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答案
“研讨与练习”答案
一、此题有两个任务,一是背诵课文,二是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律美。划分节奏,并尝试朗读是体会古汉语韵律美的有效手段。节奏划分建议: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二、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核心观点。
这篇短文主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三、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1.虽:即使。食:动词,吃 2.善:好,妙(处) 3.自强:自我勉励。4.长:增长,促进。
四、课文所谈虽是针对教师而言的,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却也都有启发。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中考指向标”答案
1.(1)yáo(2)qiǎnɡ(3)zhǎnɡ(4)yuè xiào
2.(1)即使。(2)好处。(3)至道:最好的道理。至,达到极点的。(4)因此,所以。(5)不通,理解不了(6)反省自己。(7)自我勉强。(8)长:促进。(9)学习。(10)其:表示推测,大概。
3.略
4.(1)儒 传 记 小戴礼记 周礼 仪礼 (2)故曰:教学相长也 (3)嘉肴弗食不知其旨 至道弗学不知其善 教学相长
5. 教学相长。
6. 从“佳肴”开头,“佳肴”、“至道”类比,一是为了引出下文对教与学关系的论述,使教与学的关系浅显易懂,这种说理的方法叫做“类比推理”。
7. 引出教与学的关系之后,在教与学的实践对照中,“知不足”“知困”,然后通过“自反”“自强”得到进步与发展。最后点出“教学相长”的结论。
8.《兑命》中的话作为引用论证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环环相扣,层层深入地来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
9.首先通过比喻类比引入,提出应当重视实践;然后就教与学对照来看,指出教和学是相互促进,相辅相成的,即“教学相长”,实践出真知得出;最后引用《兑命》中的话来讲道理,说明教与学的关系,进一步强调学的重要性。这样逐层论证把中心论点阐述得非常清楚。
10. “教学相长”,意思是教和学互相促进,教别人,也能增长自己的学问。
译文:
即使有美味佳肴,不去品尝,就不知道它的味道鲜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去学习,就不知道它的益处。所以学习以后就会知道不足,教学以后就会知道困惑不理解的地方在哪里。知道不足,然后就能反过来要求自己;知道困惑,然后就能自强不息。所以说:教学与学习互相促进。《尚书·兑命》说:“教育别人,能收到一半的学习效果。”说的就是这个意思呀。
11.A(致:提出)
12.(1)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2)喜欢学习却不能勤于发问,不是真正喜欢学习
的人。
13.君子之学必好问。 好学尤当勤问。(意思对即可)
译文:
君子学习一定喜欢询问,问和学是相辅相成的。不学习就没有办法发现疑问,不询问就没有办法增加知识。喜欢学习却不勤于询问,并不是真正喜欢学习的人。道理弄明白了,但有的人还不能使道理用于实行;认识到事物粗略的一面,但有的人还不知道事物细微的方面。除了询问,还能怎么解决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