块”“那块”的说法(前者较常用),这和江淮官话的“这块·309·tsa?k“Ug、那块lo?k“Ug”对应(“这、那”在常州话中仍读舒声以更符合当地的语音系统),而且围绕“至、那”的复合指示词很不完备(“至、那”除处所指代词不对称外,其他几个合法的复合指代词还是对称的)。这些说明它在常州话中功能扩展的不充分性。如果是固有成分,这对指示词应该像“鉴、过”有各种系统的、完备的复合形式。3.3指示词“宕”有的著作用借音字-荡-在常州话中和“鉴、过”一样,城乡、新老派皆用。至于它的来源,本文认为是常帅I话和其他吴语在近现代的一种创新用法。它是由处所名词“宕”虚化而来的。常州话、常熟话等中有“别宕别处”的说法,上海话可以说“小明宕小明处”,这时“宕”是有处所义的实义名词。有的吴语中,它还可做指示词后附语素,表示“此处、彼处”。如常熟话。口D23宕此处.这里、葛宕彼处、那里”。“宕”在语音上弱化则读作“浪”~l丘,“浪”与“宕”的用法大致相当,但“浪”在句法表现上较指示代词后的“宕”更为虚化,因为它已是纯粹的后置介词了。从各地吴语。宕”的用法分布来看,它可能经历了如下的语法化路径:实义名词>近指代词>指示词后附语素>后置词“浪”。有学者认为“宕”的本字是“荡”或者是“场”(“场化”),这里不作具体考察。另外,还有一个问题需要讨论。吴语的前置介词“勒”(上海话读作“辣”)后加一个语素,形成“勒宕一d∥浪一la/让一玷ia”的结构。这里的“宕/浪/让”通常被认为是吴语方所词“上”语音弱化的产物,其意为“在……上”。这两种看法都值得商榷。本文认为“宕”和“让”就是近指代词(“让”在部分吴语中可做指示词,见下文),“浪”的句法位置虽已固化,但它源于指示词,意念上仍有指示处所的意味。而且,“浪”在句法功能上进一步泛化,具有了“宕、让”所无的疑问词后置词之用法。如“阿2浪何处、哪里”。它们跟吴语名词后面“上”变为弱化音“让、浪”不一样(如“街上”,常州话说“街让”,上海话说“街浪”)。“勒”字结构的真正语法意义是表明存在(由此可做体标记),而且它还可明确指明地点(意为“在这、在那”)。“在……上”的意义是具体语境赋予的。如果它们来自“上”,无法解释它们的指示处所之功能。上海话、常熟话“勒海”的“海”就是远指代词“许”,“勒海”也和“勒浪”一样仅表存在,且远近皆指。和“浪”一样,“海”也只作后置词且功能虚化。3.4“让”仅存于湟里片的老派话,年轻人未见使用。这个指示词来自宜兴城关话,在常州方言中尚未北上向城关话渗透。它可能源于中古的“宁馨、宁”。湟里片三镇与宜兴相邻,在方言上受其影响在所难免。另外,其邻县无锡话也有“勒让”,可能也是语言接触的结果。我们从文献和相关字的历史音变两方面来证明“宁”和近指代词”让”的关系。·<容斋随笔》云:。……今吴中入语言,尚多用宁馨字为问,犹言如何也。……盖得其义.以宁字作平声读。”《通俗编》引王若虚《谬误杂录》云:。《容斋随笔》引吴语为证,是矣,而云若何,则义未允。惟《桑榆杂录》云:‘宁,犹言如此;馨,语助也。’此得其当。”这种看法比较符合吴语的语言事实。张相在《诗词曲语辞汇释》中说:“按宁馨、尔馨、如馨义同,宁、尔、如音近义通也。”(以上参见张相2001:353)语音上,我们要联系常州话中的疑问代词“底”的相关情况~起讨论。因为这两个字在常州(湟里)话里显得很特殊,都在一定程度上保留了中古音。“底”在早期历史语料中就有“怎样、什么”的意思。章太炎《新方言》说:。今常州为何为底,读丁买切”(志村良治1995:151),所以常州话“底什么”的本字地位应该无可怀疑。“底”的中吉音为。tiei:高本汉拟音,是蟹摄开四齐韵上声字,如今常州话中该字读tie55,这是中古音复元音单化的语音表现,而该字·310·又可读作tia55,又是元音低化的结果。再看近指词“字”,它的中古音是’nier3高本汉拟音,为梗摄开四青韵平声字,现在无锡话“宁”(即“勒让”的“让”字)读一nie,和中古音比较,鼻音韵尾脱落而元音鼻化。在常州(湟里)话中该字读nia55(但为何。宁”会发生串调现象,则不太好解释,可能是疑问词“底”的声调同化的结果),也发生了元音低化的现象。因此,我们可以看到一组协同音变:底疑问代词-iei:>ie>ia宁近指代词-ieo>ie>ia另外,郑张尚芳(1999)一文曾提到庚青韵三四等闽语口语读作ia,并认为ia处于e习>ieo>iao>ia的链式音变中。所以从早期和吴语关系密切的闽语的情况可以看出,宜兴话、湟里话“宁”读nia还是有可能的。至于为什么“底、宁”作疑问代词和指示代词会发生“滞后音变”,大概是因为它们经常被口头使用,不太容易变的缘故。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常州隔江榴邻的靖江话中,“什么”说成“底家tik3”(当地的白话文献将“家7’用近音字“高”来代替。记成。底高”,其实应该是“底家”),这似乎表明靖江话疑问代词。底”的音变已和其他青韵字同步,只不过常州话音变滞后。基于上述理由,我们可以认为常州话、宜兴话和无锡话都保留了近指代词“宁”,只不过该字在各地方言中的句法表现已有所差别。其中无锡话中“勒宁”也和其他吴语中的“勒浪、勒海”一样远近皆指;宜兴话、常州话“宕、宁”都明确被当作近指代词用,所以它们在“勒”字结构中还是以表近处存在为常,表远处存在一般用“勒头”。肆本文主要对常州(湟里)话的指示代词的用法作了较为全面的描写。其大致情况可用下表说明:分布环境1.基本形指代词(光杆式)2.单数指代词“个”3.复数指代词“星/兮多/点”鉴2++++++一++++过。?至4一十十~+十+十~~~~那一+宕’?让‘一+一+++一一+一+++4.方式情状指代词“佬”“个佬”“种佬”5.方所指代词“海(点)”。块”。搬。”++++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一++头”6.时间指代词“歇/辰光/掏’”7.程度指代词“么/佬”++(“+”表示适用该条语法环境,反之则标“一”,。?”表明其适用性在某些条件下成立)可以看出,这些指示代词的句法功能在总体上是呈互补分布的。每钞对指示词功能扩展程度有所差异,说明它们在常州话中的运作时间有别。从来源上看,它们可分为四类:~、·31】本方言固有的;二、借自江淮官话某些次方言的;三、本方言系统中词汇的语法化而来的;四、借自邻县方言的。从历史层次来看,“鉴、过”应属固有的较早层次;“至、那”是早期官话对吴语影响的结果,进入常州方言的时间稍晚,功能扩散尚不充分;。宕”属常州话自身在近现代的创新层次,相关合法形式又稍微减少;“让”是新近的方言借字,而且尚未普及,应处于最晚的渗透层次。注①我们所说的常州方言,一般只指常州市区及其所辖武进区(常武地区)的方言,而不含溧阳话和金坛话。②常州市区方言有“街谈”和。绅谈”之别,本文的比较对象为“绅谈”读法。③总的来讲,常州方言内部差别不大.均能自由通话。湟里片三镇离市区较远,因此相对而言.湟里话是较常武地区其他乡镇与城关话差别较明显的.可以此为代表点来讨论。参考文献高本汉1997<汉文典>(潘悟云等译),上海辞书出版社。刘丹青2001吴语的句法类型特点,<方言》第4期。钱乃荣1999北部吴语的代词系统,‘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代词>(李如龙、张双庆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潘悟云1999吴语的指代词,‘中国东南部方言比较研究丛书·代词>(李如龙、张双庆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项梦冰1992连城(新泉)方言的指示代词,<方言’第4期。张相195,5/2001《诗词曲语辞汇释>,中华书局。郑张尚芳1999闽语与浙南吴语的深层联系,第六届闽方言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1999.6,香港科技大学)。志村良治1995<中国中世语法史研究)(江蓝生、白维国译),中华书局。(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312·常州方言的指示代词

作者:作者单位:

郑伟

广西民族大学中文系

1. 钟敏 常州话单音节形容词的三字格生动式[会议论文]-20062. 钟敏 略谈常州话70年来的变化[会议论文]-2003

3. 郑伟 常州话的体助词“~咧”和“好则”[会议论文]-20064. 金丽藻 常州话的助词\"到则\"[会议论文]-2001

5. 劲松.瞿霭堂 常州话前高元音的舌尖化[会议论文]-2003

6. 奚潇凌.刘冬青 常州方言的几种形态[期刊论文]-散文选刊(理论版)2010(12)7. 江风海韵话启东[期刊论文]-中国城市经济2005(5)8. 贺建国 常州方言多字组连读变调[会议论文]-2001

9. 钟敏.ZHONG Min 常州话单音节形容词三字格变式的分析[期刊论文]-江苏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18(6)10. 潘秋平 粤方言给予义双宾语结构的来源[会议论文]-2005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Conference_6881884.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