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微观经济学重点、知识点、名词解释

来源:筏尚旅游网


微观经济学重点概念 1. 经济人

从事经济活动的人所采取的经济行为都是力图以自己的最小经济代价去获得自己的最大经济利益。 2. 需求

消费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可能的价格水平愿意而且能够购买的该商品的数量。 3. 需求函数

表示一种商品的需求数量和影响该需求数量的各种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的函数。 4.供给

生产者在一定时期内在各种价格水平下愿意并且能够提供出售的该种商品的数量。 5.供给函数

供给函数表示一种商品的供给量和该商品的价格之间存在着一一对应的关系。 6. 均衡价格

一种商品的均衡价格是指该种商品的市场需求量和市场供给量相等时的价格。 7. 需求量的变动和需求的变动

需求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需求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需求数量的变动。

8. 供给量的变动和供给的变动

供给量的变动是指在其它条件不变时由某种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应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供给的变动是指在某商品价格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其它因素变动所引起的该商品供给数量的变动。

9. 内生变量和外生变量

内生变量指一个经济模型所要决定的变量。外生变量指由模型以外的因素所决定的已知变量。

10.静态分析

根据既定的外生变量值来求得内生变量值的分析方法。 11.比较静态分析

研究外生变量变化对内生变量的影响方式,以及分析比较不同数值的外生变量下的内生变量的不同数值。 12. 动态分析

需要区分变量在时间上的先后差别,研究不同时间点上的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 13. 弹性

当一个经济变量发生1%的变动时,由它引起的另一个经济变量变动的百分比。 14. 弧弹性

表示某商品需求曲线上两点之间的需求量的变动对于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 15. 点弹性

表示需求曲线上某一点上的需求量变动对于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 16. 需求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17. 供给的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供给量的变动对于该商品的价格的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该商品的供给量变化的百分比。

18. 需求的交叉价格弹性

表示在一定时期内一种商品的需求量的变动相对于它的相关商品的价格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一种商品的价格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另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化百分比。 19. 替代品

如果两种商品之间能够相互替代以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替代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替代品。 20. 互补品

若两种商品必须同时使用才能满足消费者的某一种欲望,则称这两种商品之间存在着互补关系,这两种商品互为互补品。 21. 需求的收入弹性

需求的收入弹性表示在一定时期内消费者对某种商品的需求量变动对于消费者收入量变动的反应程度。或者说,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当消费者的收入变化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变化的百分比。 22. 恩格尔定律

在一个家庭或在一个国家中,食物支出在收入中所占的比例随着收入的增加而减少。用弹性的概念来表述它则可以是:对于一个家庭或一个国家来说,富裕程度越高,则食物支出的收入弹性就越小;反之,则越大。 23. 效用

效用是指商品满足人欲望的能力,或者说,效用是指消费者在消费商品时所感受到的满意程度。

24. 基数效用

表示效用大小的计量单位被称作效用单位。 25. 序数效用

效用的大小是无法具体衡量的,效用之间的比较只能通过顺序或等级来进行。 26. 边际量

一单位的自变量的变化引起的因变量的变化量。 27. 总效用和边际效用

总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从一定数量的商品的消费中所得到的效用量的总和。边际效用是指消费者在一定时间内增加一单位商品的消费所得到的效用量的增量。 28. 消费者均衡

消费者均衡是研究单个消费者如何把有限的货币收入分配在各种商品的购买中以获得最大效用。

29. 消费者剩余

消费者剩余是消费者在购买一定数量的某种商品时愿意支付的最高总价格和实际支付的总价格之间的差额。 30. 无差异曲线

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者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他时表示能够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

31. 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在维持效用水平不变的前提下,消费者增加一单位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时所需要的放弃的另一种商品的消费数量,被称为商品的边际替代率。 32. 预算线

预算线又称为预算约束线、消费可能线和价格线。预算线表示在消费者的收入和商品的价格给定的条件下,消费者的全部收入所能买到的两种商品的各种组合。 33. 替代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的相对价格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替代效应。 34. 收入效应

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的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称为收入效应。 35. 正常物品

正常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正常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收入效应也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在它们的共同作用下,总效用必定与价格呈反方向的变动,正因为如此,正常物品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6. 低档物品

低档物品是指需求量与收入呈反方向变化的商品。对于低档物品来说,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收入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而且,在大多数场合,收入效应的作用小于替代效应,所以,总效用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相应的需求曲线是向右下方倾斜的。 37. 吉芬物品

吉芬物品是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作为低档物品,吉芬物品的替代效应与价格呈反方向变动。吉芬物品的特殊性就在于,它的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于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总效应与价格呈同方向变动。这也就是吉芬物品的需求曲线呈现出向右上方倾斜的特殊情况的原因。

38. 期望效用

消费者的期望效用就是消费者在不确定条件下可能得到的各种结果的效用的加权平均数。 39. 不确定性

不确定性指经济行为者在事先不能准确地知道自己的某种决策的结果。或者说,只要经济行为者的一种决策的可能结果不止一种,就会产生不确定性。 40. 生产者

生产者亦称厂商或企业,它是指能够做出统一的生产决策的单个经济单位。 41. 生产函数

生产函数表示在一定时期内,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情况下,生产中所使用的各种生产要素的数量与所能生产的最大产量之间的关系。 42. 生产要素

生产要素一般被划分为土地、资本、劳动和企业家才能四种类型。 43.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

固定投入比例生产函数也被称为里昂惕夫生产函数。他表示在每一产量水平上任何一对生产要素投入量之间的比例都是固定的。 44.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一般形式为:Q = A Lα Kβ 其中的参数α和β的经济含义是:当α+β=1时,α和β分别表示劳动和资本在生产过程中的相对重要性,α为劳动所得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β为资本在总产量中所占的份额。

45. 生产的短期和长期

短期指生产者来不及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至少有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固定不变的时间周期。长期指生产者可以调整全部生产要素的数量的时间周期。 46. 总产量

总产量指与一定的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相对应的最大产量。 47. 平均产量

平均产量指平均每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所生产的产量。 48. 边际产量

边际产量指增加一单位某种可变要素投入量所增加的产量。 49.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在生产中普遍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在连续等量地把某种可变生产要素加到其他一种或几种数量不变的生产要素上去的过程中,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小于某一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增的;当这种可变要素的投入量连续增加并超过这个特定值时,增加该要素投入所带来的边际产量是递减的。这就是边际报酬递减规律。

50. 等产量曲线

等产量曲线就是在技术水平不变的条件下生产同一产量的两种生产要素投入量的所有不同组合的轨迹。

51. 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在两种生产要素相互替代的过程中,普遍的存在这样一种现象:在维持产量不变的前提下,当一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不断增加时,每一单位的这种生产要素所能替代的另一种生产要素的数量是递减的。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规律。 52. 等成本线

等成本线是在既定的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53. 等斜线

等斜线是一组等产量曲线中两要素的边际技术替代率相等的点的轨迹。 54. 扩展线

在生产要素的价格、生产技术和其它条件不变时,如果企业改变成本,等成本线就会发生平移;如果企业改变产量,等产量曲线就会发生平移。这些不同的等产量曲线将于不同的等成本线相切,形成一系列不同的生产均衡点,这些生产均衡点的轨迹就是扩展线。 55. 规模报酬

规模报酬分析涉及的是企业的生产规模变化与所引起的产量变化之间的关系。详见书P147。 56. 机会成本 一般地,生产一单位的某种商品的机会成本是指生产者所放弃的使用相同的生产要素在其它生产用途中所能得到的最高收入。 57. 显成本

企业生产的显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要素市场上购买或租用所需要的生产要素的实际支出。 58. 隐成本

企业生产的隐成本是指厂商本身自己所拥有的且被用于该企业生产过程的那些生产要素的总价格。

59. 经济利润和正常利润

企业的所有的显成本和隐成本之和构成总成本。企业的经济利润是指企业的总收益和总成本之间的差额。正常利润是指厂商对自己所提供的企业家才能的报酬支付。 60. 短期成本

在短期,厂商的成本有不变成本部分和可变成本部分之分。具体的讲,厂商的短期成本有以下七种:总不变成本、总可变成本、总成本、平均不变成本、平均可变成本、平均成本和边际成本。

61. 长期成本

在长期,厂商的所有成本都是可变的。厂商的长期成本可以分为长期总成本、长期平均成本和长期边际成本。

62. 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 在企业生产扩张的开始阶段,厂商由于扩大生产规模而使经济效益得到提高,这叫规模经济。当生产扩张到一定的规模以后,厂商继续扩张生产规模,就会使经济效益下降,这叫规模不经济。或者说,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大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经济。相反,厂商产量增加的倍数小于成本增加的倍数,为规模不经济。显然,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都是由于厂商变动自己的企业生产规模所引起的,所以,也被称作内在经济和内在不经济。 63.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

外在经济和外在不经济是由企业以外的因素所引起的,它影响厂商的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的位置。

64. 市场与行业

市场是物品买卖双方相互作用并得以决定其交易价格和交易数量的一种组织形式或制度安排。行业指为同一个商品市场生产和提供商品的所有的厂商的总体。 65. 完全竞争市场

完全竞争市场必须具备以下四个条件:第一,市场上有大量的买者和卖者。第二,市场上每一个厂商提供的商品都是同质的。第三,所有的资源都具备完全的流动性。第四,信息是完全的。

66. 完全竞争市场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

完全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由既定的市场价格水平出发的水平线。 67. 总收益

总收益指厂商按一定价格出售一定量产品时所获得的全部收入。 68. 平均收益

平均收益指厂商在平均每一单位产品销售上所获得的收入。 69. 边际收益

边际收益指厂商增加一单位产品销售所获得的总收入的增量。 70. 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是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均衡条件。 71. 收支相抵点

厂商无经济利润但能实现正常利润的均衡点也被称为收支相抵点。 72. 停止营业点

厂商的平均收益等于平均可变成本,厂商可以继续生产,也可以不生产,也就是说,厂商生产或不生产的结果都是一样的。由于在这一均衡点上,厂商出于关闭企业的临界点,所以,该均衡点也被称作停止营业点或关闭点。 73. 成本不变行业

成本不变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不对生产要素的价格发生影响。

74. 成本递增行业

成本递增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会导致生产要素价格的上升。 75. 成本递减行业

成本递减行业是这样一种行业,该行业的产量变化所引起的生产要素需求的变化,反而使生产要素的价格下降了。 76. 生产者剩余

生产者剩余指厂商在提供一定数量的某种产品时实际接受的总支付和愿意接受的最小总支付之间的差额。 77. 消费者统治

消费者统治指在一个经济社会中消费者在商品生产这一最基本的经济问题上所起的决定性作用。这种作用表现为:消费者用货币购买商品是向商品投货币选票。西方学者认为,这种消费者统治的经济关系,可以促使社会的经济资源得到合理的利用,从而使全社会的消费者都得到最大的满足。 78. 不完全竞争市场 在西方经济学中,不完全竞争市场是相对完全竞争市场而言的,除了完全竞争市场以外的所有的或多或少的带有一定垄断因素的市场都被称为不完全竞争市场。不完全竞争市场分为三种类型,它们是垄断市场、寡头市场和垄断竞争市场。其中,垄断市场的垄断程度最高。寡头市场居中,垄断竞争市场最低。 79. 垄断市场

垄断市场是指整个行业中只有唯一一个厂商的市场组织。具体地说,垄断市场的条件主要有这样三点:第一,市场上只有唯一的一个厂商生产和销售商品;第二,该厂商生产和销售的商品没有任何相近的替代品;第三,其他任何厂商进入该行业都极为困难或不可能。 80. 自然垄断

有些行业的生产具有这样的特点:企业生产的规模经济需要在一个很大的产量范围和相应的巨大的资本设备的生产运行水平上才可能得到充分的体现,以至于整个行业的产量只有由一个企业来生产时才有可能达到这样的生产规模。而且,只要发挥这一企业在这一生产规模上的生产能力,就可以满足整个市场对该种产品的需求。在这类产品的生产中,行业内部总会有某个厂商凭借雄厚的经济实力和其它优势,最先达到这一生产规模,从而垄断了整个行业的生产和销售。这就是自然垄断。

81. 垄断厂商的需求曲线和收益曲线

由于垄断市场中只有一个厂商,所以,市场的需求曲线就是垄断厂商所面临的需求曲线。垄断厂商的AR曲线和需求曲线d重叠,都是一条向右下方倾斜的曲线。 82. 价格歧视

以不同的价格销售同一种产品,被称为价格歧视。如果厂商对每一单位产品都按消费者所愿意支付的最高价格出售,这就是一级价格歧视。一级价格歧视也称为完全价格歧视。二级价格歧视要求对不同消费数量段规定不同的价格。垄断厂商对同一种产品在不同市场上(或对不同的消费群)收取不同的价格,这就是三级价格歧视。 83. 垄断竞争市场

垄断竞争市场是这样一种市场组织,一个市场中有许多厂商生产和销售有差别的同种产品。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84. 非价格竞争

在垄断市场上,由于每一个厂商生产的产品都是有差别的,所以,垄断场上往往通过改进产

品品质,精心设计包装,改善产品售后服务以及广告宣传等手段,来扩大自己产品的市场销售份额,这就是非价格竞争。 85. 生产集团

垄断竞争市场上大量的生产非常接近的同种产品的厂商的总和称作市场集团。 86. 垄断竞争厂商的需求曲线

垄断竞争厂商向右下方倾斜的需求曲线是比较平坦的,相对地比较接近完全竞争厂商的水平形状的需求曲线。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中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其它厂商的产品价格都保持不变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D需求曲线表示:在垄断竞争生产集团的某个厂商改变产品价格,而生产集团内的其他所有厂商也使产品价格发生相同变化时,该厂商的产品价格和销售量之间的关系。 87. 理想的产量和多余的生产能力

一般把完全竞争企业在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最低点上的产量称作为理想的产量,把实际产量与理想产量之间的差额称作为多余的生产能力。 88. 寡头市场

寡头市场又被称为寡头垄断市场。它是指少数几家厂商控制整个市场的产品生产和销售的这样一种市场组织。

89. 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

根据产品特征,可以把寡头行业分为纯粹寡头行业和差别寡头行业。在纯粹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没有差别。在差别寡头行业中,厂商之间生产的产品是有差别的。 90. 占优策略

无论其他参与者采取什么策略,某参与者的唯一最优策略就是他的占优策略。 91. 占优策略均衡

由博弈中的所有参与者的占优策略组合所构成的均衡就是占优策略均衡。 92. 纳什均衡 在一个纳什均衡里,任何一个参与者都不会改变自己的最优策略,如果其他参与者均不改变各自的最优策略。 93. 囚犯的困境 94. 无限期重复博弈

所谓无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可以无限次的重复进行下去。 95. 有限期重复博弈

有限期重复博弈是指相同结构的博弈有限次重复进行。 96. 边际产品

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产量。 97. 边际产品价值

它表示在完全竞争条件下,厂商增加使用一单位要素所增加的收益。VMP = P * MP 98. 边际收益产品

它表示一般情况下厂商使用要素的边际收益。MRP = MR * MP 99. 边际要素成本

边际要素成本是增加一单位要素使用所增加的成本。MFC=[L*W(L)]’=W(L)+L*[dW(L)/dL] 100. 局部均衡和一般均衡

局部均衡研究的是单个(产品或要素)市场。一般均衡即将所有相互联系的各个市场看成一个整体来加以研究。局部均衡就是单个市场或部分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的分析。一般均衡就是就一个经济社会中的所有市场的供求与价格之间的关系和均衡状态进行分析。

101. 瓦尔拉斯定律

在一定的假设条件全部得到满足时,一般均衡体系存在均衡解。 102. 超额需求函数、不动点定理

瓦尔拉斯通过计算方程数目和未知数数目来证明一般均衡的存在是错误的。

本世纪二三十年代,西方经济学家用集合论、拓扑学等数学方法证明,一般均衡体系只有在极其严峻的假设条件下才可能有解。证明的基本思路是: 设整个经济中包括n种商品(要素和产品)。从家户的效用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需求和每种要素的供给;从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出发,可以得到每种产品的供给和生产要素的需求。用每种产品和要素的需求减去相应的供给,可得到每种商品的超额需求。这些超额需求都是价格体系即价格向量的函数。由于所有价格同时按比例变化不会改变超额需求的值,故可以通过变换将原价格向量集合“压缩”为标准价格向量集合。于是超额需求函数确定了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超额需求价格向量集合上的一个映射;如果再“构造”一个从超额需求向量集合回到标准化向量集合的映射,并将这两个映射“复合”起来,则得到一个从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到其自身的映射。根据布劳尔不动点定理,标准化价格向量集合在一定的条件下存在一个不动点。而这个不动点就是一般均衡价格向量。 103. 实证经济学和规范经济学

实证经济学研究经济体系是怎样运行的,它对经济行为作出有关的假设,根据假设分析和陈述经济行为及其后果,并试图对结论进行检验。规范经济学试图从一定的社会价值判断标准出发,根据这些标准,对一个经济体系的运行进行评价,并进一步说明一个经济体系应当怎样运行,以及为此提出相应的经济政策。 104. 福利经济学

福利经济学属于规范经济学范畴,它是在一定价值判断的前提下,提出经济行为的标准,并探讨怎样才能使经济活动符合这个标准。具体而言,它从生产资源有效配置和国民收入在社会成员之间的分配这两个方面研究一个国家实现最大社会经济福利所须具备的条件和国家为增进社会福利应采取的政策措施。 105. 帕累托最优状态

如果对于某种既定的资源配置状态,所有的帕累托改进均不存在,即在该状态上,任意改变都不可能使至少一个人的状况变好而又不使任何人的状况变坏,则称这种资源配置状态为帕累托最优状态。

106. 帕累托最优条件

达到帕累托最优状态所必须满足的条件被称为帕累托最优条件。它包括交换的最优条件、生产的最优条件以及交换和生产的最优条件。 107. 契约曲线

契约曲线分为交换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和生产的契约曲线(或效率曲线)。交换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产品在两个消费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的集合。生产的契约曲线表示两种要素在两个生产者之间的所有最优分配状态的集合。 108. 生产可能性曲线

生产可能性曲线是最优产出量的集合的几何表示。 109. 社会福利函数

需要知道在效用可能性曲线上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或者更一般地说,需要知道效用可能性区域或整个效用空间中每一点所代表的社会福利的相对大小:这就是所谓的社会福利函数。(课本)

社会福利函数(social welfare function)是社会福利水平与所有社会成员的效用水平之间的关系,它表明一个社会对效率与公平双重目标的偏好,它由社会无差异曲线构成。社会无差

异曲线的统一特性是它必定关于从原点出发的45度射线对称。不同的伦理观念形成不同的社会福利函数和无差异曲线。(上海财大财政学演示文稿) 110. 社会无差异曲线 社会无差异曲线。每一条社会无差异曲线都代表一定的社会效用水平,其曲线上每一点的斜率都表明社会对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边际替代率。每条曲线上各点代表的是福利水平相等的私人物品和公共物品的各种组合。位置越高的无差异曲线,代表的福利水平越高。(人大)。 111. 不可能性定理

在非独裁的情况下,不可能存在有适用于所有个人偏好类型的社会福利函数。 112. 市场社会主义

市场社会主义是一种试图将生产资料公有制与市场经济结合起来以实现社会主义的理论。它出现于20世纪30年代,由旅美波兰经济学家奥斯卡·兰格首次系统阐述。在西方左翼学者提出的种种市场社会主义模式中,影响较大的是英国学者戴维·米勒的“合作制的市场社会主义”、美国学者约翰·罗默的“证券的市场社会主义”和美国学者戴维·施威卡特的“经济民主的市场社会主义”。(人民网) 113. 市场失灵

在现实资本主义经济中,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一般来说并不成立,帕累托最优状态通常不能得到实现。换句话说,现实的资本主义市场机制在很多场合不能导致资源的有效配置。这种情况被称为所谓的市场失灵。 114. 反托拉斯法

从1890年到1950年,美国国会通过一系列法案,反对垄断。其中包括:谢尔曼法(1890)、克莱顿法(1914)、联邦贸易委员会法(1914)、罗宾逊—帕特曼法(1936)、惠特—李法(1938)和塞勒—凯弗维尔法(1950)。统称反托拉斯法。 115. 公共管制

垄断常常导致资源配置缺乏效率。此外,垄断利润通常也被看作是不公平的。这就使得有必要对垄断进行政府干预。政府对垄断的干预是多种多样的。统称为公共管制。 116. 外部影响

单个消费者或生产者的经济行为对社会上其他人的福利的影响。 117. 科斯定理

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且其交易的成本为零或很小,则无论在开始时将财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都是有效率的。 118. 公共物品

既不具有排他性也不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物品。只不具有排他性但却具有竞用性的物品叫做公共资源。

微观经济学重点

1需求曲线:一种商品的需求量和它的价格间的函数关系的图像。

2)无差异曲线: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这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中得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在无差异曲线图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满足程度。 3)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4)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这最后一个商品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

都大于这最后一个商品,此大于的部分,消费者没有付钱。 5)收入弹性: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大于1的是奢侈品,0——1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的是低档商品。

6)交叉弹性:是指此商品需求量变动的百分比对比商品价格变动百分比的反应程度。交叉弹性小于0的是互补商品,大于0的是替代商品,等于0的是不相关商品。

7)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两个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之比的倒数。因为边际产出递减,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量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8)扩展路线: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把等产量曲线与等成本曲线的切点联结起来,就形成生产扩展路线。它表明生产规模扩大、产出最优的轨迹。

9)贡献利润:是指企业的销售收入大于变动成本的部分。即商品的价格与平均变动成本之间的差额。

10)一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利用边际效用递减规律,随每个单位的商品销售的增加,逐个降低商品的价格;即对所出售的每个单位的商品都收取尽可能高的价格,这种每个单位的商品都不同的价格又称为完全差别价格。

11)二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对每一个顾客制定不同的价格,而不是对同一顾客的不同边际效用制定不同的价格。

12)三级差别价格:是指企业根据不同的市场、不同的需求弹性制定不同的价格,以获得利润极大化。

13)自然垄断:是一种合理的垄断,它说明整个市场需求只要有一个企业就能得到满足,而不需要两个或更多企业参与生产。尽管这种参与在技术上可行,但在成本上肯定不经济。 14)市场经济:是指一种通过市场机制实现社会资源的高效配置。

15)引致投资:是指政府通过优惠利率、优惠税率和特殊价格管理等措施,引导非政府机构按照政府的意愿进行投资。

16)直接调控:是指政府利用手中掌握的资源,用行政办法对经济运行进行直接的调节和控制,以达到政府期望的目标。

17)间接调控:是指以价格调节为主,在充分尊重当事人利益的基础上,通过他们的经济行为的反应,逐渐传导至政府期望的经济目标上。

18)短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短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小。

19)长期国民消费曲线:是指在长期内,表示国民收入和消费之间关系的曲线,其斜率(即边际消费倾向)较大。

20)乘数原理:指消费、投资和出口等因素的变化,带动国民收入同方向的倍数变化。 21)加速原理:国民收入的增加会反作作用于投资,使投资的增长快于国民收入的增长,或者投资的下降快于国民收入的下降。

22)财政政策:政府为达到既定的经济目标而对财政收入、财政支出和公债的发行和偿还作出的决策。

23)拉弗曲线:描绘政府税收和税率关系的曲线。

24)货币政策:中央银行借改变货币供给量以影响国民收入和利率的政策。

25)LM曲线:在曲线上的每一点,利率与国民收入的组合是不同的,但货币供给都等于货币需求。

26)IS曲线:在利率与国民收入不同组合条件下,投资与储蓄相等的曲线。

27)不可能定理: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能从个人偏好次序推导出社会的偏好次序。

28)科斯定理:通过产权制度的调整,将商品有害的外部性内部化,从而将有害外部性降

低到最低限度的理论。

29)收入消费曲线:将向右上方移动的消费可能线与更高位置的无差异曲线的切点的连接线。

30)恩格尔曲线:描述收入增加与商品需求量变动之间的关系曲线。

31)蛛网理论:描绘周期生产的商品价格和产量的波动和调整的动态化过程的市场模型。 32)长期平均成本曲线:指在不同的产出规模上,企业生产最低成本的轨迹。

33)企业:以生产商品、提供服务、增加效用的方式,追求利润最大化的独立商品生产单位。

34)私有制: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权归私人所有的一种制度。

35)国有制:是财产(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所有权归国家(由政府管理)的一种制度。 36)总供给:整个社会在某一时期所能提供的总产出,也就是该时期各种生产要素的总和。 37)总需求曲线:表明总需求数量与价格水平关系的一条向下倾斜的曲线。

38)总供给曲线:表明价格水平越高,投资的效率也越高的一条向上倾斜的曲线。

39)MM定理:在一定的条件下,无论企业进行负债筹资,还是进行权益资本筹资,都部影响企业的市场总价值。

40)财务风险:到期不能偿还的风险。

41)投资风险:指资产在运行过程中所遇到的市场风险和经营风险。

42)进口替代战略:用本国产品来替代进口品,或者说通过限制工业制成品的进口来促进本国工业化的战略。

43)汇率:一个国家货币与另一个国家的货币的交换比例,也是以一种货币表示的另一种货币的价格。 相对优势原理:是指一个国家应当生产并出口具有相对优势的产品和服务;同时应当进口处于相对劣势的产品和服务。

外贸乘数:是指在一个开放型经济里,一种注入因素,无论是投资、政府购买或出口的变化会引起国民收入以的倍数变

(1)经济学(Economics)定义: 经济学是研究个体和社会如何选择使用自然和前人赋予的稀缺资源的科学。定义中的关键是选择

(2)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个体-家庭、厂商、行业,它看到的是“树木 。 观经济学:

研究作为整体的经济,包括通货膨胀、失业和经济增长等问题。 (3)分析供给需求均衡变动的三个步骤:

①确定该事件是使供给曲线还是需求曲线发生移动,或两条曲线都移动。 ②确定曲线是向左移还是向右移动。

③确定移动如何影响均衡数量和均衡价格。

供求定理变化规律:

① D↑,S;P↑,Q↑; ②D↓,S;P↓,Q↓; ③ D,S↑;P↓,Q↑; ④D,S↓;P↑,Q↓ ⑤ D↑,S↑;P?,Q↑; ⑥D↓,S↓;P?,Q↓; ⑦ D↑,S↓;P↑,Q?; ⑧D↓,S↑;P↓,Q?;

(4)需求价格弹性与销售收入的关系 涨价 降价 1(6)无差异曲线:表示在偏好不变的条件下,消费者从这曲线上的点所代表的商品组合中到的满足程度是一样的。在无差异曲线图里,离原点越远的无差异曲线代表越高的满足程度。 (7)均衡价格:是商品的供给曲线与需求曲线相交时的价格。也就是商品的供给量商品的供给价格与需求价格相等时的价格。

(8) 消费者剩余:消费者从商品中得到的满足程度大于其所付出的价格的部分。因为消费者按照最后一个商品的边际效用决定所有商品的价格,而这最后一个商品之前的商品的边际效用都大于这最后一个商品,此大于的部分,消费者没有付钱。

(9)收入弹性:指商品需求量变动对收入变动的反应程度。收入弹性大于1的是奢侈品,0——1之间的是必需品,小于0的是低档商品。

(10)边际技术替代率:是指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比例,它是两个生产要素边际产出之比的倒数。因为边际产出递减,一个生产要素替代另一个生产要素的量越来越少了,也就是边际替代率递减。 (11)点弹性系数:若已知Qd = f(X),则在需求曲线上某一点的需求弹性系数计算公式为

QPQQ1(PP)/2QQ1PP dQPEd212212eddPQPQP2P(Q1Q2)/2Q1Q2P2P 11(12)弧弹性系数:如果要求需求曲线上某两点之间的平均弹性,则用弧弹性系数公式

(13)效用(utility)就是人们通过消费某种物品或劳务所能满足欲望的程度。 效用本身不受伦理学的约束。

(14)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定的条件下,消费者连续增加某种商品的消费数量,其总效用递增,但边际效用递减,这一现象被称为边际效用递减规律。或称“戈森”第一定律。 这种现象普遍存在于一切物品中。

当边际效用下降为零时,这时总效用达到达最大 MRSXY=△Y/△X = MUX/MUY

(15)无差异曲线和预算约束线的切点就是消费者的均衡点。即:消费者花费既定的支出能

获得的最大效用水平。PX·Qx+Py·Qy=M消费者均衡的条件

(16)收入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实际收入水平变动,进而由实际收入水平变动

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收入效应表示消费者的效用水平发生变化。

(17)替代效应:由商品的价格变动所引起的商品相对价格的变动,进而由商品相对价格的

变动所引起的商品需求量的变动. 替代效应不改变消费者的效用水平。 商品价格变动对消费者均衡的影响是替代效应与收入效应共同作用的结果。 总效应=替代效应+收入效应

(18)正常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水平成同方向变动;低档品的需求量与消费者的收入

水平成反方向的变动。

(19)吉芬商品一种特殊的低档物品:替代效应使需求量与价格成反向变动,收入效应使需

求量与价格同向变动。收入效应的作用很大,以至超过了替代效应的作用。从而使得总效应与价格成同向变动 (20)总产量( TP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可变投入L与固定投入K相结合所生产的最产量。

TP=Q=f(L) (21)平均产量( AP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平均每个单位某种可变生产要素所能生产出

的产量。 APL= TP/L; APK = TP/K (22)边际产量( MP ):在一定的技术条件下,每增加一个单位某种生产要素所增加的总产

量。 MPL=ΔTP/ΔL=dTP/dL ; MPK=ΔTP/ΔK=dTP/dk。 边际产量是总产量的一阶导数。

(23)边际报酬递减规律——先递增后递减 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是短期生产的一条基本规律 (24)等产量曲线的特点

1、距离原点越远的等产量曲线所代表的产量越大2、等产量曲线图中任何两条等产

量曲线不能相交

3、在有效的生产范围内,等产量曲线的斜率为负值。4、在有效生产范围内,等产

量曲线凸向原点。

5、在同一坐标平面的任何两条等产量线之间,可以有无数条等产量线;

(25)边际技术替代率(MRTS)

概念:在维持产量水平不变的条件下,减少一种要素的投入数量与增加另一种生产要素投入量之比。实际上是等产量曲线的斜率。边际技术替代率递减

MUXMUYPXPY

L与K组合原则的经济意义:C=wL+rK等成本线是在既定成本和既定生产要素价格

条件下,生产者可以购买到的两种生产要素的各种不同数量组合的轨迹

为了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或既定成本下的产量最大化,厂商应该通过对两要素投入量的不断调整,使得花费在每一种要素上的最后一单位的成本支出所带来的边际产量相等。(1)实现既定成本条件下的产量最大化, (2)或实现既定产量条件下的成本最小化

(26)规模报酬递增: 当所有投入要素增加一倍时,产出增长超过一倍。企业规模扩大带来生产效率的提高。

可能的原因:能够利用更先进的技术和机器设备等要素 ,企业内部分工更合理和专业化人数较多的,技术培训和具有一定规模的生产经营管理

2) 规模报酬不变: 产出与投入按相同的比例增长。规模不影响生产效率。

3) 规模报酬递减: 投入要素增加一倍,产出增加低于一倍。 规模过大降

低了生产效率。 可能的原因:

企业家能力下降 内部合理分工遭到破坏 生产有效运行出现障碍

信息不畅

若+>1,则规模报酬递增 =1报酬不变 ,〈1报酬递减

厂商何时利润最大 边际收益等于边际成本 MR=MC

(27)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①概念

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 ,是指资源用于某一用途而放弃的其他用途所获得的

收入。

机会成本的两个条件:

(1)所使用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 (2)把可能获得的最大收入视为机会成本。 (3)会计利润和经济利润

会计利润=销售收入-会计成本 经济利润=销售收入-机会成本 =销售收入-Σ机会成

外显成本:厂商支付给要素所有者的各种费用。外显成本实际上就是财务上的会计成本。 内含成本:应支付给厂商自有生产资源(或要素),但实际上并没有支付的报酬,是会计

帐面上未表现出来的开支,它等于机会成本和外显成本的差额。内含成本一般称为正常利润。

(28)(1)短期总成本 (STC) 指短期内生产一定量产品所需要支付的成本总和,包括

固定成本(FC)和可变成本(VC)。 (2)固定成本(FC) 厂商购买固定生产要素的费用,不随产量变动而变动。

(3)可变成本(VC) 厂商购买可变生产要素的费用,随着产量变动而变动,是产量的函数。

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变动成本 TC = TFC + TVC

(4)短期平均成本 (SAC) 指短期内生产每单位产品平均所需要的成本。

(5)平均固定成本(AFC)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固定成本。 AFC=FC/Q (6)平均可变成本(AVC)平均每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可变成本。 AVC=VC/Q (7)短期边际成本 (SMC)短期内厂商每增加一单位产量所增加的成本总量 SMC=

⊿STC/⊿Q MC=dSTC/dQ

总成本=总固定成本+总变动成本STC=FC+VC

平均成本 = 平均固定成本 + 平均变动成本 AC=AFC+AVC

任何一条SAC曲线都只能在LAC曲线的上方。切不可把长期平均成本曲线看作是每

一条短期平均成本曲线的最低点得连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