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典故:犹言平安无事。 △出处:《野叟曝言》第三十二回:“四嫂不来聒噪,耳根清净,倒也安然无事,除非把你两家合成一家,我一个人就好照顾了。” △例子:要得~,除非把你两家合成一家,我一个人儿就好照顾了。(清·文康《儿女英雄传》
第九回)
2▲暗昧之事 △ànmâizhīshì
△典故:指见不得人的丑事。 △例子:庞吉你乃堂堂国戚,如何行此小人~。(清·石玉昆《三侠五义》第三十二回)
3▲报冰公事 △bàobīnggōngshì
△典故:旧时官场指清苦的差使。
4▲比类从事 △bǐlâicïngshì
△典故:比:比照。其它类似的情况按照这种精神办理。 △出处:《汉书·文帝纪》:“它不在令者中,皆以此令比类从事。”
5▲便宜行事 △biànyìxíngshì △典故:便宜:方便,适宜。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斟酌处理,不必请示。
△出处:《史记·萧相国世家》:“即不及奏上,辄以便宜施行,上来以闻。” △例子:既然大权交代于你,你就得~。(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十二回) 6▲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bùjīngyīshì,bùzhǎngyīzhì
△典故:智:智慧,见识。不经历一件事情,就不能增长对那件事情的见识。 △例子:俗语说:“~。”我如今知道了,你又该来支问着我了!(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
十回)
7▲不省人事 △bùxǐngrãnshì △典故:省:知觉。指昏迷过去,失去知觉。也指不懂人情世故。 △出处:宋·汪应辰《与朱元晦》:“问其无所苦否,则曰‘无事,无事’。寻即不省人事。” △例子:大作又说我“大声疾呼”之后,不过几年,青年就只能说外国话。我以为是~之谈。(鲁迅《集外集拾遗·报“奇哉所谓„„”》)
8▲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bùzhīrãnjiānyǒuxiūchǐshì △典故:形容无耻到极点。 △出处:宋·欧阳修《与高司谏书》:“足下犹能以面目见士大夫,出入朝中称谏官,是足下
不复知人间有羞耻事尔。” 9▲草草了事 △cǎocǎoliǎoshì
△典故:草草:形容草率、马虎;了:办完,结束。草率地把事情结束了。 △出处:明·朱国桢《涌幢小品·实录》:“陈文端请修正史,分各志二十八,务于详备,一
志多至四五十万余言。未几,文端薨,各志草草了事。” △例子:虽说僧经道忏,吊祭供饭,络绎不绝,终是钱银吝啬,谁肯踊跃,不过~。(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十回)
10▲草率从事 △cǎoshuàicïngshì △典故:草率:粗枝大叶,敷衍了事。马马虎虎就处理了。形容办事不认真。
11▲成事不说 △chãngshìbùshuō △典故:说:解说。原指事情已成,不要在解说;后指事情已过,不要再解说。
△出处:《论语·八佾》:“子闻之曰:‘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邢昺疏:‘事已成不可复说也。’ △例子:~,既往不咎。我们原是各治水酒饯行的,还说我们饯行正文罢。(清·李汝珍《镜
花缘》第六回)
12▲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chãngshìbùzú,bàishìyǒuyú △典故:指办不好事情,反而把事情弄糟。 △例子:他是个~的人,什么事都不能放手让他干。 13▲吃粮不管事 △chīliángbùguǎnshì
△典故:只拿钱不做事。比喻工作不负责。 △例子:一个都不在家!他们成年家~。(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三回)
14▲大事不糊涂 △dàshìbùhútú △典故:指在有关政治的是非问题上能坚持原则,态度鲜明。
△出处:《宋史·吕端传》:“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
15▲大事铺张 △dàshìpūzhāng
△典故:指对场面特别安排,过于讲究,以显示自己的阔绰。多用于婚丧大事。
16▲大事去矣 △dàshìqùyǐ △典故:去:失去。形容事情无法挽回了。多指政权丧失,国家灭亡等大事。
△出处:汉·荀悦《汉纪·高祖纪》:“诚用此计,大事去矣。”北周·庾信《哀江南赋》:“大事去矣,人之云亡。”
17▲胆小怕事 △dǎnxiǎopàshì △典故:胆子非常小,怕事情落在自己头上,怕惹麻烦。 △例子:他后来竟变成了一个~、见人低头、懦弱安分、甘受欺侮的小公务员。(巴金《谈〈寒
夜〉》)
18▲东窗事发 △dōngchuāngshìfā
△典故:比喻阴谋已败露。 △出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馀·佞倖盘荒》:“可烦传语夫人,东窗事发矣。” △例子:我早间见那做娘的打庆奴,晚间押番归却,打发我出门,莫是“~”?(明·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二十)
19▲洞彻事理 △dîngchâshìlǐ △典故:洞彻:透彻,深远;理:道理,规律。深入透彻了解事物规律。
20▲杜绝人事 △dùjuãrãnshì △典故:杜绝:断绝;人事:人与人的交往。即断绝与别人的一切交往。 △出处:《旧五代史·晋书·史圭传》:“圭出为贝州刺史,未几罢免,退归常山。由是闭门杜
绝人事,虽亲戚故人造者不见其面。” 21▲多事之秋 △duōshìzhīqiū
△典故:多事:事故或事变多;秋:时期。事故或事变很多的时期。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二:“所以多事之秋,灭迹匿端,无为绿林之嚆矢也。” △例子:现在国家正当~,那王公大臣只是恐怕耽处分,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弄得百事俱废,将来又是怎样个了局?(《老残游记》第十二回)
22▲咄咄怪事 △duōduōguàishì
△典故:表示吃惊的声音。形容不合常理,难以理解的怪事。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黜免》:“殷中军(殷浩)被废在信安,终日恒书空
作字,扬州吏民寻义逐之,窃视,唯作‘咄咄怪事’四字而已。” △例子:噫!一小说之微,而竟有如斯之法律,以圭臬于著述界之前途,亦~,~。(清·陶
曾佑《论小说之势力及其影响》)
23▲恶事行千里 △âshìxíngqiānlǐ △典故: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含有劝告的意思)。
△出处: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六:“所谓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士君子得不戒之乎?”
△例子:赶紧给她找个婆家罢,“~”,她的厉害名儿太出远了,将来没人敢要。(冰心《冬儿姑娘》)
24▲饿死事小,失节事大 △âsǐshìxiǎo,shījiãshìdà △典故:失节:原为封建礼教指女子失去贞操,后泛指失去节操。贫困饿死是小事,失节事情就大了。 △出处:《二程全书·遗书二十二》:“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
事极小,失节事极大!’” 25▲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fánshìyùzãlì,bùyùzãfâi △典故:预:预先,指事先作好计划或准备;立:成就;废:败坏。不论做什么事,事先有准备,就能得到成功,不然就会失败。 △出处:《礼记·中庸》:“凡事预则
立
,
不
预
则
废
。
”
△例子:“~”,没有事先的计划和准备,就不能获得战争的胜利。(《毛泽东选集·论持久战》) 26▲分内之事 △fânnâizhīshì
△典故:分内:自己,本分。本分之内的事情。指自己应负责任的事情。 △出处:《圣谕广训·孝训》:“皆孝子分内之事也。”
27▲风流韵事 △fēngliúyùnshì △典故:风雅而有情趣的事。旧指文人诗歌吟咏及琴棋书画等活动。也指男女私情。 △出处:清·王韬《瀛壖杂志》:“人各却步立,不敢询姓氏,及移烛烛之,则倩扶也。一座
哗然,此亦风流之韵事,承平之佳话。” 28▲奉行故事 △fângxínggùshì
△典故:奉行:遵照办理;故事:老规矩、老章程。按照老规矩办事。 △出处:《汉书·魏相传》:“相明《易经》有师法,好观汉故事及便宜章奏,以为古今异制,方今务在奉行故事而已。” △例子:这起公事到了警察局,伯珍也不免~,吩咐局里的警兵。(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十回)
29▲敷衍了事 △fūyǎnliǎoshì
△典故:敷衍:做事不认真;了:完。指办事马马虎虎,只求应付过去就算完事。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一回:“也有先作揖,后磕头的,也有磕起头来,再作
一个揖的。礼生见他们参差不齐,也只好由他们敷衍了事。”
△例子:我们办事要认真负责,不应采取~的态度。 30▲干卿底事 △gānqīngdǐshì
△典故:干:关涉。管你什么事?常用于讥笑人爱管闲事。 △出处:《南唐书·冯延巳》:“延巳有‘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之句,元宗尝戏延巳曰:‘吹
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 31▲感情用事 △gǎnqíngyîngshì
△典故:凭个人的爱憎或一时的感情冲动处理事情。
△例子:~罗霄长叹一声:“小马!不是~的时候。”(梁信《从奴隶到将军》下集第一章) 32▲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gōngyùshànqíshì,bìxiānlìqíqì
△典故:要做好工作,先要使工具锋利。比喻要做好一件事,准备工作非常重要。 △出处:《论语·魏灵公》:“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
之仁者。” △例子:“~”。今既一无所有,纵使大禹重生,亦当束手。(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三十六回)
33▲公事公办 △gōngshìgōngbàn
△典故:公事按公事的原则办,不讲私人情面。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三十三回:“藩台见人家不来打点,他便有心公事公办,先从余荩臣下手。” △例子: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坚持原则,~。
34▲贵人多忘事 △guìrãnduōwàngshì △典故:高贵者往往善忘。原指高官态度傲慢,不念旧交,后用于讽刺人健忘。
△出处:五代·王定保《唐摭言》卷二:“倘也贵人多忘,国士难期,使仆一朝出其不意,与
君并肩台阁,侧眼相视,公始悔而谢仆,仆安能有色于君乎?”
△例子:你老是~了,那里还记得我们?(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
35▲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hǎoshìbùchūmãn,huàishìxíngqiānlǐ
△典故:指好事不容易被人知道,坏事却传播得极快。
△出处:宋·释道原《景德传灯录》:“僧问绍宗:‘如何是西来意?’绍宗曰:‘好事不出门,恶事行千里。’” △例子:自古道:“~。”不到半月之间,街坊邻舍都晓得了。(明·兰陵笑笑生《金瓶梅词话》第四回)
36▲好事多磨 △hǎoshìduōmï △典故:磨:阻碍,困难。好事情在实现、成功前,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 △出处:金·董解元《西厢》一:“真所谓佳期难得,好事多磨。”
△例子:哪知~,常常会遇到许多波折。(清·曾朴《孽海花》第十六回) 37▲好事之徒 △hàoshìzhītú
△典故:喜欢多事或好管闲事的人。 △出处:《孟子·万章上》:“好事者为之也。” △例子:可是中国真也还有~,竟有人不怕中暑的跑到真茹的“望岁小农居”这洋楼底下去请教他了。(鲁迅《伪自由书·后记》)
38▲好为事端 △hàowãishìduān △典故:喜欢惹事生非。
△出处:《晋书·文明王皇后传》:“会见则忘义,好为事端,宠过必乱,不可大任。” 39▲红白喜事 △hïngbáixǐshì △典故:红指结婚做寿,白指丧事,并到一起说就是红白喜事。
△出处:清·杨静亭《都门杂咏·时尚门·知单》:“居家不易是长安,俭约持躬稍自宽;最怕人情红白事,知单一到便为难。”
40▲急于事功 △jíyúshìgōng △典故:指做事急于求成。 △例子:我对于她终于很隔膜,我疑心她有点罗曼缔克,~。(鲁迅《南腔北调集·为了忘却的记念》)
41▲既成事实 △jìchãngshìshí
△典故:既成:已成。已经造成的事实。常指用武力或某种手段强行造成的局面。 42▲见机行事 △jiànjīxíngshì
△典故: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出处:《易·系辞下》:“君子见几而作,不俟终日。”
△例子:你去~,得回再回方好。(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九十八回) 43▲就事论事 △jiùshìlùnshì △典故: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现常指仅从事物的表面现象孤立、静止、片
面地议论。 △出处:清·沈复《浮生六记·闲
情记趣》:“贫士起居服食,以及器皿房舍,宜省俭而雅洁。省俭之法,曰:‘就事论事。’” △例子:世间有所谓“~”的办法,现在就诗论诗,或者也可以说是无碍的罢。(鲁迅《且介亭集文二集·“题未定”草》)
44▲开门七件事 △kāimãnqījiànshì
△典故:比喻每天的必需开支。 45▲例行公事 △lìxínggōngshì
△典故:按照惯例办理的公事。现在多指刻板的形式主义的工作。 △出处:清·吴趼人《痛史》第十三回:“那一种凌虐苛刻,看的同例行公事一般,哪里还知
道这是不应为而为之事。” △
典
故
:
形
容
预
料
事
情
非
常
准
确
46▲料事如神 △liàoshìrúshãn
。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四回:“祭足料事,可谓如神矣。” △例子:我又不能~,除了硬挺之外,总不免要吃点小亏。(清·吴趼人《近十年之怪现状》
第四回)
47▲临事而惧 △línshìãrjù
△典故:临:遭遇,碰到;惧:或惧。遇事谨慎戒惧。 △出处:《论语·述而》:“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例子:夫庙算而后出军,犹~,况今庙算有阙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三国志·魏
志·辛毗传》)
48▲吕端大事不糊涂 △lǚduāndàshìbùhútú
△典故:喻指办事坚持原则。亦指在大是大非面前保持清醒的头脑。 △出处:《宋史·吕端传》:“太宗欲相端。或曰:‘端为人糊涂。’太宗曰:‘端小事糊涂,大事不糊涂。’决意相之。” 49▲名山事业 △míngshānshìyâ
△典故:指著作。 △出处:《史记·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俟后世圣人君子。”
50▲明人不做暗事 △míngrãnbùzuîànshì △典故:心地光明的人不做鬼鬼祟祟的事。比喻有意见当面提出,不在背后捣鬼。 51▲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mïushìzàirãn,chãngshìzàitiān
△典故:旧谚。意思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至于能否达到目的,那就要看时运如何了。 △例子:“~”,不可强也。(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一百三回)
52▲七事八事 △qīshìbāshì △典故:形容事情多而杂乱。
53▲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qiánshìbùwàng,hîushìzhīshī △典故:师:借鉴。记取从前的经验教训,作为以后工作的借鉴。
△出处:《战国策·赵策一》:“前世之不忘,后事之师。”
△例子:~,我们要记取这次失败的教训,争取下次实验成功。 54▲青州从事 △qīngzhōucïngshì
△典故:青州:古代州名,在今山东东部;从事:古代官名。好酒的代称。 △出处: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术解》:“恒公有主簿善别酒,有酒则令先尝,好者谓
‘青州从事’,恶者谓‘平原督邮’。” △例子:~孔方君,终日纷纷喜事生。(宋·李清照《感怀》) 55▲清官能断家务事 △qīngguānnánduànjiāwùshì
△典故:俗语。表示家族纠纷情况复杂,外人没法断定谁是谁非。
56▲情随事迁 △qíngsuíshìqiān △典故:情况变了,思想感情也随着起了变化。 △出处:晋·王羲之《兰亭集序》:“情随事迁,感慨系之矣。” △例子:后来大抵带在身边,只是~,已没有翻译的意思了。(鲁迅《为了忘却的记念》)
57▲惹事生非 △rěshìshēngfēi △典故:招惹是非,引起争端。
△出处:明·冯梦龙《古今小说》卷三十六:“如今再说一个富家,安分守己,并不惹事生非。” △例子:学生在教课上得不到满足,在校内便时常爱闹风潮,在校外也时常~。(郭沫若《少年时代·我的童年》)
58▲人浮于事 △rãnfúyúshì
△典故:浮:超过。原指人的才德高过所得俸禄的等级。后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出处:《礼记·坊记》:“故君子与其使食浮于人也,宁使人浮于食。” △例子:老兄还没有晓得这里的情形,实在~,安插不来。(清·张春帆《宦海》第九回)
59▲人事代谢 △rãnshìdàixiâ △典故:代谢:更迭,交替。泛指人世间的事新旧交替。
△出处:唐·孟浩然《与诸子登岘山》诗:“人事有代谢,往来成古今。” 60▲若无其事 △ruîwúqíshì △典故:象没有那回事一样。形容遇事沉着镇定或不把事情放在心上。 △例子:王柬芝~地闩上门,又叫她点着灯,他那双眼睛四处巡视着。(冯德英《苦菜花》第三章)
61▲煞有介事 △shàyǒujiâshì △典故:原是江浙一带的方言。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多指大模大样,好象很了不起的样子。 △例子:保长一只脚踏上板凳的一端,象~地抽吸起来。(沙汀《替身》)
62▲赏心乐事 △shǎngxīnlâshì △典故:赏心:心情欢畅。欢畅的心情,快乐的事情。
△出处:南朝宋·谢灵运《拟魏太子邺中集诗八首序》:“天下良辰、美景、赏心、乐事,四者难并。” △例子:你看这郊外人稠物穰,都是~,真个好热闹也。(元·武汉臣《玉壶春》第一折)
63▲少不更事 △shàobùgēngshì △典故: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出处:《隋书·李雄传》:“吾儿既少,更事未多。” △例子:母谓汝夫妇~。(清·蒲松龄《聊斋志异·青娥》)
64▲少不经事 △shàobùjīngshì △典故:少:年轻;更:经历。年纪轻,没有经历过什么事情。指经验不多。
△出处:《隋书·李雄传》:“吾儿既少,更事未多。”
65▲胜败乃兵家常事 △shângbàinǎibīngjiāchángshì △典故:胜利或失败是带兵作战的人常遇到的事情。意思是不要把偶然一次的胜利或失败看
得太重。 △出处:《旧唐书·裴度传》:“一胜一负,兵家常势。”
△例子:这次试验失败了,但不要恢心,~,总结经验,坚持试验下去,定能成功。 66▲实事求是 △shíshìqiúshì △典故:指从实际对象出发,探求事物的内部联系及其发展的规律性,认识事物的本质。通
常指按照事物的实际情况办事。 △出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
“修学好古,实事求是。” △例子:总结经验要~,不可弄虚做假。 67▲食少事烦 △shíshǎoshìfán △典故:每日吃饭很少,可是处理的事务非常繁重。形容工作辛劳,身体不佳。 △出处:《晋书·宣帝纪》:“先是,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帝既而告人曰:‘诸葛孔明其能久乎!’” △例子:既而又因感激三顾,许人驱弛,~,至死方已。(清·金圣叹《西厢记序》)
68▲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shìshàngwúnánshì,zhǐpàyǒuxīnrãn
△典故:指只要肯下决心去做,任何困难都能克服。
△例子:教师常用“~”这句俗语来鼓励我们克服学习中的困难。
69▲事半功倍 △shìbàngōngbâi △典故:指做事得法,因而费力小,收效大。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惟此时为然。” △例子:如能善用他的特长和经验,比较地容易获得~的效果。(邹韬奋《经历·前途》)
70▲事倍功半 △shìbâigōngbàn △典故:指工作费力大,收效小。 △出处:《孟子·公孙丑上》:“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例子:把这民间事业整顿得件件整齐,桩桩发达,这岂不是~吗?(清·梁启超《新中国未来记》第三回)
71▲事必躬亲 △shìbìgōngqīn △典故:躬亲:亲自。不论什么事一定要亲自去做,亲自过问。形容办事认真,毫不懈怠。 △出处:《诗·小雅·节南山》:“弗躬弗亲,庶民弗信。” △例子:于舅太爷却勤勤恳恳,~,于这位外甥的事格外当心。(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
第五十九回)
72▲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shìbùguānjǐ,gāogāoguàqǐ
△典故:认为事情与己无关,把它搁在一边不管。 △例子:~;明知不对,少说为佳;明哲保身,但求无过。这是第三种。(毛泽东《反对自由主义》)
73▲事不师古 △shìbùshīgǔ △典故:形容做事不吸取前人经验。
△出处:《书·说命下》:“事不师古,以克永世。” 74▲事不宜迟 △shìbùyíchí
△典故:事情要抓紧时机快做,不宜拖延。 △出处:元·贾仲名《萧淑兰》第四的:“事不宜迟,收拾了便令媒人速去。”
75▲事出有因 △shìchūyǒuyīn
△典故:事情的发生是有原因的。 △例子:但是一想到~,他就只好假装没有听见。(叶圣陶《得失》)
76▲事过境迁 △shìguîjìngqiān △典故:境:境况;迁:改变。事情已经过去,情况也变了。
△出处:清·颐琐《黄绣球》第三回:“黄绣球与黄通理事过境迁,已不在心上。” 77▲事齐事楚 △shìqíshìchǔ △典故:事:侍奉;齐、楚:春秋时两大强国。依附齐国呢?还是依附楚国?比喻处在两强
之间,不能得罪任何一方。 △出处:《孟子·梁惠王下》:“滕
文公问曰:‘滕,小国也,间于齐楚,事齐乎?事楚乎?’” 78▲事实胜于雄辩 △shìshíshângyúxiïngbiàn △典故:事情的真实情况比喻雄辩更有说服力。 △例子: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不要再争论了,~,还是让事实来说话吧。
79▲事以密成 △shìyǐmìchãng △典故:事情因为严密谨慎而成功。
△出处:《韩非子·说难》:“事以密成,语以泄败。” 80▲事与愿违 △shìyǔyuànwãi
△典故:事实与愿望相反。指原来打算做的事没能做到。
△出处:三国魏·嵇康《幽愤》诗:“事与愿违,遘兹淹留。”
△例子:不料后来~,现在这点局面小得很,应酬不开!(茅盾《子夜》十六)
81▲事预则立 △shìyùzãlì △典故:指无论做什么事,事前有准备就会成功,没有准备就要失败。
△出处:《礼记·中庸》:“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82▲事在人为 △shìzàirãnwãi
△典故:指事情要靠人去做的。在一定的条件下,事情能否做成要看人的主观努力如何。 △出处: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六十九回:“事在人为耳,彼朽骨者何知。” △例子:俗语说~,只要你勤奋努力,一定能有所作为。
83▲鼠首偾事 △shǔshǒufânshì △典故:坏了事情。比喻人办事没决断,就象胆小的老鼠,在出洞时头在洞口伸伸缩缩一样。
84▲送往事居 △sîngwǎngshìjū △典故:往:死者;居:生者。礼葬死者,奉养生者。 △出处:《左传·僖公九年》:“送往事居,耦俱无猜,贞也。” △例子:少不失父,老不哭子,~,后先更迭,以终于无憾。(宋·陈亮《祭朱寿之文》)
85▲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 △tiānxiàběnwúshì,yōngrãnzìrǎozhī △典故:指本来没有事,自己瞎着急或自找麻烦。
△出处:《新唐书·陆象先传》:“天下本无事,庸人扰之为烦耳。” 86▲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tiānxiàwúnánshì,zhǐpàyǒuxīnrãn △典故:指只要有志向,有毅力,没有什么办不到的事情。
87▲通功易事 △tōnggōngyìshì △典故:分工合作,互通有无,拿多余的换没有的。
△出处:《孟子·滕文公下》:“子不通功易事,以羡补不足,则农有余粟,女有余布。” △例子:于是~,择其公且贤者,立而为之君。(严复《辟韩》)
88▲完事大吉 △wánshìdàjí △典故:指事情结束了,或东西完蛋了(多含贬义)。
89▲万事大吉 △wànshìdàjí
△典故:吉:吉利,顺利。什么事都很圆满顺利。也指一切事情都已办好。 △出处:宋·周密《癸辛杂志》:“盐官教谕黄谦之题桃符板,句云:‘宜人新年怎生呵?百事
大吉那般者。’” △例子:乡村里没有警察,没有宪兵,没有被捕的危险。即便有,在高粱地里一藏,~。(梁
斌《红旗谱》五三)
90▲万事亨通 △wànshìhēngtōng △典故:亨通:通达顺利。一切事情都很顺利。
91▲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wànshìjùbâi,zhǐqiàndōngfēng △典故:一切都准备好了,只差东风没有刮起来,不能放火。比喻什么都已准备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了。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四十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例子:我们现在是~,只要机器一来,马上就可以安装了。 92▲枉道事人 △wǎngdàoshìrãn △典故:枉:违背;道:正道;事:侍奉。原指不按正道事奉国君。后泛指不择手段取悦于人。 △出处:《论语·微子》:“柳下惠为士师,三黜。人曰:‘子未可以去乎?’曰:‘直道而事人,焉往而不三黜?枉道而事人,
何必去父母之邦?’”
93▲无济于事 △wújìyúshì
△典故:济:补益,帮助。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或益处。比喻不解决问题。 △出处:清·李宝嘉《官场现形记》第五十二回:“如今远水救不得近火,就是我们再帮点忙,
至多再凑了几百银子,也无济于事。” △例子:遇事需当机立断,任何犹豫和怯懦都是~的。
94▲无事不登三宝殿 △wúshìbùdēngsānbǎodiàn △典故:比喻没事不上门。 △出处:明·冯梦龙《警世通言·白娘子永镇雷锋塔》:“白娘子道:‘无事不登三宝殿,去做
什么?’” 95▲无事生非 △wúshìshēngfēi
△典故:无缘无故找岔子,存心制造麻烦。 △例子:有不安本分的强盗,有~的强盗。(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八回) 96▲无所事事 △wúsuǒshìshì △典故:事事:前一“事”为动词,做;后一“事”为名词,事情。闲着什么事都不干。 △例子:上承总统指挥,下受委员成议,镇(整)日间~,反象似赘瘤一般。(蔡东藩、许廑父《民国通俗演义》第一五回)
97▲息事宁人 △xīshìníngrãn △典故:息:平息;宁:使安定。原指不生事,不骚扰百姓,后指调解纠纷,使事情平息下来,使人们平安相处。 △出处:《后汉书·章帝纪》:“其
令有司,罪非殊死,且勿案验;及吏人条书相告,不得听受,冀以息事宁人。” △例子:我承认我是抱着“~”的苦衷来接受它的。(闻一多《四杰》)
98▲相安无事 △xiāngānwúshì △典故:相:互相;安:安稳。指彼此相处没有什么争执或冲突,还过得去。
△出处:宋·邓牧《伯牙琴·吏道》:“古者君民间相安无事者,固不得无吏,而为员不多。” △例子:难民母子~地在史太太家里住了两天两夜。(郭沫若《金刚坡下》)
99▲相机行事 △xiāngjīxíngshì
△典故:看当时实际情况,灵活办事。 △例子:这事到时你~,酌情处理吧。
100▲相机行事 △xiàngjīxíngshì △典故:相:察看;机:机会。观察时机,看具体情况灵活办事。
△出处:明·施耐庵《水浒全传》第九十二回:“如此依计,往花荣军前,密传将令,相机行事。” 101▲象煞有介事 △xiàngshàyǒujiâshì
△典故:指装模作样,活象真有那么一回事似的。
102▲行若无事 △xíngruîwúshì △典故:行:行动,办事;若:好象。指人在紧急关头,态度镇定,毫不慌乱。有时也指对坏人坏事听之任之,满不在乎。 △出处:《孟子·离娄下》:“禹之行水也,行其所无事也。”
103▲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 △xiùcáibùchūmãn,quánzhītiānxiàshì △典故:旧时认为有知识的人即使待在家里,也能知道外面发生的事情。
104▲虚应故事 △xūyìnggùshì △典故:故事:成例。照例应付,敷衍了事。指用敷衍的态度对待工作。 △出处:清·李汝珍《镜花缘》第五十一回:“他既自己情愿,你们代我著实重打,若再虚应
故事,定要狗命。”
105▲寻事生非 △xúnshìshēngfēi
△典故:形容有意制造事端,引起纠纷。 106▲询事考言 △xúnshìkǎoyán
△典故:询:查询;考:考核。查询、考核所做的事和所说的话。后多指对官员的考核。 △出处:《尚书·尧典》:“询事考言,乃言底可绩。”
107▲仰事俯畜 △yǎngshìfǔxù △典故:上要侍奉父母,下要养活妻儿。泛指维持一家生活。 △出处:《孟子·梁惠王上》:“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
△例子:坐书院可~。(清·恽敬《答来卿》) 108▲一事无成 △yīshìwúchãng
△典故:连一样事情也没有做成。指什么事情都做不成。形容毫无成就。 △出处:唐·白居易《除夜寄微之》诗:“鬓毛不觉白毵毵,一事无成百不堪。” △例子:员乃投镜于地,痛哭曰:“~,双鬓已斑,天乎,天乎!”(明·冯梦龙《东周列国志》第七十二回)
109▲疑事无功 △yíshìwúgōng △典故:工作信心不足,就不会有效果。
110▲意气用事 △yìqìyîngshì △典故:意气:主观偏激的情绪;用事:行事。缺乏理智,只凭一时的想法和情绪办事。 △出处:清·吴敬梓《儒林外史》第四十六回:“这是事势相逼,不得不尔。至今想来,究竟
还是意气用事,并不曾报效得朝廷,倒惹得同官心中不快活,却也悔之无及。” 111▲因人成事 △yīnrãnchãngshì
△典故:因:依靠。依靠别人的力量办成事情。 △出处:《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公等碌碌,所谓因人成事者也。”
△例子:小将~,何足道哉!(元·李寿卿《伍员吹箫》第四折) 112▲因事制宜 △yīnshìzhìyí △
典
故
:
根
据
不
同
的
事
情
,
制
定
适
宜
的
措
施
。
△出处:《汉书·韦贤传》:“朕闻明王之御世也,遭时为法,因事制宜。” 113▲有志者事竟成 △yǒuzhìzhěshìjìngchãng
△典故:只要有决心,有毅力,事情终究会成功。 △出处:《后汉书·耿弇传》:“将军前在南阳,建此大策,常以为落落难合,有志者事竟成也。”
114▲遇事生风 △yùshìshēngfēng △典故:原形容处事果断而迅速。后指一有机会就挑拔是非,引起事端。 △出处:《汉书·赵广汉传》:“见事风生,无所回避。”
△例子:我想他们着实和民党作对,~,或者知道了老兄到来,便要拿办,也未可定。(清·岭
南羽衣女士《东欧女豪杰》第三回)
115▲造谣生事 △zàoyáoshēngshì △典故:制造谣言,挑起事端。 △出处:《庄子·盗跖》:“尔作言造语,妄称文武。”
△例子:有许多言论是荒唐无知、捕风捉影、~。(郭小川《沉重的教训》) 116▲择主而事 △zãzhǔãrshì
△典故:事:侍奉。旧指选择明主,为他办事。 △出处: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十四回:“岂不闻‘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
117▲郑重其事 △zhângzhîngqíshì
△典故:郑重:审慎,严肃认真。形容说话做事时态度非常严肃认真。
△出处: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四回:“所以郑重其事,必得三日后方进门。”
△例子:孙俊英背剪着手,~地在墙前站着看标语。(冯德英《迎春花》第六章) 118▲置身事外 △zhìshēnshìwài
△典故:身:自身。把自己放在事情之外,毫不关心。 △出处:清·李宝嘉《文明小史》第三十五回:“这彭仲翔却在背后袖手旁观,置身事外。”
△例子:悲观的由来,是在~不辩是非,而偏要关心于文坛,或者竟是自己坐在没落的营盘里。(鲁迅《准风月谈·“中国文坛的悲观”》)
119▲终身大事 △zhōngshēndàshì
△典故:终身:一生。关系一辈子的大事情,多指婚姻。 △出处:明·凌濛初《二刻拍案惊奇》卷二:“一时间凭着两局赌赛,偶尔亏输,便要认起真
来,草草送了终身大事,岂不可羞。” △例子:但~,一生至一死,非同儿戏。(清·曹雪芹《红楼梦》第六十五回) 120▲踵事增华 △zhǒngshìzēnghuá △典故:踵:追随,继续。继续前人的事业,并使更加完善美好。
△出处:南朝梁·萧统《文选序》:“盖踵其事而增华,变其本而加厉。物既有之,文亦宜然。” △例子:以至头门墙上及各墙壁,另行雕刻花草人物,正是~,穷奢极侈。(清·黄小配《廿
载繁华梦》第二十七回)
121▲属辞比事 △zhǔcíbǐshì △典故:原指连缀文辞,排比事实,记载历史。后泛称作文纪事。
△出处:《礼记·经解》:“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122▲兹事体大 △zīshìtǐdà
△典故:这件事性质重要,关系重大。 △出处:汉·班固《典引》:“兹事体大而允,寤寐次于圣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