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以近代青岛为例 景菲菲
内容提要:受传统性别分工的影响,男性一直是家庭经济生活的主要
承担者。而近代青岛的男性自杀人数整体上不断增多,其中生计困难是男 性自杀的首要因素。从物价水平、男性收入等方面来看,在传统性别分工 的建构下,男性作为养家糊口的主要力量,维持家庭生活的能力逐渐降 低,经济压力不断增大,导致男性自杀率不断上升,从中可见社会变迁与 男性自杀现象的关系。
关键词:男性自杀近代青岛社会分工
青岛自1898年开埠至1949年,短短半个世纪依次历经了德占、第一 次日占、北洋政府统治、第一次国民政府统治、第二次日占、第二次国民 政府统治等历史时期。社会的急剧变迁,导致青岛的社会经济形势发生了 变化。在中国传统的性别分工下,男性是一家之主,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 任,当他们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时,有些人最终选择了自杀之路。目前学 界对近代历史上自杀现象的研究,时间上倾向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空间 以上海为主,对象以女性为多。®因此,探讨社会变迁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 本文为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20世纪青岛日常生活史”(项目编号:17FZS033)
的阶段性成果。
①主要成果有:王合群《2〇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自杀问题的社会透视》,《史学月刊》2001
年第5期;长林、彭小松《歧路与拯救:1928年上海的自杀与政府应对》,《史学月刊》
2013年第11期;刘喜元《试论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的自杀预防与救济机制》,《信阳 师范学院学报》2008年第4期;池子华、邵晓芙《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自杀现象 解读》,《徐州师范大学学报》2006年第2期;侯艳兴《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上海女性自杀
267
城市史研究(第38辑)
对于理解社会变迁与自杀现象的关系具有深刻的意义。
一生计困难:男性自杀的主因
从近代以来青岛的部分自杀统计来看,无论是日占时期还是北洋政府 统治时期,抑或是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生计困难都是造成人们自杀的主要 原因之一,且以男性居多(见表1)。
表1
近代青岛部分年份男性自杀原因统计
单位:人
年份
生计困难
家庭纠纷
婚姻不自由
事业失败
失业
疾病
畏罪
被虐待
失恋
其他
不详
1915191619171918191919301931193219331942 (1 〜10)1944
总
计
46676102124122412021478111082457
11
123118
21418
854510172624612117
2111
141
12
51
37461045471455
12468101371961
资料来源:《青岛守备军第一统计年报》,第23-24页;《青岛守备军第二统计年报》,第58 ~ 60页;《青岛守备军第三统计年报》,第61~63页;《青岛守备军第四统计年报》,第64~66页; 《青岛守备军第五统计年报》,第50 ~52页;《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十八年度下期),第10页; 《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十九年度);《青岛市公安局业务报告(1931年)》,1932;《内政年鉴_ 警政篇》,第1«7~1512页;《内务总署人民自杀统计表》(1942年),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
B0023 -001 -02381;《青岛特别市公署案卷一人民自杀统计表》(1942年),青岛市档案馆藏, 档案号:BOOM-001-0M91;《青岛特别市警察局:青岛市特别市他杀自杀年报表》(1944年), 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18 -001 -00493。
探析》,《妇女研究论丛》2〇〇6年第4期;王存奎《30年代中期上海社会的自杀事件》, 《民国春秋》1995年第2期;景军、罗锦文《京沪青年女性在民国时期的自杀问题》, 《青年研究》(哲学社会科学版)2〇11年第4期;罗波《清末民国时期留隍与惠安两地妇 女集体自杀共性探析》,《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14年第5期;等等。
268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近代以来,青岛男性因生计困难而自杀的人数不断增多,自杀率也整 体上不断攀升,直至20世纪40年代,生计困难发展成为青岛男性人民自 杀的“头号凶手”,自杀率随之也达到最高峰(见图1)。迪尔凯姆(亦译 作“涂尔干”)在《自杀论》中说道:“经济危机对自杀的倾向有着严重 的影响,这是众所周知的事实…
在生活必不可少的食物价格大幅度上
涨时,自杀的人数通常也大幅度增加……(经济)繁荣的机遇也会产生 同样的结果。”®由此可知,经济压力与自杀问题密切相关。那些依靠工资 收入支撑家庭生计的普通男性,起初尚能维持家庭成员的温饱,但随着社 会经济形势的变化,男性维持家庭生活的能力逐渐降低,经济压力不断增大。
々今# 一(年份)
图1近代青岛部分年份因生计困难而自杀的男性自杀率
资料来源:根据部分年份青岛男性自杀人数与当年人口总数计算绘制。人数根据《青岛守备 军第一统计年报》,第23 ~24页;《青岛守备军第二统计年报》,第58 ~60页;《青岛守备军第三 统计年报》,第61-63页;《青岛守备军第四统计年报》第64 ~66页;《青岛守备军第五统计年 报》,第50~52页;《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十八年度下期),第10页;《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 (十九年度),第29页;《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公安类》(二十年度),第33页;《内政年鉴•警 政篇》,第141\"7~1512页;《内务总署人民自杀统计表》(1942年),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
B0023 -001 -02381;《青岛特别市公署案卷一人民自杀统计表》(1942年),青岛市档案馆藏, 档案号:BO〇23 -001 -〇2391;《青岛特别市警察局:青岛特别市他杀自杀年报表》(1944年),青 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18 -001 -00493;《青岛数字全书》,中国文史出版社,2003,第50
页的数据统计得出。
①埃米尔•迪尔凯姆:《自杀论》,冯韵文译,商务印书馆,1996,第254 ~261页。迪尔凯
姆认为,经济不景气会使自杀人数增加,经济繁荣或经济急剧变化之时,自杀人数也会 增加。因此,他认为社会整合力量决定自杀的发生率,当这些危机打乱了集体秩序,社 会平衡被打破时,不仅是贫苦,哪怕由此导致更大的富裕和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也会 引起自杀。
269
城市史研究(第38辑)
二相对改善了的生活
青岛开埠以前,和中国传统的农村社会没有什么不同。自1898年德国 租借胶澳开始,虽然以殖民统治为主,但在市政建设、工商业、交通业、 建筑业、农林业等方面进行了大量工作,为青岛城市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 础,也因此提供了许多工作机会。“当地破产农民、渔民以及省内外的灾 民、贫民纷纷涌人青岛,成为建筑工人、运输苦力、杂役民夫”®等,收 人的增加使人们的经济条件较之前好些。由于缺乏此时期劳工的资料, 无法对城市劳动工人的生活状况做出具体的分析和论述。但“青岛虽 系商埠,工厂林立,贾人鳞萃,而全市人口,仍以农民占多数”②。虽 然德国对青岛进行了多方面的现代化建设,但“从全局观之,得风气之先 的只是少数人,尤其是李村的集镇居民和崂山果农,更多乡民依然固守传 统的生活”®。农民在农耕之外还从事渔业、盐业等,获得经济收入。德 占青岛以来,殖民当局鼓励农民植树造林,种植果树,并教授他们农业 技术,“这些努力都能够帮助农民获得效益,而且已经明显地使他们富裕 起来了”®。
一个中等家景的农户拥有中等土地10亩,其产量可以养活四五 口之家。10亩地的粮食产量折算成钱,价值是150吊,这就是该农 户的收入。其支出为:粮食约100吊,衣服15吊,零用(灯、家用 器具等)5吊,共计120吊……农民的产品在青岛销路比过去好, 赚钱多。他们的儿子们在青岛当上工人,有了工资收入,不再是父 亲的负担,甚至其父母后来也分享了孩子们的收入,经济状况得到 了明显改善。⑤
①②③④⑤
孙立新、王保宁:《德国殖民统治下的青岛中国人社会(1897 - 1914)》,《山东大学学 金嗣说:《青岛之农业》,《农学》第2卷第2期,1936年。
柳敏:《德占青岛时期的乡村政策及其影响》,《中国农史》2009年第3期。青岛市档案馆编《帝国主义与胶海关》,档案出版社,1986,第145页。
〈胶澳发展备忘录〉全译》,中国档案出版社,
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〇7年第2期,第67页。
青岛市档案馆编《青岛开埠十七年—
2007,第 242 页。
270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1898 ~ 1914年,德国对青岛城市的形成进行了一系列的基础性创建工 作。虽以殖民为目标,但客观上提供了大量的机遇,为青岛市人民生活的 改善提供了种种现实条件,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提髙了人们的生活水平, 人们的经济压力不是很大,生活可以维持下去。
三仅够温饱的生活
日本占领青岛以来,对青岛实行军事管制、经济掠夺等殖民政策,大 肆压迫人民,搾取财富,严重破坏了青岛正常的社会经济发展,对人们的 生活产生了消极影响,致使人们的生活水平下降,经济压力陡增,男性自 杀人数不断增多。
如表2所示,1918 ~ 1920年,中国工人工资低下,而且远低于日本工 人工资,即使中国工人工资每年都略有增加,但“由于工人的工资是在食 品价格上涨后增加的,所以工人阶级得不到改善他们的生活条件” ®。同样 的,类似于苦力、车夫等社会底层职业,只有中国人从事。
表2 1918 -1920年青岛工资率
单位:银元,金元
年份
职业
中国人
锻冶工
日本人中国人
种花匠
日本人中国人
普通工人
日本人中国人
公役
日本人中国人
苦力
日本人
0. 270. 330. 270. 4019180.51
19190.611.450. 471.250. 331. 140.410.900. 27
0. 352. 100. 441.780.3019200. 672.800. 59
①《帝国主义与胶海关》,第191-192页。
271
城市史研究(第38辑)
续表
年份
职业
中国人
木匠
日本人中国人
土工
日本人中国人
泥水匠
日本人中国人
砖窑工
曰本人中国人
烟突扫除夫
日本人中国人
独轮车夫
日本人
注:中国人的工资率单位是银元,日本人的工资率单位是金元。
资料来源:民国《胶澳志》卷3《民社志七■工资》,台北,成文出版社,1968,第395 ~ 398 页。
19180. 530.400.550. 530. 55
19190.530.400.650. 650. 65
19200.650.500.65
0.650.650. 50
物价是制约人们生活程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对大多数普通职业工人来 讲,在低下的工资率下,物价的高低对他们生活的好坏有着重要的影响 “青岛物价向称昂贵”®,1898 ~ 1904年为物价的上涨阶段,自1904年胶济 铁路开通后,青岛物价进入了一个稳中有升的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爆 发后,青岛“进口商品的价格迅速上涨,1920年春季达到了顶峰,当 时食品、纺织品、燃料和建筑材料都比1914年的物价超出150%至 200%;此后物价开始下降,到了 1921年这些商品的价格比较1914年 的价格平均提高40%至90%”®。1920 ~ 1922年,青岛的物价如表3 所示。
①②③④
忻平:《从上海发现历史——现代化进程中的上海人及其社会生活(1927 -1937)》,上海
人民出版社,1996,第312页。
民国《胶澳志》卷3《民社志八•物价》,第90页。
任银睦:《青岛早期城市现代化研究》,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第223页。 《帝国主义与胶海关》,第191页。
272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表3 1920 ~ 1922年青岛物价变化
年份
物价
花生油(元/担)豆油(元/担)猪肉(元/斤)面粉(元/袋)鲜蛋(元/1〇〇枚)鲜牛肉(元/担)淄川煤(元/吨)粗盐(元/吨)
192011.00
9.000. 202. 200.9010.0010.004.40
192116.0011.000. 202. 201. 1012.8012. 004.50
192214.4014.500. 252. 852. 3016.0014.0010.07
资料来源:《帝国主义与胶海关》,第191页。
日占时期,青岛物价不断上涨,既反映了日本对青岛贸易的掠夺,又 直接影响了人们的生活水平,加重了人们的生活负担。按1920年的工资与 物价统计来看,一般工人平均的日工资是0.6元,买一袋面粉需要3. 7天 的工资,一个月可以买8袋面粉,可以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生活。苦力的 日工资只有0.3元,买一袋面粉需要7.3天的工资,一个月最多可以买4 袋面粉,也勉强可以维持一个四口之家的温饱,但加上衣服、杂费等其他 开支,则十分困难。这还是在保证每天都可以工作的前提下推算出来的。 倘若生病、停工等因素发生,再加上地痞流氓的克扣盘剥等,实际情况或 许更糟。
因此,迫于经济压力而自杀的男性,不断增多。据日本在青岛的守备 军司令部统计,1915年自杀男性为4人,1916年为23人,1917年为18 人,1918年为26人,1919年为37人。其中,因贫困而自杀的有24人, 居首位;第二大原因是疾病,也多由于贫困无钱医治,才选择了自杀。
四入不敷出的生活
自1922年12月10日中国收回青岛,至1929年4月15日国民政府接 管青岛,为北洋政府统治时期。人们原本认为生活可以过得好些,但由于 银元价格低落各项物价普遍激增,而且“往年之物价高昂,大都限于奢侈
273
城市史研究(第38辑)
物品,其后则及于日用必需”®,人们所受痛苦更加厉害。
1924 ~ 1928年,青岛物价不仅大体上呈现不断增长的趋势,而且“最 近五年之青岛物价以此与民国七年或十年相较,不免有逐年增高之象” ®。 如1921年青岛牛肉每斤0.20元,酱油每斤0.08元,花生油每斤0.15元 等。®到1928年,牛肉每斤0.35 ~0. 60元,酱油每斤0.20元,花生油每 斤0.24元,®物价增长了 60% ~200%。相较以前,不管是进出口货物价格, 还是日常生活用品价格,此时期青岛物价不断上涨,“裹皮带不过三元有零, 今日涨至七元矣。其他铜铁、油漆、木料、人工、伙食,无一不涨至二三成 或四五成之钜。查自军兴以来,百物昂贵,所有澡堂、酒楼、理发店、汽车 暨各种营业,无不增涨二三成之代价” ®,“然工资并未与之俱涨……据市政 府调查,民十三至民十七年,五载之间,工资指数,无甚升降” ®。
一般来说,在饮食方面,“青岛市五方杂处,衣食住行之嗜好,乃混合 南北各地风尚而成。北方人仍以粟麦杂粮为主,南方人仍以米食为主,本省 籍之商家住户,每日二餐,早餐十点,晚餐四点,外省籍每日三餐……肉类 以鸡牛为主”®。按1928年的物价来算,估算一个人每月维持生活所需的 一般费用为:30斤大米(3元),3斤牛肉或鸡肉、20个鸡蛋(2元),盐 油煤火钱(1元),®即6元。如此来看,一个四口之家一个月的生活费用 至少需要20元。
房租方面,“市内住屋多属欧式建筑,房租平均每间十元上下……我 国收回胶澳后,台西镇华人新建之屋,大都供普通居民之用,房租以窗 计,每窗二元至三元,每间月租四五元” ®。可见,青岛市民每月要支付房 租2~5元。
①②④
民国《 胶澳志》卷3《民社志八•物价》,第90页。民国《 胶澳志》卷3《民社志八•物价》,第97页。
王清彬等编《第一次中国劳动年鉴》,北平社会调查部,1928,第71、74、77页。民国《 胶澳志》卷3《民社志八•物价》,第92~97页。
③
⑤ 《胶澳商埠警察厅就拟酌加营业人力车租并恢复日管时代定价事给胶澳商埠总办的呈》,
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29 -001 -4298。⑥ ⑦
《帝国主义与胶海关》,第215页。
民国《 胶澳志》卷3《民社志五•生活》,第71页。
⑧ 根据民国《胶澳志》卷3《民社志八•物价》(第9\"7 ~98页)1928年物价,按照一个人 所需生活量估算而来。
⑨ 民国《胶澳志》卷3《民社志五■生活》,第72页。
274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对于青岛市普通工人家庭来说,一个月生活费需至少20元,房租至少 2元,加上政府征收的水费、卫生费等杂税和其他杂项开支,一个普通家 庭的月生活费用至少需要22元。按照此时期青岛市工人工资来看(见表 4),泥水匠、铁匠等技术工人工资足够维持生活;而火柴工、砖窑工等普 通工人的生活人不敷出,需要其妻子、孩子竭尽全力谋求生计来贴补家 用,如此方能仅仅够温饱。
表4 1924 ~ 1928年青岛工资率
单位:元
年份
职业木
匠
1.001.001.000.900. 800. 800.300.400. 260. 17 -0.87
0.800. 800.800. 800.800. 800.300.800. 260. 20
0. 07 ~ 0.35
0.350.357~1〇 (月薪)6~15 (月薪)
0.3 -0.6
0.3 -0.6
0.350.35
0.30 〜0.500.30-0.70
0. 07 ~ 0.35
0.35-0.550. 17 ~0. 87
0.35-0.550. 18 ~0.73
0.70 ~ 0.900.70 ~ 0.900. 80 ~ 1.000. 900.70 ~ 1.900.50 〜0.70
0.70 ~ 0.900.70 ~ 0.900. 80 ~ 1.00
0. 900.70 ~ 1.900.50-0.70
1924
1925
1926
1928
泥水匠石 瓦 铁
匠匠匠
油漆匠火柴工砖窑工纺织女工火柴女工火柴童工杂役苦力纺织工公 女
役仆
大车苦力
资料来源:民国《胶澳志》卷3《民社志七•工资》,第86 ~ 88页。
至于杂役苦力、公役、人力车夫等底层工人,每月赚取的工资根本不 够生活费用,常常吃不饱,糊口极其困难。以人力车夫的生活状况为例, 1929年,车夫工资27. 66元,家属及其他收人0.72元,一个车夫家庭平 均每月共收人28.38元;但其平均每月支出高达34.63元,包括生活费
275
城市史研究(第38辑)
8. 66元、家属负担14. 99元以及车租10. 98元。®如此下来,人力车夫家 庭一个月还亏空6. 25元,其生活之艰难可见一斑。更别说那些失业人员, 他们更是衣食无着。
北洋政府统治时期,青岛市物价一直增长,而人们的收入并没有同步 增加,还要时刻忍受政府苛税的剥削。如此大的经济压力,使得青岛人民 的生活举步维艰,日子无法维持时,自杀或许是最好的归宿。正如“刘学 锜因家道贫寒,无生活之路,自缢身死”®这般悲惨的境遇。
五艰难维持的生活
国民政府统治青岛时期,尤其是沈鸿烈担任青岛市长期间,对青岛市 的民生工作做出了巨大努力,如建筑平民住宅、设立救济院等,一定程度 上改善了贫民的生活境遇,但只是很小一部分且有限,对解决青岛市工 人、下层平民及更多贫民的居住问题无疑是杯水车薪。更严重的是,正是 因此,大量移民来到青岛,造成劳动力供过于求,远远超过城市的容量, 产生了大量的失业、无业人口,人们的生活更加贫困,不断有男性因之 自杀。
生活在挪庄的平民,除了极差的居住条件外,不仅男子从事着底层职 业,赚取极低的收人,而且必须妻子、孩子、老人等其他家属一起出来工 作,方能勉强维持家用。“男子大抵以拉大车、洋车、作工、撑船,或捕 鱼为业,女子以糊火柴盒居多,老幼妇孺,则皆从事于拾煤核、打海蛎子 等事,博(搏)一二枚铜元,贴补家用,亦可为苦之至矣。”®而且,其饮 食也相当之差,“市内贫民,大都每日两餐……其食物以甘薯为主,甘薯 之外,杂以粟、豆、高粱、小麦之属,而以腌萝葡、白菜、菠菜、韭菜、 茄子、豆腐、丝粉等为最普通佐食之需。极贫之家,则以甘薯之嫩蔓,晒 干磨粉,制成团子,以供常食。又以大豆侵胖,磨碎成浆,和以腌萝葡
① 《青岛市人力车夫每月收支暨负担家属生活费概况表》,见青岛市社会局编印《青岛市社
会局行政纪要》,1931,转引自于景莲《民国时期山东城市下层社会物质生活状况研究
(1912 -1937)》,博士学位论文,山东大学,2011,第133页。② ③
《各署报呈死者卷》,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17 -003 -00361。魏镜:《青岛指南》,胶东书社,1933,第45页。
276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干,煮以为糜,其食品之粗劣,概可想见也”®。这些“都市中以劳力换 饭吃的劳苦大众,满面风尘煤屑,鸠衣百结,褴褛不堪,鸠形鬼面,使 人看见了真有些害怕,这样出苦力的人,虽在穷乡僻壤里,却也找不到
,②呢....,
相较之下,人力车夫的境遇也好不到哪里去。“青市人力车价,恒以角 票为单位,近则一角,远则二角。” ® “人力车夫的每日车租为3角至4角不 等,一人单拉车每日工作12小时,两人合拉一车则21小时或22小时。每人 每日平均工资,旺季4月至9月,1元左右,衰季10月至次年3月,七八角 或五六角。每车每日车租四角,车夫每日所得工资,除去车租,实际所得不 过自二三角至五六角,间有一无所得,或且不能缴足车租及供给膳食者。”® 连基本的温饱都不能保障的人力车夫,通过自杀的方式来获得解脱的例子不 胜枚举,如“洋车夫曹方志,年三十四岁,因家贫生活艰难,欲寻死”®。
具备劳动能力的人们的生活尚且如此,那些因患病而丧失劳动能力的 人们,一下子断绝了经济来源,变得无以为生,或者活活饿死,或者以自 杀求了结。如高振起,24岁,在大康纱厂做工,收人尚且可以。但后来突 患目疾,屡次医治都无效果。既然眼不能视,肯定无法工作,每个月没有 了经济收入,生活顿时陷入绝境,加上治疗眼睛的费用,更是无法承担, 遂产生自杀之念,买了鸦片烟吞服自杀。®
最悲惨的还是那些占青岛市人口总数比重较大的失业、无业群体。1927 年,青岛市无职业者为49327人,以当年青岛统计人口总数308220人为依 照,青岛市无职业者人数占总人口数的16%。® 1930年,青岛市总人口为 379082人,无业人口为52004人,约占总数的13.72%。⑧1931年,青岛人
①
② ③ ④
魏镜:《青岛指南》,第1页。《济南路小大车市之苦力帮》,《青岛时报》1936年2月14日,第6版。
魏镜:《青岛指南》,第108页。叶雪栽:《青市的人力车问题》,《青岛社会》创刊号,1929年10月10日,转引自柳敏
基于近代青岛的考察(1929 -1937)》,博士学位论
《融入与疏离:乡下人的城市境遇——文,南开大学,2011,第151页。⑤ ⑥ ⑦⑧
《车夫曹方志求死而未得》,《青岛时报》1933年2月10日,第7版。《高振起贫病,服毒自杀》,《青岛时报》1934年10月22日,第2版。《青岛数字全书》,第53页。
民国《 胶澳志》卷3《民社志六•职业》,第78页。
277
城市史研究(第38辑)
口总数为394399人,其中无业人口为32664人,®约占总数的8. 28%。1932 年,青岛总人口为426417人,无业人口为40000人,®约占总数的9. 38%。 1934年,青岛总人口为452631人,无业人口为159656人,约占总人数的 35. 27%。③1936年,青岛市总人口为527000人,无业人口为217000人,④ 约占总数的41.18%。以1935年为例,青岛市店员、工人及从事手工业者,将 近十万人,®与当年青岛总人口数527150人相较,大约5个人中只有1个人 有工作。如此这般糟糕的失业率,使得他们整日衣食无着,终日陷于绝望之 中,“与其饿死,还不如自杀算了”,或许是其最无奈、最悲惨的人生选择。
现今已37岁的李明臣,曾在小鲍岛某处作厨师,以前日子还过得 下去,如今失业已久,无以为生,产生了厌世之心,于前海栈桥附近投海自杀。®
王孟儒,33岁的他正值壮年,在可可齐当伙友,每个月有着十五 元的工资,生活过的还算舒心,可惜天不遂人愿,可可齐于除夕日宣 布将王孟儒解雇。遭受如此沉重的打击,王孟儒一想到今后将没有舒 心的日子过,甚至都不知道还能不能吃上一顿饱饭,便郁闷不乐,竟 在其屋内自缢身死。®
1929 ~ 1937年,尤其是沈鸿烈担任市长期间,以“十大纲领”为施政原 则,促进了青岛的全面发展,使得青岛政局安稳,经济繁荣,乡村风貌好 转。由此市民生活得到一定改善,无论是普通工人还是人力车夫、码头工 人、商贩、学徒等,都可以维持个人温饱。®但以一人之力支撑一个家庭的 生活花费是远远不够的。即使老弱妇孺都出去拼命工作贴补家用,但也只
① 国立山东大学化学社编印《科学的青岛》,1933,第43 ~45页。
② 魏镜:《青岛指南》,第11 ~13页。
③ 青岛市政府秘书处:《青岛市行政统计汇编》,1934,第12页。
④ 张静如、卞杏英:《国民政府统治时期中国社会之变迁》,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3,
第268页。
⑤ 易天爵:《青岛工商业之概况》,《都市与农村》第5~6期,1935年,第5~7页。⑥ 《李明臣失业,投海自杀》,《青岛时报》1936年3月26日,第6版。⑦ 《因为解雇,演出人命》,《青岛时报》1935年2月10日,第2版。⑧ 柳敏:《融人与疏离:乡下人的城市境遇——
155 页。
基于近代青岛的考察(1929 - 1937)》,第
278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能赚取极少的收入,况且家庭妇人要照顾子女和老人,还要料理家务,多 数家庭主妇是没有时间外出做工的,更别说那些上了年纪的老人了。更可怕 的是,此时期青岛的城市优势吸引了大量移民,劳动力数量远远超过城市的 需求,加上1929 ~ 1933年世界经济危机的影响,城市产业无法容纳众多的移 民人口,由此产生了数量庞大的失业、无业人口,人们的生活更加贫困。正 如报纸报道所言:“世上的人类都是贪生怕死,然而现在的中国穷人,所受 的经济艰难,真是生不如死,所以常有因贫苦无以为生而自杀的。”®
六朝不保夕的生活
1938年,日本再次占领青岛,在青岛沦陷区,社会经济濒临崩溃,青 岛民众食不果腹。虽然盼来了抗战的胜利,但在国民政府统治时期,青岛 又发生了恶性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民深受其害,生活条件进一步恶 化,男性每天承受着难以想象的经济压力,挣扎在死亡边缘。
日本在青岛实行的经济统制政策,导致青岛物价不断上涨,“在这种 畸形的社会之下,即使粮价低廉,而物价仍旧高涨”®。
表5 1941 ~ 1944年青岛市物价平均约数
单位
大米苞米面头号面粉二号面粉
盐猪肉
1941 年上半年0.400.088.507.000.060.701.6019. 00
1941 年下半年0.500. 109. 207.500.060.902.0019.60
1942 年上半年0.800. 1712.009. 100.091.602.7030. 00
1942 年下半年1.000.2215.0013.000. 153.003.5030.00
1943 年上半年2.601.20120. 00100. 000. 150. 6017.0030. 00
1943 年下半年3.401. 10130.00120. 000. 206. 5028.0030. 00
1944 年春季5.002. 30170. 00150. 000. 1510.0052.0030. 00
元/斤元/斤元/袋元/袋元/斤元/斤元/担元/吨
木柴煤
资料来源:石园:《青岛之工商业》,《申报月刊》复刊第5期,1944年,第27~57页。
① 《因贫自杀之感言》,《青岛时报》1934年4月11日,第6版。
② 姚作宾:《青岛市政的回顾与前瞻》,上海《地方行政》第4期,1944年,第4~5页。
279
城市史研究(第38辑)
按照1941 -1944年青岛市物价平均约数(见表5)来算,青岛市物价 逐年上涨,几乎都是暴涨,大部分物品达到了 1000%以上的涨价幅度。如 苞米面在1941年是每斤8分钱,到1944年是2元3角,增长了 2775% ; 大米由1941年的每斤4角涨至1944年的每斤5元,涨幅高达1150%;每 袋头号面粉的价格自1941年至1944年暴涨了 1900%,同时二号面粉价格 也暴涨了 2043% ; 1941 ~ 1944年每担木柴的价格上涨幅度也在3150%。 即使每吨煤一直保持在30元左右的价格,但这是由鲁大公司规定的市面价 格。其实由于煤属于战略物资,被日本严格控制,因此常有缺乏,1943年 上半年黑市煤价每吨65元,1944年下半年黑市煤价每吨350 ~ 400元, 1943年春季黑市煤价每吨440元,®黑市上煤的价格也不断暴涨。
“物价如此暴腾,一般人民生活实在是有着莫大的困难。”®面对如此 高涨的物价,然工人的工资却很低,还要经受日本殖民者、汉奸等的欺 压,人们常常饥肠辘辘,无力支撑个人及家庭生计,时常徘徊在是活活饿 死还是以自杀了之的悲惨选择之间。
青岛港的码头工人,1940年底常工的月工资一般在12元左右(联银 券,下同),毛子工的日工资一般是0.4元左右,可实际上这些工资都是 在被地痞流氓克扣以后领到的。其实常工应得的日工资是1.4元,月约得 42元,但封建把头从埠头株式会社包下活儿来时,对工人的工资加以各种 克扣,然后工人每月实际拿到手的仅为12元。®按照1941年上半年的青 岛物价来看,青岛港常工辛辛苦苦工作一个月领回的12元工资,只够买 30斤的大米,刚好够一个成年人一个月的食量,想要养活一个家庭是不可 能的。毛子工每天只发0.4元,只能买1斤大米,养活自己都非常困难, 更谈不上维持一个家庭的生计。这还单单就“食”来说,其他花费如衣、 用、住、行都顾不上了。
以青岛的装卸搬运工为例,据日本“青岛商工会议所”和“青岛国际 运输株式会社”的调查,1939年6月每个工人每日工资平均0.9元,而食 物花费则需0.52元;12月日平均工资1元,食物则占去0.7元。由此来 算,每日所剩的费用连基本的衣、住、行等生活必需之用都不够,养家更
① ② ③
石园:《青岛之工商业》,《申报月刊》复刊第5期,1944年,第2\"7~57页。
姚作宾:《青岛市政的回顾与前瞻》,上海《地方行政》第4期,1944年,第4~5页。胡汶本:《帝国主义与青岛港》,山东人民出版社,1983,第155页。
280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是不可能的事情。®
据1940年的调查,街市上一般劳动者每日每人平均可收入1.2元,即使 每月按25日来计,尚有30元之收入,®每月按31日计算,可以有37.2元的 工资。而1940年米每斤最低为0.35元,每袋面最低为15元,每尺布最低价 为0.6元,每斤蔬菜的最低价是0.2元,最低的房租每间需20元,每百斤柴 最低需要5元。®如此来算,一般劳动者一个月的全部工资最多可以买2袋 面粉或100斤大米,只能够维持一个人最多两个人1个月的吃饭所需,这还 不算其他的任何支出。如果再加上房租、柴米油盐(按月支出1元计算)等 杂费,则一般劳动者每月只能买到1袋面粉或约47斤大米,维持一个人的吃 饭问题都很困难,需要经常节衣缩食,更别提养家糊口了。
即使是一些小公务员或普通公务员的工资,也是十分低下,维持一个人 的生活都很艰难,养家是天方夜谭的事情。以青岛市建设局的职员为例:富 宜升是青岛市建设局营造科的办事员,1943年月薪为45元,®属于较低的 工资水平;翟镜塘也是青岛市建设局办事员,1943年其月俸额为65元,® 是一般小公务员的工资等级;而王守政作为建设局土木科的副科长,一个 月的薪水达到300元,©远超一般公务员的工资,可见小公务员的工资处 于低水平。按照1943年的物价水平,小公务员一个月的工资根本买不起一 袋二号面粉;买苞米面的话,一个月最多可以买约59斤,最少购买54斤; 上半年一个月还可以买25斤左右的大米,下半年则只能买19斤左右的大 米。如此来看,小公务员维持自己的生活都很艰难,而大米对于这些小公 务员来说更是奢侈品,他们一个月的工资如果买大米,是根本不够一个月 的食量的,只能挨饿。“锅饼是下苦力人中最普遍的食品,他们每人每日 至少要吃三斤”⑦,1943年一斤苞米饼1.3元,油饼每斤2. 2元,白米干饭
①②
③④
朱玉湘、胡汶本、王兆良:《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帝国主义对山东的侵略》,《文史哲》1982
年第6期。
《关于时下物价高涨,工区工人工资低,缴生活困难,拟请酌予提高待遇的呈文》,青岛
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20 -001 -00249。
《1937 -1941年生活用品价格比较表》,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A0018 -001 -00330。
《公务员富宜升考绩表》,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1 -001 -00027。《公务员翟镜塘考绩表》,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1 -001 -00027。《公务员王守政考绩表》,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1 -001 -00027。
⑤⑥⑦
又铭:《青岛劳动概况》,山东省总工会、山东省档案馆合编《山东工人运动历史文献选 编第一集(1921 -1937)》,山东人民出版社,1984,第35页。
281
城市史研究(第38辑)
每碗1元,馒头每斤2. 2元,锅贴每斤1.5元,®这些小公务员就算每顿饭 都只吃一碗白米干饭,一个月的工资也只够吃21天,常常食不果腹,因此 而自杀的小公务员亦有不少:“青岛市建设局李言志因经济压迫、生活困难 而自戕”®; “警察局警长张建湘因为生活贫困而自杀”®;等等。
在青岛沦陷区,无论是工人还是农民,面对连年暴涨的物价,面对日 本殖民者“吸血鬼”式的剥削,连生命都时刻受到威胁,饥饿更是常常发 生的事情。人们在明知会饿死的情况下,以自杀来结束痛苦,想来也是最 无奈、最绝望的选择吧!以1943年为例:
8月17曰,42岁的辛似惠,身穿襤褛单裤,因生活所迫而自缢身死。11月21日,于永基,65岁,因生活困难自缢身死。11月30日,周士三,58岁,因生活苦难而自缢。④
国共内战时期,青岛交通基本断绝,货币泛滥,导致物价飞涨,经济 处于崩溃的边缘,青岛民众生不如死,“青岛本地物价,遂然腾涨,多数 薪工阶级,只赖救济物资,以维生活”@。1948年生活必需品的价格更是 疯狂上涨,上涨幅度之大令人瞠目结舌(见表6)。
表6 1948年6月与7月青岛市日用品物价
物大
品米肉油蛋
等 中等中等板油中等中号
级
单
位
元/市斤元/市斤元/市斤元/市斤元/个
土面粉猪豆鸡
6月价格
107333101515406667370000243337月价格270000266667130000079000063333
上涨幅度(%)
151.6
162.7219.7113.5160.3
资料来源:《关于报送本市工人工资、生活费指数的指令》,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
B0021 -003 -00806。
不断飞涨的物价,把人们推向了死亡的深渊。“本市自金钞作祟以来,
《青岛市日用品价格表》,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3 -001 -01046。《关于李言志自杀的呈文》,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1 -001 -00029。
①②③④⑤
《关于警长张建湘自杀身死,准给退职金,其它由警局自行酌办的指令》,青岛市档案馆
馆藏,档案号:A0020 -001 -00153。
《管界村民饥饿自缢身死案件》,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23 -001 -02490。《帝国主义与胶海关》,第429页。
282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把物价引诱的直上,柴米油盐,更如脱缰野马,一日数价。一般自食其 力、薪水阶级的小民们,生活均陷绝境,尤其劳工人们,一身负数口生 活,更无法维持,故为生计逼迫,挺身从险,或自杀者,日有所闻。
面对如此狂涨的物价,人们的工资仍旧十分低下,即使工资有所增 长,也跟不上物价的上涨速度。“往往是月初定的工资,到月末物价又上 涨了,当工人领到工资时,只能买到原有物品的一半,甚至更少……就是 同一天拿到工资,到粮站购粮,早一点和晚一点到物价有时相差就很 大。”®青岛人民生活在此种环境下,断炊的事情常有发生,过着吃了上顿 没下顿的日子,男性自杀事件时常发生。
1946年,一个工人每日所需的生活费用为:2斤苞米面(2元),油1两 (0.2元),盐4两(0.05元),蔬菜1斤(0.2元),木柴2斤(0.4元),其 他0.285元,总共需要3. 135元。同年小工日工资为1.75元,大工工资为每 日2.1元,匠人工资每日3元。®这样来看,普通工人一天的工资还不够自 己一个人的生活费用,自己都养活不了,更顾不上家庭生计了。
1948年,青岛市“一双馒头要3角到4角,一根油条要2角,1斤棒 子面也要1元以上”®。据青岛市工务局统计,临时工人工资每人每日1 元,技工及常工工资最高者月支81元,最低者仅30元,平均每人每日不 过2元。如此低水平的工资,临时工每日所得买不起1斤杂粮,技工工资 最多的可以买两斤杂粮。®就算是馒头,临时工一天最多只能买6个,工 资最高的技工也就够买12个,就这点粮食维持自己的食用都不够,吃一顿 饱饭简直是奢侈的事情。
如此生活绝境下,不断出现一幕幕的自杀悲剧,如:
51岁的龙升界,因为物价高昂,家庭生计无法维持,生出厌世之心,于公共厕所内自缢身死。®
《物价杀人不见血,贫妇服毒寻自尽》,《青报》1M8年5月18日,第5版。
①②③④⑤⑥
青岛市总工会工运史研究室编《青岛工人运动史(1897_1949)》,中国党史资料出版社, 1989,第 297 页。
《青岛市工人每日生活费用一览表》,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B0031 -001 -00962。《青岛变成了死码头》,广州《真善美》第9期,1948年,第47~48页。
《关于本局工人工资微薄,请将工人工资酌为增加的呈》,青岛市档案馆藏,档案号: 《不堪生活压迫,厕所投缳》,《平民报》1946年10月6日,第5版。
B0031 -001 -00962。
283
城市史研究(第38辑)
关振长,以拉车为生,每日收入太少,无法维持一家生活,萌生短见自杀。®
这还是有工作的人的生活悲剧,那些大量的失业、无业、难民等群 体,他们的生活更加悲惨,他们缺衣少食,度日异常艰难,由此自杀者亦 不在少数。如“杨德胜曾在清洁队充当队丁,8月底因故辞职赋闲,随着 物价日高,生活愈发艰难,终在欠债累累下自杀身亡”®; “平度人马日魁, 没有职业,终日赖衣求食,穷苦异常,日前因其幼女患眼疾,有失明危 险,而又无钱医治,加之年关临近,在悲愤交加之下,竟抱女投井自 杀” ®。即使是那些沦为乞丐的人,也是讨不到饭的,“一老者乞丐,每日 讨饭为生,为生活所迫,终日不得一饱,自缢身死” ®。
即便是有知识、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小公务员,在高涨的物价下,也被 推入了火坑。“虽然接收大员、执政大员天天坐吉普车,拥美女,住高楼, 食珍馐,而我们这小公务员,却吃不饱,穿不暖” ®,“薪金挣得太少,要 贪污,也无污可贪”®。即使公务员的工资不断调整,“但限于地方财力艰 窘,均未能见诸实现,而这种书面的调整,仍然不失为空中楼阁和画饼充 饥,于事实有何补益?物价是无止境的上涨,收人是有限的,一月所得已 不足十日的开支……高昂的物价无疑是他们的催命符”®。
1948年时,谢振声年仅27岁,为警察局聊城路分所的一名普通 警士。由于其妻子刚刚生产,尚无法外出工作,一家三口所依靠的只 有谢振声的50余元的月薪。按照1948年的物价水平,这50余元的薪 金最多只够买50斤的棒子面。®
这点东西连谢振声自己的肚子都填不饱,况且他还有刚生产的妻 子和嗷嗷待哺的孩子需要养活,简直是痴人说梦。就算是这50余元微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生活杀人一
车夫上吊苦力中毒》,《平民报》1M8年3月6日,第6版。
《清洁队丁失业,投井自杀身死》,《大民报》1949年3月21日,第6版。《年关生活两逼人,父抱盲女投井死》,《联青报》1949年1月24日,第6版。《老乞丐自缢了残生》,《平民报》1948年7月17日,第6版。
《一封因被裁而自杀的小公务员遗书》,《平民报》1947年2月21日,第6版。《小公务员自杀》,《军民日报》1946年12月8日,第5版。
《待遇已菲薄,尚不按月发,公务员已临末路》,《军民日报》1M7年3月I2日,第6版。《青岛变成了死码头》,广州《真善美》第9期,1948年,第47~48页。
284
社会变迁视角下的男性自杀现象
薄的工资,也无法一次性全部发放,也是分批发给,无法如期发放。如此生活重压之下,谢振声走投无路,最后跳井自杀。①
1937 ~ 1949年,青岛连续经历了日本的残暴统治和国民政府的反动统 治。无论是哪一个时期,青岛市的物价一直在不断上涨,尤其是国民政府 统治时期,物价更是疯狂上涨。在如此高涨的物价下,工人、车夫、苦力 等的工资不仅十分低下,而且远远赶不上物价的上升速度,他们自己都吃 不饱饭,养家更是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如此恶化的生存环境,催着男性 一步步走向自杀的深渊,男性自杀率达到巅峰。
七结语
近代以来,随着政权的不断更迭,青岛的社会经济状况相应地发生着 变迁,直接带动了人们经济压力的变化,导致男性自杀现象不断增加。 “为什么要自杀呢?生活困苦到极点,一时短见,于是自杀”®,经济问题 与自杀现象紧密相关。在中国传统的“男主外、女主内”的性别分工下, 男性是一家之主,肩负着养家糊口的责任,承担着家庭的经济重任,当他 们面临沉重的经济压力时,心理压力也会超负荷,为减轻自己的痛苦,或 为逃避压力,或产生了厌世之心等,有些人最终选择了自杀之路。因为社 会变迁的冲击,一个个不断走上自杀之路的普普通通的男性自杀者,陷入 了接受与反抗的精神冲突之中,沧为社会变迁的“殉祭者”。他们的死亡 没有为国为民的大义,也没有彰显“死得其所”的人生价值,只是被日常 生活中的琐事所“逼迫”,认为自己失去了安身立命的基础,从而走上了 自杀的道路。但是,这并不能说为国、为民、为大义的自杀就比普通人的 自杀更有价值,更有意义。每个人的生命都是平等的,不管对于谁,自杀 其实都是一种无奈的、悲惨的、令人惋惜的选择。
作者:景菲菲,南开大学历史学院
① ② 《生活的俘虏——聊城路一警士被迫投井》,《青岛健报》1W8年I2月4日,第6版。《且说自杀》,《青岛公报》1945年10月27日,第6版。
28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