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教育日志

教育日志

来源:筏尚旅游网


行动研究成果的主要表达形式

行动研究成果的表述,也就是在行动研究的过程中或行动研究告一段落后,对行动研究的过程进行记录、描写、阐释和反思。而写作本身就是“一种有效的学习过程,也是描述、综合、分析和阐释经验的过程,是表达我们知道什么,如何得知这些,为什么知道其重要性(如果确实是重要的)的重要过程”。

行动研究成果的写作,既是教师参加行动研究过程中和过程后的自我总结,也是让他人了解自己研究的方式;既是一次行动研究的过程的小结,也是新的一次行动研究的开端。

行动研究成果有五种表达方式:研究日志、教育叙事、教育案例、教学课例和教学反思。

一、研究日志

研究日志(在有的地方也称为“教学日志”、“工作日志”或“教师日志”)是表述行动研究成果的重要方式之一。与其他形式的行动研究成果相比较,研究日志的撰写最为简单和熟悉,只要有纸、笔,有时间,就可以写日志,当然,也可以直接在电脑上撰写日志。

1.什么是研究日志

研究日志是一种教师对生活事件定期的记录,它有意识地生动地表达了教师自己。它不是仅仅罗列生活事件清单,而是通过聚集这些事件,让我们更多地了解自己的假定。研究日志通常需要每天或几天记录一次,但至少也要每周记录一次。

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研究日志,记录的是教师在行动研究过程中,所观察到的、所感受到的、所解释的和所反思的内容。研究日志的主体部分应该是教师对观察的记录和白描,其初稿主要是教师所见所闻所感所思的自由写作。

2.研究日志的作用

经过整理的教师日志本身就是行动研究的成果,教师日志的初稿也可以作为其他行动研究成果的素材。但除此之外,教师日志还有着更为重要的作用。了解这些作用,有助于教师形成关于日志的正确认识,也有助于掌握日志的撰写方式,还有助于加深教师对行动研究的理解。

首先,研究日志是一种收集资料或分析资料的工具。在行动研究过程中,研究日志可以作为课堂观察、师生访谈等研究方法收集资料的方式。例如,研究日志可以用来记载一次师生谈话发生的时间、地点、情景及内容,也可以作为描述一节课的课堂情景及教学的进程的形式,或是作为记录课堂中有意思的某个片段的形式。关于研究议题的一些现象或研究过程中冒出来的灵感,都可以在研究日志中随时记录下来。如果能持续记录研究日志,它就有可能发挥其他研究方法难以企及的作用:日志联结了调查与创新,呈现了研究的不同阶段对研究主题之不同知觉与洞察的发展过程,使学习与发现的历程或成功与失败的路径得以视觉化、文字化,从而使这些路径获得再修改、再分析。

其次,撰写日志可以增加自我了解,增进对自我困惑的觉察,详述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等。日志中所呈现的“我”是研究的主体,所呈现的周边情境是研究者曾经过、研究过的场景。有时,猛然一看,研究日志很像自我反思、内省或文学等著作形式。内省式的日志可以把研究者引向很重要的体悟,而行动研究正是从这些自我反思的日志与文章中,发生学习的。

最后,在研究日志中,研究者回忆每日或每周观察的成果,在很多研究领域和许多学科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对于教师而言,研究日志是行动研究过程中教师自我成长的同行伴侣。国外的一位中学教师,曾如

此来描述研究日志是怎样与自我成长结合在一起的:“(研究日志)是一种有价值的工具。我经常回来读一读在过去的一周发生了些什么。我能够注意到一些关于我教学的事情,例如,有用的和无用的教学。我每星期至少做四次记录。这看起来能使我关注于(专注于)项目。”通过撰写研究日志这种方式,教师可以定期地回顾和反思日常的教育教学情境。在不断的回顾和反思的过程中,教师对教育教学事件、问题和自己认知方式与情感的洞察力,也会不断加强。

另外,研究日志通常也包括对情境的生动描述。在校本培训中,这些描述可以提供深度讨论的实例,也可以成为一些替代性的经验,对于促进其他教师透过他人的经验对实际工作进行反思,会特别有用。这种类型的资料在校本行动研究中也特别有用,因为这些资料可以使教师更自主地学习与反思,并保有与经验紧密接触的意义与价值,对于教师改进行动起着重要的作用。

总之,研究日志一方面可以获得高品质的资料(类似于通过参与观察、深度访谈等方式获得的资料),这些资料也会因解释性的评论与相关的文本、照片、图片而丰富化。另一方面,研究日志还包括了研究者对研究的看法和自己在研究中的感悟。再者,研究日志中所记下的一些领悟,可以引导为理论架构的发展,同时在成为理论架构后,还可以再来解释收集到的资料。持续书写日志,可以确保资料的收集不会由于人为因素而使记录、

分析有所间断。

3.研究日志撰写中的注意事项

研究日志的撰写虽不见得有很多的规范,但是,如果注意到以下这些方面,对于将研究日志撰写成有价值的成果来说,是很有禅益的。

第一,撰写研究日志要重视日常观察的重要性。研究日志的写作始于观察,通过观察并把观察到的事实记录和表达出来,也就大致形成了研究日志。在研究日志文字表达的过程中,要尽力把看似零碎的片段和事件整合在-起。

第二,对于需要记录的一些重要细节,最好在口袋里准备一本小本子及时记录。在很多时候,不要过于相信自己的记忆力,如果时间许可的话,那么越快记越好,记得越详细越好。即使是只记只言片语,对于日志的撰写来说也是很有帮助的。如果你是过了一段时间来撰写日志,那么可着重描写在记忆中特别生动的细节。

第三,研究日志的书写要持续(两次记录的时间间隔不能过长)地写,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最好每

天或隔几天安排一个特定的时间来专门写研究日志。在一段时间内,研究日志的撰写可以紧紧围绕某个主题,也就是说,可以结合某个研究的重点来写作。举例来说,你可能正在探究某种教学方式对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影响,在每一节课之内,可以就这种教学方式引起学生变化、你自己的感受、课堂气氛等方面,来撰写研究日志;你也可以定期记下你与班上某位特殊学生的接触;你也可以每天或隔几天地记载你新接手的一个班级学生的情况,等等。

第四,撰写研究日志要将事件记录与事件分析结合起来,并要在形式上保证有一定量的分析。如果是用笔记本来记载日志的,那么笔记本的每一页右边最好留下一些空白的地方。在日后整理研究日志时,这些留白之处可用于记录一些新增的变化、附录或相关的信息,而且,在对日志记下的资料进行分析时,它也会派上特别的用场。在这些留白之处,一些简单的分析可以随意出现(不管是句子或一些简单的字),这部分内容可以作为这一段记录的解释。如果是直接用电脑来记载研究日志,日后在整理日志时新增加的内容可以用不同的字体来标出。需要强调的是,对日志记录作一些暂时性的分析是非常有必要的。对于研究成果的表述来说,这样做可以减低在研究的最后被资料淹没的危险。而教师在对资料进行分析时,有时需要发挥直觉的作用,而不仅仅依靠理性。因为仅仅依靠理性来分析,很有可能会被繁琐的细节所累,而丧失了偶尔闪现的灵感。

第五,每一次撰写的研究日志都包含一些基本的信息。具体来说,每一项记载应含有以下的资料:事件的日期(若书写日期与发生事件日期不同时,需标明之);脉络性资料,如:时间、地点、参与者、研究地点以及其他(如:不寻常的天气或是一次的消防演习)看起来可能对研究是重要的事。如果是以这样的方式来记录日志,日后要重读日志的内容,会得心应手得多。如果快速地辨识自己的位置与立场,以及能简要地用段落、标题、次标题、底线来结构日志内容,未来使用时会更便易得多。如果研究日志包含这些基本的信息,至少会在形式上看起来比较规范。

第六,假如在记录研究日志时候,感到无话可说时,那么可以借助于回答某些特定问题的方式,来撰写研究日志。作为写日志的需要,不管有多简短,可以简要记下某些问题的回答。即使在教学中没有什么让你感到惊奇、也没有什么感情的跌宕,尽管这种事件没有告诉你关于自己的什么启示,也没有告诉你所工作的条件,也要记下它们。这些问题是:

(1)作为一个教师,在今天或这周里我感到与学生联系最密切、最投入或最能确证自己的时刻(时候)——这一时刻(时候)我对自己说:“这就是做一个教师的本来面目”吗?

(2)作为一个教师,在今天或这周里最让我感到和学生失去联系、最不投入或最令人厌烦的时刻(时候)——

这一时刻(时候)我对自己说:“我刚刚表现出这种糟糕的样子”吗?

(3)让我感到最焦虑或沮丧的情形——那种当我要入睡时 萦绕于脑海的情形,或那种情形让我们对自己说:“我再也不想忍受它了”吗?

(4)最让我惊奇的事件——这样的事情,即让我震动、让我失去警惕、让我停止前进,给我惊奇或让我感到意想不到的幸福吗?

(5)在今天或这周里,我在教学中做的所有事情中,如果给我重试的机会,哪些我将会做得更好?

(6)在今天或这周里,我感到最自豪的教学活动是什么,为什么?

4.研究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

一般来说,研究日志常用的记录形式包括备忘录、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这三种记录形式并不是在同一层面上的划分,备忘录很多时候就可等同于一篇日志,而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通常只能作为一篇日志的

一部分。而且,备忘录中也可以体现描述性记录和解释性记录的成分。但是,它们在记录上的侧重点,在文体的表现形式方面还是有一定差异的。下面,我们结合实例,具体剖析一下这三种研究日志的记录形式。

一、备忘录

备忘录是最常见的日志形式。备忘录的存在,就是研究者试着去回忆、写下特定时段的经历。在备忘录中,通常有比较明显的时间信号提示。

撰写备忘录,需要注意的是:

①在一个事件后,愈早写备忘录愈好;

②在靠记忆写备忘录前,不要和任何人讨论,因为那会影响和修改你的记忆;

③最好是依事件发生的先后次序写记录。能完整记录很重要,所以日后想起任何片段,都可以把它附记于后;

④可在活动过程中用缩写符号、片语来简记一些重点,可摘要记录某一时段,有助于记忆;

⑤早一点进行回忆,记忆会更清晰。愈晚开始写,需要的时间就愈长。【案例1】

二、描述性记录

描述性记录包含研究活动的说明,教育事件的描述,个人的肖像与特征(如外表、说话与动作的风格)的叙述,对话、手势、声调、面部表情的描写,时间、地点与设备的介绍等。

身为一个参与行动的研究者,研究过程中特定的情境、个人的言行是描述的重要内容。在任何描述的段落,细节的深描比摘要式记录更重要,典型的事件比一般化的事件更重要,活动的描述比对活动的评估更重要。

需要强调的是,在任何可能的时候,有人说了什么话,最好直接记录,并用引号表示,或用独立的一段文字说明。即使当时的情景不允许即时记录,也要尽可能在事后的第一时间把记忆中尚比较鲜明的细节、研究对象的话语记录下来。用以描写一个人、一个群体、一个情境的文字与措辞,最能呈现其特性,最能从中反映在个体或群体的行为背后的态度,而要达到最好的效果,只有尽可能地精确记录才行。【案例2】

三、解释性记录

在研究日志中,除了描述性的记录,还应含有解释性记录:如感受、解释、创见、思索、推测、预感、事件的解说,对自己假设与偏见的反思,理论的发展等。解释不仅会在写下经验时产生,也会在不久之后产生,在写日志时(如观察笔记)有所反思时引发。

在每一日的生活里,任何的撰写都宜于日后不断地重复阅读,如此一来,可以发现与修正错误,许多事也会变得更为清晰。在重复读所写的内容时,会比在撰写时更容易判断哪些资料是重要的或是不重要的。你也可能会发现某些观念与观念之间的新关系。通常一些新的体悟也接踵而来,开放式问句会浮现,并且容易看到哪些仍是需要去做的事。时常,原先在文章中的思想表达,可能被重新建构。

【案例3】

没有特别注意到第三组,因为第一次看他们时,他们都表现得非常好,他们不大会离开座位——而其他小朋友会常在教室内走来走去。我曾建议小朋友可以离开座位,和其他小组讨论如何使用电脑,第三小组没有离开座位的必要,可能是他们坐得离电脑很近。王阳(课堂观察员)也同意,这小组的人容易和其他小组打键盘的

小朋友说话、讨论。

评论:使用电脑进行合作性写作时,在电脑写作与桌前作业的组员需要来回走动。移动讨论和嘈杂声,会是合作的必然结果。若要减少移动与噪音,可将电脑放在教室中间,小组则围绕周边而坐。这需要增设、延长一些电脑用的中线——我想我会试一试这种做法。

【案例评析】

通常而言,解释性记录不能单独构成一篇完整的研究日志。解释性记录可以是一个短句或几个短句构成,也可以由一个段落或几个段落组成。实例是从一篇研究日志中摘录的两个段落,从中我们可以简要地剖析一下解释性记录。在实例中,在描述“他们不太会离开座位——而其他小朋友会常在教室内走来走去”之后,有一句解释其原因的句子——“可能是他们坐得离电脑很近”。在“评论”这一段落,基本上都是解释性的语言。在这一段,日志撰写者解释了造成“移动和嘈杂声”的原因,并且设想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即“增设、延长一些电脑用的中线”。

四、关于作为行动研究成果的研究日志的补充说明

第一,有些行动研究者不钟情于研究日志,并不是因为他们没有能力撰写,而是一些习惯性因素的阻碍。要破除这种障碍,最好的方法也许就是硬着头皮去写日志。在撰写日志的过程中,体会日志带给行动研究者在整理自己思路、积累资料等方面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以写日志的方式获得个人的一种成就感。当然,要达到这样的状态,需要长期的努力。

第二,日志具有隐私性,其中的有些内容不宜直接公布于众。当要将研究日志出版时,对于其中涉及的隐私部分,必须征得研究对象的同意,或者作一些必要的技术处理。

第三,如果可能的话,教师可以和同事们分享自己的日志。分享日志的方式可以是直接把日志拿给别人看,也可以在休息时间里与别人谈论日志所记的内容。这是因为,通过与他人的讨论与交流,可以帮助日志撰写者理清思路,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而由于撰写者通常是“当局者”的身份,往往会“迷”于熟悉的事物之中,难以清晰地看到问题的本身。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