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山楂树之恋》:身体的诗学与语言的诗学

《山楂树之恋》:身体的诗学与语言的诗学

来源:筏尚旅游网
2013年第5期 贵州I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5 Oct.20l3 (总第141蝴) 《山楂树之恋》:身体的诗学与语言的诗学 安 燕 (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25) 摘 要:将《山楂树之恋》的美学风格解读为中国传统诗学“怨而不怒”、“思无邪”的含蓄 蕴藉的精神。从人物崇高与美的内涵探讨其与中国诗学情感的构建关系;从身体意识形态的 两种结构——身体的姿态模式和身体的力比多模式,推导出身体作为叙事的符号,是如何成为 重建“中国韵味”与“中国情感”的修辞学,并通过集体性记忆的“致幻性”功能表述着对传统 中国的文化乡愁。 关键词:《山楂树之恋》;中国诗学;崇高;美;身体;文化寻根 中图分类号:J9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6644(2013)O5—0115—05 现代人不再信仰爱情,但现代人又仍然需要 识形态,《大红灯笼高高挂》是关于封建压抑性传 统的意识形态,《活着》是关于忍耐和生存的意识 爱情。这是张艺谋通过《山楂树之恋》对爱情的 现代性问题做出的基本判断。因此,张艺谋制作 了这样一部既抵制传统故事程式,又抵制写实主 义程式,更不同于《我的父亲母亲》的抒情模式的 形态,《山楂树之恋》是关于中国诗学崇高与美的 意识形态。 一、诗学情感——崇高与美 《山楂树之恋》。《山楂树之恋》的回归素朴,似有 故意“示拙”之嫌,大红大绿的浓烈换成白、青、蓝 崇高与美的理念,正如它们本身一样,是不可 否认之古老存在,指称一种全然自主的存在模式。 的淡远,摄影似乎也是中规中矩,平易单纯。《山 楂树之恋》似乎远离了当代中国造型大师张艺谋 自《红高梁》到《三枪》以来重形式、重视觉表现力 的创作轨迹,其流露出来的浓郁的中国传统的诗 学情感与此前《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 挂》、《满城尽带黄金甲》中对原始情感的迷恋现 成鲜明的反差。在此可以发现,张艺谋创作历程 中那种难以言明的“感知模式”变得逐渐清晰,那 就是对一种独特的“中国”品质、“中国”情感的持 要领会崇高与美的吸引力,我们必须置身于一个 崇高与美本身有着不可摧毁的实在价值的世界当 中。《山楂树之恋》表述了一个不可摧毁的崇高 与美的世界。 作为西方美学的核心概念,崇高与美的历史 几乎与美学史同样漫长。康德提供了对崇高与美 富于洞见的理解:“崇高的性质激发人们的尊敬, 而优美的性质则激发人们的爱慕”。_l “在崇高 里,道德和情感破例地结合起来,不过是以否定的 续关注,《红高粱》、《菊豆》是关于原始情感的意 方式结合起来的:我们所感觉到的是理性如何无 收稿日期:2013—05—12 作者简介:安燕,女,土家族,贵州沿河人,贵州民族大学传媒学院教授。 2013年第5 (总第141 ) 学州i民媛太学学l【专(哲学让会科学板) JoIll I1al ol、( lizl…u Minzu…1ivel’sily(Philosophy alltl Social Scien ̄’e) No.5 ()( t.20l3 限地超越感觉。”_2 如果说美是以爱之逻辑实现 不是通过明晰的叙事和激烈的戏剧冲突,而是通 过意蕴、韵味、细节、凝视乃至惊鸿一瞥来“意 的道德秩序,那么崇高则是以强制性的力量激发 了道德的顺从天性,使人们心存敬畏,而不像美那 会”。显然,《山楂树之恋》呈现的崇高与美验证 样只产生爱。美的意义在于它属于秩序的自发性 的一面,而崇高的意义在于它属于秩序的强制性 的一面。从文本外在结构考察《山楂树之恋》,将 老三视为崇高的形象,而将静秋视作美,大体上是 符合西方崇高与优美的内涵的。老三对静秋一见 钟情、一往情深、一生许诺、克己复礼、自我牺牲的 爱,显然是纯粹感性与道德理性结合的产物,老三 的崇高的意义在于在道德理性的强制性面前,理 性终于占了上风,无限地超越肉体的欲望,而使爱 “存在于存在之外和之上。”静秋的清澈纯净、弱 小孤单、梦幻般的忧伤气质,则直接表征了美,表 征了美流动的自然形态,表征美是如何产生爱,以 及美如何在爱的逻辑中实现着自身的道德秩序。 从文本的内在结构考察,也就是考察老三的崇高 与静秋的美的内在精神结构,不难发现,其精神世 界的构建直接得益于传统中国的诗学精神和诗学 情感。 中国儒家诗学在充分认同人情感存在的合理 性即“诗可以怨”的同时,更重视对情感的节制, 即“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义”、“乐而不淫, 哀而不伤”、“思无邪”的品质。“怨而不怒”和 “温柔敦厚”是对孔子“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以及 “思无邪”等中和精神的继承。作为创作风格或 者审美追求,“怨而不怒”与意境、意象、兴味、含 蓄等美学范畴相互联系,最直接的表现风格就是 含蓄蕴藉。这一精神深刻地持久地影响着后世的 中国诗学。老庄的“言不尽意”、魏晋王弼的“得 象而忘言,得意而忘象”,刘勰提出的“隐秀”标准 “文外之重旨”,“深文隐蔚,徐味曲包”,“故为情 者要约而写真,为文者淫丽而烦滥”,_3 粥说的就 是诗歌的意境、含蓄的韵味。《山楂树之恋》无论 是在人物崇高与美的精神内核的设定,文本的表 意意图,还是语言形态上呈现出的素朴、疏离,明 显体现出中国传统诗学含蓄蕴藉的内在精神。与 此前张艺谋看重的新鲜的视角、刺激的体验、热烈 的表述、反传统,强悍而有活力的介入完全不同, 《山楂树之恋》看重的是诗、美、优雅、尊严、简朴、 克制、和谐。含蓄蕴藉的内在精神中包孕了西方 的崇高与优美,对老三与静秋崇高与优美的传达 了西方美学与中国诗学的可通约性。 老三在静秋身上体验到的是一种直觉的、宗 教般的不可言传的美,静秋的美唤起的爱成为老 三内心的上帝。爱使老三轻易地完成了从生命的 宗教结构向生命的内在现实性的转向,那些超验 的追求和奉献、幸福和失落、善良与仁慈,不再雄 踞生命范围之上,而是退居生命范围之中。因此 影片持续地呈现了老三对静秋日常性的关爱。换 灯泡,送钢笔,送山楂果、核桃和钱,买运动衫和胶 鞋,躲在暗处看静秋打排球,帮静秋推车,给静秋 包扎脚上的伤,割破自己手腕逼迫静秋去医院,与 静秋肌肤相亲时放弃欲念,与静秋告别时深情相 望,在生命的最后日子里远离静秋,一个人在安 静、私人、忍受的苦难时刻里作无望的想念,这就 是老三让人敬畏的崇高。老三的崇高虽然也是将 自我安置在一个超越性主体的位置上,但他为自 己立法的依据并不是在民族国家的政治洪流中确 立自己的身份,而是依赖中国传统的诗学精神,即 “怨而不怒”、“发乎情,止乎礼义”、“思无邪”的 含蓄蕴藉的诗学精神,实践着爱的神圣价值。他 说的那些感人至深的话“你活着,我就活着,要是 你死了,我就真的死了”,“我不能等你一年零一 个月了,我也不能等你到25岁了,但我会等你一 辈子”,充满了无邪的力量。张艺谋没有丝毫渲 染老三顿然遭遇生命不幸的痛苦,甚至连情绪上 的流露也吝于笔墨,而是以平淡如水、乐天知命的 描绘自在地传达了中国传统诗学“怨而不言”的 精神。尽管影片被放置在一个确切的时代背景 中,而其中的很多人物、事件都与“文革”休戚相 关,但老三的主体性幻觉依然表述了对现实政治 的超越性诉求,虽然这一诉求本身也受制于现实 政治的逻辑。影片中他那些充满幽默和机智的 话,如“让你写这些东西,真是可惜你的才华了”, “我这不是送你礼物,我这是为革命节约墨水 呢”,“毛主席教导我们:春捂秋冻”,这些带有明 显嘲讽意味的话语,表现了他对现实政治的拒绝 和疏离。老三对爱的信仰意志及其崇高感的价值 确立,不是来自对主流政治话语的顺应或抵制,而 是来自于对美的感性直觉和理性超越,来自于 2013年第5湖 (总第14l鳓)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叛)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un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5 Oct.2013 “怨而不言”、“克己复礼”、“思无邪”的中国传统 诗学的精神滋养。 影片对于静秋的美的刻画,延续了张艺谋一 直以来对女性角色的一种关注,一种放大。与其 对女性的偶像化并肩而行的,是对电影摄影术的 偶像化。在《山楂树之恋》质朴无华、平淡自然的 风韵,深情、执著、温柔含蓄的情怀里,可以明显见 出张艺谋在摄影上的用心。影片在营造情绪传递 爱情滋长的时刻常常使用大量的远景、全景,表现 人物情感在空间中的生长和溢出;在叙事的时刻 主要使用近景,而较少标准的特写,一方面能够把 握人物的神韵,一方面又尽量保持内敛、节制,以 靠近中国传统诗学“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之“虚静 恬淡、寂寞无为”的自然天成的气质。对静秋的 美的描绘在静秋和老三第一次见面的一场戏中得 到了充分的展示,静秋跑在油菜花丛中,远景、全 景、中景、空镜头反复交叉,当音乐想起,老三就要 出现,再次使用多景别和正面、侧面镜头表现静秋 的张望,静秋抿嘴、咬嘴唇、绞手、轻笑、洁白的牙、 眯缝的眼、害羞的神态,都相当准确地传达了传统 中国男性对纯洁忧伤有着梦幻般光芒的女性的 “一见而钟情”。当静秋与老三在一览无余的金 黄的油菜地缓缓走过,长镜跟拍镜头充满油画般 的质感。随后是一个典型的诗意蒙太奇,静止的 摄影机拍下两人继续前行的身影,他们的前面是 炊烟袅袅安详静穆的村庄,充满牧歌般的田园气 息,这是“永恒中国”的象征——一个地理位置不 确定的村庄或市镇的意象。显然,在看似简单的 摄影下面,有张艺谋对“中国品质”和“中国情感” 的自我感知。《山楂树之恋》通篇表现出来的重 广度而非深度的平面造景,东方绘画中游移的远 景、全景视角,可以自由扩展的构图,时间与空间 的“空白”,都体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含蓄蕴藉的本 体精神。此外,张艺谋在对静秋的美的描绘上,几 乎是情不自禁地使用了“一瞥”之美学,追求神态 捕捉和情绪传达的转瞬而逝,追求“言不尽意”, “得意而忘象”的内在滋味。静秋对老三有了好 感后,曾两次撩起窗帘向外偷窥刚刚回家的老三, 看到老三与小妹玩游戏,静秋不禁莞尔,镜头对她 的刻画都是有意创造不完美和不完整,而并不着 意于刻画她的微妙心理,神态的简约传达反而留 下了回味的空间。最为典型的一个镜头是静秋参 加篮球场的整修工作,在她拉着一车子泥浆吃力 地往上爬时,老三突然出现,帮着她往上推,静秋 回头看见老三,再次回头时镜头给了她一个短促 的“一瞥”式微笑,随风而逝,余韵悠长。“一瞥” 美学同样表现了中国传统诗学含蓄、内敛、节制、 客观、追求神韵的精神面貌。 二、身体的意识形态与文化寻根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结尾处写道:“如今的 人被剥夺了神话,饥渴地站在他的全部过去之中, 必须疯狂地挖掘以寻找自己的根,哪怕它是深埋 在最久远的古董之中。”I4 盯就好像是“现代的 人”已经失去了与历史和自然的生死攸关的纽 带,只能回头向后和向下移动以寻找他所失去的 本源——神话家园。在纯洁、高尚、永恒的爱情已 经成为神话叙事的年代,还有什么比怀旧更能抚 慰人类的心灵呢?怀旧是一种积极的情感投资, 一种透过回忆和回顾行为的情感付出,这种付出 “复制”了某种特定的过去,一种幻想的、情绪化 的、浪漫化为比现在更加英雄主义的、更具魅力 的、并且比当下更值得记忆的过去。《山楂树之 恋》再次验证了马克思的论断:“生产不仅制造产 品自身,而且制造消费它们的人和相应的消费需 求。’’ m 似乎与张艺谋此前被称作“一种异域的东方 主义”或“蔚为壮观的有关民族情色的东方主义 形象”完全相反,《山楂树之恋》是如此普通、朴素 和单纯。确实,与《红高粱》、《菊豆》充满强悍、热 力、原始、传说、仪式以及迷信的身体相比,《山楂 树之恋》倾向于对梦幻般的田园牧歌般的身体的 凝视和诗化,回归的是中国的诗学传统而非压抑 性的传统。影片对身体的关注不是出于叙事或情 节构建的需要,也不是人物性格或心理刻画的需 要,而是将身体作为重建“中国韵味”与“中国情 感”的修辞学,探究身体如何进入叙事,并由此推 导出“叙述寻求建立这样一种身体符号学,把身 体标记或者铭刻为一个语言学的、叙述的符 号”。[6]PIO毫无疑问,影片着力刻画的依然是女性 的身体,静秋的身体总是不停地穿梭于各种空间, 仪式身体、日常身体与私密身体同时并存。通过 静秋,张艺谋把形而上学翻转成身体性经验,目的 在于要把灵性从其最后的躲藏之处挖掘出来,从 而回到“永恒中国”的至深之处,唤起现代中国人 2013年第5期 (总第141期)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槲 学版) Journal of Guizhou Minzu tmiversity(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 NO.5 Oc!.2013 对传统中国的满腹柔情。静秋身体的视觉性宣告 了身体的神秘与诗意,正是这种关于身体的意识 形态削弱了影片的其他政治思维。《山楂树之 恋》渴望表达的是身体的神秘经验和对身体的敬 畏,这种敬畏使当代中国人从物质性的身体实践 和对不可企及的物质具体性的渴求中回到曾经充 果。影片中多次表现静秋在与老三身体触碰时的 胆怯和局促不安。第一次是静秋从老三的手中拿 糖果,特写镜头中,静秋以拈的姿势拿走糖果,几 乎没有接触到老三的手。第二次是老三到县城接 静秋,在一个老乡家烧饭时老三挨近静秋,静秋却 几次往旁边躲。第三次是两人走在黑暗的路上, 老三两次欲拉静秋的手,静秋不肯,老三只好用一 满滋养充满敬畏和神秘的传统中去。因此,考虑 到当代中国的现状,由关于身体的意识形态所承 担的回归的任务,就其性质来说可以被理解为去 政治化的政治。 静秋身体的意识形态表述可以解释为两种结 构:一种是身体的姿态模式,主要关注外在的身体 空间组织;另一种是身体的力比多结构,关注的是 内在的身体时间秩序。这两种结构的共建一方面 表现了张艺谋此前偏爱的“东方主义女性身体奇 观”的某种延续,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他对“纯然” 中国女性景观的“现象学”迷恋。身体的姿态模 式表现为一种“现象学的审美经验”,描述具有它 时感觉起来是什么样子,具有哪些特殊的感受性 质,强调那种为我所有的、用美的现象和直觉来解 释审美经验,或者把审美经验当做自身无须验证 的个人的终极经验。影片中对于静秋的仪式身体 和日常身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是通过意境、韵味等 中国诗学语言来把握的。仪式身体作为物理性身 体的一个重要所指,建构的是静秋纯洁与美的身 体象征系统;而Ft常身体则作为物理性身体的自 主性构成,在空间中流动,一举手、一投足、一颦一 笑皆直接呈现了美,传递了诗意。 身体的力比多结构在静秋身上主要表现为一 种“致幻性”,静秋始终对溢出她自身身体的涌流 恐惧万分,因此在表面造起一堵坚硬的、不可穿透 的屏障将残余的内在自我与外部世界隔开。正如 周蕾把张艺谋的电影称为“诱惑的艺术”,认为 “张艺谋的影片已经成了一种想象性书写的可理 解的形式,这种书写的对象是这样的一个‘中 国’,它据信存在于过去而其意识形态力量一直 徘徊至今。……对事物、人物和叙述的使用并非 出于对其自身的需要,而是因为它们所具有的关 于‘种族’的集体性、致幻性的含义”。[7 。与“我 奶奶”、菊豆、颂莲充满诱惑性的开敞的身体不 同,静秋的身体诉诸一个封闭式结构在身体的内 在时间秩序中涌动,从而达到明显的“致幻”效 根树枝牵着她过河,随后老三一边走一边顺着树 枝慢慢把手向后移,最终牵到了静秋的手。显然, 静秋身体的退让和欲说还休的拒绝使得身体本身 具有了诱惑力,在想象性的凝视中,身体产生了特 殊的涵义。身体的力比多结构带来的“致幻性” 高潮出现在下面的两个段落中:老三带静秋去游 泳,让静秋穿上一件红色泳衣,在老三赤裸的充满 男性力量的身体面前,静秋扭捏羞涩地穿上泳衣, 并用衬衣裹住身体,直至在河边玩打水仗时完全 敞开身体。镜头准确地用全景捕捉了静秋的扭捏 不安,从侧面展示了敞开衬衣的静秋的身体的涌 流是如何在时间的内在秩序中不由自主地溢出。 当两人的身体完全靠在一起的时候,依然赤裸着 上身的老三吻了静秋,深情地看着她,镜头反复捕 捉静秋惶惑、局促、幸福又有所期待的复杂表情, 使得滞留在时间中的不再平静的身体成为激发想 像的暗指物,从而不断地提示着观众对其身体的 进一步阅读和探索。另一个段落是两人即将离 别,躺在床上无比感伤,静秋许诺老三可以做任何 他想做的事。于是老三开始抚摸静秋的身体,镜 头以凝视的目光注视老三的手在白色床单下起 伏,直到静秋下意识地抓住他的手。这是一个典 型的对《红高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的 性传统的违背情节,中国诗学含蓄蕴藉的精神再 次主导了身体的叙事。在此,充满着“未经释放 的情色力量”的身体顿然屈从于表征着崇高与美 的身体,宣告了“幻象中国”的意识形态力量一直 徘徊至今,并通过集体性记忆的“致幻性”功能表 述着对传统中国的文化乡愁。 尽管《山楂树之恋》中的身体明显表述了“去 政治化的政治”意图,即通过身体阅读带来的“致 幻性”快感及强调身体的崇高和美与政治律令的 疏离关系,造成一种娱乐大众的功能,并最终获得 大众的认可。然而,身体最终还是被社会性地建 构和生产的,任何身体都只能存在于某种特定的 2013年第5期 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No.5 (总第l4l期) Journal of Guizhou Minz【J university(Philosc’phy and Social Science) Oct.2013 时空当中。在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的著作 “景观是对人类活动的逃避,是对人类实践的重 中,我们可以清楚地发现,身体原则被理解成一个 新考虑和修正的躲避。景观是对话的反面。”[9]F6 象征系统。身体是一个整体社会的隐喻,因此,身 “迷人景观制造的世界中,疯狂追逐着景观幻象 体中的疾病也仅仅是社会失范的一个象征反应, 之时,人们对真实社会存在中发生的各种矛盾和 稳定性的身体也就是社会组织和社会关系的隐 冲突总是视而不见,自然无法把握自己存在的意 喻。就此而言,老三的患病与死亡作为一个“献 义和生活的真相。以上,即为景观意识形态最重 祭式的悲剧”,既是对永恒爱情的献祭,同时也表 要的社会控制功能。”【10] 达了身体本能与文化规训之间的永恒冲突,表征 了文本对整个“文革”社会的隐喻式言说。在这 参考文献: 一意义上,身体再次完成了特定意识形态的指涉 [1][德]康德.论优美感与崇高感[M].何兆武译.北京:商 功能。 务印书馆,2001. [2][英]特里.伊格尔顿.审美意识形态[M].王杰等译.桂 事实上,如果从艺术电影的深度去评价《山 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楂树之恋》,显然是要失望的。也许,它的意义仅 [3]范文澜.文心雕龙注卷七[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 仅在于:张艺谋从另一条路径重返文化寻根之旅, 1958. 表达了在“重新的历史化”中对现存文化“合法 [4][德]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上海:三联出版 化”危机的质询,以及与过去的“美好”保持历史 社.1986. 连续性的努力。“怀旧(就像记忆、追忆和怀想) [5][英]劳拉・穆尔维.恋物与好奇[M].钟仁译.北京:世 纪出版集团,2007. 深深地牵涉到对我们是谁、我们要干什么……我 [6][美]彼得・布鲁克斯.身体活:现代叙述中的欲望对象 们要去哪里的认识。简而言之,怀旧是一种我们 [M].朱生坚译.北京:新星出版社,2005. 在永无止境的建构、维护和重构身份的过程中所 [7][美]周蕾.原始的情感:视觉性、性欲、民俗学与当代中 采用的一种方法——或者更好的说法是,一种更 国电影[M].转引自(美)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 容易使用的心理镜头。” 8 应该指出的是,在中 批评重构及跨国想象[M].胡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8][美]张英进.影像中国——当代中国电影的批评重构及 国社会暗中摆脱乌托邦激情之后,张艺谋这种去 跨国想象[M].胡静译.上海:三联书店,2008. 政治化的政治,以及他一直以来的“景观化”策 [9][法]德波.景观社会[M].王昭凤译.南京:南京大学出 略,包括《山楂树之恋》的身体景观,将社会体认 版社,2006. 为一种远远观望的符号性景观,而不是生活于其 [1O]张一兵.景观意识形态及其颠覆——德波《景观社会》 中的具体现实,那么,在电影院中产生的记忆、唏 的文本学解读[J].学海,2005,(3). 嘘、共鸣、感动能够持续多久?诚如德波所言: 责任编辑:李一平 The Love of Hawthorn Tree:Physical Poetics and Linguistic Poetics AN Yan Abstract:With the movie“The Love of Hawthorn Tree”as an example,this paper studies the aes— thetic contents embodied in the postures and strength of body as well as the semiotic sig— nificance involved.It is argued that Chinese taste and Chinese feelings can be reconstruc- ted through collective cultural nostalgia. Key words:The Love of Hawthorn Tree;Chinese poetics;noble;beauty;body;cultural root search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