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
防水和排水
10.1
一般规定
10.1.1 10.1.2 10.1.3 10.1.4 10.1.5 10.1.6 设计。
10.1.7 10.1.7.1
隧道施工防排水设施应与营运防排水工程相结合。
隧道施工防排水工作应按防、截、排、堵相结合的综合治理原则进行。
隧道施工前应根据工程地质、水文地质资料制定防排水方案。施工中应按现 场施工方法、机隧道进洞前应先做好洞顶、洞口、辅助坑道口的地面排水系统,防止地表水 的下渗和冲刷。 施工中应对洞内的出水部位、水量大小、涌水情况、变化规律、补给来源及 水质成分等做好当防排水设计不符合实际情况,设计中有遗漏或施工中有增减时,施工单位 应及时提请变更隧道防排水工程施工质量应符合下列要求: 一般公路隧道
具设备等情况,选择不妨碍施工的防排水措施。
观测和记录,并不断改善防排水措施。
(1) 拱部、边墙不滴水。
(2) 路面不冒水、不积水,设备箱洞处不渗水。 (3) 洞内排水系统不淤积、不堵塞,确保排水通畅。 (4) 严寒地区隧道衬砌背后不积水,路面、排水沟不冻结。 10.1.7.2
汽车专用公路隧道
隧道拱部、墙部、路面、设备洞、车行横通道、人行横通道等均不渗水。
10.2
10.2.1
隧道两端洞口及辅助坑道洞
施工防排水
(井)口应按设计要求及时做好排水系统;覆盖较
薄和渗透性强的地层,地表积水应及早处理,并符合以下要求:
(1) 勘探用的坑洼、探坑等应回填粘土,并分层夯实;
(2) 洞顶上方如有沟谷通过且沟谷底部岩层裂缝较多,地表水渗漏对隧道施工有较大影 响时,应及时用浆砌片石铺砌沟底,或用水泥砂浆勾缝、抹面;
(3) 洞顶附近有井、泉、池沼、水田等,应妥善处理,不宜将水源截断、堵死; (4) 清理洞附近杂草和树丛,开沟疏导封闭积水洼地,不得积水; (5) 洞顶排水沟应与路基边沟顺接组成排水系统; (6) 洞外路堑向隧道内为下坡时,
路基边沟应做成反坡,向路堑外排水,并宜在洞口
5m位置设置横向截水设施,拦截地表水流入洞内;
(7) 施工废水应通过管路及不透水的沟槽泄到隧道范围以外。 10.2.2
洞内顺坡排水,其坡度应与线路坡度一致,并满足下列要求:
(1) 水沟断面应满足排除隧道中渗漏水和施工废水的需要;
(2) 水沟位置宜结合结构排水工程设在隧道两侧或中心,并避免妨碍施工; (3) 经常清理排水设施,确保水路畅通。 10.2.3
洞内反坡排水,应采取下列措施:
(1) 必须采取机械抽水;
(2) 排水方式可根据距离、坡度、水量和设备等情况选用排水水沟或管路,或分段接
力或一次将水排出洞外;
(3) 视线路坡度分段开挖反坡排水沟。在每段下坡终点开挖集水坑,使水流至坑内,
再用水泵将水抽到下段水沟流入下一个集水坑, 度不宜小于0.5% ;
(4) 隧道较短时,可在开挖面附近开挖集水井,安装水泵,将水一次送出洞外; (5) 沟管断面、集水坑(井)的容积按实际排水量确定; (6) 抽水机的功率应大于排水量所需功率 (7) 做好停电时的应急排水准备工作。 10.2.4
洞内有大面积渗漏水时, 宜采有钻孔将水集中汇流引入排水沟。 其钻孔位置、
20%^上,并有备用抽水机;
这样逐段前进,将水排出洞外。反坡水沟坡
数量、孔径、 深度、方向和渗水量等应作详细记录, 以便在衬砌时确定拱墙背后排水设施的
10.2.5 10.2.6
洞内涌水或地下位较高时,可采用井点降水法和深井降水法处理。 隧道施工有平行导坑或横洞时,应充分利用辅助导坑降低正洞水位,使正洞 水流通过辅助导坑引出洞外。
正洞施工由斜井竖井排水时,应在井底设置集水坑,用抽水机抽出井外。集水坑设置
的位置不得影响井内运输和安全。
斜井、竖井施工有水时,应边开挖边挖积水坑,并视渗水量大小采用抽水机或吊桶排 出。 10.2.7
关方法进行。
10.2.8 10.2.9
严寒地区隧道施工排水时,宜将水沟、管埋设在冻结线以下或采取防寒保温 措施。 洞顶上方设有高位水池时应有防渗和防溢水设施。
当隧道覆盖层厚度较薄且
在地下水发育的软弱围岩、断层破碎带中,施工防排水可按本规范
13章有
地层中水渗透性较强时,水池位置应远离隧道轴线。
10.3
10.3.1
结构防排水施工
洞内永久性防排水结构物施工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1) 防排水结构物的断面形状、尺寸、位置和埋设深度应符合设计要求。 (2) 水沟坡面整齐平顺,水沟及检查井盖板平稳无翘曲。
(3) 衬砌背后或隧底设置盲沟时,沟内以石质坚硬、不易风化且尺寸不小于
石充填,盲沟纵坡不宜小于
1%
15cm的片
(4) 设置在软弱围岩区段的盲沟、有管渗沟,周侧应加做砂砾石反滤层或用无纺布包 裹,不得堵塞水
路。
(5) 墙背泄水孔必须伸入盲沟内,泄水孔进口标高以下超挖部分应用同级混凝土或不 透水材料回填密
实。
(6) 排水管接头应密封牢固,不得出现松动。
(7) 隧底盲沟、有管渗沟及渗水滤层上方的回填,应满足路基施工的要求,墙背沟、 管内应清除杂
物,防止堵塞水路。
(8) 严寒地区保温水沟施作时应有防潮措施,防止保温材料受潮,影响保温性能。修
筑的深埋渗水沟,回填材料除应满足保温、透水性好的要求外,水沟周侧应用级配骨料分层 回填,不得让石屑、泥砂渗入沟内。
(9) 排水设施应设置在冻胀线以下。 10.3.2
衬砌背后设置排水暗沟、盲沟和引水管理,应根据隧道的渗水部位和开挖情 况适当选择排水
设施位置,并配合衬砌进行施工。
施工中应防止漏水造成浆液流失;灌筑混凝土或压浆时,浆液不得浸入沟管内。 10.3.3
隧道的排水设施应配合衬砌进行,并应符合以下要求:
(1) 侧沟与侧墙应联按牢固,必要时可在墙部加设短钢筋,使墙与沟壁联为一体; (2) 侧沟进水孔的孔口端应低于该处路面标高,路面铺筑时不得堵塞孔口; (3) 隧道内侧沟旁度设有集水井时,宜与侧沟、路面同时施工;
(4) 采用先拱后墙法灌筑拱脚混凝土时,应在拱墙连接部预埋水管或预留过水通道, 保证拱墙背环向
暗沟或盲沟排水流畅;
(5) 利用中心水沟(或侧沟)排水时,应在墙底预埋沟管,沟通中心水沟
墙背后排水设施,在灌筑侧墙混凝土时不得堵塞预埋沟管;
(6) 设在衬砌背后和隧底的纵横向排水设施,其纵横向坡应平顺,并配合其他作业同 时施工; (7) 当隧底岩层松软有裂隙水时,应视具体情况加深侧沟或中心水沟的沟底,或增设 横向盲沟,铺设
渗水滤层及仰拱等。
10.3.4
衬砌背后采用压注水泥砂浆防水时,应符合下列要求:
70%寸,方可进行压浆;
(或侧沟)与侧
(1) 压浆地段混凝土衬砌达设计强度
(2) 冬季注浆时,洞内气温不低于 +5C,灰浆温度应保持在 +5C以上; (3) 如遇流沙或含水土质地层,不宜采用水泥砂浆作防水层; (4) 注浆地段衬砌背面宜用干砌片石回填紧密,
凝土作阻浆隔墙,分段进行压浆;
(5) 注浆孔宜按梅花形排列,孔距视岩层渗水和裂隙情况确定,一般不宜大于
向孔深应穿过衬砌进入岩层
0.5m ;
20m;
(6) 压浆顺序应从下而上,从无水、少水的地段向有水或多水处,从下坡方向往上坡
方向,从两端洞口向洞身中间压浆。每段压浆长度不宜小于
(7) 初次压浆压力为 0.3〜0.5MPa;检查压浆压力为 0.6〜1.0MPa,但不超过1.2 MPa
(8) 做好压浆孔编号及位置、水泥品种及标号、砂浆成分及水灰比、延散度、压浆压 力、注浆数量等
记录。
10.3.5
要求:
(1) 应优先采用水泥-水玻璃浆液作注浆材料。
(2) 压注化学浆液时应随时注意对隧道附近水源的影响,一旦发现污染应立即停止使 用。 (3) 注浆孔间距和注浆压力,应视渗漏水情况、衬砌质量等由现场试验确定。压浆孔
间距为1〜2m,孔深宜为衬砌厚度为
1/2或2/3,但不得小于15cm,并不得穿透衬砌以防跑
浆;注浆压力可取 1.2〜2.0MPa,不得低于1.2 MPa。
(4) 压注化学浆液时,其安全技术、防护用品应按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10.3.6 10.3.7
合下列要求:
(1) 止水带不得被钉子、钢筋和石子刺破。如发现有割伤、破裂现象,应及时修补。 (2) 在固定止水带和灌筑混凝土过程中应防止止水带偏移。
(3) 加强混凝土振捣,排除止水带底部气泡和空隙,使止水带和混凝土紧密结合。
隧道衬砌采用防水混凝土时,必须经现场试验达到规定要求后方可使用。防
8.3.12条。
施工中应符
衬砌的施工缝和沉降缝采用的橡胶止水带或塑料止水带防水时,
水混凝土的施工要求见本规范
当衬砌背后压注水泥砂浆后衬砌表面仍有渗漏水的地段,
可向衬砌体内压注
水泥-水玻璃浆液;当这种浆液不能满足要求时,可采用其它化学浆液。施工中应符合下列
2m径
并每隔20m左右用1m厚浆砌片石或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