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分子运动的创新实验》说课稿
咸阳市渭城区金旭学校 刘绒
一、教材分析
原实验在教材中的地位与作用:
氨分子运动实验是科教版九年级化学教材上册第二单元第二节《构成物质的微粒》第一课时《分子》的实验探究,实验通过学生观察氨气的扩散现象,是学生走进微观化学世界的开始,启发学生想象氨分子的存在和运动状况,也是今后学习化学不可缺乏的理论基础。这个实验也是为学生学习化学方程式、质量守恒定律、物质结构等内容的学习打下基础。对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设计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抽象思维能力等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二、实验教学目标
1.明确分子是构成物质的基本微粒,能初步运用分子的知识解释生活中的现象。
2.通过探究活动让学生体验、尝试、总结出分子的特性。
3.增强好奇心和探究欲,培养合作意识,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
三、原有实验及不足
氨分子运动现象探究实验中存在一些不足
1.教材实验设计使用浓氨水,酚酞溶液取用量过大,废液多。
2.取走大烧杯后,小烧杯中的浓氨水挥发出的氨气刺激性气味强,对空气污染大。
3.不便于后边学生观察实验现象。
4.课本中未说明烧杯中的水是热水还是凉水,只说是滴有酚酞溶液的蒸馏水。
四、实验改进要点及实验原理
(一)实验原理:利用分子运动使酚酞溶液变红,让学生想象无数肉眼看不到的微小分子不停的的无规则运动,从试管中飞到滤纸条上,来证明分子的存在。
(二)实验仪器和药品:小烧杯、试管、滴瓶、滤纸、试管夹、浓氨水、酚酞溶液、热水。
(三)实验改进要点:实验方法改进要点把课本中的烧杯改为接触面积很小的小试管,在小试管中滴入2mL的浓氨水,把试管插入盛有50mL开水的烧杯中,并将事先准备好的滴有酚酞的滤纸条迅速放在试管口的正上方。(不能将滤纸条直接盖在试管口,防止滴加时滴在试管口的浓氨水使酚酞溶液变色)。大约一分钟后,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慢慢变为红色。
1.整个反应在小试管中进行,只需要很少量的药品,符合节约药品的原则。
2.操做简单,实验时间较短。
五、教学过程设计
1.提出问题
问题一:浓氨水能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问题二:浓氨水有没有挥发性?
问题三:浓氨水和酚酞溶液不接触酚酞溶液会不会变色? 2.做出假设
(1)浓氨水能使酚酞溶液变色。
(2)浓氨水有挥发性。
(3)浓氨水和酚酞溶液不接触酚酞溶液会变色。
3.实验过程
【演示实验】在试管中加入1ml氨水,向无色的氨水中滴入两滴无色酚酞溶液振荡,观察现象。
【学生实验】
(1)一名学生将滤纸条剪成比试管口略大并滴上酚酞溶液待用。
(2)叧一名学生在试管中取2mL的浓氨水并用试管夹夹住试管,第一名学生迅速将准备好的滤纸条放在试管口上方。(不能将滤纸条直接盖在试管口,防止滴加时滴在试管口的浓氨水使酚酞溶液变色)
(3)将试管插入事先准备好的盛有50mL热水的小烧杯中。
(4)大约一分钟后,滴有酚酞的滤纸条慢慢变为红色。
(5)实验完毕,迅速用脱脂棉将试管口塞住,老师统一将实验后的废液回收。
六.实验效果评价
1.将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分组实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增强实验的趣味性,便于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体验实验过程中的快乐。
2.实验微型化,用时短,节约药品,废液少。实验现象明显直观,易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
3.用热水更有利于氨分子运动,时间短,效果好,也可以让学生了解温度对分子运动的影响。
4.加强了学生之间的合作探究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激发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通过学生自己动手做实验体会到分子是真实存在并不断运动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