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与对策思考
作者:戈丽薇
来源:《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1年第11期
摘要:温家宝总理在总结2005年政府工作和部署2006年工作任务时,就提到了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随着高校招生逐年扩大,毕业生人数的逐步上升,大学生就业问题已经成为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问题,已经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积极探索大学生就业问题关系到社会和谐稳定,是现实而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就业 现状 对策
1 大学生就业问题现状及成因
1.1 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不乐观。根据国家人保部门权威统计,近几年我国高校毕业生大规模大幅度提高,2008年为559万人、2009年为611万人、2010年为630万人。2011年2月22日,全国就业工作座谈会统计数字:2011年高校毕业生人数为660万人,“十二五”时期应届毕业生年平均规模将达到近700万人。谈到“十二五”的就业形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部长尹蔚民依然用了“严峻”二字。他曾分析“今后五年,城镇劳动力的供求缺口每年将达到1300多万,比‘十一五’期间压力更大。”另一方面,就业的结构性矛盾将进一步加剧,随着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推进,就业结构性矛盾将会更加复杂。不论是产业转型升级,还是节能减排、淘汰落后产能等,都将对就业结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构产生深刻影响,结构性失业问题也会进一步加剧。
1.2 大学生就业观念存在问题。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一些大学生还不能及时转变自己的就业观念,相当一些高校学生存在这样的心理——宁可在大城市中艰难的生活,也不愿意到中小城市去发展,因此就出现了各种各样的“全漂族”、“半漂族”、“蚁族”等,统计表明,这些人群主要集中在上海、北京、深圳等地,而成员多来自于农民和农民工家庭、城市的弱势群体,退休、离退休人员、待就业人员的家庭。
1.3 不平等就业和人才高消费现象严重。在现今的市场供需中,影响就业的主要因素应该是毕业生的个人能力和素质,而在现实生活中“关系族”占有相当大的份额,不可避免的造成了人才就业方面的不公正。另外还有各种就业歧视,主要有户籍、性别、身高以及健康状况歧视等等,这些更进一步加剧了大学生就业的不平等现象。2011年2月27日人民网强国论坛[今日关注]发布了《市场供需决定工资?45%应届生认为工资不及农民工》的文章。这其中的原因,当然不可忽视有农民工优秀的朴素本质、而一些大学生则缺少组织和集体观念,不能放低身段、从小事做起等的个体原因,也有着更深层次的原因。用工单位毕竟有别于学校,企业用人首要的条件就是要有工作经验,只有具有工作经验才能够马上为资方创造经济价值。然而大学生目前最欠缺的就是实际工作经验,于是这就将应届大学毕业生挡在了企业的就业门外。近年来,社会各行业对毕业生学历层次要求有明显提高,博士研究生、硕士研究生就业率高于本科生,本科生就业高于专科层次就业率,这已成为不争的事实。此种现象产生原因基于两点:一方面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经济的迅猛发展,一些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确实需要高尖端人才,以便促进科技产业的进步。而另一方面则是一些用人单位紧跟社会风气和潮流,在不需要高尖端人才的岗位依然过分依照学历选择人才,“唯学历”至上,造成严重浪费整个社会的教育资源,加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剧了本科生和专科生的就业问题。
2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相关对策
2.1 改变主观观念,适应社会发展
2.1.1 夯实专业基础素质教育。大学是一生中学习能力转变最大的时候,是把“基础学习”和“进入社会”这两个阶段衔接起来的重要时期,而进入社会的第一道门槛——用人单位挑选毕业生,主要是考察学生的专业素养,因此在大学教育中,首要培养大学生学习素养,夯实专业基础,全面系统的掌握本学科本专业的基本理论,学会融会贯通举一反三,学会思考和学习的方法,以便具有延续学习的能力,从而应对瞬息万变的新技术和新工具。
2.1.2 增强责任素养教育。最近一段时间里发生在大学校园负面新闻,反映了部分大学生身上的信仰危机、人文素质下降、诚信缺失等一系列不良现象,都是与他们的先锋角色背道而驰。要改变现状,就必须要要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坚守学校系统道德教育重要领地,建立全方位社会、学校、家庭、学生自身教育相结合的机制,注重学生意志、信念等品质的培养,通过责任实践体验,牢固树立责任意识。
2.1.3 能力素质教育与培养。首先,大学生应具备合理利用与支配各类资源的能力。比如说按照自身职业规划选择有意义的行为,合理分配时间,掌握工作进展等等。其次,要具备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据统计资料表明:良好的人际关系,可使工作成功率与个人幸福达成率达85%以上;大学毕业生中人际关系处理得好的人平均年薪比优等生高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5%,比普通生高出33%。因此作为集体的一员,能与不同的人和谐相处成为必须学习与践行的重要能力。最后,还需要获取信息并利用信息的能力。只有能够对信息进行正确管理和应用、对其有目的的组织和整理才能够真正发挥其价值,因此,信息是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也是每一位社会成员进行成功规划的基础,对于在校大学生也不例外。
2.2 改善客观条件,拓宽就业渠道
2.2.1 各高校应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适应社会人才需求。高校办学应充分考证用人单位对人才的需求和要求,转变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让专业设置、教学内容等均能够适应市场需求变化而变化,调整专业结构,以培养社会迫切需要的复合型、实用性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与用人单位“无缝”对接。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高校办学过程中,要加强与社会的普遍联系,加强与社会中介组织、社会技能培训鉴定机构的合作,从而进一步增强高校就业服务指导水平,建立知识化、专业化、专家化、信息化、职业化的就业指导队伍,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积极搭建高校毕业生就业平台。
2.2.2 各级政府切实落实国家相关就业政策,推进体制改革。以下面两项工程为例,首先一项是从2002年开始,为解决大学生资源闲置与农村基层组织急需人才的矛盾,越来越多的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推行“大学生村官”工程。其次,根据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卫生部、教育部、财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联合下发的《关于开展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工作的实施意见》精神,从2010年起,各省市医学院校开始招收农村订单定向医学生免费培养学生。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走进乡村,或者将要走进城乡基层单位,担任起基层“村官”和“医生”。然而如何能够让更多的大学生在基层工作时能够发挥全部热情,能够长久稳定的在基层单位就职,光靠制度的维持是很难达到效果的。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级政府应切实考证如何能够更充分的调动大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最根本的莫过于要提供一系列完备的社会保障政策,体制改革势在必行,不仅能减少地域差距,还能够解决大学生的后顾之忧,让“村官”工程、“订单定向免费培养医学生”的民心工程能够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新华网教育频道.深度分析:大学生就业为何“死守”大城市,2006.8.10.
[2]余永英.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分析及思考.青海师专学报(教育科学),2006,(3):56-59.
[3]李双,李国辉.浅谈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及其对策.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6,77(1):117-118.
2010年辽宁省教育厅科研项目计划w2010269构建大学生就业培训的模式研究。2010YB0011辽宁医学院教育科学规划研究项目《构建大学生就业联合培训的模式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