柱 蚕 社会童 核心徐馕体系 季I领下的校园网络交 建设 口 王少安 摘 要:高校校园网络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校园文化形态,已经融入到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这既为校园文 化建设提供了崭新的渠道和宽阔的视野,也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和问题。坚持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是要求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导,占领校 园网络文化新阵地;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提升校园网络文化新境界;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 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凸显校园网络文化主旋律;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 观为道德判断标准,营造校园网络文化新风尚。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网络文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009)12—0073—03 近年来,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电子计算机 地了解学校。校 网在成为社会文化登陆校园的桥梁的同 的应用普及,校园网络文化吐三呈现出迅速的发展态势,在 时,也成为校园文化走向社会的大门。校园网络文化的出 很大程度上塑造着校园的精神生活,深刻地影响着广大师 现加强了校园文化与时代和社会的联系,为校园文化本身 生的生活方式、交往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已经成为 注入了更多的时代特色和社会特征,从根本上增加了校园 校园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 文化的丰富性和层次性。 化建设新时期新阶段,如何正确认识和把握校园网络文化 其次,从校园网络文化的虚拟性和平等性维度来看, 建设的内在规律和特点,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 校园网络文化逐步改变了校园文化的建构模式。网络的最 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其优势,使之真正成为加 大特征在于其虚拟性,网上交往的虚拟性淡化了现实生活 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载体和途径,是一个 中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的交往限制,模糊了身份差别,从而 亟需我们予以科学解答的重大课题。 使这种交往变得愈加自由和平等。教育者不再是高高在上 进行授业解惑的“思想权威”,而是兼有信息传播和思想引 校园网络文化作为在网络环境中产生的一种新型校 导的双重身份。他们对受教育者不是提供“说服”,而是提 园文化形式,除了具备大众网络文化的一般特征之外,更 供“影响”“选择”和“引导”。因而,在这种情境下,教育者更 多地被赋予了校园文化的意蕴。作为一种具有内在特性的 加具有人情昧和亲和力,能够以个人的人格魅力来直接提 文化形式,校园网络文化在校园文化中具有特殊的地位。 升育人效果。因此,校园网络文化就成了一种各参与主体 它可谓是一把“双刃剑”,既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 在乎等活动基础上共同参与构建的文化体系。 延,促进了校园文化的新发展,同时也必将会给校园文化 再次,从校园网络文化的互动性和多元性维度来看, 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冲击和挑战。 校园网络文化增强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活力和创造力。一方 (一)校园网络文化以其独有的特点迅速融入校园文 面,虚拟环境中交往的平等性,使每一个参与者都能够知 化,给校园文化带来了时代变革,促进了校园文化的繁荣 无不言、言无不尽,尽情地展现才华,互动性和民主气氛浓 与发展。 厚;另一方面,网络媒介信息传播的多元性也为校园网络 首先,从校园网络文化的时代性和开放性维度来看, 文化带来了多元化的知识,很大程度上增进了师生了解社 校园网络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丰富了校园文化的内涵和外 会的广度和深度,增强了他们适应社会的能力,进而极大 延。每一个时代都有其特殊的文化背景与价值取向。在当 激发校园文化建设主体——广大师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今世界,互联网就是最准确的时代风向标。各种最新的社 推动校园文化建设不断与时俱进。 会动态都能够在瞬间通过网络进行传播。广大师生通过网 (二)校园网络文化由于其虚拟性、开放性和大众性的 络能够方便、迅速的认识社会,社会也可以通过网络及时 特点,容易引起网络信息发布、传播方式的难以控制与管理 2 9 12 学皎党建与恩镁教育。 牺 藏能 等问题的出现,对校园文化建设产生巨大的冲击和影响。 和共同的理想是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 (二)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 化建设是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塑造其优秀行 为品质的迫切需要。 这首先就表现在网络文化的多元性消解了校园文化 主导的价值观念。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在长期历史发展过 程中形成的共同价值观念和核心价值理念的凝结与升华, 它作用于一代代学子又被一代代学子不断充实、丰富和发 展。但随着校园网络文化的出现,原有的校园文化形态得 到了冲击,原有的价值观念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甚至出 现了多重价值判断标准并存的局面。这对于广大师生的世 在当今社会,网络以其信息量大、传播迅速、使用方便 和难以控制的特点,使得一些色情、暴力以及黑客信息广 为流传。这具体到校园中,对于是非判别力和道德约束力 不强的青年学生来说,危害是难以估量的,最突出的就是 表现在校园网络文化给广大青年学生的道德价值取向造 成的负面影响上。在一项大学生“是否有网络违规或违法 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势必会产生不可忽视的负面影响, 也给校园文化建设带来相当大的问题和挑战,弱化了校园 文化的整合作用。特别是信息的无限蔓延和有效监督的缺 失,使得色情、暴力、腐朽、消极、颓废等有毒文化和琐碎、 无聊、毫无任何价值意义的垃圾文化通过网络媒介迅速传 播,给原本纯洁、健康的校同文化带来不可避免而又难以 弥合的消极影响。校园文化本身对广大师生的砥砺和规范 作用被大大削弱,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受到了一定程度的 钳制。 为此,我们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根本,积 极引导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开展健康向上、丰富多彩的网 络文化活动,牢牢把握网络文化建设主动权,促使网络文 化成为校园文化建设的新阵地,确保校园文化的正确发展 方向。 胡锦涛总书记曾经明确指出,我国网络文化的快速发 展,为传播信息、学习知识、宣传党的理论和方针政策发挥 了积极作用,同时也给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 课题。能否积极利用和有效管理互联网,真正使互联网成 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途径、公共文化服务的新平 台、人们健康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关系到社会主义文 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健康发展,关系到国家文化信息安全 和国家长治久安,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全局。 在世界经济全球化和国际形势日益复杂的今天,坚持以社 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引领,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对 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推动校园文化 繁荣与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 化建设是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吸引力和凝聚力,坚定 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必然要求。 随着网络技术的日益发达,互联网已经成为当代大学 生学习知识、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然而网络中蔓延的多 元价值观念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也向传统的思想政治 教育工作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增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真正内化为 广大青年学生的自觉意识,帮助他们树立坚定的政治立场 2009.12 学皎党建与思擐教育 行为”的问卷调查中,有12.5%的人承认曾经私自提取他人 邮件,20.8%的人曾经查阅过色情图片或文字,8.6%的人曾 经获得机密或他人的私人信息,还有5.4%的人曾经发布过 不健康的信息。网络的种种不道德行为,传达出来的信息 观念和价值诱导,极大的冲击着青年学生的道德价值取 向,容易导致其道德责任感的缺失、自我约束力的降低以 及自由意识的泛滥。因此,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就必须要引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 树立和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用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 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青年斗志,大力 营造扬正气、知荣辱、辨是非的校园网络文化环境,培养和 造就当代大学生独特的良好道德修养和行为品质。 (三)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 建设,是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校园文化繁荣发展的基本途径。 以积极的态度、创新的精神,大力发展和传播健康向 上的网络文化,切实把互联网建设好、利用好、管理好,使 之真正成为传播社会主义先进校园文化的新途径和新平 台、广大青年学生精神文化生活的新空间,这既是新形势 下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目标,也是培养与造就社 会主义事业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基本要求。 作为传播先进文化知识的重要阵地,学校自身的校园 文化建设对整个社会的健康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发挥着 广泛而深刻的影响作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从 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高度,充分认识其在推 动社会主义先进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重要意义,着眼于世 界文明发展的前沿,着眼于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新发展, 着眼于时代进步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 价值体系为根本,保证网络文化发展的正确方向,努力营 造良好网络环境,在虚拟世界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 理想家园,通过网络这一平台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以爱 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 tk,的时代精 神,促使社会主义荣辱观真正成为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发展 的旗帜,进而不断推动先进校园文化繁荣与发展,增强先 进校园文化的吸引力和凝聚力,不断提高当代大学生的思 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事 按唪曛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指出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 (三)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 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灵魂,凸显校园网络文化 主旋律。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促使网络成为弘扬主旋 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手段,是新时期以社会主义 理,营造良好网络环境。”胡锦涛总书记更是在中共中央政 治局第三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 理,首先要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唱响网上 思想文化的主旋律,努力直传科学真理、传播先进文化、倡 导科学精神、塑造美好心灵、弘扬社会正气。这就明确要 求,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 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网络文化建设的一项根本任务。实 现这一任务,一方面必须坚持把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 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作为作为校园 网络文化建设的灵魂,通过建设“红色网站”等融思想性、 知识性和趣味性于一体的主题教育网站或网页来积极引 导广大青年学生自觉坚持和弘扬中华民族爱国主义优良 值体系为根本,用马克思主义掌握校园网络的话语权,在 是非、善恶、美丑的界限问题上绝不混淆,在坚持什么、反 传统和民族精神,形成维护国家利益、促进民族进步的强 对什么,倡导什么、抵制什么的问题上旗帜鲜明。 大精神动力和高尚情感,成为民族精神的传播者和实践 (一)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理论成果为指 者;另一方面要通过开展各种特色鲜明、主题突出、生动活 导,占领校园网络文化新阵地。校园内各级网络系统是校 泼的网络文化活动,促进广大青年学生树立科学创新精 园网络文化的主要载体。充分运用网络手段积极拓展思想 神,提高科学创新素质,形成网上网下思想政治教育的强 政治教育的渠道和载体是时代发展的内在要求。面临新情 大合力,弘扬主旋律,打好主动仗。 况和新问题,建设校园网络文化必须要高度重视和充分运 (四)坚持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道德判断标准,营造校 用信息网络技术,建设好网络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牢牢把 园网络文化新风尚。在这一问题上,总的要求是坚持把社 握网络文化建设的主动权,进一步增强用马克思主义占领 会主义荣辱观渗透到广大青年学生日常网络生活之中,引 校园思想文化阵地的政治意识,提高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 导其牢固树立和认真实践社会主义荣辱观,强化道德责任 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的认识,对思想政治教育进网络和利 意识,不断提升道德素质,构筑高校德育网络高地,通过网 用网络为思想政治教育服务作出具体规划和统一部署,真 络大力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营造健康、 正把校园网络建设成为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先进文化 积极、和谐、有序的校园网络文化氛围。具体而言,这就要 的思想阵地,扩大覆盖面,增强影响力,使广大师生在享受 求在具体实践中:一是要进一步丰富校园网络文化内容, 互联网传播信息便利、快捷的同时,增强政治敏锐性和政 真正贯彻“三贴近”原则,努力打造特色鲜明的校园网络文 治鉴别力,提高抵御错误思潮和腐朽生活方式影响的能 化品牌,加强网络道德教育,推广建立网络道德评价体系, 力,从而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更加富于时代气 增强学生的网络道德意识;二是要努力培养青年学生的道 息,更易为广大青年学生所接受,不断推进当代中国马克 德自律精神,提高网络道德素质,强化网络道德自律;三是 思主义大众化的历史进程。 要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严厉谴责网络信息传播中的不健康 (二)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为主题,提升 现象,在校园内形成一种扬善祛恶的网络舆论环境,坚持 校园网络文化新境界。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 正确的舆论导向,引导青年学生主动增强网络道德意识, 文化建设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 共同建设校园网络文明。 义共同理想凝聚师生意志,打牢广大青年学生的思想基 注释: 础。为此,在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是要充分利 ①《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文件选编》,中国人 用现代技术手段,保证载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 民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信息迅速传播、无限量存储和便于搜索、查找,通过文字、 ②《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夺取全面建设小 声音、图片和视频等多种鲜活形式进行展现,促使广大青 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人民出版社2007年版。 年学生在虚拟的环境中加深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 ③《大爱精神与大学文化建设》,人民出版社2008年版。 理解和感悟;二是要注重建设特色网站,规划设置精品栏 注: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马 目,对于事关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焦点问题、热点问 克思主义大众化)“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校园文化 题和难点问题,不同避、不隐讳,以积极开放的态度,通过 建设研究”的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09JD710o28)。 论坛、博客、留言簿、聊天室等各种手段加强对广大学生的 (作者:河南理工大学党委书记,教授,硕士生导师,研 教育和引导,使其能够自觉地进行理性分析,形成正确的 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和校园文化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价值判断,切实增强广大青年学生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 河南焦作454000) 业的认同感,提升校园网络文化的层次和境界。 责任编辑王娟 2 9 l2 学皎觉建与晷根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