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茶文化与儒释道

茶文化与儒释道

来源:筏尚旅游网
茶文化与儒释道

第一篇:茶文化与儒释道

茶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茶与中国传统文化表现出了密切的关系,儒释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的思想来源,中国茶学与儒释道的思想理念有着极深的渊源关系。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境界,这就是茶道。

唐代诗人们品茶,已经是超越解渴、提神、解乏、保健等生理上的满足,着重从审美的角度来品尝茶汤的色、香、味、形,强调心灵感受,追求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通过饮茶与茶道展示,表现出人的精神气度和文化修养,表现人清高廉洁,节俭朴素的思想品格。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

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

佛教传入我国是在西汉末期,由于僧侣活动的需要,茶就与佛教结下了缘分,佛教的重要活动是僧人坐禅修行,“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吃素,清心守规。因而就需要有一种既符合佛教规诫,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

在《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中国的茶文化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儒释道的思想和茶学相结合,丰富了茶文化的内容。茶之为饮,促进了人们之间的交流与相处,营造的是一种清正廉洁、恬淡安静、和诚处世的气氛,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第二篇: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茶文化与儒释道的关系

摘要:中国拥有五千年文明史,茶是一种中国特有的饮品,经过数千年的发展,受到中国博大精深的文化影响逐渐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文化:茶文化。其中儒释道对茶文化的影响较深。最终茶文化是一种非儒,非释,非道,但又是一种即儒,即释,即道的文化。本文主要阐述茶文化在发展过程中与儒释道文化碰撞所产生的影响。

关键词:茶文化、儒家、释家、道家 儒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 1.1 儒之“礼”对茶文化的影响

茶文化与儒家思想中“礼”的关系是相当密切的。儒家认为礼就

是秩序与和谐,“礼”也是一切民俗民风由来的源头。礼仪的观念深入到社会活动的一切领域,那么在茶文化中,自然也会有所体现。在古代家庭中的敬神祭祖、宾客相见、婚丧大典、节庆宴饮中都需要用到茶。晚唐人刘贞亮《茶德》中提出了“十德”说,其中就有“以茶利礼仁,以茶表敬意”二句,这说明最迟在唐代,来客敬茶,以茶为礼,已成为普遍风俗。而在官场中,茶礼则已经演化为一种区别官阶等级的标志,点茶与点汤成为官场的待下之礼。

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维护统治阶级的一系列法律制度,是社会有序运行的保障,茶礼就是在茶事活动中,长幼敬让,宾主谦和,从而形成一种融洽、和谐温馨的氛围。改善人际关系,维护社会安定团结的礼节。所以儒家主张的“礼”与茶礼有着想通之处。

1.2儒之“中庸”对茶文化的影响

中庸之道”是儒家的核心思想,其哲学思想强调适度原则。茶文化中体现了这一点,《茶经》中强调选水要选缓流的活水,反对急流之水,也不能用停蓄不流的死水。在饮茶之中,第一次泡茶之水,仅作“暖盏”之用,并不饮用,第二次的茶汤才是最佳之“至味”,饮茶的量也强调适度。饮茶人通过品茶而悟道,在精神上达到一种“和”的最高境界,这就是茶道。饮茶的全过程贯穿着儒家的中庸思想,也就是提倡达到通过茶道,营造出社会和谐稳定、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的空间。道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

道家思想强调对自然的追求。老子的《道德经》说:“道法自然”,这个“自然”,是指道是自己如此的,自然而然的,非有意造作所至。茶本是野生之物,宜生长于川谷之间,古人推崇野生茶的品质,提倡“真茶”的观念,反对在茶汤中渗以香料。在饮茶上,追求忘机超脱,冲淡自然的情趣,这些都是对自然之趣的反映。

“自然”的理念导致道教淡泊超逸的心志,与茶的自然属性极其吻合,这就确立了茶虚静恬淡的本性。道家不把“自然、物质、精神分离,认为是一个互相包容和联系的整体,讲究与内省,追求清心寡欲,朴质自然,这与茶性十分贴近契合。道家思想渗入的茶文化更加接近普通的民众的思想境况。

茶文化中也有道家养生的精神。最早的神农尝百草,以茶解毒,作为本草的茶的确与药草有密切的关系。茶主下气,除好觉,消宿食。茶可以消除心中的烦闷。因而茶与道家的养生乐生精神的结合,也就成为了早期的茶文化形态。释家文化对茶文化的影响 佛教发源于印度,汉代以来传入中国,佛教中禅宗对茶文化的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禅宗主张坐禅修行,以打坐的防治修身养性,净化心灵,消除烦恼,使思想升华到一个极高的境界。长时间的打坐不能打瞌睡,茶可以驱除睡意。佛教除了坐禅修行,还有“过午不食”、不可饮酒,戒荤食素等,茶既符合佛教的教规,又能消除坐禅带来的疲劳和补充“过午不食”的营养,茶叶中的各种丰富的营养成分,提神醒脑的作用,使茶成为了僧侣最理想的饮料。《晋书》中记载,东晋敦煌人单开道,在昭德寺修行时,室内坐禅,昼夜不眠,“不畏寒暑”,诵经四十余万言,经常用饮“茶苏”来提神防睡。“茶苏”是一种将茶和姜、桂、桔、枣等香料一同煮成的饮料,虽然,这时茶叶尚未单独饮用,但它表明佛教徒饮茶的最初目的是为了坐禅修行。唐宋时,佛教盛行,寺院饮茶之风更热,此时,饮茶已成为禅僧日常生活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

茶与佛教的结合还表现在一个“悟”字上。正是在这个“悟”字上,茶与禅有了它们的共同之处,“凡体验有得处,皆是悟”,都与茶事活动有着深刻的内在联系。佛家视茶道为一种修身的过程。把佛家的“悟”的境界和茶道统一起来,要求要保持高尚情操,茶道融贯着佛家对真、善、美的追求。

参考文献

【1】论中国文人茶与儒释道合一之内在关联 赖功欧 【2】中国的茶文化与儒释道 陈倩

【3】略论中国茶文化与儒佛道思想 汪松能 【4】从儒释道三教的角度来看中韩茶文化 周琼琼 第三篇:儒释道

苏轼思想中的儒释道哲学 【前言】

“儒释道”一词是为古代中国最早的世界文化视野范围观,滥觞于南梁,在元明清时期发扬,作为中国官方意识形态存在的儒教,世界三道宗教之一的佛教和东周时期黄老道神仙家演变创立的道教三教合一,体现了中华文化圈与印度文化圈的初次融合。而苏轼作为“唐宋家”之一,代表了宋代文学的最高成就,处于一个儒释道三源慢慢走向融合的特殊时期。再加之苏轼个人跌宕起伏的人生经历,促就了苏轼诗词中独特的三种思想的韵味。研究苏轼人生中的儒释道哲学,不仅可以在个人层面上对这一家文豪的文风笔触有更深的理解,从大层面上更是对文化融合的深入了解与研究,可以从中汲取有利于中国推进文化交流与融合的新启示。

【关键词】儒家 佛家 道家 苏轼 文化融合 【正文】

一、作为治世之具的儒家

儒家作为统治古代中国几千年的官方意识形态,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封建统治者的政治意愿。所以儒家所代表的“用世”、“建功立业”或是“治身齐家平天下”的思想一直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古代的知识分子。苏轼也毫不例外。

苏轼出生于儒学浓厚的文学世家,父亲苏洵文风纵横恣肆,有汉唐之风,对苏轼从小寄予厚望,亲授史书,论古今成败,所以苏轼从小就有着高远的抱负。并且仁宗时代人才辈出,以范仲淹为代表的积极入世的思想普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1”的以天下为己任,奋发自强的儒家用世的精神对苏轼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苏轼26岁便踏上仕途,一番豪言壮语“致君尧舜,此事何难2!”在参加科举考试时,所提出的仁政思想:“可以赏,可以无赏,赏之过乎人;可以罚,可以无罚,罚之过乎义。过乎仁,不失为君子;过乎义,则流入与忍人。”苏轼的政治思想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儒家“入世”精神。

以苏轼文学成就的最高的前后赤壁赋来看,《前赤壁赋》中有言:“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表面上像是一首求取美人的缠绵悱恻的情曲,其实言下之意是指美人

就是苏轼想要报效的朝廷,宛转地表达出自己身怀大志,却不受朝廷重用的郁结。再如《后赤壁赋》中有写入睡的苏子梦中得见化作孤鹤的道士,在“不答”、“揖予”中表露了作者虽有着入世思想却在政治上屡屡失意,结尾一句南柯一梦“开户视之,不见其处”更是将苏子的茫然和无助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苏轼的诗词中,带有这种思想的诗句并不少见,都深深浸透着儒家的“用世”思想。“人生如梦,一樽还酹江月。”3虽有自慰、超脱之意,但是包含着浓浓的伤感与无奈,壮志未酬引发的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让他迷茫,“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4都是心中仍然有着建功立业的儒家思想的表现。

二、作为修身之术的道家 12 《岳阳楼记》 【宋】范仲淹 《沁园春·赴密州早行马上寄子由》 3 《念奴娇·赤壁怀古》 4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在年轻时就已拜读《庄子》,有言“喟然叹曰:‘吾昔又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5”特别是在苏轼被贬黄州之时,仕途受挫,生活落魄,满腔壮志无法宣泄于是向内寻求精神上的满足。这个时候的苏轼就天然地染上了老庄的“自然洒脱”的情怀。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6”体现了道家十足的寻仙访道的思想,“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7从庄子的相对主义阐述了水月之间的变与不变,“则物与我皆无尽也。8”隐隐透露出万物无尽,遗世的超然达观之念,正是庄老哲学中的无限宇宙体验人生观照自然之理。

“乌台诗案”使苏轼更加体会到了宦海沉浮,人生多舛,在追逐功名利禄之中丢失了自我,于是他在《临江仙·夜归林皋》中便抒发了这种感概:“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但是与其他文人墨客不同,他产生的强烈内心冲动是老庄带给他的返璞归真思想:“小舟从9此逝,江海寄余生。”他要追求的是回归本真与天地同化,从大自然中寻回失落的自我。这种寻找自我的强烈愿望表达了苏轼诗词中老庄思想的融入。苏轼接受了消极虚无主义思想的影响,但是没有

彻底地否定人生,彻底“避世”。他将老庄哲学与儒学达到了一个微妙的平衡,他练就了旷达超脱、玲珑圆通、进退自如的超然心境与人生大智慧,超脱了世俗的功名利禄穷达成败到达了人生的更高境界。正如他著名的一诗中有言道:“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也无风雨也无晴。”10一诗读起来直教人畅快淋漓,“风雨”也好,“斜阳”也罢,不过都是人生的“也不风雨也无晴”。如此超脱,如此顿悟,仿若酒醉又仿若独醒,正是忧乐两忘的老庄大境界。

三、作为安身之法的佛家

苏轼在贬居黄州之时,曾经写过:“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为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11他不仅研习佛理,更是在近五年的时间里,到城南精舍安南寺,“间一二日辄往,焚香默坐,深自省察,则物我相忘,身心皆空,求最够所从生而不可得。一念清净,染污自落,表里饰然,无所附丽。”12

在他给朋友毕仲举的信中曾经以龙肉与猪肉作比,“公之所谈,譬之饮食,龙肉也;而仆之所学,猪肉也。猪之于龙,则有间矣。然公终日说龙肉,不如仆之食猪肉,实美而真饱也。”13从中可以看出苏轼学佛更是在于将佛中玄妙归于使用,从而应用于现世之况,而不是沉溺于超然玄讳的佛理、出生死超三乘作佛。苏轼潜心佛学的目的正是“期于静而达”,即一种对人生有豁然洞达的认识和一种不萦于外物的宁静的心境。

佛家中讲究静达圆通,不外乎是强调在一切变故前都要保持着平常心,于是苏轼在这种佛理中汲取安慰自身的力量,将仕途生活上的种种不幸都视作万物流转中的短暂现象,是对佛心的次次磨练,对它们始终保持着乐观旷达的情怀。四、三教通融的哲学思维

吴楚材、吴调侯在《古文观止》中有说道,读《前赤壁赋》、《后赤壁赋》两篇,“胜读 56 《亡兄子瞻端明墓志铭》 【宋】苏辙

《前赤壁赋》 7 《前赤壁赋》 8 《前赤壁赋》 9 《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 10 《定**·莫听穿林打叶声》 11 《乌台诗案》 12 《安国

寺记》 13 《答毕仲举书》 南华一部。”14而这两赋也最能体现苏轼诗词中儒释道三教融合贯通的思想,苏轼清楚地明白在政治上退避是有可能的,但是对社会的退隐是不可能的,“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终是一缕美好的幻想,是极端理想主义“拔着自己的头发离开地面”的妄想。他将儒释道三者融合互补,有吸收也有批判,从儒学中他获得了继续政治奋斗的动力与勇气,在佛道死啊相中,他找到了立身修行的心灵解脱,展现了他高妙的处世之道。

一方面,苏轼对现世还是有所希冀与希望,蕴着儒家“积极入世”的思想,他还是极想在仕途上有一番大作为,然而另一方面,他的人生志愿并未能得到实现,所以他研习佛老思想,并不是消极的避世思想,也不是精神的幻灭,而是从中找到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构建一种属于他自己的人生境界。“学佛老者,本期于静而达。静似懒,达似放15。”人生种种,荣辱、功名、利禄、穷达、得失、忧喜不过是枷锁与羁绊,静与达可以将他从这种沉重的俗世牵扯中出来。

这种儒释道融合的精神体现在了他的文学创作中,他的诗词,并不简单是儒家的“入世”、道家的“道法自然”、佛禅的大境界超脱,而是三种兼而有之,不是腐儒、玄道或是虚佛,他智慧地选择了其中精妙的部分构建了他自己的人生境界,并在自己的文学作品中体现得淋漓尽致。

【总结】

总而言之,苏轼的政治理想与抱负,甚至于生活之趣都来自于儒家;然而他的思维方式与处世之道,更来自于佛老两家。他以儒家治世,以道家修身,以佛家安身,开放兼容,融合互汇,创建了一个前无古人的博大的思想文学体系,从侧面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融合的大趋势,也是中华文化圈不断慢慢相触印度文化的一次鉴证,对于我们研究现代思想文化世界性融合与发展有着极其重要的借鉴意义。

【参考文献】

1.《苏轼文选》【宋】苏轼 上海古籍出版社 2.《苏轼诗词文选评》王水照 上海古籍出版社 3.《儒释道三家思想对苏轼创作的影响》翟晴 4.《论苏轼的人生境界及其文化底蕴》阮延俊 5.《关于儒释道三教融

合之管见》徐建勇

6.《苏轼研究——王水照苏轼研究四种》王水照 中华书局 第四篇: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中国传统文化与儒释道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是指居住在中国地域内的中华民族及其祖先所创造的、为中华民族世世代代所继承发展的、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传统优良的文化。也被理解为狭义的所有中国公民的文化,是指华人社会继承自中国文化后不断演化、发展而成的特有文化。

关键词: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儒释道;历史悠久。 一. 儒释道起源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其长期历史的发展过程中,不仅产生了众多的本土学派,也不断有外来文化的传入,这些不同的学派和文化,在矛盾冲突中相互吸收和融合,其中有的丰富了、发展了、壮大了,有的则被吸收了、改造了、消失了。大约从东晋开始至隋唐时期,中国文化逐渐确立了以儒家为主体,儒释道三家既各自独标旗帜,同时又合力互补以应用于社会的基本格局。中国文化的这一基本格局,一直持续到了19世纪末,乃至20世纪初,历时1600年左右。可以这样说,中国传统文化是儒释道三家鼎足而立、互融互补的文化。

儒学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是为国人,不可不察。

儒学之起源,史无定论。或为术士说,或为殷遗民说,或为保师说,不一而足。唯汉班固《汉书·艺文志》记述较为确切。儒家者流,盖出于司徒之官,助人君顺阴阳明教化者也,游文于六经之中,留意于仁义之际,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宗师仲尼,以重其言,于道最为高。孔子、孟子、荀子于原初儒学之发展各有建树,世称三圣人。

道教的始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代,将中华民族的祖宗——黄帝作为其源头。至殷商时代,史前时期的自然崇拜已发展到信仰天帝和天命,初步形成了以天帝为中心的天神系统,遇事便由巫祝通过卜筮以

向天帝请求答案;原始的鬼神崇拜已发展到以血缘为基础,与宗法关系相结合的祖先崇拜,其祭祖活动定期举行。当时国家和社会均受巫祝支配。周代鬼神崇拜进一步发展,所崇拜的鬼神已形成天神、人鬼、地祗三个系统。并把崇拜祖宗神灵与祭祀天地并列,称为敬天准祖。盖所谓万物本乎天,人本乎祖。

后世道教所以成为多神教,即源于古代之鬼神崇拜;后世道教做斋醮法事,亦与古人鬼神祭祀礼仪和礼制有密切的关系。人们崇拜神灵就要举行祭祀活动,而祭祀活动离不开“礼乐文明”,礼乐文明随着春秋时期的“礼崩乐坏”,逐渐由上层走向民间,被后来的民间方士和巫觋所继承,道教成立后,演变为道教的斋醮科仪。道教实际上是礼乐文明的继承者。佛教发源于公元前600多年的古印度(天竺、身毒),距今2600多年。当时印度有八个小国,其中一国王名净饭王,有太子名悉达多。悉达多太子见众生轮回生老病死,生起大悲心,19岁时舍弃王位,出家修行,为了寻求解脱众生生老病死烦恼的办法,苦行六年,而后究竟觉悟人生真谛宇宙,是名为佛陀,意为觉者。后来佛陀应周围的弟子、国王、大臣、人民百姓的请问,而为阐明人生真谛宇宙,为说解脱生老病死苦烦的办法,后来被其弟子记录下来,是为经典。

佛陀于世间说法四十九年,说大乘佛法经典约三千部,小乘经典约二千部。佛陀于八十岁时,度缘已尽,即入涅盘。

之后约600年,于汉明帝时,佛经传入中国。之后中国历朝皆有人往印度取经。流传入中国的多数为大乘经典,流传入泰国缅甸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多为小乘经典。随后中国又将佛经传往日本朝鲜等国。现在全世界的大乘佛法主要集中在中国。佛教是现今世界三大宗教中最早的宗教。佛教是世界上唯一不参与政治、军事的宗教,是世界上唯一不与其他宗教信仰的地区和国家发生冲突和争端及战争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平等慈悲和最早提出因果报应的宗教。佛教是唯一主张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可以修行成佛的宗教。

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两大主干的儒家文化与道家文化是在中国这块本土之上产生的文化。佛家文化起先是外来的文化,后经不断与

中土文化融合,终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

对于儒道佛三家的功用及其特质,古人多有论述。

一曰不治儒家不能“入世”(经世、治世、济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有为”精神,因而具有“现实”的特点。

二曰不治道家就不能“超世”(避世、忘世),她强调的是一种“无为”的精神,因而具有“超现实”的特点。

三曰不治佛家就不能“出世”,她强调的是一种“空无”的精神。因而具有“非现实”的特点。

总之,入世有为、超世无为、出世空无分别体现了儒道佛三家文化的各自特征。

三、儒道佛三家思想的价值和意义

儒道佛三家思想对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产生了重大影响。我们所谓的中国人的灵魂多面性主要指中国人的内在的和本质的“根性”的那种存在性。换句话说,儒道佛三家思想在不同方面深刻揭示了人性的本质。她们思想的最终目的都是使人们实现和践履这种人性,提升人的存在方式,并最终过上有意义和价值的生活。

儒家着力挖掘人性中的道德本质和社会本质。至圣先师孔子的“仁者爱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恭宽信敏惠”。亚圣孟子的“仁也者,人也”、“仁,人心也”、“仁,人之安宅也”、“人之所以异于禽兽者几希”,先秦最后一位大儒荀子的“人有气有生有知亦且有义,故最为天下贵也。”“人能群,彼不能群也。”宋明理学的“仁者,浑然与物同体”、“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等等论述,都是在强调人之所以为人的“根性”在于她有爱心,有同情心,有道德性和社会性。儒家的正心诚意、修身养性、存理复性、格物致知正是要人们发现、培植、扩充人性中的“良性”的一面,从而成贤成圣。由此可见,儒家的思想具有强烈的人文主义色彩。她强调了人的价值,凸显了人的主体性;强调人与人的关系应当相爱;强调人与自然万物的关系应敬畏、和谐;人与天道的关系是相互贯通。正所谓“与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

吉凶。”

道家深切洞明人性中的自然本质。力倡“道法自然”、“法天贵真”、“回真返朴”。道家所谓“自然”是本然、天然之意,并不单指大自然,即“牛马四足”、“无为为之”之谓也。道家所谓的人的自然性是指超越了人的现实善恶、美丑、是非的那种“本然”的“圣德”。清静、无为、素朴、玄同是这“圣德”的表现形式。道家要人们挣脱物之役、情之累、意之染、心之滞,从而成为至人真人。

道家人生智慧:身重于物;知足知止。

道家论为君之道:自然之道、无为之道、柔弱之道以及“四不”之道。

道家论为臣之道:功成身退、天之道。

佛教一言以蔽之:“空”。所谓“空”是指缘起性空,佛教认为世界万物都是众多原因和条件构成的。从这个意义上说,万事万物就其本性来说都不是真实的存在,即假即不真即空,此之谓也。离开原因和条件就没有的存在。佛教由此派生出三大法则: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涅槃寂静。构成的条件是时刻变化的,所以要诸行无常。“诸法无我”就是没有一个绝缘的实体存在。世界万物包括上帝、神都是因其它条件而产生的,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但是人们不明白这个道理,所以产生很多烦恼。最常见的烦恼有八种:生、老、病、死,爱离别、怨憎会、求不得、五取蕴。佛家深刻明见人性中的本心本性。也即佛性,而“佛性”即人之心性,即清净,即平等不二,即慈悲欢喜。佛教之本怀乃在于“离苦得乐”。佛家所要明见的本心本性乃是指蕴藏在人性中那光辉的一面,是人性中的慈悲、和平、良善等本质属性。佛家通过“三学”(戒、定、慧)、“六度”(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般若)、“八正道”(正见、正思维、正语、正业、正命、正精进、正念、正定)等修行要使人们达到圆融不二的境界,从而觉悟成佛。

总之,儒道佛三家思想之终的是要揭示人性中光辉的一面,使人们获得符合人性的对待生活方式,以突显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第五篇:苏轼与儒释道

苏轼是宋代的一位文学大师,他一生以开放兼容的态度,吸纳并融合了儒道佛三家思想的精华,苏轼用自己的智慧巧妙地把“佛家的否定人生,儒家的正视人生,道家的简化人生”融会贯通,在不同的阶段运用不同的“兵器”,“兵来将挡,水来土掩”,从而使得他能够从容地面对人生。即便在被贬生活中,他也过得很惬意。苏轼一生毫无悲哀,是十足的乐天派。苏轼的文化性格历来为世人所称道,成为国士大夫的精神家园。本文试从苏轼的儒、道、佛交融等三方面来剖析苏轼的生存智慧。

一、儒家的积极用世

苏轼自幼就研读儒家经典,受儒家思想影响颇深,他以修身为出发点,进而实现齐家平天下的伟业。少时的苏轼就“奋厉有当世志”,二十六岁登上政治舞台,面对北宋王朝的内忧外患,苏轼大胆提出一系列的措施,用来匡时救弊。他做事从不“随人”,而是根据实际情况和自己的见解来决定自己的言语行动。由于苏轼跟王安石在变法的看法上有出入,无奈请外任到杭州,徐州,密州。在地方从政的苏轼更 加为老百姓着想,当新法触及到老百姓利益的时候,诗人总会用诗歌来抨击时政。如《山村五绝》(其三):“七十老翁自腰镰,惭愧春山竹笋甜。岂是闻《韶》解忘味?迩来三月食无盐。”诗中写一个古稀老农腰镰 爬山寻笋充饥,已经几个月没尝过盐的味道。难道他也像孔子那样,是听了《韶》乐后陶醉其中而忘了食盐的味道吗?在这里,诗人是用幽默的笔触,刻画出农民生活举步维艰的真实现状。究其原因? 是当时实施的“ 盐法” 制度造成的。诗人虽不动声色,却早已用幽默的方式把他的忧民之心包孕其中。在身贬黄州之时,苏轼依旧用“含笑的批评”评品政事。如《布谷》诗:“昨夜南山雨,西溪不可渡。溪边布谷儿,劝我脱破裤。不辞脱裤溪水寒,水中照见催租瘢。”诗中的农民一年到头辛苦劳动,却因交不起地租遭地主毒打而遍体鳞伤,布谷鸟劝农民脱下破裤过河,殊不知农民有苦 难言,怕遍体伤疤让人心寒。在这首寓言诗里,作者用幽默讽刺了虐政对下层人们的戕害。即便在流放岭南时期,苏轼还是没有放弃对事业的追求。1101年苏轼北返回朝,苏轼在《六月二十日夜渡海》诗 中写道:

“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桴意,初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这是苏轼政治上自我平反的宣言书:政敌们想尽一切办法致我于死地,但终没有实现,他们的种种的诬灭像久下不停的雨,像终日不止的风,像阴霾的浮云,统统离我而去,我是清白的。我依然有远大的政治前途。

综上所论,苏轼有一颗爱民的心,他的所作所为总是从人们的利益出发,进而游离于新党和旧党之外,体现了苏轼儒家的积极用世精神。

二、佛道的超然出世

“乌台诗案”是苏轼人生道路上的标识牌,政治的沉重打击促使苏轼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用佛道的超然思想直面人生的厄运。但他对佛道的看法有别于他人,苏轼不像一般的士大夫那样“归诚佛门”,而是借助佛道思想渡过难关,以求更高人生境界。

首先他是用佛道的思想消解痛苦,但苏轼还有进一步的追求,即通过对自己心灵的感化,达到更为旷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如《黄州安国寺记》所云:“闭门却扫,收拾魂魄,退伏思念,求所以自新之方,反观从来举意动作,皆不中道,非独今之所得罪者也。盍归诚佛僧,求一洗之?”其次,苏轼对待佛教的态度非常理智,他没有坠入佛门,只是借助佛教思维,对人生作全方位的思考,以便在相互对比中寻找适合自己的生活理念。苏轼对佛道采取慎重的态度,取其精华,除其糟粕,从而构建自己的人生准则。苏轼在《论修养帖寄子由》中说:“任性逍遥,随缘放旷,但凡尽心,别无胜解⋯⋯而世之昧者,便将颓然无知,认作佛地。若如此是佛,猫儿狗子,待饱食睡,腹摇鼻息,如土木同⋯⋯岂可谓猫儿狗子已入佛地?”苏轼能够辩证的对待,在批判的同时,他吸收了“任性逍遥,随缘放旷”的自由精神,作为自己的人生最高追求。正如苏辙所言:“既而谪居于黄,杜门深居”,“后读释氏书,参之孔、老,博辩无碍,浩然不见其涯也。”苏轼借助佛道的思辨方式,对人生进行形而上的超越,从而进一步导向了他对现实的超越。

三、儒道佛的相互参透

古代的许多士大夫,诸如陶渊明、李白、白居易等,他们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苏无论穷达既能兼济,又能独善。这是由于苏轼能够以豁达的心境面对穷与达,从不计较得与失,苏轼不再从外在的社会准则来评判自己,更多的通过内心来解决。这与苏轼以儒为本,以佛道为用的思想不无关系。苏轼一生遵循儒家积极用世的精神,抛弃了孔子等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的迂腐方式;苏轼吸取了庄子追求自由的超越精神和的个性,否定了其厌恶社会的悲观情调。苏轼学习佛家的达观的处事精神,却没有深陷难懂的教义之中。苏轼能够将政治和生活区别对待,因而当他从政时,总会用儒家思想来作为己的行动准则。当被贬时,他又在佛道思想中得到解脱,并借此作形而上的思考,以开阔自己的心境。“乌台诗案”后的大都作品,词人更多在心灵深处开拓。如《念奴娇》: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 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 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羽扇 纶巾,谈笑间、强虏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应 笑我,早生华发。人间如梦,一樽还酹江月。

在这首被世人称为“珠穆朗玛峰”的词中,词人把自己塑造矛盾性格人物。词上片写赤壁气贯长虹的场面,时空背景极度开阔,为下文抒怀奠定基调;词的下片通过对历史人物的缅怀,抒发词人壮志难酬的矛盾心态。词人用超脱的态度对人生和自我采取自相矛盾的态度,并且折衷于两者之间。江山,美女,功业有历史价值吗?有即没有。世人值得为之努力吗?值得又不值得。周瑜年少建功,而自己却老大无成,难道是词人没有为之奋斗吗?不是,朝廷才是其罪魁祸首。词人在解嘲自己中不动声色地对社会进行了批判。词人并没有因老大无成而绝望,他把自己放到浩瀚的历史时空中拷问自己,很快在历史与现实的互照中,找到了释然自己苦闷心情的答案。总之,苏轼“能博采儒道佛三家之长,奉儒而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佞佛,通三教之变,成一家之言,其实质是以儒为体,以佛老为用,这使得他的思想博大精深而又简易圆通。”苏轼之所以能够对儒道佛三家融会

贯通,关键是苏轼在它们当中找到了相同之处,从而能够灵活运用,这相同之处就是“自由的心理主义原则”。苏轼一生中所体现的生存智慧,在不同的时代都折射着永恒的魅力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