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Web 2.0的发展史
2001年秋天互联网公司(dot-com)泡沫的破灭标志着互联网的一个转折点。许多人断定互联网被过分炒作,事实上网络泡沫和相继而来的股市大衰退看起来像是所有技术革命的共同特征。股市大衰退通常标志着蒸蒸日上的技术已经开始占领中央舞台。假冒者被驱逐,而真正成功的故事展示了它们的力量,同时人们开始理解了是什么将一个故事同另外一个区分开来。
“Web 2.0”的概念开始于一个会议中,展开于O'Reilly公司和MediaLive国际公司之间的头脑风暴部分。所谓互联网先驱和O'Reilly公司副总裁的戴尔·多尔蒂(Dale Dougherty)注意到,同所谓的“崩溃”迥然不同,互联网比其他任何时候都更重要,令人激动的新应用程序和网站正在以令人惊讶的规律性涌现出来。更重要的是,那些幸免于当初网络泡沫的公司,看起来有一些共同之处。那么会不会是互联网公司那场泡沫的破灭标志了互联网的一种转折,以至于呼吁“Web 2.0”的行动有了意义?我们都认同这种观点,Web 2.0会议由此诞生。
在那个会议之后的一年半的时间里,“Web 2.0”一词已经深入人心,从Google上可以搜索到4.7亿以上的链接。但是,至今关于Web 2.0的含义仍存在极大的分歧,一些人将Web 2.0贬低为毫无疑义的一个行销炒作口号,而其他一些人则将之理解为一种新的传统理念。 2.什么是Web 2.0
到目前为止,关于Web2.0并没有清晰的定义。大多数人支持的一种观点是“Web 2.0是一种态度而非技术”,在这种观点下衍生出了很多应用技术。Web 2.0是一个作为平台的网络,跨越了所有连接的设备;Web 2.0的这些应用构成了这个平台的优势所在;发布软件成为一个持续更新的服务,并使更多的人更好地使用这种服务;获取并重组那些包括其他个人用户在内的各种来源的数据,并对其他人提供自己的数据与服务以便他们以同样的方式使用;通过一种‘共享网络架构’的方式高效地创建网络,并提供比Web 1.0页面更丰富的用户体验。
Web2.0 是相对Web1.0 的新的一类互联网应用的统称。Web1.0 的主要特点在于用户通过浏览器获取信息。Web2.0 则更注重用户的交互作用,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所谓网站内容的制造者是说互联网上的每一个用户不再仅仅是互联网的读者,同时也成为互联网的作者;不再仅仅是在互联网上冲浪,同时也成为波浪制造者;在模式上由单纯的“读”向“写”以及“共同建设”发展;由被动地接收互联网信息向主动创造互联网信息发展,从而更加人性化!
Web 1.0到Web 2.0的转变,具体的说,从模式上是从读向写、信息共同创造的一个改变;从基本结构上说,则是是由网页向发表/展示工具演变;从工具上,是由互联网浏览器向各类浏览器、rss阅读器等内容发展;运行机制上,则是自“Client Server”向“Web Services”的转变;由此,互联网内容的缔造者也由专业人士向普通用户拓展。说白了,Web2.0的精髓就是以人为本,提升用户使用互联网的体验。 Web 2.0的主要原则: 1、互联网作为平台
正如许多重要的理念一样,Web2.0没有一个明确的界限,而是一个重力核心。不妨将Web2.0视作一组原则和实践,由此来把距离核心或远或近的网站组成为一个类似太阳系的网络系统,这些网站或多或少地体现着Web2.0的原则。 2、利用集体智慧
在诞生于Web1.0时代并且存活了下来,而且要继续领导Web2.0时代的那些巨人的成功故事的背后,有一个核心原则,就是他们借助了网络的力量来利用集体智慧。
超级链接是互联网的基础。当用户添加新的内容和新的网站的时候,将被限定在一种特定的网络结构中,这种网络结构是由其他用户发现内容并建立链接的。如同大脑中的神经突触,随着彼此的联系通过复制和强化变得越来越强,而作为所有网络用户的所有活动的直接结果,互联的网络将有机地成长。
博客和大众智慧:Web2.0时代一项最受追捧的特性就是博客的兴起。个人主页从互联网早期就已经存在了,而个人日记和每日发表观点的专栏就更渊源久远了,那么到底有什么让人大惊小怪的呢? 3、数据是下一个IntelInside
现在每一个重要的互联网应用程序都由一个专门的数据库驱动:Google的网络爬虫,Yahoo!的目录(和网络爬虫),Amazon的产品数据库,eBay的产品数据库和销售商,MapQuest的地图数据库,Napster的分布式歌曲库。互联网、万维网(World Wide Web)、以及像Linux、Apache和Perl这样的开放源码软件项目的体系结构,均是这样一种设计,使得作为一种自动产生的副产品,谋求其自身利益的用户们创建着集体的价值。 4、软件发布周期的终结
1.运营必须成为一种核心竞争力。 2.用户必须被作为共同开发者来对待,这是从对开放源码开发实践的一种反思中得出的(即便所涉及的软件不太可能以开放源码授权方式来发行)。 虽然Microsoft已经体现了从竞争中学习并最终做得最好的强大能力,但是毫无疑问这一次的竞争要求Microsoft(可以扩展到任何现存的软件公司)来成为一种在深入层面上显著有别的公司。天生的Web2.0公司在享受自然而然的优势,因为它们不需要去摆脱陈旧的模式(及其相应的商业模式和营收来源)。 5、轻量型编程模型
一旦网络服务的观念深入人心,大型公司将以复杂的网络服务堆栈来加入到纷争之中。这种网络服务堆栈被设计用来为分布式程序建立更可靠性的编程环境。
但是,就像互联网成功正是因为它推翻了许多超文本理论一样,RSS以完美的设计来取代简单的实用主义,已经因其简单性而成为大概是应用最广泛的网络服务,而那些复杂的企业网络服务尚未能实现广泛的应用。 6、软件超越单一设备
“超越单一设备而编写的有用软件将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里获得更高的利润”。
当然,任何的网络程序都可被视为超越单一设备的软件。毕竟,即便是最简单的互联网程序也涉及至少两台计算机:一个负责网络服务器,而另一个负责浏
览器。而且就如我们已经探讨过的,在将网络作为平台的开发中,把这个概念拓展到由多台计算机提供的服务而组成的合成应用程序中。
但是如同Web2.0的许多领域一样,在那些领域中“2.0版的事物”(2.0-ness)并不是全新的,而是对互联网平台真正潜能的一种更完美的实现,软件超越单一设备这一说法赋予我们为新平台设计程序和服务的关键性的洞察力。 7、丰富的用户体验
最早可以追溯到1992年魏裴(Pei Wei)开发的Viola浏览器,互联网就被用来在网页浏览器中传送“小程序”(applet)和其他一些活动内容。1995年Java的引入就是围绕着这样的小程序的传送。JavaScript和后来的DHTML都被作为轻量型方式引入,来为客户端提供可编程性和丰富的用户体验。几年以前,Macromedia缔造出“丰富的互联网应用程序”(Rich Internet Applications)一词(该词也被Flash的竞争者开放源码的Laszlo系统使用),以便凸显Flash不仅可传送多媒体内容,而且可以是GUI(图形用户界面)方式的应用程序体验。 Web 2.0的主要特征: 1、多人参与
Web1.0里,互联网内容是由少数编辑人员(或站长)定制的,比如各门户网站;而在Web2.0里,每个人都是内容的供稿者 2、人是灵魂
在互联网的新时代,信息是由每个人贡献出来的,各个人共同组成互联网信息源。Web2.0的灵魂是人。 3、个人看法
Web2.0实际上是对Web1.0的信息源进行扩展,使其多样化和个性化。 4、可读可写互联网 在Web1.0里,互联网是“阅读式互联网”,而Web2.0是“可写可读互联网”。虽然每个人都参与信息供稿,但在大范围里看,贡献大部分内容的是小部分的人。 5、Web2.0的元素
Web2.0包含了我们经常使用到的服务,例如博客、播客、维基、P2P下载、社区、分享服务等等。博客是Web2.0里十分重要的元素,因为它打破了门户网站的信息垄断,在未来里,博客的地位将更为重要。 Web 1.0和Web 2.0的对比
为了更好了理解Web 2.0,我们将它和Web 1.0进行一个比较,如下图: 1 2 3 4 5 Web 1.0 DoubleClick Ofoto Akamai mp3.com 大英百科全书在线(Britannica OnlinWeb 2.0 Google AdSense Flickr BitTorrent Napster 维基百科全书(Wikipedia) e) 6 7 8 9 个人网站 Evite 域名投机 屏幕抓取(screen scraping) 博客(blogging) upcoming.org和EVDB 搜索引擎优化 网络服务(Web services) 参与 维基 标签(“分众分类”,folksonomy) 聚合 10 发布 11 内容管理系统 12 目录(分类) 13 粘性 这个列表还会不断继续下去。但是到底是什么,使得我们认定一个应用程序或一种方式为作为所谓“Web 1.0”,而把另外一个叫做“Web 2.0”呢?从知识生产的角度看,Web 1.0的任务,是将以前没有放在网上的人类知识,通过商业的力量,放到网上去。Web 2.0的任务是,将这些知识,通过每个用户的浏览求知的力量,协作工作,把知识有机的组织起来,在这个过程中继续将知识深化,并产生新的思想火花;从内容产生者角度看,Web 1.0是商业公司为主体把内容往网上搬,而Web 2.0则是以用户为主,以简便随意方式,通过blog/podcasting 方式把新内容往网上搬;从交互性看,Web 1.0是网站对用户为主;Web 2.0是以P2P为主。从技术上看,Web2.0客户端化,工作效率越来越高。比如像Ajax技术, GoogleMAP/Gmail里面用得出神入化。 我们看到,用户在互联网上的作用越来越大;他们贡献内容,传播内容,而且提供了这些内容之间的链接关系和浏览路径。在SNS里面,内容是以用户为核心来组织的。WEB2.0是以用户为核心的互联网。
然而,抛开纷繁芜杂的Web 2.0现象,进而将其放到科技发展与社会变革的大视野下来看,Web 2.0可以说是信息技术发展引发网络革命所带来的面向未来、以人为本的创新2.0模式在互联网领域的典型体现,是由专业人员织网到所有用户参与织网的创新民主化进程的生动注释。 Web 2.0的主要特点:
(1)用户参与网站内容制造。与Web1.0网站单项信息发布的模式不同,Web2.0网站的内容通常是用户发布的,使得用户既是网站内容的浏览者也是网站内容的制造者,这也就意味着Web2.0网站为用户提供了更多参与的机会,例如博客网站和Wiki就是典型的用户创造内容的指导思想,而
tag技术(用户设置标签)将传统网站中的信息分类工作直接交给用户来完成
(2)Web2.0更加注重交互性。不仅用户在发布内容过程中实现与网络服务器之间交互,而且,也实现了同一网站不同用户之间的交互,以及不同网站之间信息的交互。
(3)符合Web标准的网站设计。Web标准是目前国际上正在推广的网站标准,通常所说的Web标准一般是指网站建设采用基于XHTML语言的网站设计语言,实际上,Web标准并不是某一标准,而是一系列标准的集合。Web标准中典型的应用模式是“CSS+DIV”,摒弃了HTML4.0中的表格定位方式,其优点之一是网站设计代码规范,并且减少了大量代码,减少网络带宽资源浪费,加快了网站访问速度。更重要的一点是,符合Web标准的网站对于用户和搜索引擎更加友好。
(4)Web2.0网站与Web1.0没有绝对的界限。Web2.0技术可以成为Web1.0网站的工具,一些在Web2.0概念之前诞生的网站本身也具有Web2.0特性,例如B2B电子商务网站的免费信息发布和网络社区类网站的内容也来源于用户。
(5)Web2.0的核心不是技术而在于指导思想。Web2.0有一些典型的技术,但技术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所采取的手段。Web2.0技术本身不是Web2.0网站的核心,重要的在于典型的Web2.0技术体现了具有Web2.0特征的应用模式。因此,与其说Web2.0是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不如说是互联网应用指导思想的革命。
Web 2.0的十大关键技术应用
首先要明白两点的是,并不是目前所有应用到Web2.0网站的技术都是自Web2.0概念提出后专门开发的,也不是只要有了以下这些技术,这些网站就是Web2.0网站了。关键还是体现在网站的内容和服务方式。目前主要的Web2.0应用技术包括:Blog、Mblog、Podcasting/Podcast、Tag、RSS、P2P、Wiki、Ajax、Web Service、SNS等。
Blog(博客)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后来缩写为Blog。 Blog是个人或群体以时间顺序所作的一种记录,且不断更新。 Blog的中文名称为“博客”,实际的英文含义为“网络日志”。类似于以前的个人网站和主页。 Blog的作者(Blogger),既是这个Blog的创作人,也是其档案管理人。TrackBack(反向引用)是一种Blog应用工具,它可以让Blogger知道有哪些人看到自己的文章后撰写了与之有关的内容。这种功能实现了网站之间的互相通告;因此它也可以看作一种提醒功能。Blogger之间的交流主要是通过 TrackBack和留言/评论(Comment)的方式来进行的。这一点我们可以从51CTO博客中体现,在您的每篇博文中都有留有近期访问您的相应博文的用户信息。
Mblog(移动博客)则是指主要以移动终端设备,如手机、PDA等为用户的界面,以移动互联网为网络载体的博客系统。由于所使用的设备与传统的博客系统有所不同,因此移动博客系统有其特定的用户群和博客主题。
Podcasting/Podcast(播客)就是以音频、视频等多媒体为主要内容的博客系统。播客满足了人们通过多媒体手段来展示个性的需求,也使不少网络歌手红遍大江南北。有了播客,使音乐、影视的发行出现了新的渠道,歌手成名已经不再是演艺公司的专利。
Tag(社会化标签)是一种灵活、有趣的互联网内容的分类方式,广泛用于博客、网摘等类型的网站。网络用户可以为每篇网络日志添加一个或多个社会化标签,很多地方称之为标签。社会化标签更多地体现了群体的力量,这样使得日志之间的相关性和用户之间的交互性大大增强,由此可以看到一个更加多样化的世界,一个关联度更大的互联网空间。
RSS(内容聚合)是站点用来和其他站点之间共享内容的一种简易方式(也叫聚合内容)的技术。最初源自浏览器“新闻频道”的技术,现在通常被用于新闻和其他按顺序排列的网站,例如Blog。读者可以通过RSS订阅自己喜欢的Blog和其他支持RSS订阅的网站频道,确知该Blog和频道最近的更新。它需要使用专门的阅读器软件,如周博通阅读器、看天下阅读器、新浪点点通阅读器等。
P2P(对等互联网)是peer-to-peer的缩写,peer在英语里有“(地位、能力等)同等者”、“同事”和“伙伴”等意义。这样一来,P2P也就可以理解为“伙伴对伙伴”、“点对点”的意思,或称为对等联网。目前人们认为其在加强互联网上人的交流、文件交换、分布计算等方面大有前途。如我们常用的BT、电驴(eMule)、Skype语音通信、迅雷下载和IM即时通信系统等新型应用软件都是属于P2P技术。
Wiki(维基)是一种多人协作的超文本系统写作工具。Wiki站点可以有多人维护,每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意见,或者对共同的主题进行扩展或者探讨。Wiki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同时也包括一组支持这种写作的辅助工具。可以在Web的基础上对Wiki文本进行浏览、创建、更改,而且创建、更改、发布的代价远比HTML文本小;同时Wiki系统还支持面向社群的协作式写作,为协作式写作提供必要帮助;最后,Wiki的写作者自然构成了一个社群,Wiki系统为这个社群提供简单的交流工具。与其它超文本系统相比,Wiki有使用方便及开放的特点,所以Wiki系统可以帮助我们在一个社群内共享某领域的知识。
Ajax并不是一种技术,而是几种已经比较成熟的传统技术的强强联合。简单地说,Ajax就是一种能够实现不刷新浏览器窗口,也不用安装额外的插件就能满足用户操作的一组技术。目前,很多界面精美、操作简单的网站都使用了这项技术,比如:Google Maps(http://maps.google.com/)、Google Suggest(http://www.google.com/Webhp?complete=1&h1=en)、博客
邮箱(http://mail.bokee.com/)等,其中很多页面都实现了不刷新网页给用户提供动态内容。
Web Service(Web服务)Web服务是指由企业发布的完成其特别需求的在线应用服务,其他网络用户的应用软件能够通过互联网来动态访问并使用这些在线服务。而很多Web服务是以一种开放的API形式提供给网络用户的,通过这种开放的接口,网络用户也可以将这些现有的Web服务集成到自己的应用系统中,形成可以解决自己实际问题的应用,比如Google、Yahoo!、Amazon等都提供了自己的Web服务。
SNS的中文含义是“社交网络”。顾名思义,它就是社交关系的网络化。将我们现实中的社会圈子搬到网络上,根据不同的条件建立属于自己的社交圈子。如我们在51CTO等网站见到的技术圈、朋友圈等就都是属于SNS技术的具体应用。通过朋友认识朋友的形式,迅速建立起一个自己的基于信任的朋友圈子。在这个圈子里,相互之间具有较高的诚信度,区别于第一代交友模式的满无目的性。SNS可称为“第二代交友模式”。在这种模式下,结交的都是相对可靠的朋友,由于用户可以搜索的对象都是朋友的朋友,因而从诚信和安全的角度上来看,它给了用户更大的信心和保障。此外,在SN中,不经朋友介绍和用户确认,用户的个人资料是不能被陌生人看到的。因此,对个人的隐私的保障性增强了。 Web2.0的基础语言XML
XML可扩展置标语言(eXtensible Markup Language,简称XML),又称可扩展标记语言,是一种置标语言。置标指计算机所能理解的信息符号,通过此种标记,计算机之间可以处理包含各种信息的文章等。如何定义这些标记,既可以选择国际通用的标记语言,比如HTML,也可以使用像XML这样由相关人士自由决定的标记语言,这就是语言的可扩展性。XML是从标准通用置标语言(SGML)中简化修改出来的。它主要用到的有可扩展置标语言、可扩展样式语言(XSL)、XBRL和XPath等。 1.历史
XML是从1995年开始有其雏形,并向W3C(万维网联盟)提案,而在1998二月发布为W3C的标准(XML1.0)。XML的前身是SGML(The Standard 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是自IBM从1960年代就开始发展的GML(Generalized Markup Language)标准化后的名称。 GML的重要概念: 文件中能够明确的将标示与内容分开 所有文件的标示使用方法均一致 1978年,ANSI将GML加以整理规范,发布成为SGML,1986年起为ISO所采用(ISO 8879),并且被广泛地运用在各种大型的文件计划中,但是SGML是一种非常严谨的文件描述法,导致过于庞大复杂(标准手册就有500多页),难以理解和学习,进而影响其推广与应用。
同时W3C也发现到HTML的问题:
不能解决所有解释数据的问题 - 像是影音档或化学公式、音乐符号等其他形态的内容。 效能问题 - 需要下载整份文件,才能开始对文件做搜索。 扩充性、弹性、易读性均不佳。
为了解决以上问题,专家们使用SGML精简制作,并依照HTML的发展经验,产生出一套使用上规则严谨,但是简单的描述数据语言:XML。 XML是在一个这样的背景下诞生的——为了有一个更中立的方式,让消费端自行决定要如何消化、体现从服务端所提供的信息。
XML被广泛用来作为跨平台之间交互数据的形式,主要针对数据的内容,通过不同的格式化描述手段(XSLT,CSS等)可以完成最终的形式表达(生成对应的
HTML,PDF或者其他的文件格式)。 2.用途
XML设计用来传送及携带数据信息,不用来表现或展示数据,HTML语言则用来表现数据,所以XML用途的焦点是它说明数据是什么,以及携带数据信息。 丰富文件(Rich Documents)- 自定文件描述并使其更丰富 属于文件为主的XML技术应用 标记是用来定义一份资料应该如何呈现 元数据(Metadata)- 描述其它文件或网络资讯 属于资料为主的XML技术应用
标记是用来说明一份资料的意义
设置档案(Configuration Files)- 描述软件设置的参数
例
XML定义结构、存储信息、传送信息。下例为张旭发送给陈贞伶的便条,存储为XML。
<小纸条>
<收件人>陈贞伶收件人> <发件人>张旭发件人> <主题>问候主题>
<具体内容>最近可好?具体内容> 小纸条>
这XML文档仅是纯粹的信息标签,这些标签意义的展开依赖于应用它的程序。 3.结构
每个XML文档都由XML序言开始,在前面的代码中的第一行便是XML序言,。这一行代码会告诉解析器和浏览器,这个文件应该按照前面讨论过的XML规则进行解析。第二行代码, ment element),它是文件中最外面的标签(我们认为元素(element)是起始标签和结束标签之间的内容)。所有其他的标签必须包含在这个标签之内来组成一个有效的XML文件。XML文件的第二行并不一定要包含文档元素;如果有注释或者其他内容,文档元素可以迟些出现。 范例文件中的第三行代码是注释,你会发现它与HTML中使用的注释风格是一样的。这是XML从SGML中继承的语法元素之一。 页面再往下的一些地方,可以发现 下面的一行就是在第二本书的定义之前的: 虽然它看上去很像XML序言,但实际上是一种称为处理指令(processing instruction)的不同类型的语法。处理指令(以下简称PI)的目的是为了给处理页面的程序(例如XML解析器)提供额外的信息。PI通常情况下是没有固定格式的,唯一的要求是紧随第一个问号必须至少有一个字母。在此之后,PI可以包含除了小于号和大于号之外的任何字符串串行。 最常见的PI是用来指定XML文件的样式表: 这个PI一般会直接放在XML序言之后,通常由Web浏览器使用,来将XML数据以特殊的样式显示出来。 XML的结构有一个缺陷,那就是不支持分帧(framing)。当多条XML消息在TCP上传输的时候,无法基于XML协议来确定一条XML消息是否已经结束。 Web 2.0的商业化核心竞争力 目前,普遍认为Web 2.0公司的核心竞争力需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传统的提供软件转变为提供服务,而且是借助于互联网提供在线服务;(2)通过互联网借助于集体智慧;(3)对合作的开发者用户有足够的信任;(4)拥有并提供独特而难以复制的数据源,并且使用者越多数据源越丰富;(5)通过提供友好易用的用户界面以及客户自主服务的环境来平衡长尾效应带来的影响;(6)提供跨平台、跨系统的软件服务。 Web2.0的后继web3.0 当人们还处在web1.0的时候就在谈论博客、社会化网络、P2P等这些web2.0中的一些概念,同时有人开始为Web3.0做起了规划。早在2006年11月召开的Web2.0大会上,Web3.0成为会议讨论的一个主题。而且也已经有些具有前瞻性的观点提出来了,为互联网把把脉搏,让互联网更加有序,更能符合人们的需要。 观点1 —Web3.0是以主动性、最大程度的数字化、多维化等特征,以服务为内容的第三代互联网系统。 观点2 —Web3.0将作为一种消费者的应用来提供满足用户需求的新一代互联网的商务应用。 观点3 —Web3.0将借助开放的API使Web成为一个操作系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