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doc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预防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doc

来源:筏尚旅游网
“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和隐患排查治理双重

预防体系”建设作业指导书

“两个体系”建设实施步骤 (一)文件准备与宣贯

1. 编制相关文件

(1)在认真学习有关文件精神、《关于推进安全风险分 级管

控和隐患排查治理两个体系建设的紧急通知》、《安全生 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工作方案(试 行)》。

2. 进行学习宣贯

(1) 利用宣传栏、全员培训等形式展开宣传发动,让 全体职

工深刻领会“双体系建设”的重要意义、目的、工作 内容、工作方式,以及“双体系建设”在安全生产工作中的 重要性和防范事故的重要作用。

(2) 结合公司内审员,掌握必要的工具和方法,具备 危险源

辨识和风险管控基本能力,为深入实施打下基础。

(二)“双体系建设”组织实施

1. 风险点排查与分级

(1) 确定风险点。各科室按照职责内生产组织、工艺 流程、

设备设施、作业不同特点确定风险点。

(2) 确定风险级别。各科室要根据一旦发生事故的后 果严重

程度和发生事故的可能性,确定风险点固有风险级 别,将风险点划分为一、二、三、四、五级,一级最危险, 依次降低,并根据规定明确管控措施。

(3)风险点识别与分级,依据《风险分级管控实施细 则》。

2. 全面开展隐患排查治理

(1) 根据文件精神,结合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与隐 患排查

治理两个体系建设工作开展,提升检查安全漏洞和隐 患的能力。以“岗位、科室、单位、集团”四级隐患排查为 基础,严格执行“岗位自查、科室排查、单位检查、集团督 导”四级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管理制度,按照“全覆盖、 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要求和“三定三不推”的原则 做好层级管理和过程控制,强化监督落实,切实解决安全生 产过程中存在的重点难点。

(2) 各科室结合本科室实际,开展好隐患排查工作, 主要针

对车辆的证件及相关安全设施、车场安全、履行岗位 职责、设施设备、财务安全及各项规定的落实情况等进行排 查,对排查出的问题能整改的要立即整改,不能立即整改必 须落实整改方案、措施、责任、资金、时限;属重大隐患在 不能保证安全生产的情况下,必须停止作业,待隐患整改、 消除后恢复生产。

(3)员工在工作中认真查找本岗位生产经营过程中存 在的安全

隐患,发现安全隐患及时上报科室负责人,科室负 责人做好行隐患登记和消除工作,实现每日一检查、每周一 汇总,将安全隐患控制在萌芽状态。

3. 风险告知

及时向员工进行交底并严格执行风险管控措施。在重点 部位、环节张贴《风险告知牌》、《岗位风险提示卡》,完成 风险公示和标注,使进入该区域的人员对该区域存在的风险 清晰掌握。

(%1) 总结完善

1•要认真总结体系建设阶段的工作经验和教训,为双体 系及管理

制度修订提供客观依据。根据隐患排查治理结果补 充完善风险点及危险源辨识信息表。

二、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

梳理本单位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活动,辨识、评价中存 在的危险、有害因素,进行风险分析,明确管控措施、管控 责任,实现生产活动各个环节与单位生产组织架构相适应, 做到责任到位,对各个风险点进行科学分级管控。

(-)风险辨识分级小组

在“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带领下,按全科负责 组织、协调开展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工作,负责 组织各部门成员开展风险辨识、分级活动,确定风险管控工 作开展方向。成立由内审员、安全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 和一线管理人员组成的风险辨识分级小组,所有评价人员需 有能力、资格组织各级员工开展风险点的辨识、风险评价及 风险管控,并将职责分工要求纳入安全生产责任制进行考 核。

(二)风险辨识

1、 辨识对象

以生产区域、作业岗位及作业步骤为划分依据,辨识各 类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造成人员伤害、财产损失和其它意 外事件的危险因素,辨识对象包括:

(1) 所有作业活动,包括常规的和非常规的活动;

(2)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单位的员工、工作场所 内的承包方

人员、单位的顾客、外来的参观访问人员等)的 活动;

(3) 作业场所内的设施,包括单位或外部(包括顾客、 供方、协

议单位等)提供的设施,以及活动、材料或计划的 变更;

(4) 其他与安全有关的活动。 2、 风险因素的辨识的要求

(1) 在进行风险因素辨识时应考虑正常、异常和紧急 三种状态

以及过去、现在和未来三种时态。

(2) 机械能、电能、热能、化学能、生物因素和人机

工程因素(生理、心理)。

(3)应考虑在评价期限内,已有措施的适用性和效果

3、作业活动信息的收集,对于每项作业活动,在进行风 险辨识前

要收集作业活动的相关信息:

(1) 新改、扩建工程项目中的设计、施工、试运行、 操作; (2) 常规情况下车辆、设施的安全运行情况;

(3) 设施设备的维修、维护不当或结构失效及报废、 废弃、

拆除与处理;

(4) 员工的不良习惯、心态、意识、健康状况及其违章 操作

行为等;

(5) 设备、设施之间的安全距离; (6) 车辆本身特点或运营方式特点;

(7) 机动车在道路行驶可能遇到的人、路、车、气候等影响

等;

(8) 运输运营过程中使用、运载或产生的易燃物、有毒气体

等;

(9)自然条件中的气象及其地质现象,如雷击、暴雨、洪水等; (10)环境因素,如连续坡道、涉水路段等; (11)发生过和与该作业活动有关的事件和事故的经

过。

4、辨识风险根源和性质

(1) 风险辨识要考虑以下问题:存在什么风险(伤害 源);

谁(什么)会受到伤害;伤害是怎样发生的。

(2) 风险辨识分级小组应通过现场观察及所收集的资 料,对

所确定的评价对象,辨识尽可能多的实际的和潜在的 风险,包括:

%1 物(设施)的不安全状态,包括可能导致事故发生和 风险扩大的设计缺陷、工艺缺陷、设备缺陷、保护措施和安 全装置的缺陷;

%1 人的不安全行为,包括不采取安全措施、误动作、违 章操作,某些不安全行为;

%1 可能造成职业病、中毒的劳动环境和条件,包括物理 的(噪

音、振动、湿度、辐射),化学的(易燃易爆、有毒、 危险气体、氧化物等)以及生物因素;

%1 管理缺陷,包括安全监督、检查、事故防范、应急管 理、作业人员安排、防护用品缺少、作业过程和操作方法等 的管理。

(3)在进行风险辨识时,充分考虑发生风险的根源及

性质,包括但不限于:

%1 坠落、冲击与撞击;

③起火、

%1 中毒、窒息、触电及辐射;

④暴露于化学性风险因素和物理性风险因素的工作环 境;

%1 人机工程因素(比如工作环境条件或位置的舒适度、 重复性工作等);

%1 设备的腐蚀、失效、老化;

%1 有毒有害、易燃易炸物料、气体的泄露;

(4) 考虑可能产生的后果,包括:违反法律、法规和 其它要

求;火灾、爆炸;人员伤亡、财产损失;设施、设备 毁坏;工作环境破坏;集团/单位形象受到损害。

5、风险辨识的实施和记录

风险因素辨识以事故预防,控制和减少事故发生为指导 思想,采用安全检查表、现场观察、查阅记录、工作风险分 析(JHA)等方法,

对涉及到的全部风险因素进行辨识。

各部门应组织、鼓励各级员工对运行过程中已经存在或 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进行辨识、调查,进行确认,制定削减 措施,填写本单位《风险点排查清单》,以此作为风险评价的 基础,并定期进行修订。

(三)风险评价

评价人员应根据所确定的评价对象的作业性质和风险 复杂程度,选择一种或结合多种评估方法,针对被评价的具 体作业条件,由相关人员组成小组,依据过去的经验、有关 知识经充分讨论,确定发生事故的可能性大小(发生事故的 频率)和一旦发生事故会造成的损失、后果的分值。用打分 法评估安全风险的危险程度对风险进行分级。 在选择辨识方法时,应考虑:活动或作业性质;工艺过 程或系统的发

展阶段;所分析的系统和风险的复杂程度及规

模;是否是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等。

1、 对照经验法:对照有关标准、法规、检查表或依靠 分析人员

的观察分析能力,凭借经验和判断直观地评价对象 危险性和危害性的方法(通常可采用调查表的形式)。为弥 补个人判断的不足,可采用专家会议的方式来相互启发、互 相补充、使危险、危害因素的辨识更加细致、具体。

2、 类比方法:利用相同或相似系统或作业条件的经验 和相关统

计资料来类推、分析评价对象的危险、危害因素。

3、 工作风险分析(JHA):是一种较细致地分析工作过 程中

存在风险的方法,把一项工作活动分解成几个步骤,辨 识每一步骤中

的风险和可能的事故,设法消除风险。

(1) 建立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从有关渠道(如内部 标

准、规范、作业指南)选择合适的安全检查表。如果无法 获取相关的安全检查表,分析人员必须运用自己的经验和可 靠的参考资料制定检查表。

(2) 分析者依据现场观察、阅读系统文件、与操作人 员交

谈、以及个人的理解,通过回答安全检查表所列的问题, 发现系统的设计和操作等各个方面与标准、规定不符的地 方,记下差异。

(3) 分析差异(风险),提出改正措施建议。

1、风险矩阵(LS)法

风险矩阵法(简称LS), R=LXS ,其中R是危险性(也 称风险度),事故发生的可能性与事件后果的结合,L是事 故发生的可能

性;S是事故后果严重性;R值越大,说明该 系统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D. 1事故发生的可能性(L)判断准则 等级 标 准 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危害 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正常情况下 经常发生此类事故或事件。 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也未发 生过任何监测,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旋,但未有效执行或 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发生或预期情况下发生 没有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 等),或未严格按操作程序执行,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 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 经发生类似事故或事件。 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定期进行监测,或现场有 防范控制措施,并能有效执行,或过去偶尔发生事故或 事件。 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员工 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极不可能发 生事故或事件。 表D.2事件后果严重性(S)判别准则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违反法律、 法规和标准 潜在违反法 规和标准 人员 直接经 济损失 停工 企业形象 5 4 3 2 1 等级 5 4 死亡 部分装置 100万元 重大国际影 02套) 响 以上 或设备 失动 丧以上 50万元 2套装置 行业内、省 停工、或 内影响 能力 不符合上级 公司或行业 的安全方 针、制度、 规定等 设备停工 3 截肢、 骨折、 1套装置 听力 1万元以 停工或设 丧失、 上 备 慢性 轻微 受影响不 受伤、 1万元以 大,几乎 间歇 下 不停工 不舒 服 地区影响 2 不符合企业 的安全操作 程序、规定 公司及周边 范围 1 形象没有受 无伤 完全符合 无损失 没有停工 、 损 匸 表D.3安全风险等级判定准则(R值)及控制措施 风险等级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实施期限 风险 值 20-25 A/1 级 15~16 9-12 4-8 1-3 B/2 级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 不其险 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 施进立刻 1 <:行评估 危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 建度险 立即或近期 髙危 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 检整改 查、测量及评估 危险 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C/3 显著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 作级 2年内治理 D/4 E/5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 业有条件、有经 度险 费时治理 级 轻危 指导书但需定期检查 需保存记录 有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 级 稍危 表D. 4风险矩阵表 III左5

可接受

中等

重大丨巨大

巨大

可接受 可接 受 中等 重大 巨大 可忽略 可接 受 中等 中等 重大 可忽略 可接 可接 可接 受 受 受 中等 可忽略 可忽 略 可忽 略 可接 可接 受 受 1 2 3 4 5

(五)风险控制措施的制定

根据以下条件,选择适用的风险控制措施:可行性、可

1、管理类措施:

%1 补充、修订现有操作规程和管理制度; %1 编制重大风险应急方案;

%1 定期对制度实施情况进行监测、检验、检查。 %1 定期组织安全管理人员培训、教育、学习; %1 制定制度,检验培训、教育成果。

2、工程技术类措施:

%1 进行技术改造、隐患治理项目;

%1 对设施、设备和防护用品更换、新增、购置; %1 对设备维护检修; %1 进行科研攻关。

3、个体防护

%1 个体防护用品包括:防护服、耳塞、听力防护罩、防护眼镜

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技术保证和服务。 防、护手套、绝缘鞋、呼吸器等;

%1 当工程控制措施不能消除或减弱危险有害因素时,均 应采取防护措施;

%1 当处置异常或紧急情况时,应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1 当发生变更,但风险控制措施还没有及时到位时,应 考虑佩戴防护用品。

(六)风险管控

根据集团公司要求,风险管控工作分为四层级,集团公 司、基层单位、科室、岗位,各级按照风险等级对应管控层 级开展管控工作。

1、 不可容许危险,集团及所属各单位没有重大危险源。 2、 重度风险(1级风险\\红色风险):按照管理范围由安 全机

务部制定相应的运行控制措施及应急预案加以控制。

3、 高度风险(2级风险\\橙色风险):由基层单位安全领 导小组

组织制定和实施预防措施来加以控制。

4、 中度风险(3级风险:黄色风险):由科室负责人组 织制定

和实施预防措施来加以控制。

5、 轻度风险(4级风险:蓝色风险):由各岗位操作人 员按照

各自的运行安全操作规程执行。

单位的风险分级管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本单位风险分 级管控工作,并将本单位风险分级情况和管控措施汇总整理 形成《客车运输公司安全生产风险辨识分级表》,及时向员 工进行交底并严格执行风险管控措施。在重点部位、环节张 贴《岗位风险提示卡》和《风险告知

牌》,完成风险公示和 标注,使每个进入该区域的人员对该区域存在的风险清晰掌 握。

(七)风险辨识、分级和管控的反馈和评审

“两个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定期对本单位的风险因素控 制和管理方案的实施情况进行督导;督导内容包括:风险辨 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策划的方法、要求是否适宜;风 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过程实施的有效性;对方法的 适宜性和过程实施的有效性,辨识改进的需求;过程实施效 果需完善时,相应的风险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结果 应记录到相关的记录表中,对原记录更新。单位应根据集团 公司、本单位制定的目标及管理方案、运行控制程序、教育 培训计划、应急方案与响应程序及控制等的要求,组织实施 危险控制措施;定期检查风险的管控工作是否有效、到位, 每月向集团“两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反馈风险管控情况。

三、安全生产事故隐患排查治理体系建设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落 实责任、标本兼治、全员参与、持续改进”的企业安全生产 方针,按照'‘全覆盖、零容忍、严执法、重实效”的总体要 求,强化安全生产检查,狠抓隐患整改治理,建立“集团公 司、基层单位、科室、岗位”四级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

管理体系,构建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长效机制。

(-)四级隐患排查管理体系

1、单位成立安全事故隐患排查督导小组,由分管副职、 相关部

门、专业技术人员组成。负责本单位的每周综合检查、 季节性检查、

节假日检查、专项检查等。

2、各部门要严格按照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制度, 成立组

织,参照\"一法三卡”工作制度的要求,结合实际每 周开展一次自查自纠工作,及时发现安全管理缺陷和漏洞, 消除安全隐患,并将检查情况记录在案。

3、科室应结合工作实际,做好日常巡检,消除潜在的 安全隐

患,及时落实整改,确保每周至少汇总一次,并将检 查情况记录在案。

4、各岗位应按照“一岗双责”要求,结合岗位实际, 做好上岗

前、在岗期间,离岗时的安全检查,发现隐患及时 汇报和处理,保留检查记录。

(二)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工作内容和要求

1、各岗位、科室实行日检,具体检查内容:

(1) 现场操作过程中的安全隐患; (2) 设备设施存在的安全隐患; (3) 作业环境涉及的安全隐患; (4) 与岗位相关的其他安全隐患。 (5) 基层单位实行周检,具体检查内容:

(6) 办公场所及区域存在的安全隐患; (7) 设备设施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8) 操作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9) 劳保用品发放及使用存在的安全隐患;

(10) 制度措施执行过程中存在的安全隐患;

(11) 其他法律法规、行业标准要求检查的内容。 2、单位实行周检,具体检查内容:

(1) 各岗位、科室隐患排查过程记录;

(2) 单位主要负责人、安全管理人员、特种作业人员

是否按规定持证上岗;

(3) 从业人员是否按规定参加安全教育培训; (4) 危险标志、标识、操作规程、危险告知及防范措

施是否按规定悬挂和张贴;

(5) 各项安全管理制度、办法执行落实情况; (6) 办公场所及区域的场地安全情况; (7) 劳保用品配备及使用情况;

(8) 其他法律法规要求检查的内容。

(三)隐患治理

四级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必须做好书面记录和台

帐管理,对查出的安全隐患,按照“三定三不推”的原则进 行处理。(“三定”:定整改措施、定完成时间、定整改责任 人。“三不推”:查出的问题岗位能整改的不推到科室;科室 能整改的不推到单位:单位能整改的不推到集团。)

对上级检查指出或自查发现的一般安全隐患,能当场整 改的必须立即整改,对不能立即整改的安全隐患,严格制定 整改措施和方案,并组织整改到位。

1、 通过检查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及时报告单位领导 及相关部

门,报告主要内容:

(1) 事故隐患的现状及其产生原因;

(2) 事故隐患的危害程度和整改难易程度分析; (3) 事故隐患的治理方案。

2、 对检查过程中发现的重大安全隐患,应制定事故隐 患整改的

措施和应急方案。隐患治理方案包括内容:

(1) 治理的目标和任务; (2) 采取的方法和措施; (3) 经费和物资的落实; (4) 负责治理的机构和人员; (5) 治理的时限和要求; (6) 安全措施和应急预案。

)报送要求

单位每月对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情况进行汇

总,填写《单位安全生产检查和隐患排查治理月度汇总表》, 于次月2日前经相关管理人员、单位分管安全副职、单位主 要负责人签字、盖章后报公司安全机务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