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这部长篇小说是主要讲了“王冕的故事”。故事发生在元朝末年,有一个叫王冕的人,他自幼就失去父亲,母亲只有靠自己的针线活来维持生计。但家里还是越来越贫穷,母亲不得不让王冕去邻居秦老爷家帮忙放牧赚些小钱。一天放牧时天空下起了阵雨,雨后四周五颜六色、如同仙境一般。于是他开始学画,经过三月苦练,他已在当地小有名气,很多人都去买他的画,从此他与母亲的生计不再担忧。知县得知他作画之事,便强行让他前去,但他最后还是没答应。因为他憎恨贪官污吏,这表现出了他不畏权势的精神。
读完这篇短文,我觉得王冕是一个很正直的人,他不怕得罪官府,不怕自己的家庭家破人亡,我非常敬佩他这样的精神。更敬佩他尊敬自己的母亲;孝敬自己的母亲。王冕自己有了钱就给母亲去买好吃的食物,还每天让母亲坐在牛车上到处观赏美景。母亲年老多病,他不辞辛苦,到处寻访名医给她治病,此时我觉得王冕真的是一个尊老的大孝子。我还敬佩他锲而不舍、天天向上的学习精神,他努力的付出得到无比大的回报。他勤奋地练习着画荷花,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大画家,不仅如此,他还在不到岁时就已经将天文、地理、经史等其它知识全都了如指掌,无所不通。朱元璋因仰慕王冕的大名而来拜访。从中我得到了一些启示,我们要多积累知识,这样才会有伟大的成就,受人尊敬。我们还要有一颗孝顺父母的心,这样才是一个既有志向,又懂孝道的人。
儒林外史王冕人物小传
《儒林外史》是一部现实主义巨著,书中人物都有一定的代表性。通过表现这些人物,将社会中的形形色色人们的言行反映出来。吴敬梓是一个思想独特的作家,他能够加将自己的独特思想蕴含在平静的人物描写中,读者通过阅读能够加深对社会中人物的认识。
这本书的第一回是一个楔子,所谓“借名流隐括全文”,王冕虽然与后面文章中的人物没有关系,但并不是没有联系。王冕的言行举止表达了作者所崇尚的一些观点。
一开始就描写王冕的家境贫穷,七岁丧父,十岁给人放牛,这在当时可能并不罕见,值得注意的是他有一个好的心态。在古代等级观念非常严重,所谓“士农工商”,当时人们认为读书人是很光彩的,虽说有句话叫“百无一用是书生”,那也没说读书人身份低下,说的是读书人有满腹才学,却没有地方施展,或者是读书人太多了,造成了巨大的人力资源浪费。这么多人想去读书,和今天人们都想找稳定的工作是一样的,读了书,可能生活困顿些,却有了登上仕途的可能,这是十分体面的。在这里王冕却不是这么说的,他说:“在学堂里坐著,心里也闷;不如往他家放牛,倒快活些。假如我要读书,依旧可以带几本去读”。这里面王冕完全不像其他人那样认为放牛是低下的活计,读书才是正道,而是将放牛看成一件普通的事,想读书也可以读的,这就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平常,人们有审美的眼光,也知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却很少会在这方面下功夫。原因也很简单,例如范进一生想考一个好功名,这样一来,那些绘画、音乐之类的自然成了细枝末节,不肯下功夫了,这是其一;第二,读书人考到功名前都很穷,基本上不能满足温饱,这些东西自然更不放在心上了。王冕和这样的人不同。他有一个好的心态,不轻视读书,也不过分重视,于是看到雨后荷花,就能够开始画。同时他能够聚钱,不大手大脚地花,能把它们用到关键的地方。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正是这些原因他才成为了一个著名的画家。
后来,王冕有了名气,也不去放牛了,在家画画。这时有个县令偶然买了他的画,被危老先生看中了。危老先生是当地的著名乡绅,买了二千两银子的房子,曾经被“皇上亲自送出城外,携著手走了十几步”。这样一个乡绅是十分体面的,平时就是地方长官,也会十分敬重他。这在古代是一种理所当然的事,在古代乡绅不仅仅只是有钱就行的,需要有一定的地位,很多博物馆中都有牌匾,写着“儒学正堂”什么的,这在古代是一种荣耀,乡绅在古代往往有这样读书人的牌匾。王冕不管这些,他四处躲着来拜访他的县老爷。翟买办对他说“老爷将帖请人,谁敢不去”,他也不问。这样的行为与世上常有的言行不符,体现了王冕不同寻常的一面。最后王冕跑去济南了,县令也找不到他。这些在古代也是一种高尚的节操,像
伯夷叔齐不食周栗那样,这是一种类似于道家“隐”的品格。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