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卷第6期JournalofEducationalScienceofHunanNormalUniversityNov.,2005
大学生压力及心理健康与
应对策略的相关性探析
X
陈虹霖1,张一奇2
(1.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系,上海 201620;2.同济大学附属东方医院,上海 200120)
摘 要:大学生存在的压力及心理健康问题已倍受社会关注,从对上海6所大学在读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中发现,大学生的压力与心理健康之间存在着显著的负相关关系,而运用恰当的应对方式能有效地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同时发现,因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及是否独生子女等差别,大学生所受压力的水平和采用的应对策略及对健康状况的作用有着较大差异。对此,就高校学生教育工作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应对策略
中图分类号:B84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124(2005)06-0087-04
量研究。对于大学生压力,采用李虹和梅锦荣发展的5大学生压力量表6中的相关测量指标[9]。根据量表发展者的经验
性测试结果,这里将大学压力主要分类为学习压力(AcademicHassle)、个人压力(PersonalHassle)和突发性生活事件(Nega-tiveLifeEvent)的影响[9];应对方式,采用解亚宁发展的5简要应对方式量表6的相关测量指标[10]。根据解亚宁发展的量表,这些具体的应对方法又根据其主动与被动的关系,分为积极和消极两个维度。积极的维度通常包含采用/忍受0、/主观上轻视压力0、/寻求他人帮助0、/找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把问题看得太严重0等;消极的维度包含如采用/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0、/依靠别人解决问题0、/幻想可能会发生某种奇迹改变现状0等方法,来对待压力[10]。为了更敏感地反映心理健康与前两者的相互关系,采用正反两个方向的5总体幸福感指数6(IndexofWel-lBe-ing,IndexofGeneralAffect)[11]和GHQ-12量表分别从/生活满意度0和/健康问题0正反两个指标来综合评估,测量大学生现有的心理健康状况,以使测定指标更为全面客观。在正式形成问卷前将这些量表通过合理排序,并初次测试后进行了修正,最后形成与本研究相关的调查问卷。
2.调查方法 在正式分发问卷前对调查者做了保持尽可能相一致的调查情境的培训,要求每个专业、年级的被测对象均在课堂里完成问卷,统一离场。
3.资料整理与统计分析 应用SPSS11.0软件对录入的数据进行分析,先通过多元回归相关性分析,检测大学生压力与心理健康的关系,再通过T检测分析应对策略与两者的关系,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性别、大学类别、是否独生子女等了解三者关系的差异。
一、研究背景
有调查表明,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异常者比例高达18.58%,
[1]
明显高于全国人均健康状况异常水平。有心理
学家和教育学家已将这样的大学生群体称为/心理弱势群体0。对此,学校、家庭、社会都在寻找对策,以缓解大学生存在的压力,帮助他们解决心理健康问题。也有研究表明,大学生在面对压力时自身采取应对方法和策略十分关键,如方法得当将有效地舒缓压力,而方法不得当则会起到反向的效果或是产生负面的影响。因此,研究我国大学生压力以及心
理健康问题与需要采取的应对策略就显得很有意义。基于
-10]
国内外研究的基础和成果,[2在此以上海在校大学生为研
究对象,探析大学生压力、心理健康与应对策略的关系及存在的差异。
二、研究对象和方法
(一)研究对象
主要的取样从2004年初开始,有目的地抽取6所大学在校学生,一类本科院校2所,二类本科院校2所,将2所民办专科院校,设为第三类。所选院校力求能增强样本的代表性,其中包含公办与私立、综合性与专门性以及文理科院校。共有342名大学生参与了问卷填答,回收有效问卷320份,回收率94%。
(二)研究方法
1.调查工具 以交互影响理论的一般模式为基础,采用已验证成熟并在国内外广为应用的量表制作调查问卷,作定
¹
X
收稿日期:2005-08-17
作者简介:陈虹霖(1978-),女,湖南常德市人,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工商管理系讲师,香港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博士研究生。
87三、研究结果
(一)压力与健康的关系,应对策略的作用
结果显示,大学生感到学习和就业的压力(31.94%)、人际关系处理不当(12.5%)和难以排除的情感危机(7.47%)等因素,在家长、学校过度保护大学生感到缺乏应对困难及心理承受力的锻炼(34.94%)的情况下,易引发大学生的心理障碍。而通过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结果却各不相同。通过
对数据结果的多元回归分析,我们发现,常常采取积极应对策略,在压力大与压力小的情况下,都能保持较好的健康状态;而采用消极的应对策略,在压力大的情况下反而加重压力的负面影响。
通过T检测,将三个变量进行回归分析,下面我们选取压力高的情况为例,来观测应对策略对大学压力的影响。如图1、2所示:
图1 大学生压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使用正面应对策略多少对总体幸福感指数的影响
图2 大学生压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使用正面应对策略多少对心理健康问题水平的影响
以上图中,压力较高是指所选样本的整体压力水平均超过了压力的中间值(M=16.65,SD=9.76),为高水平压力。
从图1可以看出,压力值在20~40的变化区间中,较少使用正面应对策略的同学,其总体幸福感指数(PWB)值比较多使用正面应对策略的同学要低大约3个单位值,而且在压力趋于更高的情况下,总体幸福感指数值趋于更低。此时适当使用正面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图中高压下较多使用正面应对策略的情况下的总体幸福感指数值44.27也比较少使用正面应对策略的较低压水平的总体幸福感指数值43.63要高,即心理健康状况较好。
而从图2可以看出,压力值在20~40的变化区间中,较少使用正面应对策略的同学,其健康问题(GHQ)值比较多使用正面应对策略的同学要高,也就是说出现的健康问题多,健康水平较低。而且在压力趋于更高的情况下,尤其是压力值在40的标点时这差别更明显。
综上所述,在高压下适当使用正面应对策略显得尤为重要,图中高压下较多使用正面应对策略情况下的总体幸福感较高,心理健康问题较少,即心理健康状况较好。这个结果证明了,正面应对策略在高压力水平对健康的负面影响中起了缓冲的作用,让心理健康调整在较好水平。同时,我们做了低压下的同类测试,还有负面应对策略维度的同类T检测,均有相类似的证明,但在不同的情况下又有作用方向上
差异
从表2发现,一年级大学生和一年级研究生的压力总体水平相对于其他年级偏高,其次是四年级学生,压力水平居其次的四年级学生因较多采用正面应对策略,其心理健康水平却高于其余年级的大学生。同时我们也发现:四年级的大
应对方式
正面应对策略
(比如/忍受0、/主观上轻视压力0、/寻求他人帮助0、/找出不同的解决方法0、/不把问题看得太严重0等)负面应对策略
(如/通过吸烟、喝酒、服药和吃东西来解除烦恼0、/依靠别人0、/幻想发生奇迹0等)
小大
多少多少
低高低高
小
的差异。具体的变化归纳如下表1所示:
表1 压力、应对策略与心理健康状态的关系
大学压采用应对心理健力水平策略频率康水平大
多少多少
高低高低
(二)不同年级学生压力、应对策略、心理健康水平的
88学生往往善于使用正面的应对策略,所以他们即便在压力较大的状态下也能正确面对,从而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较少产生心理问题。
(三)性别差异在大学压力、应对策略、心理健康特征的
比较
从表3发现,面对生活中的压力,男生感受的压力大于女生感受的压力,同时,也反映出男生使用应对策略的能力略逊于女生。
表2 不同年级压力、心理健康及应对策略的水平差异
项 目
大学压力总体幸福感指数健康问题正面应对策略重0等。
表3 性别在大学压力、心理健康及应对策略性别
总体压力学习压力个人压力负面生活事件健康问题总体幸福感指数正面应对策略负面应对策略
*P<0.05,**P<0.01。
(四)独生与非独生子女、大学类别与压力、应对策略、心理健康的关系的比较
数据显示,独生子女相对于非独生子女而言,压力的总体差异并不明显,其中学习的压力稍大一些;但心理健康状况要好一些:生活满意度高一些、心理问题少一些;而应对的技巧要稍逊色一些。在参与抽样的6所大学中,综合性大学为A、本科大学为B,民办高校为C。数据也显示,C类大学的总体压力水平较高,B类大学的压力水平较低。也可以看到有些差异虽然存在,但并未达到统计上的显著度,或者可以忽略。
-10]
低[3]。对压力的感知影响压力与健康的联系[5。
从高到低依次为(高y低)
研一研一研一大四
大一大四大三大三
大四大一大一研一
大三大三大四大二
大二大二大二大一
注:正面的应对策略包括/忍受0、/主观上轻视压力0、/寻求他人帮助0、/找出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把问题看得太严
人数150165151166153166152167152164149164151165151166
统计显著度(双尾)
0.0080.0090.0330.0340.0030.0040.2140.2150.2660.2690.0170.0180.0370.0380.5820.584
中位值18.1715.279.838.394.083.044.233.843.012.7342.6444.8817.3018.4512.3312.63
标准差10.179.196.245.693.512.742.862.762.482.118.807.625.114.605.114.43
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男女
本研究结果表明大学生的压力与其心理健康存在负相关关系,而采用适当应对策略将会缓解压力对心理健康的影响,采用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将恶化心理健康状况的结论得到证实。此结论也与前述国内外的相关研究互相呼应。同时调查发现我国大学生不同特征的群体在压力、心理健康、应对策略上也有各自的特点。
在实际生活中,往往有这样的大学生在压力大时通过适当的应对方式能保持较好的心理健康状况,表现出更强的斗志,越挫越奋,化压力为动力。而有的同学在压力大时,却采用不恰当的应对方式,其结果往往易走极端,一蹶不振。同时调查结果也表明在压力不大的情况下,采用积极与消极的应对策略对心理健康水平的影响并无明显差别。
表2的发现与前述的国际上的研究结果有相似之处,因为调查对象中还包含一部分一年级研究生,这个结果表明新生群体总体来说所经受的压力水平较其余的年级高,不难料想这是因为新生面对生活环境的变化而产生的种种压力,又欠缺有效的应对策略而造成的。四年级的大学生因善于使
四、讨论
根据交互影响学说[12]:大学生的压力、心理健康及应对策略之间存在着相互影响。即在不同压力情境下采取不同的应对策略,会对心理健康产生不同的作用。国际上对于这一领域已经做了大量详实有效的研究。有学者发现压力能够影响大学生的心理健康,
[2-4]
压力越大,健康水平相对越
89用正面的应对策略使他们即便在压力较大的状态下也能正确面对,这说明好的应对策略可以是经验性的积累,并且可以通过生活经历或教育等外部客观力量来培养。
因为政策特点,我国20岁左右大学生中有独生子女和非独生子女。由于独生子女往往是家庭全部期望的寄托,学习上的压力较大,同时他们是家庭的中心,生活中所受到的支持和可以获得的资源较多,总是生活在顺境之中,所以保持着较好的心理健康水平。但这并不意味着独生子女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能有效地应对。
高校教育者对于学生群体,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数据显示:不同类型、层次、学科的学生存在的压力情况也有明显的差异;不同年级、不同性别的学生的压力也存在着明显的不同。要关注男女生在压力、健康、应对策略方面的差异,比如女生更易使用/情绪取向0的应对策略,而男生更易采取/问题解决0取向的应对策略等等。故应开发出更符合特征群体乃至学校差异的测量工具和测量方法,以便对不同特征群体的学生的压力、心理健康和应对策略的实际情况作更为细致准确的掌握,并探讨出更具有效性和针对性的教育方法。
综上所述,根据本研究结果,高校工作者要尽可能全面地研究和关注在校大学生存在的压力状况,把握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发掘和整合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引导大学生采取积极应对策略,从多角度、多学科共同帮助大学生摆脱心理问题,不再成为心理弱势群体。
本研究得到了复旦大学、华东理工大学、上海外贸学院、上海大学、上海金融外国语学校和东方文化学院的大力支持,特此感谢!
2001,(11):30-34.
[2]Suzanne,S.H.,Jennifer,D.,Diane,E.S.,Daniel,M.,Emily,P.,Nicholas,S.,Nori,Y.StressatCollege:EffectsonHealthHabits,HealthStatusandSel-festeem[J].College
StudentJournal,2000,(2):217-237.[3]Kwang-Iel,K.,Hotaek,W.,Xiehe,L.,Peiyi,L.,Kenji,K.Students.StressInChina,JapanAndKorea:AtransculturalStudy[J].TheInternationalJournalofSocialPsychiatry,1997,(43):87-94.
[4]Roaa,A.H.StudyFindsCollegeStressLevelsRising[EB/OL].http://www.dailyillini.com/apr02/apr29/news/stories/news_story03.shtml,2004-03-28.
[5]D.Zurilla,T.J.,Sheedy,C.F.RelationbetweenSocialProblem-solvingAbilityandSubsequentLevelofPsychologicalStressinCollegeStudents[J].JournalofPersonalityandSocialPsychology,1991,(5):841-846.
[6]Towbes,L.C.,Cohen,L.H.ChronicStressintheLivesofCollegeStudents:ScaleDevelopmentandProspectivePredictionofDistress[J].JournalofYouthandAdolescence,1996,(25):199-217.
[7]Mustafa,O.,Halil,E.,Blent,D.,Ahmet,F.TheSourcesofCoping,StressandPsychologicalWel-lbeingAmongTurkicanRelativeSocietiesinTurkey[Z].EducationalSciences:Theory&Practice,2003.
[8]Arulrajah,A.A.,Harun,L.M.H.RelationshipofPsycho-logicalWel-lBeingwithPerceivedStress,CopingStyles,andSo-cialSupportamongstUniversityUndergraduates[EB/OL].http://search.epnet.com/direct.asp?an=ED460329&db=eric,2004-3-30.
[9]李 虹,梅锦荣.大学生压力量表的发展[J].中国应用心理学报,2002,(1):27-31.
[10]解亚宁.简易应对量表的信效度研究[J].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1998,(2):114-115.[11]Cox,T.,Mackay,C.J.APsychologicalModelofOccupa-tionalsStress[R].London:MedicalResearchCouncil,1976.[12]Lazarus,R.S.,Folkman,S.Stress,Appraisal,andCoping
[M].NewYork:Springer,1984.
注释:
¹这六所大学是:复旦大学与华东理工大学为一类本科院校,上海外贸学院与上海大学为二类本科院校,上海金融外国语学校与东方文化学院是民办专科院校,设为第三类。
参考文献:
[1]寇有存,钮俊生,李 晓.提高大学生挫折承受能力的策
略和方法[J].沈阳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TheStudyofCopingStrategiesasModeratorintheRelationshipbetween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
CHENHong-lin,ZHANGY-iqi
(1.TheDepartmentofIndustrialandCommercialAdministration,LixinAccountantCollegeofShanghai,Shanghai201620,China;
2.AttachedOrientHospital,TongjiUniversity,Shanghai200120,China)
Abstract:Thestressandthementalhealthofcollegestudentshasbeenwidelyrecognized.Thisisareplicatestudythatprovidesabasicdatatodescribetherelationshipamongcollegestress,copingandmentalhealth.AquantitativetestwasdesignedtoevaluatetherelationshipwhichstudentsamongsixuniversitiesinShanghaiparticipatedintothisstudy.Itprovedthatmentalnealthhasanegativerelationshipwiththestressofthecollegestudents.Copingstrategyhasamodera-toreffectoncollegestressandmentalnealth.Andalso,therearedifferentcharacterstowardsdifferentdemographicpop-ulations.Somesuggestionsandimplicationstohighereducationwererecommended.
Keywords:thestressofthecollegestudents;mentalnealth;copingstrategy9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