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教学目标
1.疏通文意,掌握文章主旨。
2.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特质,并能迁移运用。
3诗歌意象的相对稳定性特点,提高对古典诗歌的理解力和领悟力。。 二、教学重点
通过分析“木”的形象,理解诗歌语言的暗示性。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
上节课,我们留下了一个思考题:在杜甫《登高》“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能不能把“落木”改为“落叶”呢?现在我们要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说“木叶”。
(二) 找关键句子,宏观掌握文章主旨。
第1段:实例说明”木叶”成为诗人钟爱的形象
“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帝子降兮北渚”为邀请语。 “渚”:水边浅滩,“渚清沙白鸟飞回”。 “眇”:眼瞎,引申为远看(眯着眼看)
第2段:用“木叶”舍“树叶”,,用“落木” 舍“落叶”,关键在“木” 讨论的对象:木叶、树叶、落木。
”木叶”:树叶,有用“树”的,有用“叶”的,独“树叶”少见 ”树叶”简称为“叶”,文字洗练的缘故 ”木叶”,没有简称为“叶”,文字洗练不是理由。遇到”木叶”,没有省去“木”。 “落木”是从“木叶”发展而来,省去“叶”,保留“木”。
“后皇嘉树” ,“后”:父子相继担任君王,引申为帝位。如:夏后启,后羿,皇天后土。
第3段:过渡段,总结上文,承接下文(分析木的形象特征)。提出观点:诗歌语言不能单凭概念,它还具有形象思维。概念相同,形象上也许大有区别。 第4段:提出“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即含有落叶的因素。 第5段:对第一个艺术特征进行解释: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第6段:提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即暗示的颜色性。 第7段: “木叶”与“树叶”在概念上相同,艺术形象的领域中却一字千里。 总结:文章1至3段叙述现象,提出问题.。4至6段分析现象,论其本质。由现象到本质,由个别到一般。因此,文章的重心在4至6段,即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是文章的主旨。
只有掌握了“木”的这两个艺术特征,理解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才真正掌握了这篇文章的精神实质。掌握它的精神实质后,我们就要回头看看当初不懂的地方,换成精读的阅读方法,即”咬文嚼字”。 (三) “木”的形象分析。
1)场合:秋天,有风的爽朗的晴空。
2)对比“寒风扫高木”和“高树多悲风”,明确“高木”与“高树”的区别,提出了“木”的第一个艺术特征 落叶的因素,暗示性:概念的影子(言外之意)。 背景介绍:吴均《答柳恽》,离别诗;
1
曹植《野田黄雀行》,曹操杀亲信杨修,曹丕杀丁氏兄弟。 3) “树”与“叶”有太多的一致性,而“木叶”则不同,提出“木”的第二个艺术特征 颜色性:微黄、干燥之感,联想到离人的叹息,游子的漂泊。 比较“树叶”与“木叶”、“落叶”与“落木”的区别:颜色 触觉 意味
树叶 褐绿色 密密层层浓阴 繁密充实 木叶 微黄 干燥 疏朗绵密 飘零之意 落叶 繁密绿色 饱含水分 繁润饱满 落木 比木叶还更显得空阔,连“叶”这一字所保留的绵密之意也洗净了。
意境由低到高:树叶 落叶 木叶 落木。因此,杜甫诗中的“落木”不能改为“落叶”,改动文字,实际上变动了思想感情。 【第二课时】 (一) 课堂练习
摊破浣溪沙(李璟)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容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
备注:菡萏:荷花; 西风:秋风(古道西风瘦马;昨夜西风凋碧树); 【诗词解析】
荷花的香气已经消减了,荷叶已残破了。秋风带着忧愁,从水面上吹起。秋天荷花荷叶都凋零了,这些植物的憔悴就像女子容颜的憔悴。《古诗十九首》“思君令人老”,在相思怀念中,女子就衰老了。看到草木的凋零,想起自己的憔悴,不忍心再看。“还与荣光共憔悴,不堪看” 晚上做梦,梦到鸡塞。鸡塞是前线,因而这是一个闺中思妇怀念远方的征人。唐诗里有两句:“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深闺梦里人”。她的丈夫很可能早已成为无定河边的一堆白骨了,可他的妻子仍然每天都梦见他。她不知道自己的丈夫已战死沙场了。
梦中,她见到那个征人回来了。韦庄词“昨夜夜半,枕上分明梦见”。梦醒了,才知道那个征人还在遥远的鸡塞。醒来之后,再也不能入眠,于是吹笙来排解忧愁,一直吹到玉笙都寒冷了。据说,笙要暖吹才好听。“东风日暖闻吹笙”,笙上要有一个芦苇的薄膜,薄膜在暖气中吹出来的声音才好听。这歌声又有谁人听?而征人远在鸡塞,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还乡,故“多少泪珠何限恨”, 红楼梦里贾宝玉的唱词“滴不尽的相思血泪抛红豆”。
一直到天明,倚阑干,靠着栏杆,遥望远方。温庭筠“梳洗罢,独倚望江楼”,倚栏是为了望远,为了期待。“梳洗罢”,我打扮得这样漂亮,等我所爱的人回来,“过尽千帆皆不是”,没有一个是我所盼望的人,“斜晖脉脉水悠悠”。
【语言的暗示性】
这首词,你们喜欢哪两句?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一般人都认为“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因此这两句是对句,对得这样工整、美丽,相思怀念的感情,这样的动人。可王国维眼光不同,他说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知解人正不易得。那他喜欢哪两句呢?他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众芳芜秽”出自《离骚》“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 “芜秽”:荒芜。“美人迟暮”出自
2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迟暮”:晚年,衰老。
王国维不是讲词的内容,他是在探讨词的语言里面包含着一种境界,给读者很多联想与感发的、丰富的东西。王国维开辟出来的欣赏词的路子,是让你从词里看到非常丰富的言外之意,说出来的都不算。 王国维居然从这里读出了屈原的悲哀。当时南唐众芳芜秽,必亡的国家,无论是中主,还是冯延巳(《谒金门》),他们的才能都已无法挽回。但是王国维凭什么这么说?。
在这里,我要讲一个西方文学理论:符号学。语言是一种符号,它具有非常微妙的作用。这种作用是通过一个叫microstructure的显微结构。一般来说,句法的结构,有主谓宾,这是粗枝大叶的分析。同样是个名词,比如说桌子,是红木的,桃花心木的,还是大理石的,它的质地不同,你摸上去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语言是一种符号,它给人非常微妙的感觉。一篇文学作品,一句词,它感动你的力量在哪里?就在它非常微妙的作用。
“菡萏香销翠叶残”,如果改为“荷花凋零荷叶残”,意思完全一样。但这样就没有了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菡萏,是荷花的别名。《尔雅》上说:“荷,其花菡萏”。你是用荷花,还是用菡萏?比如说一个美人,你是用美女、佳人还是红粉?每个词给人的感觉是不一样的。菡萏是非常古雅的,而古雅就会给我们一种距离,一种高远,一种珍贵。而荷花是日常用语,没有这种感觉。不用“凋零”,用“香销”,它给人一种消逝的感觉,一种从有到无的缓慢过程,并且“香”字可以让人联想到一切美好的事物,例如花香、体香、饭菜香味等,它会调动你的嗅觉。“翠叶”暗示了绿色,美好的生命的感觉,你可以联想到翠玉、珠翠,给人一种珍贵的感觉。
从显微结构看,菡萏的古雅,香的芬芳,翠的珍贵,一连串都是珍贵的,美好的。中间只有两个动词,一个销,一个残。所以的美好都消失了,都残破了,故有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 (二) 意象的相对稳定性
经过了一定时间的文化沉淀,\"木叶\"这个词就往往出现在清秋的氛围中,形成了较为固定的暗示性。这样的现象在我国的古典文学中是很多的,如柳条,明月、梅花。
如果所有的诗人都这样写,就陷入了“套板效应”。而高明的诗人往往能打破常规。诗人们把它们组织在不同的意象体系里使之表现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两首咏梅诗:
梅 花 王安石
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 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
意象:凌寒独开的一枝独秀,高贵圣洁 卜算子.咏梅 毛泽东
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意象:达观坚定,壮美豪放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