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有嘉肴》
一、整体把握
课文先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做好了一桌美味的菜肴,如果只是看着,不亲自去尝尝,永远不知道滋味如何;同样,有再好的道理,如果不去学习,永远也不知道它的好处。
正因为学习是体验道的最好途径,自然,也只有学习了之后,才能了解自己认识上的不足;对教师来说,只有把知识教授给别人,也才能知道自己在哪些地方真正懂了,哪些地方并不懂。而知道了不足,才能自我反省;知道了自己不懂的地方,才能自我鞭策,更努力地去弄懂。由此,得出课文的中心观点: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最后,作者又引用《兑命》中的话、“教人是学习的一半”以为佐证,进一步加强论证。
这里,由讨论“学”,过渡到了“教”,粗看起来,逻辑并不严密,但仔细思索玩味,不乏辩证的思维:其一,教和学实际上是一体两面的事情,有教才有学,二者相互依存。所以我们看到《兑命》中“教”和“学”字形上都用的是“学”字,正印证了二者密不可 分的关系。其二,我们现在理解的“教学相长”,强调的是教师和学生的互相促进,“教” “学”是两个主体;而课文所说的“教学相长”,“教”和“学”是对同一个主体而言的,指教师自身的学习与他教导学生的教育实践都是一种学习,这两者是互相促进的。既 强调教育者自己要亲身学习,体验道,了解自己的不足,并自我反省,同时强调教育者在教的过程
1
中,也会深化认识,发现自己理解上不透彻的地方,并努力改进。
二、问题研究
1.如何理解“教学相长”这一观点?
在现代教育学意义上,“教学相长”是对师生关系的一种描述。教师不仅仅是讲授者,他本身也在教学中受到教益,学生在被教的同时也反过来对老师有所启发,比如学生对某一问题的回答可能会激发教师的思维,使他对问题认识更深入;学生提出的某个疑问,可能也正是教师自己理解上的难点,等等。
2.从写法上看,课文主要有哪些特点?
写法上,课文主要有两个特点:其一,较多使用对偶句,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文章共五句,就有三句采用对偶句,句式整齐,两两相对。其二,有较强的逻辑性。先是以类比强调要学习,要实践,接下来指出“学”和“教”的作用(知不足和知困),再由此进一步讨论其效果(自反和自强),最后得出结论。文气贯通,层层递进。
三、练习说明
( 一) 背诵课文。课文句式整齐,读来朗朗上口。试将下列句子划分节奏,并朗读
2
一下,体会古汉语特有的韵律美。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此题有两个任务,一是背诵课文,二是体会课文语言的韵律美。划分节奏,并尝试朗读是体会古汉语韵律美的有效手段。
节奏划分建议: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2.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3.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二) 对照注释,读懂课文,说说这篇短文给我们讲了怎样的道理。
此题旨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的核心观点。
3
这篇短文要讲述了“教学相长”的道理。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三)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2.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3.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4.教学相长
此题意在引导学生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1.虽:即使。食:动词,吃。
2.善:好,妙。
3.自强:自我勉励。
4.长:增长。
4
( 四) 从学习的角度,“教学相长”可以给我们怎样的启示?试结合学习经验,谈谈你的看法。
课文所谈虽是针对教师言的,对我们每个人的学习却也都有启发。此题意在引导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体会。
1.学是第一位的,不学,则无法获得知识,也无法知道自己的不足,也就没有完善自己的机会。
2.“教学相长”还意味着学习中的互动和交流。有时候,可以采用教的方式学习。比如,尝试把自己的理解讲给同桌听,看看他的反应。如果他能明白,可能表明你确实理解透彻了;如果他仍有疑惑,可能表明你的理解中存在漏洞或缺陷,这时就可以“知困”而“自强”。
四、要注意的比较点 1、表达方式:议论 2、论证方法:类比(以“嘉肴”与“至道”做类比,指出学习的重要性) ..3、论述的道理:教学相长,即教人和学习是互相促进的。 5
五、对比阅读
(一)【甲】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虽有嘉肴》)
【乙】君子学必好问。问与学,相辅而行者也,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识其大矣,而或不知其细,舍问,其奚①决焉?(选自《孟涂文集》)
【注释】①[奚]怎么。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
②理明矣,而或不达于事 .
(2)用“/”为文中两个画横线句子标出停顿。(每句标一处)
①教然后知困 ②君子学必好问
6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
(4)根据选文【甲】和【乙】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填空。
选文【甲】和【乙】论述了 的关系,选文【乙】论述了 的关系。
(5)两篇选文的论述,对你的学习分别有什么启发?
【甲】:
【乙】: 。
(二)(甲)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 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
(乙)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已得履,乃曰:
7
“吾忘持度。”反归取之。及反,市罢,遂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足?”曰:“宁信度,无自信也。”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反归取之 (2)而置之其坐 ..
2、翻译下列句子。
郑人有欲买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
3.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B、 教/然后/知困
C、何不/试之/以足 D、宁/信度,无/自信也。”
4、甲文表达方式以 为主,乙文讲述了一个“ ”故事。(用一个四字成语来概括)
5、两篇文章都谈到了实践的重要性,但侧重点不同,请结合甲乙两文内容谈谈你的理
8
解。
(三)、(甲)虽有嘉肴
(乙)顷岁孙莘老识欧阳文忠公,尝乘间以文字问之。云:“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世人患作文字少,又懒读书,每一篇出,即求过人,如此少有至者。疵病不必待人指摘,多作自能见之。” 此公以其尝试者告人,故尤有味。
1. 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1)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2)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
2.下列句子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B、惟/勤读书/而多为之
C、是/故学/然后知不足 D、尝/乘间/以文字问之
3.翻译下列句子。
无它术,惟勤读书而多为之,自工。
9
4.甲文主要讲述“ ”的道理,乙文作者认为写好文章的途径是“ ”。
5.请结合甲乙两文,谈谈各自在写法上的不同。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这一章讲的是造就人才和治理国家的问题。孟子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所以说“必先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有了这样的磨练,才能“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但这只是问题的一个方面,问题的另一个方面是,他又重视人的主观因素,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这样就把造就人才的主、客观条件都说到了。短文再由个人说到国家,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这是针对国君说的,意思是,如果没有执法严格、直言敢谏的臣子,国君就会胡作非为;如果没有邻国的侵扰,国君就会耽于安乐。由此自然导出这一章的中心思想──“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0
短文开始一连用六个排比,举出事实说明这些人虽出身贫贱,但他们在经受了艰苦磨练之后,终于成就了不平凡的事业。顺此事实,作者连用几个短语得出“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的结论,让人不能不信服。在此基础上,作者又从正反两方面进一步论证经受磨练的好处,最终提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二、问题研究
1.这则短文的论证方式是什么?
这则短文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第一则从个人事例说起,在得出“困境出人才”这个观点后,转到统治者治国上,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最后推出论点。
练习说明 :
一、朗读并背诵课文。课文中有不少排比句,读时要注意节奏。
学好文言文的关键是要多诵读,读出文章的节奏和气势。特别是像本文这样短小严密而富于文采的文章,诵读显得尤其重要。
注意排比句的节奏,如:
11
1.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2.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3.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二、这篇短文的论点是什么?
这则短文的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它们主要都是针对最高统治者来说。用了类比论证的手法:从个人事例说起,最后归结到统治者治国上。
三、学习课文内容,思考:
1、课文连举古代六位名人的事例,他们的共同点是什么?(都出身贫贱,都经历了磨练,最终都大有作为)
2、作者举例想说明什么?(说明了要想成才必先经历磨练;只有经过磨练才能有所作为)
3、请你举出古今中外同类型的事例。
韩信受胯下之辱成将军; 爱迪生经历上千次实验发明了电灯; 诺贝尔发明炸药,实
12
验中多次被炸伤;贝多芬耳聋后写出《命运交响曲》; 居里夫人发现了镭元素; 毛泽东、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领导人开创了新中国的历史; 张海迪高位截肢自学了四国外语.........
4、这篇散文也是一篇典型的议论文,文章的第二、三节分别从哪两方面(正、反)道理,论述了什么道理?(经受磨练的益处)
5、从国家存亡的反面来论述受磨砺的好处的句子是(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你知道历史上有哪些因此而亡国的例子 (商纣王、隋炀帝等事例)
6、得出的结论句是(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7、这篇议论文的中心论点位置在(标题,也是结论)
8、文章运用的论证方法有(例证法、道理论证法)
9、小结:这篇议论文通过举例、讲道理来论证了要成才必先经受磨练的观点,激发人们克服困难,锐意进取。
四、要注意的比较点
1、本章讲的是A、造就人才和B、治理国家的问题。
13
A、造就人才:孟子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论述造就人才所需的条件。客观方面,孟子采用举例论证(举了六个人的事例)论证了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或困境出人才)观点。主观方面他提出“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观点。
B、治理国家:由个人再说到国家,采用类比论证,指出决定国家存亡的因素和个人能否成就大事业的因素相仿,从正面到反面,提出“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的论断。
1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