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教改的研究
林德丽 白二净
(青岛黄海学院,山东青岛 266427)
摘要: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在大数据环境下,经历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也是一次万年不遇的机遇。近几年慕课、专业大赛的大量涌现,企业发起或联合类大赛对计算机专业的教育改革增添了新的因素。在专业发展中,教学方法的新特征也应运而生。关键词:慕课;新特征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609(2019)37-0277-002
学也应该作出相应的调整才能适应整个教学的发展要求。尤其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这类技术更新速度快的专业课程。
二、大赛的开展现状
大赛种类繁多,进行了类别划分,目前,高校普遍认同的A,B,C类三类划分方法。大部分的大赛是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进行实践出结果,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类专业相关的大赛为例。“中国大学生计算机设计大赛”“中国高校计算机大赛-大数据挑战赛”“山东省大学生网络安全技能大赛”“中国软件杯大学生软件设计大赛”“山东省大学大学生科技节”等赛事都是综合性考查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程序设计编写能力等。个别有企业参与组织。甚至企业为主办,题目的设置、过程的考察都由企业把握。企业参与赛事有增加的趋势。并且随着高精尖技术向企业的转移,企业和高校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在后期的大赛开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赛题过于偏重企业设备操作,赛事安排组织不够规范,收费没有具体的依据标准等。
三、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身的特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一个和计算机发展、网络发展、大数据发展、人工智能发展关联度高的学科专业,为其他的专业的深入研究发展提供了基础知识、技能保障。要时刻保持根基稳固,创新不改。
随着大数据、人工智能的发展,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专业设置也在发生着变化,Python、数据可视化分析、算法分析等课程融入了计算机专业的建设中,人才培养方案里。但基础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课程依旧要保持。像软件工程、数据机构、面向对象程序设计等老牌课程依旧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不断推新,更新的大环境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课程设置面临着更新换代的大挑战。
四、慕课和大赛对教学改革的影响慕课的普及让学生有了新的学习途径,
(下转第280页)
·277·
一、现有的教学方法研究
在国家大力支持建设MOOC的大背景环境下,高校对于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育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在高校中推出了共建共享优质课程,放开了部分选修课程,以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C语言为例简单从几个方面说明一下新的教学方法的实施内容:
(一)混合式教学模式
线上学习+线下授课(根据知识点可实现部分的课堂翻转)。
(二)课内外学习分配
线上提前预习学习,注重重点知识点的讲解,遇到问题线上交流及线下课程讨论交流。线下学习,注重知识的连贯和综合实例的应用。动脑思考与动手实践,拓展思维深度和锻炼验证动手实践能力。时间比例为3:7。
(三)课前教学视频
按照线下教学进度安排上传线上相关章节视频内容,线上视频比线下实际授课提前合适的进度。在视频中穿插问题避免学生刷课不看课。
(四)自主学习任务
分出难易中,将比较容易的知识拿出来让学生自学,中等难度的结合线上视频预习,难度较大的结合线上知识点重点讲解反复学习和线下与授课老师交流讨论,与同学合作探究。
(五)问题反馈
线上问题反馈时间可能不如线下及时,线上主要讨论学习本次知识点的相关问题,避免问题过于扩散。长线问题可放到线上。线下问题可分单知识点和综合知识点,与授课教师形成快速讲解。不断进行交流,改进线上线下的教学融合问题。
(六)课堂学习活动
经过线上的预习,部分知识就可以实现课堂的翻转。最初可提前挑选优秀学生,帮学生备课,试讲课,指导学生的授课过程,达到授课能力的,可以安排课上的翻转。在学生中形成标杆和榜样,带动其他学生参与
到课程学习中。
课堂划分小组制,5~7人一组,有组长。设计组间的竞争,组内竞争和合作。避免两极分化严重的问题。课堂展示,参与者有份。合理划分任务。营造好的学习氛围。
(七)课外作业,辅助资料建设作业布置与题库建设,可以让学生参与进来,负责题库的共同建设,既可以让学生有参与感和成就感。对自己的知识也可以起到验证和再次复习的作用。课外作业的批改也可以通过线上或线下的学生互评。扩大学生知识面,起到多次学习和巩固知识的目的。授课老师可以给学生提供搜集题库的方法和标准,对活动起到规范和审查的目的。
(八)评价考核方式
注重过程式考核方式,线上的问题回答,讨论次数,视频的学习情况等都可以作为考核的比例纳入学生的最后考核。因为当前网络开放式课程对学生的考核不能确定就是本人参与考核,可以结合线下的可设计现场的考核方式,共同组成该课程的考核成绩。
使用线上+线下授课结合的授课形式,对学生的考核加大了过程式考核,形式多样。实际授课中采用了项目驱动,案例驱动,翻转课堂等混合式教学方法。使用现代化网络教学平台,例如超星、雨课堂等。把丰富的网络资源作为学员复习课内容和拓展学习新知识的辅助教学手段。多种教学方法的使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传统课堂授课的学生参与度不高,开小差,教学效果差等问题,在过程式考核方式方法研究上还要进一步的细化和科学化。另外,校内外,国际交流更深入,更广阔。各个高校都引入了相应的企业进驻,或辅助学校的专业建设,人才培养。校企合作加快了专业建设的社会化。学生与企业岗位的脱节情况有了一定的改善,但存在科技类企业较多,培训和参与面较窄,培养学生过于偏重与技术。技术水平面窄,对学生的后期发展支持力度不够等问题。
总之,在大数据互联网环境下,知识的获取形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应的课堂教
智者论道 中中国文化的比重,并构建学生的文化自信,让学生对本国文化形成认同感[6]。
(三)选取的教学内容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
优秀的传统文化固然在历史的场合中熠熠生辉,但是我国政府所提出的各项主张同样也在历史舞台上闪耀着绚烂的光芒。例如“一带一路”的提出,开创了“丝绸之路经济”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各国新的合作模式,这些内容对于大学英语教学来说,是良好的教学素材。在“一带一路”发展下,在大学课堂上的介绍,不仅可以融入中外各国的风土人情以及经济发展形势,还能让学生对国家树立起浓厚的情感,让我国学生对新时代形成的中国文化产生一定的了解,从而在树立学生民族自豪感的同时,避免了国外文化对我国文化产生的冲击与侵蚀中国文化相关的题目
知识水平及能力考核作为了解学生学习水平的重要手段,同样也可以作为在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导入中国文化的重要渠道。而在一些阅读理解类型的题目中,可以将介绍中国优秀古典文学作品以及优秀现代文学作
(上接第277页)
尤其,目前慕课的开展课程都是以面向在校大学生群体。知识面和可选性对我们的教学课堂有了更大的冲击,其已经吸引不了学生、留不住学生,甚至没有了存在的意义。高校课堂再不进行教学改革,就违背了教学发展规律。结合慕课开展适应自己学生水平的课程,符合学生学习发展规律的教学方法是必然。
随着大赛在高校的影响越来越深,对高校的专业建设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们培养的学生和社会所需求的岗位的脱节问题也凸现出来。高校要发展,人才要进步,一定要跟上社会的发展要求,企业对大赛的参与,大赛对高校的影响,三者对专业的设置和学生整体能力的提高都提出了新的要求。大赛给学生带来的是整个专业体系的进一步认识,尤其对低年级的学生知识体系的形成有很好的促进和帮助。整个知识的架构设置更合理。知识的前后顺序,知识脉络更清晰。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实验环境能否满足新的课程技术要求。大数据环境下,高校已有的实验条件如果不能满足实验条件,阿里云、华为云等都有完整完善的实验环境,这些企业也需要大量的数据工程师,运维师来维护,扩展企业的影响力和未来的发展。而高校的学生,尤其是马上要走上社会且有一定专业础的应届毕业生,就是他们企业未来的血液。而大赛是提供给他们渗入·280·
[7]
智库时代 品的文章作为阅读材料,让学生在分析过程中形成文化自信,减轻国外文化对我国文化造成的冲击[8]。
四、总结
通过近几年我国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的日益频繁,我们发现提升国民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豪感、文化自信是抵御国外不良文化冲击的重要手段。大学生作为我国未来发展的中流砥柱,他们是否能形成强烈的文化认同感、文化自豪感、文化自信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我国文化的输出以及继承。所以作为大学英语教师的我们,应该积极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导入中国文化的方法,保证我国的文化安全,避免我国文化受到国外不良文化的冲击,并培养出一批对本国文化形成强烈认同感的优秀人才。
【作者简介】包沁园(1984—),女,本科,讲师,研究方向为英语教育。
【课题项目】2018年成都游憩环境技术研究院开放性课题“以英语休闲文化模式的社区文化建设策略研究”(编号:18YQKF0110)资助。
【参考文献】
[1]卜小伟.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高校提前预备人才的一个途径。为了长远的发展,企业在与高校的合作共建上有一个新的认识以及更加深入的沟通。
五、适应新的社会环境下的专业发展途径
立足应用型培养学生。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是服务于应用型的培养,要明确自己的专业定位,以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综合应用能力为目标,提供符合社会环境的新的大数据背景的实验环境、实验条件。结合慕课、企业等多方面的力量,打造与社会软接轨的综合性高技能人才。新媒体技术的引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新媒体的在生活中所起的作用,对新媒体技术的使用恰当运用。在实际的课堂中,灵活结合网络资源,整合到实际的教学环节中。
实践教学在课堂教学中要体现出自己的鲜明特点,首先教师的教学能力与科研能力能跟得上,甚至超过目前的知识水平。组织一定的培训和挂职锻炼机会,让授课教师深入企业,真正结合自身知识融合企业技能。回归双师人才型培养。教师能力提升带动学生能力的提升。
让学生也走出去,兄弟院校的交流,一流学科的学生交流,对学生自我定位有很大的帮助,让学生认识企业,认识知识的产业化过程,建设学生知识架构,主动学习,带动学习,年级联动,形成良性的循环。特色与个性化发展。结合学生学习特点,构建学
文化导入与中国文化传播探讨[J].智库时代,2019(16):241+243.
[2]蔡海娟.大学英语教学中中国文化导入及其教改探析[J].中外企业家,2019(9):192.
[3]杨娟.“一带一路”理念下大学英语专业精读课教学中中国文化的导入[J].智库时代,2019(6):109+119.
[4]马跃.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双向文化导入与中国文化传播[J].辽宁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9,36(1):75-78.
[5]刘英昕.文化安全视角下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现代交际,2018(24):36-37.
[6]李丽雯.论文化自信视野中的大学英语课堂教学[J].贺州学院学报,2018,34(2):141-144.
[7]谷亚兰.文化双向导入教学模式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研究——以洛阳理工学院为例[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8,38(4):64-65.
[8]于莹.大学英语课堂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8(2):241.
生整体专业知识体系,注重学生素质发展,组建专业工作室,按兴趣划归小组,发挥大数据和互联网环境优势,参加专业性大赛,开阔学生眼界,促进教师和学生交流,扩大学习平台,与企业联合构建学科和人才培养体系。
打造学生个性化、特色化发展,根据学生的发展,提供专业的延伸教育,在现有专业基础课程的基础上开拓专业化课程,通过选修课、兴趣组等形式提供给学生。学科间融合,院系部合作,协同发展。
六、结论
本论文以大数据环境为研究背景,结合慕课与大赛,针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教学改革的现状、新特征以及发展途径进行了阐述。
【作者简介】林德丽(1983-),女,本科,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课题项目】青岛黄海学院校级重点、特色专业建设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
【参考文献】
[1]韩巍.慕课环境下大学英语教学趋势研究[J].黑龙江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8(5):157-158.
[2]任泽中,陈文娟.引入协同创新理念,优化高校创业教育[J].中国高等教育,2013(10):14.
[3]张一春.微课建设研究与思考[J].中国教育网络,2013(10):28-31.
。
(四)在日常英语能力考核过程中融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