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现代文阅读八大常见题型及答题模式
一、内容型:
关于文章内容的考查,常见的有两个考查方向:
1.文章主旨的概括。
【提问方式】本文阐发的主旨是什么?/联系全文,概括文章的中心。
【答题模式】本文通过对……的叙述或描写,表达了作者……的观点,抒发了作者……情感。
【答题示例】《阳光的香味》17题:联系全文,概括写出本文主旨。
[参考答案](1)通过发现“阳光的香味”,肯定农夫的阳光生活、美好劳动、务农的选择,评价....夜来香和昙花的香“没有壮怀”,强调人的嗅觉在都市里退化。(2)肯定一种贴近阳光、接近自然的..生活和人生。
06、2《绵绵土》
17.作者对绵绵土的回忆和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什么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7分)
(1)通过对绵绵土的回忆,寄托了作者对故乡和故乡古老习俗的怀念。 .....
(2)通过对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抒写,寄托了作者对故乡的热爱。 .....
(3)通过讲述了生命与母体、人与故土之间难以割舍的精神、情感联系,表达了游子对故乡深深.....的眷恋。
2.内容要点的归纳(分层概括)。
【提问方式】:请概括某一段(或全文)的内容要点或行文思路。 ........
或:请指出文章的结构方式(总分总、总分、分总) ....
【答题模式】:分三步走:第一步划分本段的层次;第二步提取要点词语;第三步整合答案。
【答题示例】:母亲爱花,我也跟着爱起花来。家住在石门乡间,前后有两个小小的院子,于是,也种了不少杂七杂八的植物,按着季节,也会开出不少好看的花。有时候在廊前一坐,桂花送来淡淡的清香,觉得自己好像也安静古雅了起来。夏天的傍晚,茉莉会不停地开,摘下两三朵放在手心里,所有青春的记忆都会随着它的香气出现在我眼前。我想,我爱的也许并不是花,而是所有逝去的时光,在每一朵花后面,都有着我珍惜的记忆。(节选自席慕容《花的世界》)
问:本段写我爱花的原因,可以归纳为三点,请概括写出。
分析:四句话中很显然前两句各是一层,后两句是一层。再提取每层的要点词“母亲的爱花”“安静古雅”“珍惜的记忆”,最后整合答案。
答:(1)受母亲的爱花的影响 (2)花让自己变得安静古雅 (3)花里有自己珍惜的记忆。
二、结构型:
1.组织材料方面 【提问方式】文章的题目是“已经写了……(写作重点),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其他内容)”?
【答题模式】
(1)看位置(与写作重点相关、相似的内容)
A.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前,则是为了形象地引出写作重点对象,更利于人们接受;为下文做铺垫;烘托写作对象。
B. 被问对象在写作重点之后,则是为了丰富文章的写作内容,深化文章主旨。
(2)看手法(与写作重点相反、相对的内容)
A.对比、反衬。
B.突出、强调……
【答题示例】 (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4题) 焰火的变奏
夜晚,没有风,湖水平静得像一面巨大的镜子,映照着夜空;在水天相接处,夜空和湖泊构成一个轴对称的浩瀚画面。 湖畔积聚着数不清的人。音乐响起,仿佛是从湖水里飘旋而出,在空旷的湖面回荡。紧随着音乐,湖天之间突然蹿出一道道光点,犹如活泼的蝌蚪,从湖水深处向深邃的夜空腾游;也像犀利的鸣镝,从空中呼啸着飞入湖底。只不过瞬间的工夫,这些蝌蚪和鸣镝便轰然炸裂,变成一朵朵巨大的彩色花朵,它们随风飘动变幻,继续着火焰在夜空里演出的奇妙童话。二天上发生的所有一切,无一遗漏,都同时倒映在湖里……
14、作者写象征喜庆的焰火,为什么开头要从平静的湖水写起?(4分) ..
答: a.以“静”衬“动”,反衬了随后施放焰火的热闹;b.湖水的平静又与焰火的热闹相结合,共同表达了对世界和平、安宁、美好生活的肯定。
(05年全国卷 《张家界》) 问: 作者题目是张家界,为什么还要写其它地方山的特点? ...
答:作者运用对比(或反衬)的手法,鲜明地表现出张家界的山个性十足,既陡且险的特征。
(2010朝阳一模《危险的生命》17.文中对喀尔喀老牧人的描写有什么作用?(5分) ..
答:要点一:表明牧人们对黑锅火山充满敬畏。(2分)
要点二:与金叶树形成鲜明对比(1分),突出了金叶树在火山面前傲然生存的美。(2分)
2.句段作用方面 【提问方式】某句(段)话在文中有什么作用?作者为什么写……
【答题模式】在回答句或段在文中的作用时,必须兼顾形式和内容两个方面。
(1)形式方面:
结构上
1. 文首:开篇点题;照应结尾;总领全文;引出下文;渲染气氛;交代时代背景;埋下伏笔;设
置悬念,为下文作铺垫;点明作者的情感态度。
2. 文中:承上启下;总领下文;总结上文;呼应前文。
3. 文末:照应题目;点明中心;升华感情,深化主题;照应开头,结构严谨;画龙点睛;含蓄婉转,言有尽而意无穷;富有文采,耐人寻味;引发思考。
(2)内容方面
为表达某种意思
【答题示例】
(09全国一卷《彩色的荒漠》)14. 文章第一段描写了戈壁滩的哪些特点?联系全文,谈谈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4分)
答:①为表现石油工人为祖国人民所做的巨大贡献埋下伏笔;②为下文要描写的彩色的建筑物形成鲜明的对比;③先抑后扬,激发读者兴趣。
(09全国二卷)14.第二段中,作者在描写长白山之行时插入了一段事后的回忆,这样写有什么.......作用?(4分)
答 :①补充解释旅行中的印象;②为下文描写岳桦进行铺垫。
(08全国一卷《阳关古道苍凉美》)17.文章末尾引用郭小川的诗句,表现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这样写有什么作用?(6分)
答:回应文章开头的提问,使文章前后照应,并强化了作者的观点。
(08全国二卷《马缨花》)16.作者要写马缨花,却为何用了很多笔墨写过去“大院子里”的生活?(6分)
答:①为马缨花的出现做反衬;②为对比马缨花十三年前和如今的不同提供背景。(每点3分)
3.层次安排方面 【提问方式1】文章的内容是如何逐层深入的?
【答题模式】(1)划分文章层次
(2)归纳层次层意
如:A.记叙文:归纳清楚(何时何地)何人何事――(时间+地点)人+事
B.说明文:归纳清楚说明对象是什么,它的特点是什么
说明(介绍)+说明对象+说明内容(特点)
C.议论文: 归纳清楚议论的问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怎么样
用什么方法证明了(论证了)+论点
(3)过渡连缀层意(可以借助“之后、然后、以及、最后”等词语)
【提问方式2】文章的结构安排有什么特点?/文章是怎样谋篇布局的?
【答题模式】
(1)结合文章内容具体说明结构是如何安排的?
(2)这样安排文章结构有什么特点?
如: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现象到本质,符合人们的认识规律;
前后照应,使得文章首尾勾连,结构圆合,浑然一体;
衔接紧密,环环相扣,有很强的条理性和逻辑性;
【答题示例】(07湖北卷 杨闻宇《日月行色》)17.本文在构思上具有先抑后扬的特点,请作具体说明,并分析其作用。(4分)
答:(1)女主人的两次回答最能体现先抑后扬的特点:前面“你是个鳖熊”,激起“我”的“无名火”;结尾“灵性人是鳖熊的奴”表明真心,让“我”突生欣喜之情。(2)①突出了人物的可爱性格(灵性),加强了女主人公表达情感的效果;②前后对照,造成悬念,形成曲折,增加情趣。
三、表现手法型:
1.艺术类 【提问方式】文章运用了哪些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效果、作用?
【答题模式】使用的方法+内容+效果(或作用)
【答题示例】(07全国卷1《总想为你唱支歌》)
在戈壁上赶路,还能经常看到这样的情景:一片片疤痕累累、粗壮结实的胡杨林,因缺水而死亡了。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一条条高高举起的痉曲干枯的胳膊直指蓝天,密密麻麻的胳膊汇成了一片呐喊的海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荒漠戈壁上随处可见被榨干了最后一滴水的枯枝败草的尸体,唯有枯死的胡杨林的方阵总使我热泪盈眶。
问:16.文章第五段(上文)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来描写枯死的胡杨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6分)
答:运用了比喻、拟人和想象的表现手法。比喻:仿佛是一个刚刚经历了恶战的古战场;拟人:死亡的胡杨林挺立着身子不肯倒下……为活着的伙伴和为死去的自己。这样写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胡杨林的顽强意志。
(09全国一卷《彩色的荒漠》)17.(6分)在文章最后,作者是采用哪些方法来写克拉2号气井的?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8分)
答:第一问:作者采用对比、排比、比拟和想象来写克拉2号气井。
第二问:①通过对克拉2号气井所在的雅丹地貌和荒漠地貌的对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充满激情,不畏艰险,克服困难的精神;②通过对不同劳动情景的排比,表现了石油工人坚定的决心和一往无前的气势;③通过对管道天然气声音的比拟,表现了石油工人对西气东送所做的巨大贡献;④通过对远方亲人的召唤和想象,表达了作者对石油工人的敬佩和感激之情。
鉴赏手法及作用和思想情感,解题思路:运用了……手法(技巧),表达了……(内容),有……效
果。
※1.象征:言在此而意在彼,内涵丰富,富有哲理。
2、铺垫:显示事物发生的原因或基础,显示其发展的必然。
3、结构上:总领全文、制造悬念,线索分明,前后呼应,过渡自然,结构严谨,先抑后扬,卒章明志等。
4、抒情方式:托物抒情,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直抒胸臆 。
5、表现手法:烘托、渲染、联想、想象、浪漫色彩、写实手法、正反对比、以小见大等。
6、描写:
①、正面描写
A、渲染:采用浓墨重彩的笔法描绘事物、感染读者。
B、白描:运用简笔勾勒事物的轮廓的描写手法。
②、侧面衬托(烘托、烘云托月):
A、正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似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一般也可就称之为衬托)
B、反衬:用与所描绘对象性质、特征相反的另一事物作衬托,以突出所要表现的事物的特点。
2.人称类 【提问方式】使用这种人称写的好处是什么?或:为什么要改变人称?
【答题模式】
第一人称:亲切、自然、真实,适于心理描写;
第二人称:便于感情交流,进行抒情,还能起拟人化的作用;
第三人称:显得客观冷静,不受时空限制,便于叙事和议论。
【答题示例】(2000年全国卷《长城》)
但幻想毕竟是幻想,封闭终不能封闭。几多和番公主的幽魂,带着环佩的响声在月夜中归来了。几多寒霜冻硬的弓弦,射出了断喉的利箭。蓟门被踏平,燕台被摧垮,呼啸着风声的宝剑,掀翻了太液秋波。由是人们发现:边墙不再是屏障,紫塞(注:指长城)不再是嵚奇。它变得可笑,仿佛受尽了时间与空间的嘲弄。在风沙剥蚀下,它过早地衰老了。
所以我说,你是一个文化愚钝的标志,长城!
问:这篇散文中,⑴作者主要用第二人称写长城,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⑵第六段的结尾改用第三人称“它”,原因是什么?
答:⑴将长城拟人化:A. 便于与长城对话,B. 便于抒发感情。⑵因为这句话承接“由是人们发现”而来,写的是“人们”的感受,而不是作者直接向长城抒怀。
四、修辞手法型:(熟识高考考纲规定的八大修辞手法,特别要弄清各种修辞的表达作用。)
1.修辞的表达作用 【提问方式】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这样写在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答题模式】确认修辞手法+修辞本身的作用+结合句子语境
1. 比喻、拟人:将什么比做什么,将什么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对象+特性。
2. 排比:句式整齐,语势强烈,一气呵成;层层铺开,逐步扩大,对点明主旨起强化作用等;强调了+对象+特性
3. 对比:将什么和什么对比,强调了……突出了……
4. 设问:引起读者对+对象+特性的注意和思考
5. 反问:强调,加强语气等;
6. 反复:强调了……加强语气
【答题示例】(07福建卷 朱成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12.请指出“我看到母亲那对干瘪的乳房,像两只残缺不整的讨饭的碗,却为我们讨来了一生的盛宴”这句话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6分)
答:这里用了比喻,这个比喻把母亲耗尽生命为孩子创造幸福的内涵形象生动化了;凸现母亲一生的辛劳,强调她为了孩子费尽心血。表达了作者对母亲爱深深的感激。
2.赏析句子 【提问方式】请赏析原文中的画线句子。(意味着这个句子一定运用了某种手法)
【答题模式】
(1)先确定所赏析的句子有几个分句,各个分句是否运用了某种修辞手法;
(2)分别叙述进行赏析
A.点出该句运用了哪种修辞手法(修辞+具体阐释);
B.说明修辞手法本身的表达作用;
C.说明修辞对该句在表意上有什么作用。
(3)总说评价,揭示感情。
【答题示例】(2002年全国卷《话说知音》)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
问:怎样理解这一段中“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地咆哮,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的表达作用?
答:此处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细微的声响”比作“飓风似的咆哮”,又将其人格........................化,形象生动地表达了知音的传说带给人们的美感和鞭策作用。 ....
五、语言理解型:
1.理解中要句子的含意
句子含意的解答,我们可以从艺术技巧(表达方式、表现手法、修辞手法、句式等)和思想内容(表层含义,即本身义;深层含义,即语境义)两个角度去认识。
【提问方式】请解释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
【答题点拨】
(1)有一些修辞句中往往有一个词语或短语用了比喻、对比、借代、象征等手法。答题时,把它们所指代的对象揭示出来,再疏通句子即可。
(2)哲理句往往是对全文主旨的解释,多为高度概括而抽象的句子,答题时可以从多个角度用文中提供的等义词去替换。
(3)要结合语境着重分析句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
【答题示例】(2010西城一模)17.解释下面的句子在文中的含意。(5分)
这几个字力量多么大,把一个人身上的劲儿都卸掉了。 ......
答:这句话的意思是:“妈妈我想你”中思念故去亲人的感情的强烈,将人内心对于亲情的深沉感触充分彻底地调动起来,甚至于难以自持。
(三个要点:①“力量大”重在表明几个字所包含的感情的强烈,②“身上的劲儿”指的是内心
积郁的情感的调动,③“卸掉了”是内心情感在强烈共鸣之后的难以自持。)
2.理解重要词语在句中或文中的含义 【提问方式】请联系全文,简要说说你对某个词的理解。/怎样理解某词在文中的含义。
【答题点拨】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对重要词语的理解,答题时必须先弄清全文的主旨,随后站在全文的高度去理解词语的本身义和比喻义、引申义或语境义。
【答题示例】(07福建卷 朱成玉《落叶是疲倦的蝴蝶》)14.联系全文,指出“落叶”的含义和它在结构上的作用。(6分)
答:落叶一是指在外漂泊、思念故乡及亲人的“我”;二是指辛劳一生、衰老死去的母亲。“落叶”是本文的线索,起到组织材料、贯穿全文的作用。
(2010年海淀一模)17.问:文章第④⑥两段加点词语“现实”和“净”有什么丰富的含义?(5分)
答:“现实”是指都江堰之水流淌过的这片平凡土地,(表层)是都江堰灌溉农田、哺育人类这种................................最实际的功用。(深层)(2分) ......
“净”是九寨沟之水清澄透明、纤尘不染的干净,(表层)是九寨沟远离尘嚣、静静存在的清净,..................................是这水让人洗却尘俗、坚守贞操的纯净。(深层)(3分) .................
3.选词造句的作用
(1)变换词句型
【提问方式】某句话中某个词换成另一个行吗?为什么?或:文章的某个句子说成另一个句子好不好?为什么?或:在某句中,作者为什么要用“……”这样的词?
【答题模式】不行。因为该词生动具体(形象、准确)地写出了+对象+效果,换了后就变成+不好的效果。或:不行,因为该词比另一词的感情更强烈(或该词比另一词更切合对象的性格特征)。
〔附〕:动 词――因为该词准确生动具体地写出了……
形容词――因为该词生动形象地描写了……
副 词――因为该词准确地说明了……的情况(表程度、表限制、表时间、表范围等),换了后就变成了……,与事实不相符合。
【答题示例】山间林密,泉隐其中,有时,泉水在林木疏朗处闪过亮亮的一泓,再向前寻,已不可得。那半含半露、欲近故远的娇态,使我想起在家散步时,常常绕我膝下的爱女。每见我伸手欲揽其近前,她必远远地跑开,仰起笑脸逗我;待我佯作冷淡而不顾,她却又悄悄跑近,偎我腰间。好一个调皮的孩子!(节选自谢大光《鼎湖山听泉》)
问:“好一个调皮的孩子”,为什么不说成“真是可爱的孩子”?
答:因为“好一个”比“真是”感情更强烈,“调皮”比“可爱”更切合爱女的性格特征。
(2)变换语序型
【提问方式】某两个或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题模式】不能。因为(1)与人们认识事物的规律(由浅入深、由表入里、由现象到本质)不一致(2)该词与上文是一一对应的关系(3)这些词是递进关系,环环相扣,表达了……
【答题示例】“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往往占不到便宜!”父亲指着碗里的荷包蛋告诫儿子……“记住,想占便宜的人,可能要吃亏!”父亲指着蛋教训儿子说……“不想占便宜的人,生活也不会让他吃亏!”父亲意味深长的对儿子说。(节选自《荷包蛋》)
问:文中的“告诫”“教训”“意味深长”三个词的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答:不能。因为文中这三个词语是递进关系,表达了父亲对儿子的关爱之情。
六、观点态度型:(针对文中看似矛盾的观点设问)
【提问方式】文中某段说了“……”,为什么在某段又谈到“……”,这样写是否矛盾?/文章中某段,作者既说了“……”,又提出“……”,你是如何理解的?
【答题点拨】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挖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对文本的探讨,一定要在准确理解和把握作者思想、情感的基础上,结合文本实际及具体语境切忌脱离文本。所以,在答题时,一定要弄清作者的表述角度或表达层面。
【答题示例】(07重庆卷 赵本夫《告别三峡》)18.文章第三段中写三峡移民告别时“相拥而泣”、临行前“磕头祭拜”,第四段又写“中国人固守家园,终老一生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这样写是否矛盾?请作简要分析。(6分)
答:(1)不矛盾。(2)前者是从情感的角度着笔,后者是从思想观念的角度着笔。①“喝告别酒时相拥而泣……”向滔滔长江向已成废墟的故土磕头祭拜”表现的是与故人故土的难舍难分、依依惜别的故乡情怀。②“搬走”“临行”正说明了三峡移民顾全大局而奔赴他乡,并非固守家园而终老一生。移
民们安土重迁的传统观念已经发生了变化,但这并不影响他们对故土的深厚情感。
(07四川卷《焰火的变奏》)15、为什么作者一方面说战争的“噩梦”与眼下的美妙火焰没有关系,另一方面又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6分)
答: 炮火是战争、灾难和死亡的象征,焰火是和平、欢乐、繁华的象征;它们分别指向人类生活中完全不同的两个极端。作者说自己无法驱散“遥远苦痛的联想”意在提醒我们:在享受今天幸福生活的同时不要忘记苦难的历史。
(07广东卷迟子建《泥泞》)18、本题考查考生从文章不同层面层层深入发掘作品意蕴的能力,并要求考生探讨作品中蕴涵的人文精神。(6分)
答案:因为泥泞是浑然天成的,无法人为制造;而且泥泞象征着苦难与屈辱,没必要在未来的路上人为地设置逆境和挫折,但是泥泞可以使人警醒,给人力量,可以促使人们重温历史,所以当我们在顺境中茫然和麻木时,我们会渴望在“泥泞”中再跋涉一回。
七、揣摩情感型:
【提问方式】请具体说说作者的感情变化。/请概括作者的多种感情。
【答题点拨】这类题主要考查考生揣摩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的能力。作者在文章中的情感,有的是直接抒发出来的,有的则是借助物、人、事的等间接表达出来的。概括时要能全面把握文章的内容,深入理解作者的思想倾向和情感态度,概括力求准确完整,不遗漏要点。揣摩感情时,要紧紧抓住能表现作者感情的物象、人象、事象。
【答题示例】(07安徽卷许俊文《乡村的风》)16. 作者借“乡村的风”表达了多种情感,请分要....
点加以概括。(6分)
答:①对自然生态环境下的乡村的热爱。②对给予自己温情的故乡的感激。③对朴实而明晓事理的父亲的敬爱。④对乡村纯朴的风俗人情的赞美。⑤对自然的永恒、生命的生生不息的敬畏。
(07辽宁卷 《炉火》)18. 文中作者的情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用三个词语予以概括。(3分) .........
答:感伤(感伤之情)→ 感动(温馨之情)→ 感奋(激昂之情)
(07重庆卷 《告别三峡》)17. 全文渗透着作者告别三峡的强烈情感,请具体说明其情感的变化。(6分)
答:由惆怅而失落到感动与崇敬,再由感动与崇敬到肯定和褒扬。①惆怅而失落②感动与崇敬③肯定和褒扬
八、鉴赏分析型:
1.赏析文学作品形象类 (1)考点设置
A.形象的特点。文章塑造了怎样的形象,有怎样的个性特点和典型性。
B.形象的塑造。文章的形象是通过怎样的手法塑造的。
C. 形象的地位和意义。考查形象的典型意义,即形象的社会性。
(2)考题探究
【提问方式】请简要分析文中的主人公的形象
【答题模式】: 性格+身份。 先用一句话从整体上对该人物作出一个定性分析,然后再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也可以先从几个方面作定量分析,然后再用一句话作定性式的总括。
(3)鉴赏文学作品形象的切入点:
A.从故事情节的发展变化中理解人物性格;
B.从人物之间的之间矛盾冲突中剖析人物性格;
C.从描写手法(肖像、外貌、语言、动作、心理、环境等)中揣摩艺术形象的特点;
D.从故事发生的历史背景、人物活动的具体场所、人物与人物之间的关系等社会环境中认识人物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原因、任务的典型意义以及其中寄托的爱憎情感。
【答题示例】:女主人很快发现了我的反常行为,她嗅到了屋子里的油烟味。即刻提出了质疑。那时我正站在厨房里陶醉地听着三兄弟的叫声,我已经能够准确地分清他们声音中的微小差异了,有一个不叫我就会心事重重。女主人说,傻瓜蛋,有吸油烟机不用,你有神经病啊?我刚给她干活时,她对我的称呼是四个字——文学青年。这四个字用她地道的北京话发出来,显得无比的恶毒。雇用我三个月后,她叫我的就是这三个字——傻瓜蛋,她说之所以没有解雇我,是因为我看上去不像别的人一样吓她一跳。
我示意她小声一点,低声说,烟囱里有一窝小麻雀,他们是我的兄弟。女主人上上下下地看了我一遍(好像我是个什么怪物),扭身走出了厨房,在门口她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我喜欢
这个称呼,虽然它同样恶毒,但我确实是个地地道道的农民。我认为做个农民并不可耻。(节选自安勇《烟囱里的兄弟》)
问:文中的“女主人”是个怎样的人物形象?请用一句话加以概括,并举一例说明。
答:是一个鄙视进城打工农民的城里人形象。如:从牙缝里挤出了两个字——农民。(或无比的................恶毒地将“我”称为“文学青年”“傻瓜蛋”等)
2.赏析文学作品语言类 (1)考点设置
A.语言的含意和作用。表达了什么意义,在结构和内容上有什么表达效果。
B.语言的特点。准确简洁,清新明快,生动形象,浅显质朴……,
C.语言的风格。平实自然,含蓄委婉,雄拔悲壮,幽默诙谐,辛辣尖刻……
D.语言的技巧。多从修辞角度思考。
(2)鉴赏文学作品语言的切入角度
①鉴赏语言的风格
A.从语义和句式的特点入手,看其整句与散句、推测与肯定、议论与抒情、祈使与反问等句式的选用,辨析语句所包含的情感、态度等。
B.从修辞的角度体会其形成特色。
C.从语言的色彩角度揣摩是含蓄还是明快,是文雅还是通俗,是生动还是平实,是艳丽还是素淡,是简洁还是繁复。
②分析语言的作用
A.从生动形象方面鉴赏,看其词语、句子、段落运用的形式,描绘景物、刻画人物的语言,能否使形象达到生动饱满、鲜活生动的效果。
B.从表现人物、情感方面鉴赏,如描写性的语言、议论抒情性的语言,能否揭示人物的心情、态度、精神,能否表达作者的情感。
C.从阐发哲理方面鉴赏,看其对表现哲理思考有什么作用。
D.从表达主题方面鉴赏,看文中议论性、抒情性的语句,能否领起或概括一个层次、一个部分甚至全文,为表现主题服务,或者它们在前后呼应、照应方面的作用。
E.从风格韵味方面鉴赏,如排比句整齐有气势,设问句含蓄委婉,反问句语意肯定强烈;含蓄的语言婉转曲折有余味,直白的语言明快简洁,繁复的语言丰厚绵长。
【答题示例】(07北京卷《湿湿的想念》)20.结合“湿”字在文章中的特定含义,说说为什么沈从文认为“值得回忆的哀乐人事常是湿的”?(6分)
答: 因为值得回忆的人事,往往是与洞流密切相关的,浸润着深沉情感的,鲜活流动、有生命的,令人感动、催人泪下的。
3.鉴赏文学作品表达技巧类 鉴赏表达技巧要“五看”:
A.看修辞手法:辨明手法+理解含义+分析效果
B.看选材角度:看材料的选择是否围绕中心,详略是否恰当,顺序是否合理,线索是否巧妙。(选材作用的分析:小中见大、点面结合、以实写虚、另出新意)
C.看表达方式:看表达方式是某一种还是兼有多种表达方式。(表达方式:叙述、描写、议论、抒情、说明)
D.看语言锤炼:正话反说、俏皮幽默……
E.看脉络结构:线索顺序、结构层次、转换照应……
【答题示例】(07浙江卷《泰山之思》)
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
问:20.分析文中画线部分(上文)的语言表达技巧。(5分)
答:①通过排比、对比、夸张的使用,突出了泰山雾气的浓重,表达了作者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之情。②通过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山石的特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