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光农业
制作人:胡梅妹单位:度尾职业中学
内容提要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一、西苑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基础二、西苑乡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与措施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一、西苑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状
二、西苑乡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对策与措施
发展生态循环农业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现实基础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有利条件•(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一)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有利条件
•1、我乡具有得天独厚的气候、山林、水等自然资源,蕴含巨大的开发潜力,目前已建立规模庞大的林业、茶果、食用菌、畜牧和水产养殖等五大产业基地。
•2、受高山崇岭的地形影响,我乡气候有明显的高山特点,年平均气温15℃—17℃,雨量充沛,年平均降雨量达2200毫米,最高达2300.7毫米,居莆田市之冠,适宜食用菌规模生产、反季节蔬菜和水蜜桃、柑桔、茶叶等茶果种植。
•3、我乡林地面积大,森林资源丰富,是仙游县主要林区,素有“绿色金库”之称。全乡有林地395959亩,其中天然阔叶林面积194890亩,木材蓄积量552604立方米,森林覆盖率达77.8%,是全国绿化造林“百佳乡镇”之一,2001年被省环保局确定为“福建省省级生态示范乡”。我乡水资源丰富,可供开发水力资源5万千瓦,目前全乡已建水电站18座,装机容量达3.3万千瓦(含县开发建设2.65万千瓦),在建水电站8座,装机容量为1.5万千瓦。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制约因素
•••••
1.思想观念和文化素质的落后2.有一定的市场风险3.有一定的自然风险
4.自身的理论体系和技术体系不够完善5.其它
二、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的对策与措施
(一)了解生态循环农业(二)树立生态循环农业的理念(三)选择适宜的循环农业模式(四)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五)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
(一)了解生态循环农业
1、定义:生态循环农业,简单地说,就是在良好的生态条件下所从事的“三高农业(高产量、高质量、高效益)”。它不单纯地着眼于当年的产量,当年的经济效益,而是追求三个效益(即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使整个农业生产步入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轨道。把人类梦想的“青山、绿水、蓝天、生产出来的都是绿色食品”变为现实。
2、特点
(1)综合性
•以“大农业”为出发点
•原则:整体、协调、循环、再生
•全面规划,调整和优化农业结构,使农、林、牧、副、渔各业和农村的一、二、三产业综合发展。
•(2)多样性
•针对我国地域辽阔,各地自然条件、资源基础、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差异较大的情况,充分吸收我国传统农业精华,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以多种生态循环模式、生态循环利用工程和丰富多彩的技术类型装备农业生产。
•(3)高效性
•通过物质循环、能量多级利用和系列化深加工,实现经济增值,实行废弃物资源化利用,降低农业成本,提高效益。
•(4)持续性
•能够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防治污染,维护生态平衡,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变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常规发展为持续发展。
3、原因•••••
一是降低了生产成本
二是提高了农产品的质量三是提高了经济效益四是保护了自然资源五是改善了环境质量
(二)树立循环农业发展理念
1、树立系统的理念。2、树立生态的理念。3、确立节约资源的理念。
(三)选择适宜的循环农业模式
1、生态整合模式
2、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3、区域型循环经济模式4、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
1、生态整合模式
★建立“资源—产品—再利用—再生产”的循环机制
★具体形式包括诸如“山地耕养结合”、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田林镶嵌“等等。
小流域综合治理与开发
•做到“四子”。
•山顶戴帽子(植树造林)
•山腰系带子(退耕还林还草种果树)•山坡铺毯子(种牧草和绿肥)•山下种谷子(建基本农田)
2、生态链联接与转换模式
★指农业内部粮食生产与不同经济作物生产之间
基于生态链的物质与能量转换关系所建立的农业经营方式
★两种基本类型:一是单一型,如“粮-果”、“粮-蔬”等模式;二是复合型,如“粮-茶-果”、“粮-蔬-果”等
如:小麦、越冬菜、花生间套种
•在水浇地采用大沟麦套种的方式,沟底播小麦,垄背播越冬菜,来年4月收越冬菜后,在垄背上套种花生。这提高了对光资源的利用。减轻或避开了自然灾害的影响。
3、区域型循环经济模式
★在农业产业间的层次上相互交换废弃物,使废弃物得以资源化利用,实现经济增长与生态保护的动态平衡。
例如:
•将农业秸秆经生化处理制成粉状或颗粒饲料来养鸡或喂猪,畜禽粪便发酵处理后制成有机肥。
4、家庭型循环经济模式
★以生物食物链为平台
★构建以沼气为链条的微型循环经济
★适用于广大农村的千家万户★是最易被接受,最好推广的模式
(四)推动循环农业发展模式的创新
1. 对初步探索出的方式进行完善
2. 要注重研究新形势下的生态循环农业模式3. 加强示范和推广成熟的模式4. 要借鉴运行的比较好的模式
(五)加强政府引导和推动
一是加强规划指导。
二是提供法制保障。三是完善政策机制。四是搞好试点。
发展休闲观光农业
•一、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现实基础
•我乡旅游资源内涵丰富,人文底蕴深厚,木兰溪源头绿树成荫,“十八股头”、“石人头”风景区奇石怪岩随处可见,千姿百态;仙游抽水蓄能、九仙溪、九溪等大型水利水电工程座落于后山深涧峡谷,群峰环抱、环境清幽、伟岸雄奇、水光潋滟,像晶莹剔透的蓝宝石镶嵌在群山之中,蔚为壮观;拥有“南少林发源地”之称的千年古刹——九座寺、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无尘塔和传说为“天地会之源”的九寨湾;此外,还有世外桃园——凤山万亩生态农业观光园,茶果迎风、花团锦簇、姹紫嫣红、硕果累累,是一个集工业、宗教文化、自然休闲、观光于一体的旅游胜地。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对策与措施
(一)了解休闲观光农业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好处(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措施
(一)了解休闲观光农业
•定义:休闲观光农业,也称旅游农业或休闲农业,是指以现有或开发的农业和农村资源为对象,按照现代乡村旅游的发展规律和构成要素,对其进行改善、配套、组装和深度开发,在保证生态功能和有利于环境优化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赋予其观赏、品尝、购买、娱乐、体验、科普、教育和居住等不同的旅游功能,创造出可经营的、具有农业或农村特色和功能的旅游资源及产品,形成第一产业和二、三产业相融合、生产和消费相统一的新型农业形态。
(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好处
••••••
一是促进了城市资源向农村的转移;二是带动了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带动了农业结构调整;四是带动了农民增收致富;五是带动了农民素质的提升;六是带动了当地民风的改善。
(三)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模式
•••••一是农业观光游二是乡村休闲游三是自然生态游四是农家度假游五是民族文化游
(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措施
•••••
1、明确发展思路2、加大发展力度3、提高发展质量4、强化示范辐射5、优化发展环境
西苑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必须立足本乡实际情况,彰显地域特色。要注意以下几点:•••••
1、确定发展模式,科学进行规划
2、出台优惠政策,鼓励发展观光生态农业3、打响特色品牌
4、提升观光产品的档次。5、改善旅游环境与接待质量
改善旅游环境与接待质量
•农业观光园将引进先进的无土栽培、水栽培、节水灌溉等高科技农业技术。农业观光园将展出新、奇、特蔬菜和浓郁的西苑民俗文化,使游客在观光中丰富农业知识。同时,游客在游园中采摘天然无公害绿色蔬菜,感受收获的喜悦。园区还可以向游客提供土地、种苗、有机肥等生产资料,让游客亲自动手耕作,享受田园劳动之乐和大自然的美好。
结语
•
大力推进生态循环农业和发展休闲观光农业,是西苑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是西苑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逐步增强的需要。西苑已在这两个发展模式迈出了积极的步伐,并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我深信,西苑的生态循环农业和休闲观光农业将会取得更多更大的进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