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联合编撰《中国湛氏族谱》的意见 湛凌松
乱世毁谱失谱亡谱,盛世集谱撰谱合谱。这是普遍规律,我们湛氏也不例外。在我们湛氏四千多年的历史上,历代祖先为子孙计,不无繁简精粗的各式族谱;这些族谱有的传了下来,使我们能够依稀了解旧时久远的家族风貌,令人心潮澎湃浮想联翩;有的则散失毁坏在历史的烟云烽火中,永远无法理清历史这团盘根错节的乱麻,徒留浩叹。
我们湛氏是轩辕黄帝的分支,是治水英雄大禹的后代,系出远古姒姓;自夏代诸侯国复姓斟灌改单姓湛氏以来,虽人少力薄,但代有贤达名宦。如东汉大司农湛重、东晋诗人卫军谘议参军湛方生、唐贞元十二年进士官高安令赣州始祖湛贵(767-829)、五代十国时光州人官御史大夫国子监祭酒湛温、宋景祐时进士官屯田郎中湛俞、元大德时官广东道德庆路总管府治中沙贝始祖湛露(?-1293)、明弘治十八年进士官南京礼吏兵三部尚书沙贝七世祖湛若水(1466-1560)、明成化湛清官长沙府八台总兵湛礼官内江令、明赠武显将军湛东之(湖南汨罗始祖,原居豫章新淦,元末由江西南昌府丰城县铁树观率次子四子六子迁湖南长沙府湘阴县洞庭磊石白塘湖习礼街杏子园落业,明洪武三年庚戌长子自心迎回江右)、清川黔有湛重贡生官教谕湛清贡生官杭州府湛钥嘉庆三年戊午举人官浙江缙方知县湛琚嘉庆癸亥科武生甲子科武举、清乾隆四十五年庚子科举人连捷进士官江西永宁知县嘉庆三年戊午浮梁同考试官暑定南厅同知兼署永丰县事沙贝十八世祖湛祖贵、清道光二十八年督标咸丰初奉调随征转战广西两湖浙江等省擢升广西全州中军守备赏换花翎同治元年授湖南沅州协中军都司补南韶连镇中军游击奉旨以参将尽先补用加总兵衔同治六年七年署三江口黄冈等协副将八年实授黄冈协副将并赏给振勇巴图鲁勇号十二年遇有总兵缺出尽先简放并着署理潮州镇总兵兼办善后事宜卒年五十二督抚奏闻上甚悼惜追赠振威将军照实缺总兵军营立功后病故例赐恤着王
大臣撰给祭文赐祭一坛遣官致祭并赏治丧银五百两荫一子以二品荫生俟及岁归部引见铨选赠封三代二品妻封夫人其长子名锡高承荫沙贝十九世祖湛恩荣号渭波、清随左宗棠收复新疆立下战功钦赐巴图鲁封提督总兵平叛大将军的平江人湛其英等等。如无谱书典籍,这些祖先也将淹没无闻矣。
在当今太平盛世,我们如何联合修好承先启后的《中国湛氏族谱》?值得大家讨论研究。继《江西豫章湛氏源流考》之后,为激发大家的兴趣,集学习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湛氏族谱》二十余年的经验,不揣冒昧,大胆陈言,袒露心声,就教方家与全体湛氏父老兄弟。
各地认真编修《湛氏族谱》的同仁,大概都会有相同感受:当搞清一点疑问,我们会欣喜如狂;当解决一个难点,我们会欣喜如狂;当认定一个事实,我们会欣喜如狂;当弄清楚一处旧谱有载而几百年互无往来,终于因联络上而把酒言欢、共叙亲情、共商族事、共谋发展时,我们会欣喜如狂!当某一问题揪积于心百无一解时,我们会寝食难安,愁容满面;当某一祖先去向不明忽隐忽现时,我们会梦绕魂牵,苦苦寻觅;当某一宗支因修谱而突然来访,我们会热情相待,据实以告,双方会因共同理清根源而喜悦满怀,双方会因上溯无路而怅然若失,双方会因肝胆相照而奋发图强。凡认真研读《湛氏族谱》的同仁,大概都会有相同认知,旧谱因年代久远而残破不堪,有的地方无法辨认;祖先们修谱时往往只局限一地,对旁祖别支记录不确,或张冠李戴,或名讳颠倒;祖先们修谱时均以天干地支或年号记年,往往有误,我们手头需要一部准确的《中国历史年表》,以备不时对照查阅。
在当今太平盛世,我们要想联合修好承先启后的《中国湛氏族谱》,愚意以为应遵循如下原则,方能做到求同存异,较为顺利地达到目的。
一、组织到位,通力合作
因为是编撰《中国湛氏族谱》,牵涉的面广,必然会遇到许多认识不一致或不尽一致的地方,就要要求各地族长求同存异,不要固执己见,以《中国湛氏族谱》编辑委员会的集体决定为准,做到个人服
从组织,少数服从多数。
各省各地的湛族同宗联谊会所辖分会或筹备组,要先行组织当地有文化、有见解、有热情的德高望重的族中长老,年富力强的族中俊彦,参与到编撰《中国湛氏族谱》的工作中来,积极做好本地湛氏始祖与全国湛氏始祖(暂定唐贞元十二年进士官高安令赣州始祖湛贵即江西扬雅谱所载豫章新淦始祖湛贵)的衔接工作。《中国湛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将于第十一届湛族同宗联谊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民主协商定出。
二、资金到位,多捐为荣
编撰《中国湛氏族谱》,是件举族荣耀并光照千秋的大事,卷数多,内容全,肯定要花费巨姿,不是一人一地所能负担,要求各地有经济实力的宗亲,自觉多多认捐,共襄盛举,成就我们湛氏的千秋大业,让您的英名万古流传。各地尊宗敬祖敦亲睦族的殷实宗亲,也应慷慨解囊乐做雪中送炭锦上添花之举,以上慰祖宗下为子孙树立榜样,成就我们湛氏的千秋大业,您的英名也会万古传扬。各地急公好义勤劳善良的成千上万的湛氏父老兄弟,定会少抽一条烟少喝一瓶酒,拿出自己的血汗钱,高高兴兴地捐到《中国湛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同做集腋成裘聚沙成塔显我湛氏万众一心的平生豪壮之事,成就我们湛氏的千秋大业,您的英名同样也会万古传扬。
三、谋定后动,刻期成功
各地《湛氏族谱》,均载有祖先们修谱时精诚团结全族动员的精彩故事,我们要编撰的《中国湛氏族谱》,事涉全国、台港澳甚至海外散处的湛氏同胞,我们做的是虽前无古人但定有来者的大事,《中国湛氏族谱》编辑委员会定会精密筹划,恪尽职守,积极工作,不负天下湛氏父老兄弟的殷切期望,顺利成功。
四、实事求是,科学辨证
历代祖先们修谱时,虽说能够做到“辨宗支,定昭穆,搜遗文,谘轶事,正伪舛,考异同,肩户垂帏,殚精竭虑”而成不朽之文献;但也或因世远族疏而疑信难考,或因谱亡失记而名讳相犯,或因居遥难询而姑仍其旧,或因信以传信疑以传疑而瑕瑜互见自相矛盾,留下
诸多问题有待我们一一解决。故我们责任沉重,使命艰巨,要做很多调查考辩的费力费时功夫,要认真阅读旧谱熟悉它谱的审读积累,要细心考证大胆求索,更要胸怀全局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虚心求教,冷静思考,或能方可做到不辱使命。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科学辨证的态度,坚定有偏纠偏有错改错的决心,坚定不达目的决不后退的兵卒精神,无私奉献,鞠躬尽瘁而后已。
二00八年元月十二日于松梅轩 关于沙贝太祖考湛四郎
与扬雅谱载祖考湛付四郎的辨证思考 湛凌松
近两年,随着赣粤两省湛氏宗亲的密切联谊,关于湛四郎与湛付四郎是否同一人的问题被提了出来。如何认识、解决好这一问题,摆在了我们的面前。
对沙贝太祖考湛四郎,我在《湘粤湛氏祖先考》中有过论述,曰:“关于太祖考府佥公及德配夫人何氏的生平,或因旧谱失传,或因碑铭损坏,沙堤谱没有详细记载。就是当年治中公立碑时,也只知他们的卒年而不知其生年。”
查民国十年所修《增城沙堤湛氏族谱·卷二十六·列传·治中公传》之首段云:“公讳露,其先闽中莆田人也,在元为广东道德庆路总管府治中,宣授奉训大夫。自莆迁南雄,转迁增城,卜居甘泉都之沙堤乡。奉其考府佥公、妣何氏夫人骸骨迁葬于沙堤之社坛冈,大德元年长至日重志其墓,以示子孙勿忘。至元三十年夏四月,葬其配邝氏夫人于甘泉里白冈北山。厥后长子讳世忠次子讳晚丁葬公于北山,与邝氏县君(原注:元制五品妻封县君)合墓。七世孙明资政大夫、南京兵部尚书若水倡族人建祠于独冈,以祀之,遂为沙堤湛氏始祖。”
其中“重志其墓”四字,有无透露更多信息呢?有,但不多。在《增城沙堤湛氏族谱·卷十三·山坟图》的第一幅图中,有碑文如下:“考行四郎卒于庚子,妣行五娘卒于癸酉,正月初七日合葬社坛冈之原。显考府佥湛公、显妣夫人何氏墓。大德元年长至日孝子奉训大夫德庆路总管府治中露志。”你看,太祖考府佥公的名讳字号,及他们
夫妇的出生年月,连作为孝子的奉训大夫、德庆路总管府治中的新塘始祖露公也不清楚,无法刻之碑铭。而在《增城沙堤湛氏族谱·卷一·始祖总图纪》中,关于始祖露公的记载,也缺少出生记录,云:“一世露,四郎子;官广东道德庆路总管府治中,宣授奉训大夫,崇祀本邑旌善祠;配丹扬邝氏;卒至元癸巳,合葬本邑白冈,丁位向;二子,长世忠,次晚丁;有传。”
而“卒至元癸巳”的记录有误,我在《湛氏史志》中叙述露公的文字时,也是用的这个错误记录,认为卒于1293年。为什么呢?这个“至元”,是元世祖忽必烈的年号;这个“癸巳”,是天干地支的计年方法,代表年岁之意;而“至元癸巳”,即至元三十年癸巳,是公元1293年。上文的大德元年,岁在丁酉,是公元1297年。岂有露公1293年已死,而四年后的1297年却为父母立碑的道理?带着这个疑问,细查《中国历史年表》,在不足百年的元朝历史中,有两位皇帝用过“至元”这一年号。一是元世祖忽必烈,用了31年,其癸巳岁是公元1293年;二是元惠宗妥欢帖睦尔,用了6年,无癸巳岁,他三换年号,有元统、至元、至正,在至正十三年正是癸巳,即公元1353年;虽是一字之差,却是不计较不知道,一计较吓死个人,60年啊,整整一个甲子。因此,可断定新塘始祖露公卒于至正十三年癸巳,即公元1353年。而从他为次子命名晚丁(晚丁公出生时,其兄长世忠公已有原显、禘锡、禘德三子,其中第二子禘锡大晚丁七岁而第四子丙孙小晚丁四岁),和晚丁公生于1292年,卒于1352年(比露公早逝一年)来推断,新塘始祖露公还是位高寿的人,起码享寿九十以上。这样一来,不仅上文所疑冰消雪化,而且得出露公高寿的结论,何其快哉!
我在《湘粤湛氏祖先考》中,已对治中公为父母所立碑文中“考行四郎卒于庚子,妣行五娘卒于癸酉”考证为:太祖考府佥公卒于宋理宗四年庚子,即公元1240年;太祖妣何氏夫人卒于宋度宗咸淳九年癸酉,即公元1273年。在《治中公传》中,对新塘始祖露公的迁徙路线交代得很清楚“自莆迁南雄,转迁增城,卜居甘泉都之沙堤乡”;太祖考府佥公如何到的莆田,没有一字交代,这就为我们研究江西位思堂《赣县杨雅湛氏联修族谱》及其谱载
七世祖湛付四郎提供了文字依据。祖先们早自秦汉,中经唐宋,晚至元明的迁徙路线,可否大致推论为:秦汉魏晋南北朝时祖居豫章新淦,隋唐五代十国宋时有祖先自豫章新淦迁徙河南山东等中原地区并南往闽粤等地发展,元明清时已有湛氏望族在江西福建湖广川黔台湾等地先后出现。谱说太祖考府佥公的祖先来自开封,而江西湖南谱根在豫章、川黔谱根在增城、台湾苗栗谱根在潮洲,均可据谱寻源,理出大致的线索。
湛公付四郎,据《赣县扬雅湛氏联修族谱·英三郎公派下世系庆源图·位思堂》第十六页上的文字记载,为:“生于宋宝佑六年戊午十月初十丑时,自壮商于广州增城县,取妻于彼居之,今有子孙殷富繁衍,理学甘泉公即其后也。”这段文字,很值得分析研究。因为按《增城沙堤湛氏族谱·卷十三·山坟图》治中公所立碑文“考行四郎卒于庚子,妣行五娘卒于癸酉,正月初七日合葬社坛冈之原。显考府佥湛公、显妣夫人何氏墓。大德元年长至日孝子奉训大夫德庆路总管府治中露志”的确载,太祖考府佥公卒于宋理宗四年庚子即公元1240年,而宋宝佑六年戊午即公元1258年湛公付四郎出生时,则太祖考府佥公湛四郎其人已死18年,从一般道理上讲,是不通的。揭开迷团,还有待发掘其它有力证据。
如果此说成立,那么是谱有关文字可资研究,据该谱其父祖两代的记录:“小四郞(1213-1256),生于宋嘉定六年癸酉三月十一寅时,卒于宋宝祐四年丙辰七月十五日戌时;配张氏(1216-1267),生于宋嘉定九年丙子正月初三卯时,卒于宋咸淳三年丁卯十一月十四辰时,夫妇同葬本里河坑,生一子,二十郞。二十郞(1234-1258),生于宋端平元年甲午二月十四申时,卒于宋宝佑六年戊午十二月十九酉时;配刘氏,生殁未详,生一子,付四郞。”可知付四郞的祖父享年56岁,祖母享年51岁,祖父祖母死后葬在杨雅祖宅故地;而他的父母则不那么幸运了,离开了故地,流离他乡,故父亲因奔波劳累,24岁便离开人世,母亲刘氏的情况则更加不详。这一家子,会不会是展转流离,最后迁徙到福建莆田定居的湛四郎一家呢?但从杨雅谱和沙堤谱上看来,都记述简略,不知详情;杨雅谱对这一支记录至此,
别无下文,情况有如川黔旧谱多处多次出现的那样;沙堤谱则湛四郎以上没有记录,漠然不知所自,情况亦有如川黔旧谱对甘泉公以上祖先无有记录,或语焉不详,只是以下逐渐清楚明晰,氏子女功德事迹一样;两谱只是在他(付四郞=?行四郎)所属行四这一点上高度肯定,难道是巧合么?各位须知,沙堤谱最早是七世祖甘泉公弘治十二年(1499年)所修,代数近十代,去太祖考府佥公湛四郎卒259年,去新塘始祖露公为父母立碑202年,没有文字记录以资考证,凭着一腔热情和感人的孝悌精神“访诸族人之老”,结果是“杰者仅得其大略,然犹莫知上世之所自,可知者府佥公而下而已,虽府佥公之名,亦已亡焉,而况其他耶?”故这是我们湛氏历史上的一段公案,不才且姑妄言之,请大家批评指正。
据《赣县扬雅湛氏联修族谱》的记载,杨雅谱系为:
1、唐朝一世祖湛贵(767-829)至宋朝十六世祖湛英三郎(1116-1196)
嘉庆八年癸亥谢龙光撰《位思堂记》:“远祖贞元间登第职贵公,贵公以下源流世系,旧谱已遭兵燹,未有副本,赖公心记手录,而湛氏宗祊得以上有所承,下有所接者,系公维持之力。”康熙四十一年湛自彬撰《扬雅湛氏四修族谱序》:“今吾族英三郎公,为杨雅鼻祖也。逆而溯之,自临江新淦湛贵公所出,则贵公固水之源、木之本也。无如英公自临江徙赣,携来家乘遭宋乾道之变,冠燹作难而尽付之;灰烬之余,虽然谱固无存,而孝思仍复不匮;我祖英三郎公心记手录,三复致意,实为元至正间允忠公初修底本,而新淦之世系赖以不坠。”可惜的是这部湛英三郎自临江徙赣携来的家乘,即《新淦湛氏族谱》,遭宋乾道之变而失传,很多唐宋以前的珍贵资料永远无法面世了。关于新淦始祖湛贵的详细档案,杨雅谱记载为:“新淦始祖湛贵,字仕显,生于唐大历二年丁未正月二十日子时;于贞元十二年丙子以诗赋登第,除授筠州高安令,甚有政声,得台谏器重,徙县治于元阳观;殁于唐大和三年己酉。配陈氏新淦县(人氏),赠宜人,殁于唐长庆四年甲辰;生三子,湛铁、湛铖、湛镜。”
2、1356年(至正十六年丙申)湛允忠(1320-1358)修成《湛
氏初修族谱》,解决了自十六世祖湛英三郎至其时人丁(十六世至二十五世前后)的繁衍承传问题。
3、1488年(弘治元年戊申)湛彦鼎湛复能湛象贤等人二修《赣县扬雅湛氏族谱》。
以上三次修谱,虽然规模小,但均早于沙堤谱。其中湛允忠所修《湛氏初修族谱》,比甘泉公所修《沙堤湛氏族谱》早143年;湛彦鼎湛复能湛象贤等人二修的《赣县扬雅湛氏族谱》,也比甘泉公所修《沙堤湛氏族谱》早11年,有很多珍贵的史料,其价值还未开发出来。
4、1559年(嘉靖三十八年己未)湛惟辎等人三修《赣县扬雅湛氏联修族谱》。
5、1072年(康熙四十一年壬午)湛自渭湛自振湛自默等人四修《赣县扬雅湛氏联修族谱》
6、1803年(嘉庆八年癸亥)湛振衍湛光暄湛大骏湛振茗等人五修《赣县扬雅湛氏联修族谱》。
7、改革开放后,赣州市湛氏宗亲秉承祖先光荣传统,挟当今盛世修谱之春风,精诚团结,万众一心,修成六修《赣县扬雅湛氏联修族谱》六大部。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虽还有分歧和疑问,但湛四郎与湛付四郎是否同一人的问题,基本可以认定解决,这对团结全国湛氏,推动《中国湛氏族谱》的工作进程,都有积极而深远的意义。
二00八年元月十四日于松梅轩 关于川黔旧谱几个问题的商榷函 湛凌松
现在,各地各分会(含筹备组)正在按湛族同宗联谊会的安排,为今年将在江西召开的全国代表会议积极准备。为实现2004年在遵义隆重召开的第八届湛族同宗联谊会暨中国湛氏促进会成立时共同决定的各项目标和第九第十届湛族同宗联谊会召开之后呈现的大好局面,经常委会研究决定,第十一届湛族同宗联谊会第一次全国代表会议,最主要的一项议程就是讨论通过编撰《中国湛氏族谱》这件大事。关于编撰《中国湛氏族谱》这件大事的一系列讲话、决议,早已收录在
《湛族同宗联谊会文集荟萃》和2004年5月以后的甘泉报上,此文不再赘述。
为在编撰《中国湛氏族谱》时顺利衔接和纳入川黔湛氏的全部内容,川黔湛氏旧谱上一直存在并有争议的几个问题(其它省份、地区同样不同程度地存在一些大同小异的问题),我想通过此文首先提出我的意见与川黔湛氏宗亲商榷。
一、关于应荣公入川的确切时间
关于应荣公入川的时间,川黔湛氏旧谱上一律记载为正德七年,一直没有人认为有什么问题,我们在编撰《湛氏史志》时,湛族同宗联谊会名誉理事长湛坤耀给我来信提出质疑,认为应当在隆庆以后。为什么呢?因为按沙堤谱的记载计算,正德七年(1512年)甘泉公46岁,东之公才22岁,如何有应荣公这样大的孙子率子入川呢?如是隆庆元年(1567年)以后入川,则有可能,也较为合情合理,东之公(1490-1533),享年43岁,到隆庆元年时,已去世34年,如还健在,已是77岁高龄,方可有子孙入川。我将此信转寄有权后,丰都涪陵诸长老未能同意,当时虽复信婉言作答,但此事一直放心不下。川黔湛氏旧谱上对祖先生卒有准确记录的人,第一个是湛德星。见湛德深(1868-?)湛德澄(1871-?)光绪十八年壬辰于正安所修《湛氏族谱》(湛德深,文生,字深,号造之;晚年又名湛帝德,字尧天,号勋臣、放勋。湛德澄,字炯荧,号逄原;晚年又名湛同德,字乐天,号康臣、鸿勋。之所以要不胜其烦地夹注二人的诸多字号,因为对辨识哪些川黔湛氏旧谱是他们所修,十分重要而且大有帮助)记载:“《新开河大佛顶茶林沟长冲祖宗人丁根源》:湛大宠长子朝武,号凤才,张氏,葬于龙房湾宅后;生子德星,号国斗,生于隆庆元年,亡于万历二十四年丙申岁,葬长冲垭口生基中井。”而此前出生之人的生卒年代,均无记录。因此,我认为川黔湛氏旧谱上对入川始祖应荣公于正德七年率子入川的记录和祖孙三代缺生卒等项记录的原因,是湛之淮于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于武隆长坝首修《湛氏族谱》时,一是自应荣公入川至嘉庆二十年,在时间上相隔303年,二是无族谱相传,靠推断写定,难免有误,而以后湛方相、湛方华、湛方朗、湛
德深、湛德澄、湛多文等公修谱时又沿用这一记录,其实都是严肃认真的结果,是知之为知之,是信以传信的正确态度;而对应荣公正德七年率子入川,没有怀疑过,因为没有见过沙堤谱的任何记载,也未象我们现在这样与沙堤湛氏同宗合族定谱,无法了解甘泉公父子生卒的准确信息,是疑以传疑的结果,态度也是严肃认真的,这一点无可厚非。我们现在知道了更多的情况、更多的信息,加以纠正,是应该的,是可行的,祖先也不会怪罪。怎么改呢?我建议运用数学上的模糊理论,定位为:
隆庆年间至万历初,应荣公率子入川,是为入川始祖。 二、关于应荣公率几子入川的正确结论
关于应荣公率几子入川的正确结论,本来早在1995年春节笔者为《湛氏史志》所写的总序中就已作出,但是遭到正安会议上川黔代表几乎一致的反对,害怕引起纠纷,达不到两省联合修谱的目的,故按少数服从多数、个人服从组织的原则,同意了大会决议。在正式出
版的《湛氏史志》中,这个《湛氏史志总序》被删掉了叙述这一部分内容的3400余字,就是现在第七页总序最后两个自然段中间的内容(而且,现在倒数第二自然段中,也未经我允许加进了五子这一错误内容,当时在白鹤湾发书时看到后,我很生气)。正安会议后,我又分别致函两位副主编湛有权湛文仲、大寿大鹤分会的理事长及其他联谊会主要领导,除两位副主编回函同意我的观点外,其余或回函表示不同意,或未能回函,湛有权在回信中说,光我们同意没用,要群众心服口服才行。再后来,联谊会应邀分别在大寿大鹤分会召开的两届大会上,我也找过两个分会的主要领导细谈过此事,意在征求他们的理解和支持。
应荣公率大宠大海大居三子入川才是正确的历史事实,但要说清这一问题,却颇费功夫,因为有的旧谱多有舛讹、改动,不熟悉族谱的人,一时很难理清。兹举未经任何改动的两部族谱为例:
1、湛之淮嘉庆二十年乙亥(1815)于武隆长坝所修《湛氏族谱》记载:“《入川始祖湛应荣世系》:一代湛应荣,正德七年入川,随带三子,湛清号大海、湛本号大宠、湛全号大居。应荣殁后葬于丰都
七甲地名白鹤湾宅后生基中井。”
2、湛德深湛德澄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于正安所修《湛氏族谱》记载:“正德七年壬申,湛应荣随三子湛本号大宠、湛清号大海、湛全号大居入蜀。”
这样虽已说清了问题,但恐怕还有宗亲有疑惑之处,请看《湛氏史志总序》被删掉的3400余字部份的原文字内容,或可尽释心中疑惑。请格外注意,原文字内容中提到的《湛氏史志》是指湛有权总纂的1992年壬申版油印本《湛氏史志》,非后来由我主编的1996年乙亥初版本和1997年丁丑再版本精装印刷的《湛氏史志》。
《湛氏史志总序》被删掉的内容如下(为叙述方便和更有逻辑性,略有改动但基本是原文):
因为川黔湛氏家族经历甲申兵变的动乱,在清朝267年之间,之淮公于1815年首修《湛氏族谱》,方朗公于1851年增修绘图作序,德深公于1892年增修作序时分别录谱存窑溪、珍溪、江口和正安(正安一册经湄潭、遵义府城、遵义茅坡等地保存至今),这三次十分重要的修谱工作,均明确应荣公入川时只有湛本、湛清、湛全三子,而无大寿大鹤二子的记载,显系清末民初或更晚时族人修谱所误,故应纠正,不再误传。所有川黔《湛氏族谱》,都对本宗支详加叙述,也较为准确,而对其他宗支叙述简略且较多错讹;而各宗支在修谱时,未进行广泛地联系,或独立修谱,或请出某支族谱为据增修,并定下各自不同的谱诀,未能执行方华公所定“懋之方作德,礼义传家长,官守清廉吉,名成思保常”二十字谱诀;故时有代序不明,矛盾迭出,张冠李戴,名和字用错等事发生,对不熟悉整个川黔湛氏历史变化的人,实难一览全貌。
《湛氏史志·大寿公支系》:“大寿子万朝万桥。万朝王氏生国顺、国治、国庆、国攀、国振。国攀子金选、金通、金达、金甲、金益。”大寿不存在,这里的大寿实际是大海之误,请看:
1、德深湛德澄光绪十八年壬辰(1892)于正安所修《湛氏族谱》记载:“湛大海生朝岗朝冯、朝清(二公误记为朝湖,从列表和文字叙述其子孙名字看,正是朝清之后,故改回,下同)、朝柏……《綦江
清羊市祖宗人丁根源图》:应荣子大海大宠大居;大海子朝冯朝岗朝清朝柏;朝岗子国顺国治国庆国攀国玺;国庆子金选金道金达;金选子应基应甲应策;应策子湛柏湛宾湛宣湛宋。《云阳县江口祖宗图》:国庆子金选金道金达;金选子应基应甲应策;应甲子承荣承贵。《合州明东里四新七甲鸡母沟小米溪云门镇总图》:国玺子金平金伦;金平子朝福袁氏生启鸿启鹏;启鹏陈氏生国印国明国治。《石滩子岩上蔡家大田黑石祖宗人丁根源》:始祖湛清字大海生四子,湛朝冯字万桥,子国忠国启国法国孝,住贵州遵义府绥阳县。湛朝岗字万朝,子国顺国治国庆,亦住绥阳,国玺迁居合州;国攀生二子金龙金柱,俱乏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