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石油化工产业综述部分

石油化工产业综述部分

来源:筏尚旅游网
石油化工产业综述

结论:

1、 石化产业具有明显周期性,石化产品需求的波动性导致石化产品周期性;石化产品需求增长的线性与供给增加的阶梯性导致石化产品的周期性。从2004年起,全球石化产业进入景气繁荣期,随着中东和中国乙烯产能的释放,大宗石化产品行情进入下降通道。对于分销商来讲,情况可能由资源紧缺转向市场疲软。

2、 全球石化产业的格局正在发生重大变化,中东以资源优势将成为全球大宗石化产品的净出口地;亚太(尤其是中国)因为经济的迅猛增长而成为石化产品的主要消费增长点。大宗石化产品走向呈现从中东流向亚太。中国大宗石化产品的自给率仅维持在50%左右,大量原料依然需要进口。

3、 石化产业的特点:石化产品生产的规模化+石化产品的多样性+石化产品用途的广泛性决定了分销渠道存在的必然性。与石化产品生产商的国际化相对应,石化产品分销商具有区域化的特点,为了更好的满足客户服务需求,石化分销本地化的趋向明显。

4、 石化产业的核心要素:资源、资本、技术。石化产业已经由资本约束转为资源约束和技术约束。对于石化产品分销商而言,对接上游资源和把控下游市场尤为关键。对于前程石化来讲,对接中东资源和掌控终端客户应提高到战略高度。

一、 石油化工产业链

石油和化学工业是以石油、天然气、煤以及食盐等为原料,生产石油产品、

石油化学产品及其他精细化学品的加工工业。

石油作为石油和化学工业最主要的原料,按其加工和用途来划分有两大分

支:一是石油炼制,即经过炼制生产各种燃料油、润滑油、石蜡、沥青、焦炭等石油产品;二是石油加工,即把蒸馏得到的馏分油进行热裂解,分离出基本原料,再合成生产各种石化产品。前一分支是石油炼制工业体系,后一分支是石油加工工业体系。因此,通常把以石油、天然气为基础的有机合成工业,即石油和天然气为起始原料的有机化学工业称为石油化学工业,简称石油化工。炼油与化工相

1 / 34

互依存,相互联系,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工业领域,其产品众多,它们的交叉与渗透,不但推动了石油化工技术的发展,也提高了石油的经济效益。作为20世纪60年代后快速发展起来的一个新兴工业部门,石油化工总产值约占整个世界石油和化学工业总产值的2/3,是石油和化学工业中最重要的部分。

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及液化石油气 有机化工原料 (苯乙烯、PTA)

石油、天然气乙烯 丙稀 丁二烯 …. 合成纤维

芳烃 合成橡胶

精细化工

合成树脂

石 脑 油 上游产业 中游产业 下游产业

上游是指石油炼制及进一步裂解生成乙烯等基本化工原料。目前中国市场这

一领域被中石油、中石化等国有集团所垄断。寡头垄断是上游市场结构的基本特征:中石油和中石化两家公司拥有全部陆上石油资源的开采权,拥有90%的石油炼制能力,以及52%的加油站,是两家规模较大的上下游一体化公司。中海油独享海上石油资源专营权,缺乏中下游业务。

乙烯工业是石油化学工业的龙头与核心,我国乙烯的裂解原料主要是石脑油

或煤柴油。乙烯衍生物也主要以聚乙烯、聚氯乙烯为主;我国乙烯的消费领域主要是PE、PVC、环氧乙烷、乙二醇、苯乙烯等。由于国内乙烯生产远远不能满足下游产品市场需求,我国每年需进口大量乙烯下游产品。

中游是指以基本化工原料生产多种有机化工原料(如氯乙烯、苯乙烯、PTA

2 / 34

等200多种)及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这个领域,产品种类繁多,市场处于完全竞争状态,经过发展,国内一些民营企业在某些细分产品领域完全可以和国内三大集团甚至国外大公司竞争。我国是三大合成材料最大的消费国家之一,多年来,国内产量一直不能满足消费需求,对外依存度较高,韩国、日本、中国台湾省等周围边国家和地区成为中国在此领域最大的贸易伙伴。

下游是指精细化工领域,是指以有机化工原料继续深加工得到更多品种的化

工产品。精细化工产品的产量较小,品种较多,技术密集程度和附加价值高,要求企业对市场的反应要快。产品包括农药、染料(含颜料)、医药、助剂、涂料、胶粘剂等。由于精细化学品所具有的特点及其在国民经济、科技进步和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以及明显的经济效益,发达国家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就加快发展精细化工,在20世纪80年代则开始有计划地进行战略转移,迄今可以说已经完成了化学工业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结构的重大调整。目前已不是单靠技术能够飞跃,而是要把技术实力、营销技巧及与用户的伙伴关系完美地结合起来。精细化工产值占化学工业总产值的比重(精细化率)已由20世纪80年代的50%~53%上升到20世纪90年代的55%~63%。目前美国的精细化工率已超过53%,德国为50%,日本为60%,法国为63%。目前全球石油和化学工业的总销售额约为1.8万亿美元,其中精细化工约为3500亿~4000亿美元。

二、 石油工业发展史

1、 石油工业的成长是跨国公司相互竞争的过程

(1)1782年,法国人发明煤油灯,为石油的使用开创了一个新纪元。19世

纪50年代末期第一口油井—德雷克油井(Drake城l1)获得了商业性成功,对石油工业的发展起了决定性的影响,石油才开始取代动植物油。在早期,美国始终是占有统治地位的石油输出国,美国标准油公司(s如da川011Company)几乎垄断了美国的炼油工业和销售市场。1911年美国政府发布了反垄断法,根据美国最高法院的决定,将标准油公司解体为许多独立的大石油公司。由标准油石油公司解体的大石油公司有许多是当今大的石油企业集团,如:埃克森公司(Exxon)、雪弗龙公司(Chevron)、美孚公司(Mobil)、阿莫科公司(Amoco)、大陆石油公司

3 / 34

(Conoco)、大西洋富田公司等。

(2)20世纪30年代末期,石油产业格局发生变化

20世纪30年代末期,随着石油供应量超过需要量,加之经济衰退,产生大

量的过剩,石油市场遭到了空前的灾难。在此期间,中东和东南亚地区的沙特阿拉伯、科成特、伊朗、印度尼西亚以及拉洲的墨西哥、委内瑞拉、秘鲁、乌拉圭等地区发现了大量油田。大多数国家政府都向公司提供勘探开发的特许权。石油产业格局发生变化,跨国石油公司己经不仅仅是美国的石油公司了,埃克森、英国石油公司(BP)、美孚、英/荷壳牌、海湾、德士古、雪弗龙、拉姆以及法国的道达尔等公司得以迅速发展。

(3)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大量发现,石油中心的转移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中东地区石油资源大量发现,美国石油产量占全球

的比例由过去的60%以上,到1953年开始下降到50%以下,由于煤炭在世界能源需求量中所占的比重已迅速下降,石油成为主导能源。从1948年起,美国开始从中东进口原油,美国由以前的石油出口国变成石油净进口国,石油的主要出口中心已从墨西哥湾向波斯湾转移。20世纪50年代,但随着伊朗原油的大量供应,苏伊士运河的重新开放,再加上阿尔及利亚、尼日利亚新油源的出现,石油过剩日益加剧,这孕育了石油产业的重大变化。

(4)石油输出国组织(Organization of Petroleum Exporting Countries,简称

OPEC)建立

1960年9月,石油输出国组织(OPEC)建立,标志着新的石油市场格局诞生:

OPEC、非OPEC、以及欧美“石油七姐妹”为代表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等“三足鼎立”石油垄断竞争的市场格局。1960年,OPEC每天出口730万桶,占世界石油总出口量的85%。与OPEC力量的增长相对的是跨国石油公司作用的逐渐衰落。进入70年代,石油在能源需求结构中比例达到50%,西欧和日本等依靠OPEC低廉的石油迅速发展了其经济。70年代OPEC与跨国石油公司围绕石油标价权、增加税收、和石油资源的控制权之间进行激烈的竞争。1974年OPEC将油价水平从每桶2美元提高到13美元,矿区使用费从产量的1/8提高到l/6,所得税提高到65%,OPEC获得了石油生产控制权。

(5)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暂时处于停滞状态

4 / 34

1973一1974年是第一次石油危机,使市场经济国家的需求暂时处于停滞状

态,1979一1980年第二次石油危机,石油供应量急剧减少,将油价提高到每桶35-40美元,儿乎是1969-1970年初市场价格处于战后低水平时的20倍。两次石油危机后,由于油价猛涨,一方面引起了石油需求量的下降,另一方面促使了非OPEC原油供应的增加。1985年OPEC决定为了在世界原油市场争取合理的市场份额而发动油价战,引起1986年油价暴跌到每桶10美元以下,给世界石油产业造成重大影响,这一时期被称为OPEC的挫折时期.

(6)1986年以后的几年,石油市场一直供过于求,油价持续疲软。1986年

以后的几年里,石油市场一直供过于求,油价持续疲软,1988年再度跌至每桶15美元以下,1989年略有回升,但仍在18美元上下波动.这样的油价水平剔除通货膨胀和美元汇率等变动因素,实际上已回落到仅仅略高于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时的的水平,国际石油市场又进入低油价时期。这一时期一些大石油公司通过调整战略,在优化石油勘探开发的同时,将一部分精力集中到下游活动的调整,进一步渗透到石油化工和天然气加工,搞下游深度加工和多样化经营,实行上中下游一体化综合经营,颇有成效。OPEC成员国己经清醒地认识到,仅仅依靠其丰富的石油资源优势,无法适应国家的财政需要,也不利于石油工业的发展,于是一些国家通过购买下游资产的全部所有权独立经营,建成一体化经营体系,或者通过与下游合作经营形成一体化经营体系。实践证明,搞垂直一体化经营,搞多样化经营已成为世界石油工业的发展趋势。这促成了石油化工产业的大发展。

(7)进入21世纪,石油产业又进入新一轮高涨期

进入21世纪以来,新兴市场国家带动了世界经济的强劲增长,石油产业进

入了长周期的景气繁荣阶段。随着全球流动性过剩的加剧,大宗商品市场,尤其是石油市场进入了非理性高涨状态,进入2008年,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原油价格突破140美元/桶,世界经济面临衰退的风险。石油产业的格局有一次发生了重大变化。出现了“三超”(埃克森美孚、英荷壳牌、BP阿莫科)+“三大”(道达尔、雪佛龙、康菲)的格局。

2、石油产业周期波动

从1970年目前,近四十年石油价格波动来看,石油价格除受到石油供需的

5 / 34

影响外,受到了众多因素的影响,政治、经济、文化等因素无不通过价格反应出来。

从1970年至今,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0年至1985年,这

15年是较完整的波动周期;第二个阶段是1985年至2001年,这一阶段的石油价格波动的频率加快,呈现出许多小的短周期;第三个阶段是2001年至今,石油价格呈现单边迅速上升状态。具体阐述如下:

(1)第一阶段是15年的长周期。1973年以前,石油价格较低,在每桶石油

5美元价格线以下平稳移动,略显上升迹象,直到1973年一1974年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石油价格迅速直线上升,逼向43美元,1975-1979年振荡调整后,在1979年逼近100美元,在1979年前石油价格走势正象两个台阶,是石油危机将石油价格推上两个台阶。在达到高点之后,石油价格步入将近6年的熊市,在30美元附近下一个台阶,在26美元附近落一个台阶,然后高台跳水,在1986年进入谷底,完成了第一个15年的长周期。

(2)第二个阶段是价格频繁波动5个半小周期。经历了两个小波后,在第

三波(海湾战争时期)价格达到了后巧年来的最高点,海湾战争后,在1992年跌入波谷,完成第三小波;然后开始新的一波,到1994年完成第四波;然后开始了波澜起伏的牛市,经历四波后终于在1997年攀上波顶,然后受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影响,供给大于需求,价格下跌,进入熊市,直到1999年初,价格进入谷底。1999年随着经济的复苏对石油需求的增加,价格进入牛市,直线上升,达到达2000年最高点—海湾战争以来的新高,并在高位震荡。

(3)第三个阶段是石油价格上升期。受到世界经济长周期繁荣的影响,石

油价格进入上升通道。由于新兴经济体强劲增长、全球流动性过剩、美元疲软、金融投机、伊朗政治问题等地缘因素的影响,油价已经突破了140美元/桶。世界经济受到较大的拖累,目前油价依然有继续上涨的动力和空间。

6 / 34

三、

石油化工发展史

1、世界石油化工发展简史

(1) 以煤化工为基础的发展时期。最早,人们是以农副产品的“发酵”和“干馏”的方法获得品种有限的有机原料,如粮食发酵制取酒精,木材干馏制取甲醇、丙酮、醋酸、苯酚等,这是世界石油和化工产业的最早雏形。

19世纪后半期,钢铁工业的发展带动了炼焦工业的发展,用煤炼焦时,副产品是3%的煤焦油。煤焦油富含苯、甲苯、萘等有用的芳烃,将这些芳烃提取出来,可以用来生产染料。随后,人们用焦炭和石灰石生产电石,电石与水反应制得乙炔,利用乙炔的特有活性可制得氯乙烯、醋酸乙烯、氯丁二烯、三氯乙烯、乙醛等有机原料,再由此衍生最终产品,这是煤化工发展最迅速的历史阶段。

(2) 在炼油工业进步基础上的发展时期。1908年,C.Ellis创建了世界上第一个石油化工实验室,经过约10年的刻苦钻研,于1917年用炼厂中的丙稀制成了最早石油化工产品-异丙醇。1920年,美国新泽西标准石油公司(美孚石油)采用他的研究成果进行工业化,从此开创了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历史。以石油为原料的石油和化工以其低成本、高产出、高效益的优势,从它的诞生开始,就结束了仅以煤和农产品为化学工业原料的历史。

1919年,美国联碳化合物公司开发出以乙烷、丙烷为原料高温裂解制乙

7 / 34

烯的技术,随后林德公司建成了工业化生产乙烯的石油化工厂。大分子烃转化成小分子烃的裂化技术出现,使炼油工业从一次加工发展到二次加工,这可以看成是石油和化学工业的兴起。1941年开始了从石油轻质馏分催化重整制取芳烃的新工艺,同年,从烃类裂解气体中分离出合成橡胶的重要单体丁二烯。由于烯烃。二烯烃、芳烃生产技术的成功,推动了以其为原料的产品生产技术的发展。

1951年,美国建成了第一批天然气催化裂解装置,开始使用石油裂解的

方法制造乙炔,取代了电石制取乙炔的方法,促进了乙炔化学体系的发展。自此以后,以天然气和石油为原料的化工厂品生产路线获得迅速发展,特别是三大合成材料的基础原料几乎全是石油化工的产物。石油化工技术体系几乎全部取代了煤化工技术体系,改变了整个化学工业的格局。

然而这一时期,石油化学工业只在美国得到了发展。20世纪50年代,

德国、日本、美国、意大利、前苏联等国相继建立起石油和化学工业企业,使这一工业领域迅速扩大,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初期是石油和化学工业飞速发展的时期,产品产量成倍增长,不断开辟新原料和增加新品种。 (3) 技术推动石油和化学工业的繁盛

50年代起,世界经济由战后恢复转入发展时期。合成橡胶、塑料、合成

纤维等材料的迅速发展,使石油化工在欧洲、日本及世界其他地区受到广泛的重视。在发展高分子化工方面,欧洲在50年代开发成功一些关键性的新技术,如1953年联邦德国化学家K.齐格勒研究成功了低压法生产聚乙烯的新型催化剂体系,并迅速投入了工业生产;1955年卜内门化学工业公司建成了大型聚酯纤维生产厂;1954年意大利化学家G.纳塔进一步发展了齐格勒催化剂,合成了立体等规聚丙烯,并于1957年投入工业生产。其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1957年美国俄亥俄标准油公司成功开发了丙烯氨化氧化生产丙烯腈的催化剂,并于1960年投入生产;1957年乙烯直接氧化制乙醛的方法取得成功,并于1960年建成大型生产厂。进入60年代,先后投入生产的还有乙烯氧化制醋酸乙烯酯,乙烯氧氯化制氯乙烯等重要化工产品。石油化工新工艺技术的不断开发成功,使传统上以电石乙炔为起始原料的大宗产品,先后转到石油化工的原料路线上。在此期间,日本、苏联也都开始建设石油

8 / 34

化学工业。日本发展较快,仅十多年时间,其石油化工生产技术已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苏联在合成橡胶、合成氨、石油蛋白等生产上,有突出成就。

石油化工新技术特别是合成材料方面的成就,使生产上对原料的需求量猛增,推动了烃类裂解和裂解气分离技术的迅速发展。在此期间,围绕各种类型的裂解方法开展了广泛的探索工作,开发了多种管式裂解炉和多种裂解气分离流程,使产品乙烯收率大大提高、能耗下降。西欧各国与日本,由于石油和天然气资源贫乏,裂解原料采用了价格低廉并易于运输的中东石脑油,以此为基础,建立了大型乙烯生产装置,大踏步地走上发展石油化工的道路。至此,石油化工的生产规模大幅度扩大。作为石油化工代表产品的乙烯,1980年全世界产量达到35.8Mt,创历史最高水平。1960年以后,有机合成原料自煤转向石油和天然气的速度加快。 四、

石油化工产业格局

1、石油化工产业基本状况

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迅速,已经成为世界最重要的传统产业之一。在20

世纪的100年间,世界石油的产量从2043万吨猛增到32.27亿吨,增长了157倍,世界剩余石油探明储量达1385.88亿吨,天然气探明储量达145.6万亿立方米;炼油能力从2000万吨/年提高到40.77亿吨/年,增长了200多倍;作为石油化学工业发展标志的乙烯生产能力,从1950年起步初期的46万吨/年增长到2000年初的9270.4万吨/年,增长了200倍;同期合成树脂产量从150万吨提高到1.7亿吨,增长了112倍;世界合成纤维产量从7万吨提高到2900万吨,增长了413万吨。目前,石油和天然气在世界能源消费结构中分别居于第一和第三位,石化工业在化学工业中处于主导地位,三大合成材料在材料领域居于重要地位,世界塑钢比已经由1950年的4:96发展到目前的51:49。

石油化工产业链不断向广度和深度延伸,石油石化产品的应用领域不断

扩大。石油产品由1910年的煤油、汽油发展到目前的由汽油、煤油、柴油、燃料油、润滑油脂、石蜡油、石油沥青、石油焦、石油溶剂和化工用原料等大类商品组成的石油产品大家族,具体品种达几千种。以石油和天然气为原

9 / 34

料的石油化学工业在炼油工业发展的基础上,也翻开了现代化工新的一页,石化产品从三烯三苯、有机化工原料、合成氨、尿素、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纤维、合成橡胶)进而扩展至精细石化品和专用化学品、功能化学品领域。石油产业链实现了从石油勘探开发经石油加工工业向石油化学工业的大延伸。

石油化工产业从少数国家走向全球,发展中国家的石油化工工业在不断

的发展壮大。世界石油生产由最早集中在美国发展到20世纪末的93个国家和地区;发展中国家的炼油能力已占到世界总能力的41.3%;乙烯生产发展到54个国家和地区。 2、石油化工产业的区域格局

美国是石油化工产业最强大的国家,从世纪初垄断石油生产到50年代创

造性的开发石油化工产业,都表明了美国在世界石油化工产业的主导地位。从石化产业的标志性产品乙烯来看,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乙烯的产量是247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66.8%,;2005年,美国乙烯产量是2397.5万吨,占世界总产量的23%,仍居世界第一位,是第二名日本的3倍。

20世纪60年代,日本和德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得到了迅猛发展,日本乙

烯产量从1960年的7.8万吨增长到1970年的309.7万吨,十年增长了近40倍;德国的乙烯产量从1960年的22.8万吨增长到1970年的202万吨,增长了近9倍。而1960年美国、日本和德国的乙烯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75%;1970年三国的乙烯产量占到世界总产量的68.5%。所以说石油化工产业的重心在20世纪60-70年代从美国开始向德国和日本等国家扩散。

从日本和德国的产业轨迹可以看出,石油化工产业更多的是受到经济增

长的带动。日本和德国都没有世界级的石油公司(控制石油资源和炼油产业),但是在石油化工领域却具有强大的竞争力,原因之一是世界上石油资源开发时间与区域主要在20世纪初的墨西哥湾和二次世界大战后的中东,由于日本和德国二次世界大战战败,失去了瓜分世界资源的机会,而本土又缺乏油气资源,所以没有世界级的石油公司。但是,作为二战后,经济崛起最快的两个国家,带动了石油化工等基础产业的发展,所以在20世纪80-90年代,美、德、日三国的乙烯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近50%,知道最近,

10 / 34

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经济体的发展改变这一格局。

中国的石油化工产业在20世纪80年代才刚刚起步,但是迅猛的中国经

济带动了中国石化产业的增长,到2006年中国乙烯的产量已经达到984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中国乙烯当量消费量2006年约为1957万吨,中国基础化工原料的对外依存度很高, 每年乙烯衍生物净进口量折合乙烯当量消费量的50%-60%。

世界主要国家不同时期石化产品产量

万吨

国家 产品 乙烯 塑料 美国 合成纤维 - 合成橡胶 - 乙烯 塑料 德国 合成纤维 - 合成橡胶 - 乙烯 塑料 日本 合成纤维 - 合成橡胶 - 乙烯 塑料 中国 合成纤维 - 合成橡胶 - 世界总计 乙烯 塑料 75.7 150 - - 369.6 677 - - 1945.9 3000 40.2 12.3 4237.2 5793 143.2 31.7 5325.9 9892 639.9 88.9 8988.3 17800 1616.2 163.2 10445.9 - - - 11.8 8.1 - 5 97 30.2 - 18 135.7 39 48.9 89.8 142.5 52.3 157.2 228.9 130.8 159.2 470 1097 95.5 162.7 755.5 2142 - 3 5.2 8.1 7.8 55.6 49.2 30.2 309.7 515.4 72 39 417.5 751.8 77.7 52.3 580.9 1269.4 - 84.9 761.4 1474 - 85.5 762 - - 11 30.7 146 22.8 98 150.9 223 202 417 324.2 221.5 306.5 674 288.6 211.4 307.2 937 314.9 239.5 491.1 1550 262.7 236.6 513.8 - 1950 - 104 1960 247 285 1970 820.4 871 1980 1300.3 1608 1990 1701.3 2811 2000 2511.3 4539 2005 2397.5 4382

3、石油化工产业的竞争格局

11 / 34

(1) 世纪之交的大兼并、大联合和大重组奠定了新世纪的竞争格局

石油化工产业在世纪之交掀起了并购重组浪潮,重塑了竞争格局。全球

形成了“三超”:埃克森美孚、BP和英荷壳牌(2005年营收超过2400亿美元)和“三大”:道达尔、雪佛龙和康菲(2005年营收超过1500亿美元)一体化石油公司引领世界石油业界的新格局。全球石化业界通过90年代中期以来的资产重组和结构调整,形成了以巴斯夫、陶式化学、拜尔和杜邦“四大”综合化工公司引领、各具特色的专业化工公司相随的新格局。

与20世纪20-60年代“石油七姐妹”为主的西方垄断资本对世界石油

工业的寡头垄断相比,当今以“三超”和“三大”一体化石油公司为主导的新格局呈现出多元化和集中化的趋势,具体特点如下:

第一、世界主要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分布和发展很不均衡。从地区分布和资

产管理的角度看,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基本上位于欧美经济发达国家,且多位金融资本、大财团控股的石油石化公司;较大和中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则分布在发展中国家和一部分发达国家,且多位国有和国有控股石油石化公司。前者在规模实力上占优,后者在企业数量上占优,2006年公布的世界500强中,石油石化类占优44家(炼油34家,化工10家),其中美国11家、欧洲11家、亚洲15家(日本6家)。

2006年《财富》世界500强排行榜化工企业

亿美元

行业排名 公司名称 2006 2005 1 2 3 4 5 6 7 1 2 3 4 5 6 - 巴斯夫 陶式化学 拜尔 杜邦 三菱化学 沙特基础工业 利安德化学 德国 美国 德国 美国 日本 沙特 美国 国家 2006 94 114 163 205 299 307 349 2005 91 104 124 188 288 331 - 收入 531.13 463.07 348.04 284.91 212.77 208.65 186.06 37.36 45.15 19.84 20.53 7.56 51.09 5.31 420.75 459.34 433.16 332.50 180.24 365.17 149.80 500强排名 营业 利润 总资产 12 / 34

8 9 10 8 7 - 韩华 阿克苏诺贝尔 住友化学 韩国 荷兰 日本 381 418 499 393 380 - 170.68 161.53 137.48 1.08 11.94 8.01 459.13 146.56 184.62

第二、美欧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在国际竞争中占有主导地位。据统计,“三

超”、“三大”石油公司和四大综合化工公司共计占有世界石油产量的33%,世界石油贸易量的2/3,世界是有石化对外投资的70%和世界石油石化技术开发与转让的80%以上。大跨国石油石化公司,以前瞻性的战略、长期积累的独有先进技术、特色化的产品、雄厚的资金、灵活的资本运作、一流的管理人才、丰富的营销经验、较高的商誉和遍布全球的经营网点等反面的优势在世界石油石化市场处于主导地位。

第三、发展中国家的石油石化公司,特别是占有相当资源、市场优势的国家

石油公司正在崛起。从资源量来看,20世纪70年代末,世界大部分的石油生产集中在欧美大型跨国石油石化公司手中,国家石油公司仅占6%,而到20世纪末,随着主要石油出口国石油工业国有化,国家石油公司的石油产量占到全球的52%。从市场扩展和活跃程度看,国家石油公司兼并重组的市场份额已经提升到17%,凭借其资源、市场、人力和区位等优势和国家的支持,国有石油石化公司的国际化道路正在加速。

第四、石油石化公司的不断重组提高了产业集中度。世界前25大炼油公司

的能力占全球能力的比例,从1997年的49.3%提升至61.8%;世界前十大乙烯生产商的生产能力占世界总能力的比例从1998年的32.19%升至2005年的54.6%。

(2) 各类石油石化公司经营发展战略各具特色

20世纪中后期以来,世界石油石化公司多数进行了以优势业务和核心业

务为主的结构调整,并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经营发展战略。从业务结构看,世界石油石化公司大致分为五类,即独立勘探开发公司、一体化石油公司、独立炼油公司、综合化工公司和专业化化工公司。

13 / 34

独立勘探开发公司:是以油气勘探开发为主的石油公司,业务覆盖多个

地区,拥有专业技术能力。如阿帕奇、科麦奇、阿纳达科、Cairn、丹文等公司。这类公司在特定资产、技术领域或地区因“专注”而获得竞争优势。

一体化石油公司:是指一体化业务链完备,从事上游油气勘探开发、下

游炼油和营销、化工以及天然气业务的石油公司。这类石油公司按照规模还可以分为超大型一体化公司和大中型一体化公司。超大型一体化公司是指“三超”和“三大”等规模最大、业务遍及全球的一体化公司。这些公司多数还包括电力、可再生能源等业务,拥有巨大的跨国油气资源储量、较高的油气产量、强大的炼油能力、全球性的油品市场和优势的核心技术,以及与炼油相配套的各具特色的石化产品生产能力成为全球或区域性的领先公司。大中型一体化公司(包括国有和国有控股公司)是大型与中等规模的石油公司,如埃尼、莱普索YPF、挪威国家石油、巴西石油、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印度信任工业等。这些公司由于发展背景、环境迥异,各具不同特点。有的公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在能源领域求得发展,如挪威国家石油、巴西石油等;有的公司充分利用市场优势,在高起点上构建一体化产业链,如印度信任工业公司。异发展中国家和产油国为主的国家石油石化公司,它们以本国山中下油一体化的石油石化业为主,积极向国际化经营发展,如中国、委内瑞拉、沙特阿拉伯、马来西亚等国的石油石化公司。

独立炼油公司是指仅有炼油和营销业务(有的包括炼厂副产石化产品)

目前这类公司基本只存在于美国市场,如瓦莱罗能源和太阳石油公司。它们通过构建独特的炼油装置结构,建立差异化优势,强化炼厂和营销网络的合理布局获得竞争优势。

综合化工公司:是指在淡出大宗石化产品业务后,保留包括基础石化品

和高附加值石化品等业务在内的大型化工公司,如巴斯夫、陶式化学等。大型综合化工公司持续重组,进一步向石油化工的下游高新技术和高附加值领域延伸拓展,常规石化产品做大做强,下游产品做专做精做特。

专业化化工公司:是指在为提高竞争力放弃非核心业务的同时加强优势

专业业务领域,向大型专用和高附加值专业化学品公司方向发展,以某一业务为特长的中型公司。如巴塞尔、朗盛公司以大宗石化产品专营业务为主;

14 / 34

日本帝人和东丽公司以合成纤维、纺织品和合成材料为主。这类公司追求“做强、做精、做特、做赢”,具有成本或技术优势和某些专用化学品的垄断优势。

跨国石油石化公司的基本类型

经营区公司类别 域 全球性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 先发型 全球性大型综合化工公司 地区性大型石油主要在公司 后发型 地区性大型化工洲、亚洲 公司 化学、东丽、韩华、台塑 北美、欧较低 较小 三菱化学、三井化学、住友家石油、巴西石油 经营 全球化高 大 巴斯夫、陶式化学、拜尔、杜邦等 埃尼、莱普索YPF、挪威国程度 力 埃克森美孚、BP、壳牌、雪佛龙、道达尔、康菲 跨国经营规模实主要公司

全球性一体化石油公司和全球性综合化工公司大多是先发型跨国公司,发展历史在百年左右,他们都是本行业中最先进入国际市场从事跨国经营的公司,在长期国际竞争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占据了市场领先地位。经过20世纪90年代的新一轮的产业调整,这些跨国公司的实力更加强大,产业集中度和专业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对技术和市场的垄断进一步增强,竞争优势愈加明显。全球性一体化石油公司业务均分布在100个国家和地区以上,油气储量、产量、炼油能力50%以上在海外,营业收入的50%以上来自海外,资本支出的60%左右投向海外,海外员工比例也接近60%。巴斯夫、陶式化学、拜尔和杜邦等全球性综合化工公司均在30多个国家和地区设立100多家生产厂,产品销往15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地区性一体化石油公司和地区性化工公司大多是后发型跨国公司,它们

从国内公司转变为国际性公司的时间相对较晚,其核心技术除一部分属原创

15 / 34

创新技术外,不少是从国外大公司引进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而形成,对市场和技术的控制力、垄断力较弱,因而竞争优势相对于先发跨国公司要弱。

另外,由于业务结构、经营规模与具体条件不同,世界石油石化公司的

发展思路也不尽相同。对于石油公司来说,主要受资源驱动;对于化工公司来说,主要受市场和技术驱动。对于全球性石油石化公司,主要考虑全球性战略,本地化操作;对于地区性石油石化公司,则主要考虑本国和地区市场。比如三菱化学、三井化学、住友化学、东丽等日本石化公司以本国市场为主,兼顾国际化,而韩华、台塑等韩国和台湾的化工企业基本上按照出口外向型配置,主要针对亚洲(东亚和东南亚)市场,在没有油气资源的情况下,以提高综合生产效率和扩大产出范围提高自身的竞争力。

公司名称 埃克森美孚 BP 壳牌 巴斯夫 陶式化学 成立时间 1882 1909 1833 1865 1897 主要发展阶段 诞生期(1882-1911年) 成长期(1911-20世纪40年代) 拓展期(20世纪50年代-1998年) 再造发展期(1998年至今) 诞生期(1909-1954年) 成长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前期) 调整发展期(1984-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 跨越发展期(20世纪末至今) 诞生期(1833-1907) 开拓期(20世纪初期-20世纪中期) 稳定发展期(20世纪中期-20世纪90年代初) 调整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初至今) 非石油化工发展期(1865-1952) 石油化工起步期(1953-20世纪60年代中期) 国际化经营拓展期(20世纪60年代中-90年代末) 战略调整发展期(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 诞生期(1897-1942) 开拓期(1942-20世纪70年代末) 16 / 34

拜尔 杜邦 1863 1802 稳定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初-20世纪90年代中) 调整发展期(20世纪90年中初至今) 诞生期(1863-1881) 起步阶段(1881-1914) 重建和“经济奇迹”(1951-1974) 重组发展(1988至今) 创建火药帝国(1802-19世纪末) 开拓期(20世纪初-二战结束) 稳定发展期(二战结束-20世纪80年代初) 优化调整发展期(20世纪80年代至今) 五、

世界石油化工市场分析

石化产品有着明显的周期性,周期约为7-9年。以乙烯及其衍生物链条为

例,在2004年全球乙烯装备的开工率达到此次周期的高点,约为93%;同时,乙烯产品的毛利率在2004年达到高点;而富余的产能又降为最小,所有指标都显示,2004年是全球石化产业的景气高点。而随着乙烯投资的加大,乙烯项目逐渐投产,尤其是中东和中国的产能集中释放,将使得乙烯产能开工率降低到90%以下,乙烯及其衍生物链条将在2009年进入下降通道,最乐观的估计,景气恢复要到2012年以后。

17 / 34

但是并不是所有石化产品与乙烯一样进入下降通道,除乙烯外的其他石化产品只面临有限的下跌风险。乙烯不是所有石化产品的风向标,很多种其他石化产品都具有更大的弹性。历史上,乙烯曾经是石化产业的标志物,但是这次由于中东和中国产能释放引起的供给加大只影响了乙烯及其聚合物的链条,而不会引起所有石化产品的整体走弱。所谓的乙烯及其衍生物包括:乙烯、丙烯、聚乙烯、PET、PTA、PVC等将受到影响;而MDI、TDI聚合物、尼龙、SBR等仍将处于景气区间;苯乙烯、丙烯酸等已经在较弱的行情。

中东地区沙特、科威特和伊朗之间发现储量巨大的天然气田,这是中东石化

产业的原材料发动机。在2008-2012年,伊朗将利用此气田的供给,建设5座乙烯生产装置,产能为450万吨/年,约占2008-2012年全球新增产能的14%;而沙特将在波斯湾和红海建设9座乙烯生产装置,产能为1000万吨/年,约占2008-2012年全球新增产能的27%。而中东的乙烯生产原料主要以天然气为主,所以拥有全球最低廉的乙烯原料,这是中东石化产业的最终要的竞争优势。但是中东地区不同国家都将石化产业作为国民经济重点行业,而石化产品的内需不足,完全以出口导向型设计,各个国家之间将存在激烈竞争。对于中东地区的国家,石化产品市场是他们最为关心的,所以谁能够拥有市场谁就能对接中东产能。

18 / 34

中东除原材料成本优势明显外,其他成本(建筑、工程、运输、保险等)都

很高昂,所以在中东比较适合投建大宗原材料,而进入乙烯五个进程后,成本优势荡然无存,反而有可能招致更高的成本。

以上数据是以从中东运输到西欧的产品与西欧生产的产品相比较的成本优势,第一步是乙烯,中东拥有90%的成本优势,而到了第二进程,中东的成本又是只有35%,而第五进程就不再有成本优势了。

-以上数据和结论摘自《德意志银行石化产业报告》

六、

石油化工产业发展趋势

1、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促使世界石油石化工业逐步东移

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达国家在新经济的促进下,工业结构发生了较大变

化,制造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生产上,一般制造业开始较大规模的向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国家转移。另一方面,以中国、印度和中东为代表的发展中国家石油石化工业迅速崛起,改变了以往美、欧、日主导的局面,使大宗石油石化产品的生产消费重心逐渐东移,呈现出亚太、北美领先,西欧紧随的新格局。

19 / 34

(1) 世界炼化业总体呈现亚太、北美领先,西欧紧随的格局

从大宗石油石化产品生产和消费的总量上看,新世纪有了新格局。目前,亚

太地区一次能源消费量、炼油能力、五大合成树脂产量、合成纤维产能与产量、合成橡胶产能产量与消费量均已居于世界各地区之首,而石油消费量、乙烯生产能力仅次于北美地区。亚太地区已经成为发达国家转移大宗石化产品和传统化工产品生产的重点地区,以及石油石化产品销售市场的主要开拓区。

从以乙烯为龙头的世界石化业的情况看,2005年北美、亚太、西欧三地区乙

烯生产能力占世界总能力的比例分别为:30.3%,26.9%,20.8%,世界乙烯产量和需求呈现出北美和亚太双极格局,另外,中东乙烯产能和产量增长迅速。

2002-2006年乙烯生产能力最大的10个国家排名

万吨/年

2002年 排名 国家 1 2 3 4 5 6 7 8 9 10 合计 美国 日本 沙特 加拿大 德国 中国 韩国 荷兰 法国 俄罗斯 生产能力 2929.6 705.8 565 535.2 522.8 498.8 493 390 335.3 330 7305.5 国家 美国 中国 日本 沙特 德国 加拿大 韩国 荷兰 俄罗斯 巴西 生产能力 2877.3 984 726.5 685.5 555.7 553.1 544 395 367 343.5 8031.6 2006年

2006年全球乙烯的总产量为10974.8万吨,前十大国家的总产能8031.6万吨,

占全球产量的73.2%。在乙烯原料中,石脑油和混合原料约占57%,乙烷约占26%,丙烷和瓦斯油各占9.4%。预计未来几年以天然气为原料的乙烷裂解生产乙烯能力将有较快增长,2006-2011年均增长率为9.4%,瓦斯油裂解生产乙烯

20 / 34

能力增长率为8.2%,以丙烷为原料的生产能力增长为4.9%,以石脑油为原料的能力增长2.4%。到2011年,预计天然气凝析液(NGL)将占到乙烯总生产原料的50%。

2006年世界最大的10家乙烯生产能力公司

万吨/年

生产厂家 陶式化学 埃克森美孚化学 萨比克工业公司 壳牌化学公司 英力士化学公司 中国石化 莱昂德尔化学公司 雪佛龙菲利普斯 道达尔石化公司 巴斯夫公司 工厂数目 14 15 7 10 8 11 6 4 9 7 91 整个联合装置能力 1315.5 1146 898.5 894.5 654.6 549.5 488 395.6 552.3 495.5 7390 公司权益拥有的生产能力 1036.9 832.7 718.2 682.1 509.1 474.5 488 370.1 332.7 310.9

(2) 世界炼化业正向资源富集地和潜力市场所在地转移

随着中国和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和炼化工业的成长,世界炼

化的重心将在未来10多年中进一步东移。预计亚太乙烯生产能力将在2015年前超过北美居世界第一位,2015年前后亚太石油消费也将超越北美。2010年亚太在世界化工市场需求量中所占的比例将有目前的24%增至38%,从而远超北美和欧洲。

未来炼化生产新增能力将主要集中在油气丰富的中东和经济发展较快的亚

太地区。从石化业来看,据预计,2005-2014年,全球乙烯需求年均增长3.7%,即需每年新增生产能力490万吨,相当于每年建造5座100万吨乙烯装置。到2014年共需增加乙烯能力4920万吨,其中42%将分布在亚太,主要是中国及其周边的消费需求激增地区,38%将分布在中东等廉价原料所在地。未来全球乙烯

21 / 34

供应将呈现亚洲和北美、西欧和中东四分天下的格局。2004-2014年,全球已公布的PE生产能力每年2010万吨,预计还有可能新建660万吨/年,合计2670万吨/年,其中42%来自中东,30%来自中国。同时,PP产能将增加2260万吨/年,其中50%来自中国和中东地区。另外,目前全球领先的21个大型石化基地中,亚太地区占了9个(日本千叶、水岛、鹿岛,韩国丽川、尉山,中国台湾省麦寮、林园,泰国马塔保,新加坡裕廊岛),计划新建的一体化基地也多位于亚太和中东地区。

中国已跻身世界炼化生产和消费大国之列,成为重心东移过程中的重中之

重。目前,中国一次能源消费量、石油消费量、炼油能力、乙烯产能均居世界第二位,合成树脂产能及消费量居世界第二位,合成纤维的生产能力和消费量居世界第一位,合成橡胶的生产能力居第三位,消费量居第一位。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加入WTO后的市场开放,强烈的吸引着投资者的目光。

世界炼化重心东移的趋势将是世界石油化工产业的格局发生变化,围绕资源

和市场的竞争加剧。由于亚太地区不少国家竞相发展炼化工业,并且发展规模和消费已处于全球前列,而亚太地区又是全球油气资源生产和消费最失衡的地区,多数国家资源依赖进口,因此亚太地区石油石化市场的竞争日趋激烈,这种竞争压力既来自于欧美、中东地区,又来自于本地区内部的竞争。亚太地区发展中国家炼化产业的发展,总体上正由资金制约转变为资源制约和技术制约。 (3) 中东将对乙烯衍生物的贸易产生重大影响

中东地区石化产业将保持高速发展的态势,中东将在世界衍生物出口贸易中

占据主导地位。虽然目前北美仍然是世界乙烯衍生物的主要净出口地区之一,但是随着中东新一轮大型石化项目的投产,未来2-4年北美对世界乙烯衍生物市场的影响力将减弱,北美乙烯生产商将更加关注其本地市场的需求增长,东北亚仍为最主要的乙烯衍生物进口地区。中东地区本身对石化产品的需求较少,其石化产品如乙二醇、聚乙烯和苯乙烯等主要供应出口,2006年出口占产量的比重则分别为87.7%、77.6%、70.9%,出口量占世界贸易的比重分别为36.7%、17.5%、9.7%,对国际市场具有较大影响,尤其是乙二醇。预计到2011年世界只有中东地区是乙二醇的净出口地区,而北美、西欧、亚洲和拉美都是乙二醇的净进口地区。随着伊朗、沙特等石化项目投入生产,中东将在世界石化衍生物市场扮演更

22 / 34

重要的角色。

(4) 市场竞争的参与者更加重视核心业务,构建核心竞争能力

一体化石油公司多选择将资源集中投入到油气主业上,并对各板块业务进行

调整和优化。一方面在上下游一体化产业链构建中向复合一体化方向发展,在有效实现石油勘探开发与炼油和营销业务的上下游一体化,炼油与化工业务的炼化生产运营一体化的基础上,加强天然气的开发、运输、加工到市场开拓和应用的一体化开发。

综合化工公司通过实行专业化、特色化重组,集中发展核心业务。着重在低

成本、大型化、一体化、差异化和功能化方面下功夫。对技术含量高、进入壁垒高、增长潜力大、受行业景气周期波动影响小的高附加值业务重点发展,加大投入。巴斯夫、陶式和三菱化学对高附加值业务的投入比重超过50%,研发投入的比重超高70%。

通过收购兼并、业务剥离交换、专业化重组,在石油化工各个专业领域打造

出一批行业领头羊。例如巴斯夫收购霍尼韦尔工程塑料业务,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程塑料生产商之一;拜尔通过收购Aventis农作物科学公司成为世界上第二大农药公司;瓦莱罗能源公司收购Premeor公司四座炼油厂,成为北美最大的独立炼油商;韩国的SK和LG联合聚烯烃业务成为韩国最大的聚烯烃生产商。 2、大型一体化石油公司发展趋势

(1) 围绕增强核心竞争能力实施整体调整

70年代的两次石油危机以及石油资源国石油工业国有化进程加快,曾驱使国

际大石油公司广泛实施“多元化”战略,但是1986年油价暴跌、90年代初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发展中国家石油化工的崛起、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1998年油价暴跌等因素导致了90年代中后期世界炼油能力过剩和炼油毛利走低,这迫使一体化石油公司从“多元化”走向“核心化”。

从各业务板块看,由于新世纪以来,石油需求保持上升态势,国际油价节节

攀升,推动了上游勘探和开发的回报率提升,与下游板块和化工板块拉开差距,所以各大石油公司在勘探和开发业务上的投入占到资本总投入的70%-80%。化工业务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长期处于持续下降和地位徘徊状态,而且化工业务具有业务种类繁杂的特点,因此各大石油公司都有针对性的调整了各自的化工

23 / 34

板块。例如:埃克森美孚强调技术领先和炼化一体化保持化工业务的竞争优势;BP先对石化业务进行集中调整,然后剥离了烯烃及其衍生物业务;雪佛龙和菲利普斯采取联合发展化工业务的途径增强实力。 (2) 强化化工核心优势和重点市场,完善业务布局

化工业务具有明显的周期性,总体上看周期为7-9年。20世纪90年代中期

以来,化工业务的资产回报率长期处于下降和低位徘徊状态,直到2004年才进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近年来,一体化石油公司按照自身的竞争优势调整化工业务。

公司名称 埃克森美孚 居世界首位业务 苯、甲苯、对二甲苯、邻二甲苯、丙稀、HDPE 壳牌 丁二烯、苯乙烯、异丙醇、聚丙烯 BP 丙稀腈、PTA 醋酸 居世界第二业务 乙烯、异丙醇、邻苯二甲酸酐、LDPE、LLDPE 苯、丙稀、环氧乙烷、乙二醇 一体化公司集中精力发展具有技术和市场优势、能与上下游业务一起获得更高一体化效益或者受化工周期波动影响较小的化工产品业务,从而使化工业务在公司整体业务中占用资本的比重明显下降。不同的公司有着不同的策略:首先,。以埃克森美孚、雪佛龙和康菲为代表的稳定发展策略,埃克森美孚在保持旗下化工业务属一、属二的同时,全面推进炼化一体化,其90%以上的化工能力和炼油装置或上游气体加工装置相邻和一体化。雪佛龙和康菲合并了化学品和塑料业务。其次,以壳牌和道达尔为代表加快调整策略。1998-2001年,壳牌以剥离非核心资产为特点,相继剥离了近40%的化工资产,生产基地由51个削减为17个,产品线由21个减少为11个,并与巴斯夫共同成立合资公司发展聚烯烃业务。从2002年开始,壳牌明确提出实施“乙烯裂解+1”的战略,出售了从事聚烯烃业务的巴塞尔公司,将自身的注意力集中在烯烃及下一级衍生物产品上。2005年壳牌化学品和第一级衍生物的销量占其化工产品总销量的60%和39%,业务集中度有了很大提高。第三,以BP为代表的化工业务战略转移。2004年以前,BP将化工业务集中在芳烃、醋酸和烯烃及其衍生物两个系列7大类商品上。此后,为了面对中东地区石化业务的崛起,2000-2003年芳烃和醋酸系列产品的

24 / 34

汇报率要高出烯烃及其衍生物约10个百分点,所以,BP于2004年4月将烯烃及其衍生物业务独立分立成立了亿诺公司,2005年10月将其出售给英国英力士(Ineos)公司。对于发展前景较好、竞争压力较小的芳烃和醋酸系列产品,则并入了炼油业务。自此,BP成为首家化工业务不再作为单独板块运行的一体化石油公司。

(3) 加快进入具有资源优势的中东或有潜力的新兴市场

新兴市场经济快速发展带来的巨大化学品需求和中东地区的市场优势是新

时代石化产业发展的两个焦点。国际一体化公司按照基地化、大型化、一体化、特色化和本地化的思路做新的布局。

目前公司/项目 上海赛科石化 福建炼化一体化项目 投资方及股权比例 能力 BP(50%)、中石化(30%)、中石化上海(20%) 90 埃克森美孚(25%)、中石化和福建省(50%)、沙特阿美(25%) 中海壳牌石化 埃克森美孚化学新加坡 壳牌东方石化综合项目 沙特延布石化 沙特朱拜乐(Kemya) 沙特石化(SADAF) 沙特雪佛龙菲利普斯 卡塔尔化工公司 Qatofin 壳牌(50%)、中海石化(50%) 埃克森美孚(100%) 壳牌(100%) 埃克森美孚(50%)、沙特基础工业 (50%) 埃克森美孚(50%)、沙特基础工业 (50%) 壳牌(50%)、沙特基础工业公司(50%) 雪佛龙(50%)、沙特基础工业 (50%) 80 82.5 160 80 110 7.5 80 130 6 25 42.2 2006 2010 2007 2006 2007 2008 80 建设 时间 2008 计划投产雪佛龙菲利普斯(49%)、卡塔尔石油(51%) 50 道达尔(36%)、卡塔尔石化(63%)、卡塔尔石油(1%) 卡塔尔石化公司

道达尔(20%)、卡塔尔石油(80%) 52.5

3、欧美大型石化公司的发展趋势

(1) 利用资本运作,加快核心业务和市场布局

25 / 34

欧美大型石化企业加速资源向核心业务和重点区域集中。以世界上最大

的综合性化工企业巴斯夫为例,1993-2002年间,巴斯夫相继剥离了医药、肥料、纤维、涂料等盈利前景欠佳的业务,剥离金额高达100亿美元,相当于2002年销售额的1/3,并同时收购了吸水性树脂、工程塑料、油气、聚氨酯、农药等具有高度增长潜力的业务;2003-2005年,巴斯夫为了加强工程塑料业务,先后收购了霍尼维尔的尼龙业务、赛拉尼斯蒂柯纳的尼龙66业务和德国尼龙聚合物和配料生产Leuna Miramid公司。 (2) 调整、稳定基础型化工业务

由于市场壁垒日益降低、技术发展已经成熟、受产业景气周期影响较大,

全球基础型业务竞争激烈。欧美大型石化公司通过优化上游原料结构,提高装置加工灵活性;利用全球化布局,优化乙烯原料来源(宜气则气、宜油则油)等措施加快提升生产规模,实现大型化和规模化生产。日本的石化企业通过在国内建立产业联盟、国外大规模新建的方式实现规模经营。三菱化学的全资子公司塑料化学与东燃化学成立日本聚合物化学公司,合资公司又分别与窒素公司和日本聚烯烃公司组建聚苯烯和聚乙烯合资公司,成为日本最大的PP和PE专业公司。

欧美大型石化公司通过提升品质,扩大产品应用范围,避开与中东同类

产品的直接竞争。以聚乙烯为例,中东最大的石化公司-SABIC的聚乙烯产品主要是常规聚合物,即LLDPE、LDPE、HDPE,而陶式化学的聚乙烯产品除此之外还有AFFINITY聚烯烃、AMPLIFY功能聚合物、ASPUN纤维级树脂、ATTANE超低密度聚乙烯,CONTINUUM双峰聚乙烯等多种聚乙烯产品。同时加快向以丙稀和苯乙烯系列产品为主的业务结构转型。 (3) 欧美石化企业占据技术领先优势,控制行业发展方向

目前欧美大型石化公司已经掌握了基础型业务中的几乎所有产品的主导

生产工艺和技术,并通过技术转让和技术服务等方式进一步强化对行业发展的影响力。

世界聚乙烯工艺技术的主要专利商

产品 乙烯 工业类别 主要专利商 鲁玛斯、石伟、林德、KBR、德希尼布 26 / 34

高压釜式反应器 LDPE 管式反应器 气相工艺 LLDPE 溶液法工艺 HDPE 浆液法工艺 气相法工艺 聚丙烯 本体法工艺 埃尼化学、埃克森美孚、利安德化学、ICI 巴塞尔、DSM、埃克森美孚、利安德化学 陶式化学、BP、巴塞尔、三井化学 诺瓦化学、陶式化学 雪佛龙菲利普斯化学、北欧化工、DSM BP、陶式化学NHT、窒素、住友化学 巴塞尔、三井化学、北欧化工 欧美石化公司不断加大投资力度,确立高端产品市场地位,强化在特定高端产品市场的绝对领先优势。例如日本帝人公司是世界上少数几家能够生产工业用纤维领域的芳纶产品的公司,帝人的产量占全球产量的50%;巴斯夫、亨茨迈和拜耳三家公司利用其掌握的核心技术控制着全球MDI产能的75%。 (4) 加紧研发与环保节能有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

在全球资源紧缺的形势下,欧美大型石化公司正在加紧研发和环保节能

有关的新产品和新技术,比如从石化为原料转向以生物质为原料,如杜邦、陶式和三井化学分别开发出以玉米淀粉为原料生产丙二醇和生物降解聚乳酸的技术。 七、

中国石油化工产业

1、中国石化产业发展简史

前期,历史悠久但基础薄弱。中国发现和利用石油的历史悠久,清朝政府曾

在19世纪70年代向美国定购钻机,在台湾打井钻油。1934年,中国地址专家孙健初先生在酒泉盆地发现老军庙油田,1941年开始大规模开发,称之为玉门油田。新中国建立前夕,全国开发了4个油田:台湾磺坑、陕西延长、新疆独山子和甘肃玉门。1948年10月至1949年9月,中国汽油、煤油、柴油和润滑油四大类产品产量3.5万吨。

新中国建立后,中国石油工业发展迅速。1956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00万吨,

油品自给率39%。1959年发现大庆油田,1965年全国石油产量突破1000万吨,同时独立自主开发了催化裂化、延迟焦化、尿素脱蜡、加氢裂化等技术,并投建了相应的生产装置。

27 / 34

20世纪60年代后期开始,中国相继建设了胜利油田、长庆油田、吉林油田

和中原油田,1978年中国石油产量突破1亿吨。1972年我国决定从国外进口以石油天然气为原料生产化学肥料和化学纤维的成套设备,1973年8月,首套年产30万吨乙烯工程装置在北京燕山石化总产开始兴建,配套设备还有18万吨丁二烯抽提装置。接着在上海、四川、辽阳和天津四地兴建了4个大型石油化纤生产基地,年增合成纤维能力30万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又集中建设了大型合成氨厂,形成规模化化学肥料生产能力。

从我国第一套大型乙烯项目-北京燕山石化30万吨工程建成投产开始,我

国大型乙烯生产开始步入大型化、规模化之路。在20世纪80年代,大庆、齐鲁、扬子、上海和茂名等地相继建成30万吨乙烯工程;1994年,中石化率先将燕山石化的乙烯产能改造提升至45万吨,随后对大庆、齐鲁、扬子、上海和茂名等进行乙烯产能改扩建,将产能提高至40-45万吨;1998年又对燕山、上海、扬子、齐鲁和茂名进行第二次技术改造,每套乙烯生产能力提升至70-72万吨。21世纪初,中国与世界知名石化企业合作取得重大进展,2001年中石化和巴斯夫合资建设南京60万吨乙烯工程;2002年中石化与BP合资建设上海赛科90万吨乙烯工程。

中国石化产业格局由中石化、中石油两强垄断,中石油、中石化属于勘探、

炼化和化工一体化的模式,但是各自都有所侧重,中石油侧重于上游勘探开发,中石化侧重与下游的炼化和化工,从地域上看,中石油偏重北方,中石化偏重南方。中石化对国内的化工产品具有较强的控制力,在政府的支持下,在与跨国石化巨头的合作中,中石化都占有较为优势的地位。所以说中石化是中国石化产品市场最具影响力的参与者。 2、中国石化产业乙烯产能的布局

现在我国形成了长江三角洲、环渤海湾和珠江三角洲三大乙烯产业区,其产

能将占到全国总产量60%以上。中石化目前在建的三大乙烯项目基本处于三大区域,建成后将增产乙烯300万吨左右。

天津滨海新区有年产乙烯120万吨、每年炼油综合加工能力1500万吨的天津百万吨乙烯装置以及配套项目正在进行打桩、基础施工及地下管网的铺设工作。

28 / 34

福建炼油由中石化、福建省、沙特阿美、埃克森美孚等共同投资建设,乙烯项目地处长三角、珠三角之间,在中国石化的产业布局图上承上启下。而且根据乙烯对下游1∶5的带动效应,该项目将拉动1700多亿的下游产业,包括树脂和塑料后加工、新型材料、轻工、纺织等。该项目已经全面进入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EPC)阶段,炼油装置钢结构安装、建筑物施工以及大件设备吊装正在展开,项目总体进度完成55.3%。

镇海百万吨乙烯项目工程设计顺利推进,地下施工已经展开。在镇海炼化百万吨乙烯项目建设之前,浙江作为全国重要的化纤、塑料、精细化工和原材料制造大省,却没有一家乙烯生产企业,以乙烯为代表的石化基础原料总量短缺的矛盾突出。镇海大乙烯项目将填补浙江乙烯工业的空白,每年提供的250万吨产品均为国内缺口较大的品种。

另外,为了配合中部崛起和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国中西部地区相继投建乙烯

生产能力:中石化投资146.7亿元的80万吨乙烯工程2007年在武汉开工,武汉80万吨乙烯工程还将把武汉石化、荆门石化等上下游企业联结成一个庞大的产业集群;中石油则在陕西延安和四川彭州分别投建60万吨和80万吨乙烯工程。

我国现有乙烯生产能力分布

万吨/年

序号 1 2 吉林省 3 4 5 6 7 8 9 10 甘肃省 新疆 山东省 北京市 辽宁省 中石油吉林石化有机厂乙烯 中石油抚顺石化乙烯 中石油辽阳石化乙烯 中石油盘锦石化乙烯 中石油兰州石化乙烯 中石油新疆独山子石化乙烯 中石化齐鲁石化乙烯 中石化燕山石化乙烯 15 14 12 16 70 22 72 71 所在省份 黑龙江 装置名称 中石油大庆石化乙烯 中石油吉林石化炼油乙烯 生产能力 60 70 29 / 34

11 12 13 上海市 14 15 江苏省 16 17 18 19 20 河南 合计 广东省 天津市 北京东方石化乙烯 中石化天津联化乙烯 中石化上海石化乙烯 中石化上海赛科石化乙烯 中石化南京扬子石化乙烯 中石化南京扬巴石化乙烯 中海壳牌乙烯 中石化茂名石化乙烯 中石化广州石化 中原石化乙烯 16 20 84.5 90 65 60 80 100 20 18 975.5 截至2007年底,8套乙烯项目同时在建,分别是:中石化天津石化100万吨

乙烯、福建炼化80万吨乙烯、镇海炼化100万吨乙烯和武汉石化80万吨乙烯,以及属于中国石油的新疆独山子100万吨乙烯、四川彭州石化80万吨乙烯、抚顺石化80万吨乙烯扩建改造和大庆石化120万吨乙烯改扩建项目。按照现有信息,2010年中国乙烯能力至少达到1770万吨。

中国乙烯原料主要采用石脑油,包括自产和进口,其中进口原料较少。大规

模的乙烯产能建设使得中国乙烯产业的资源矛盾越来越突出。中国乙烯项目建设已经越来越注重原料的稳定供应,更多的趋向与实力雄厚的产油国和跨国公司合作,包括科威特石油、沙特阿美、沙特基础工业、俄罗斯石油、埃克森美孚、BP等。

2010年我国乙烯工业产能分布

万吨/年

产地 大庆 抚顺 沈阳 辽阳 能力 120 94 15 24 产地 镇海 福建 惠州 中原 能力 100 80 80 18 30 / 34

燕山 天津 齐鲁 扬巴 扬子 上海 赛科 120 120 72 60 155 125 90 湖北武汉 广州 茂名 陕西 兰州 独山子 四川成都 80 80 100 60 70 122 80

3、中国石化产业市场状况

根据中国石油和化工协会的统计,2007年中国共计生产合成树脂及共聚物

(包括聚乙烯、聚丙烯、聚氯乙稀、聚苯乙烯和ABS/AS树脂)3073.6万吨,比2006年度2593.7万吨增长18.5%;生产合成纤维共聚物(包括聚酯、聚乙烯醇、聚酰胺)1119万吨,比2006年的948.3万吨增长18%;生产合成纤维(包括涤纶、晴纶、锦纶、维纶和丙纶)2201.8万吨,比2006年1877万吨增长17.3%;生产合成纤维主要单体(包括对苯二甲酸、乙二醇、丙稀晴、已内酰胺、尼龙66盐)1013.1万吨,比2006年809.8万吨增长25.1%;生产合成橡胶(包括顺丁橡胶、丁苯橡胶、丁基橡胶、乙丙橡胶、氯丁橡胶、SBS弹性体)221.5万吨,比2006年的195.8万吨增长13.1%。主要石化产品均有明显增加,达到了阶段顶峰。中国石化产业发展速度位居世界第一,成为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石化产品生产国。

2007年中国合成材料总体进口量继续呈下降趋势,表明通过近几年合成材料

装置的告诉建设,自给率上升,对外依存度下降。根据中国海关的统计,2007年中国基础石化原材料“三烯三苯”(乙烯、丙稀、丁二烯、苯、甲苯和二甲苯)进口量达到551.2万吨,比2006年的367.3万吨的进口量增长了50%。合成材料进口量总体继续呈下降趋势。2007年中国五大合成树脂的进口量为1240.4万吨,总体上比2006年的1262.3万吨少幅减少,其中PVC和PE的减少幅度较大,分别为10.2%,7.3%;合成纤维聚合物进口量为116.1万吨,比2006年增加31.4%;合成纤维进口量继续较大幅度下降,2007年中国进口合成纤维103.1万吨,较2006年的119.4万吨下降14%;合成橡胶进口量141.2万吨,较2006年130.4

31 / 34

万吨增长约8%。

年份 1995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生产能力(万吨/年) 290.3 452.8 495 547 566 605.6 789 984 产量(万吨) 243 470 480.7 541.4 611.8 626.6 756 922.7 当量消费量(万吨) 538.3 1064.2 1084.7 1420.4 1539.8 1729.9 1872.8 1957 4、中国石化产业发展趋势

2005-2010年,乙烯新增产能约为1000万吨,2010年乙烯产能将达到1700

-1800万吨,其中新建和改扩建各占一半,乙烯自给率将达到58%。2010-2020年,中国新增乙烯产能约900万吨,其中1/3为现有企业技术改造,2/3为新建工程,自给率将提高到60%以上。在未来10年间,仍需要进口大量的基础化工原料和衍生品。

国内乙烯供求预测

项目 乙烯能力(万吨/年) 乙烯装置开工率 市场需求量(万吨) 国内自给率 2005 755 96.78% 1693.52 43% 2010 1700-1800 90% 2640 58% 2015 2200 95% 3400 61% 2020 2600 95% 4000 62% 国内丙稀供求预测

万吨

2006 2010 2015 2006-2010年均增长率 生产能力 996 1450 2050 9.8% 产量 890 1378 1948 11.5% 32 / 34

需求量 922 1500 2100 12.9% 供需平衡 -32 -122.5 -152.5 2010-2015年均增长率 7.2% 7.2% 7% 合成树脂供需预测

万吨

产品 PE PP PVC PS ABS 合计 2006 1100 905 920 490 340 3755 2010 1450 1260 1250 450 435 4845 2015 1900 1740 1800 520 550 6510 以上预测数据均来自于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规划院的行业报告 八、

典型企业介绍: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

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PETRONAS)是亚太地区近十年来发展最迅速的大

型国有石油公司之一,在马政府支持下,公司充分发挥资源优势,成为了亚太地区国际化经营发展最好的上下游一体化综合石油公司之一。

PETRONAS成立于20世纪70年代全球石油危机时,是马来西亚政府为保

护并充分开发本国油气资源而成立的国家石油公司。公司被赋予管理该国石油工业上下游业务的职能,有权获得国内合作块区的参股权和收益权,拥有在马来西亚国内油气业务的特许经营权。

经过三十多年,尤其是最近十几年的发展,马来西亚石油已经成为亚太地区

最重要的石油天然气及石化产品的生产商和制造商之一。公司的经营资产2005年达到2391亿林吉特,业务由最初的油气勘探开发拓展至目前的上下游、产运销、内外贸一体化。目前PETRONAS的油气探明储量254.1亿桶,全球综合排名第18位。获得这样地位的最主要原因是PETRONAS的国际化经营战略,PETRONAS现在跨国经营业务已经扩展到30多个国家,海外和出口业务在公司营业收入的比例高达78%,主要市场区域覆盖中国和东南亚。

20世纪70-80年代,PETRONAS主要以合资的方式生产小品种的石化产品。

1977年,以生产航空燃料油和燃料油储存服务的形式进入油品市场;1980年,

33 / 34

以建设化肥厂、生产尿素与合成氨等产品进入化工领域;1981年,在吉隆坡建设第一座加油站为标志进入油品销售领域。80年代后,通过与国际大公司合作,有选择的建设大型石油石化项目。1983年,国内首座炼厂在Kertih建成;1985年,马来半岛天然气利用项目开始建设。进入90年代,PETRONAS开始国际化步伐:1992年,首个以天然气为原料的有BP参与的大型石化联合体项目在关丹正式建设;1998年收购南非炼油公司。从这个世纪初开始,PETRONAS将产品集中在有技术优势、资源保障好、赢利性好的石化品种上,并将销售市场逐渐转移至中国、越南和泰国等地。1997年,与BP合建醋酸厂;1998年进入中国建设LPG项目;2002年,在越南年产10万吨PVC项目建成;收购科威特石油泰国公司进入泰国油品零售市场。

PETRONAS逐步形成了地区竞争优势,占有了中国和东南亚市场的一定份

额。我们认为,前程石化需要和PETRONAS这样具有区域竞争优势的地区级石油化工企业建立战略合作关系,以增强前程石化资源组合的多样性与可靠性。同时与在东南亚有良好声誉的马来西亚国家石油公司联合有助于前程石化的国际化拓展。

34 /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