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来源:筏尚旅游网
中国当代医药2018年3月第25卷第7期 ·综 述· 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的研究进展 何晓瑞 沈阳医学院附属铁法煤业集团总医院VIP病房,辽宁铁岭 1 12700 【摘要】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慢性、复发性结肠炎症性疾病,其病因和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 明。目前认为与多因素、多环节的综合作用有关。氨基水杨酸、糖皮质激素是uc活动期治疗的首选药物。免疫抑 制剂多用于重症难治性UC,疗效确切,但不良反应明显。抗生素、微生态制剂、生物制剂和中药在UC的治疗中也 可发挥一定的作用。本文对UC的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关键词1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R574.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721(2018)3(a)-0025-03 Research progress on pathogenesis and drug treatment of ulcerative colitis HE Xiao-rui VIP Ward,Tiefa Coal Industry Group General Hospital Affiliated to Shenyang Medical College,Liaoning Province,Tieling 1 12700,China 【Abstract]Ulcerative colitis(UC)is a chronic and recurrent colitis disease.Its etiology and pathogenesis is not entirely clear yet.At present,UC is considered to be related to multiple factors and multiple links.Aminosalicylates and gluco— cortieoids were the first choice to treat UC.Immunosuppressants iS mostly used in severe refractory UC.and the effect iS accurate,but the adverse reaction is obvious.Antibiotics,microecologics,biologics an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an also play a role in the treatment of UC.This review will summarize the pathogenesis and drug treatment of UC. 【Key words]Ulcerative colitis;Pathogenesis;Drug treatment 溃疡性结肠炎(ulcerative colitis,UC)是一种病因 史。单卵双胎人群UC发病率明显高于双卵双胎人 尚未完全阐明的慢性、复发性结肠炎症性疾病,发病 群。欧美国家UC发病率明显高于亚非国家,反映了 部位多见于直肠、乙状结肠,可逆行向近段扩展至全 UC发病存在地区差异。另有研究显示,UC以白种人 结肠,甚至累及末段回肠,病变主要限于黏膜层及黏 最多见。黄种人和黑种人发病率则明显减少,提示UC 膜下层,呈连续性、弥漫性分布【”。UC的临床表现有反 发病亦存在种族差异。基因致病研究显示,目前已明 复发作的腹泻、黏液脓血便、腹痛、腹胀、纳差、恶心、 确与UC相关的易感基因位点共有21个【4】。有研究发 呕吐、发热和营养不良等,可伴有皮肤、黏膜、眼、肝胆 现[5】,miRNA不仅影响其他基因表达,其靶基因还可 和关节等肠外表现[21。UC可发生在任何年龄,多见于 调节UC相关蛋白因子的表达。NOD2/CARD15基因 20—40岁,男女发病率无明显差别。大部分UC患者病 突变可能与核因子-KB的活化水平有关,但这一改变 情反复发作,轻度及长期缓解者预后较好,慢性持续 主要见于白种人。由上述研究可以看出,UC发病具有 活动或反复发作频繁者预后较差llJ。本文将从UC的 遗传倾向。 发病机制和药物治疗方面进行综述。 1.3感染因素 1 UC的发病机制 下列研究结果表明。多种微生物与UC的发生、 1.1环境因素 发展具有相关性【 -2]:①应用基因研究方法获得的UC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饮食(高蛋白、高脂、高糖饮 动物模型,在肠道无菌环境下不出现肠道炎症改变, 食增加,膳食纤维减少)、药物(非甾体类抗炎药)、生 但在肠道正常菌群状态下,则可出现肠道炎症改变【 ; 活方式(高学历与城市生活压力大人群)、环境污染、 ②临床研究发现,活动期UC患者肠道内梭状芽孢杆 卫生条件差或某些不明因素,都可能是UC发病有关 菌、拟杆菌数量显著增加[句,而乳酸杆菌和双歧杆菌等 的环境因素【】_3】。UC最初多发于20世纪中期社会经济 有益菌则明显减少。抗菌药物或微生态制剂对UC患 发达的欧美国家。以往我国等发展中国家UC少见, 者有治疗作用: ̄uc患者血液可检出大量肠道细菌、 但目前患病率却明显增加。这一改变提示环境因素在 轮状病毒和衣原体等病原体抗体[3]。 UC发病中具有重要作用。 1.4免疫因素 1.2遗传因素 多数学者认为.免疫因素引起易感者肠道出现持 流行病学调查显示,10%~20%的UC患者有家族 续的免疫反应,T淋巴细胞中1112亚群异常激活,释 CHINA MODERN MEDICINE Vo1.25 No.7 March 2018黼 ·综 述· 中国当代医药2018年3月第25卷第7期 放出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一2、IL一4、IL-10等多 种炎症介质及细胞因子.从而导致结肠黏膜的免疫损 伤[31。由此而开发的抗TNF一 单克隆抗体等生物制剂 治疗UC患者确实收到了显著的治疗效果,进而反证 了免疫因素在UC发生、发病和转归过程中具有重要 或急性暴发型UC患者.可先给予大剂量GCS静脉滴 注,常用氢化可的松300 mg/d或甲泼尼龙40—60 mg/d。 7~10 d后改为口服泼尼松60 ms/d[“。由于长期应用 GCS可出现Cushing综合征、骨质疏松、糖代谢紊乱 和诱发感染等不良反应,因此UC病情缓解宜立即予 以减量,每隔1~2周减量5 mg,至20 mg/d后需适当延 作用【”。 总之.遗传易感性在UC发病中占有主导作用, 长减药间隔时间ul,当疗程达8一l2周时,可考虑停药(31。 环境则是触发因素,在肠道菌群的参与下,易感者产 注意GCS不能用于维持缓解治疗,减量期间需加用 5-ASA逐渐取代GCS治疗【l1。对病变局限于直肠及乙 生免疫调节异常而发病fl1。 状结肠的UC患者,可应用地塞米松5 mg或琥珀酸 2 UC的药物治疗 钠氢化可的松100 mg加生理盐水100 ml,每晚1次 2.1氨基水杨 ̄(aminosalieylates,ASA) 5一氨基水杨酸(5-ASA)是治疗轻、中度活动期 UC的一线药物.也是UC缓解期维持治疗的主要药 物 ,但维持治疗的疗程目前尚无一致意见,多数学者 主张至少1~2年[81.也有学者主张用至少4年或更长 时间【11。由于5-ASA口服后易被胃酸破坏而失效,因 此临床上常通过下述途径给药,以便5-ASA在结肠 病变部位发挥药理作用。 2.1.1柳氮磺吡啶(sulfasalazine,SASP)SASP肠溶片可 在小肠吸收.结肠局部抗炎作用欠佳。其缓释或控释 剂型有效克服了此弊端,可使UC病情缓解率达80% 以上。活动期UC用量为3~4 g/a,分4次口服,症状 缓解后改为2 g,d作维持治疗。SASP价格低廉,但恶 心、上腹痛、腹泻、头痛等用量相关性不良反应比较常 见,餐后服药可减轻上述消化道反应;另外,皮疹、粒 细胞减少、自身免疫性溶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过敏 反应亦较常见,因此服药期间应定期行血常规检验, 出现上述反应时改用其他药物。SASP栓剂0.5—1.0 g, 2次/d,直肠给药可使其不良反应减轻。 2.1.2奥沙拉嗪本药在胃和小肠中不被吸收和利用, 可在结肠充分发挥局部抗炎作用[”,其疗效明显强于 SASP,且不良反应大大减少[31。 2.1.3美沙拉嗪本药亦是在肠道下释放出有效药理 成分…,疗效明显强于SASP,0.4 g的用量即相当于 1.0 g的SASP。本药属于多基质系统(MMX)片剂,是 采用亲水与亲脂性基质制成的微粒型、高浓度剂型, 减少了服药次数。提高了治疗依从性[31。本药栓剂、灌 肠剂在结肠病变部位药物浓度高,故局部抗炎作用 强,适用于病变分布在远端的UC患者。 奥沙拉嗪和美沙拉嗪(包括二者的新型制剂)适用 于对SASP不能耐受者,但缺点是价格昂贵,而且目前 尚无确切资料显示不同的5-ASA疗效上存在差异。 2.2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s,GCS) GCS是控制UC急性发作最有效的单一药物,适 用于重度UC患者或5-ASA治疗效果不佳的轻、中 度UC患者[1],有效率可达9O%[9]。对轻、中度UC患 者。临床上一般给予口服泼尼松30~40 ms/d。对重度 CHINA MODERN MEDICINE Vo1.25 No.7 March 2018 保留灌肠。对病变局限于直肠的UC患者,也可应用 布地奈德泡沫灌肠剂2 mg,每晚1次保留灌肠。局部 给药的GCS用量减少.故全身不良反应较小f1]。近年 来还有许多新型GCS应用于临床,如布地奈德、二丙 酸倍氯米松、巯氢可的松和巯基可的松异戊酸酯等[31, 这类药抗炎作用强,且全身不良反应较少。 2-3免疫抑制剂(immunosuppressive drug,ISD) 近20年来,ISD已逐渐广泛应用于UC的治疗, 大量临床研究证实 21,这是一类通过阻断UC患者T 淋巴细胞增殖、活化而发挥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 21, 可应用于对GCS疗效不佳或对GCS依赖的慢I生持续 活动性UC患者。加用ISD后可逐渐减少GCS用量直 至停用[”。临床上常用硫代嘌呤类药,用量:硫唑嘌呤 2.0~2.5 ms/(kg·d)或6一巯基嘌呤1.0~1.5 mg/(kg·d), 显效时间约需3 ̄6个月。ISD维持缓解治疗时硫唑嘌 呤减量至1.5~2.5 ms/(kg·d)或6一巯基嘌呤减量至 0.75~1.5 ms/(kg·d),目前一般推荐疗程3年或以上。 有研究通过多因素分析显示,UC病变的广泛程度及 复发频次与应用硫唑嘌呤的疗程有关『l3】。此类药严重 不良反应主要是白细胞减少等骨髓抑制表现[ l及增加 机会性感染的发生率[12].建议初次用药8周内每周均 复查血常规,以后至少每3个月复查1次。甲氨蝶呤可 用于硫唑嘌呤或6一巯基嘌呤不能耐受者。对重度或 难治性uc患者.可应用环孢素2~4 mg/(kg·d)静脉 滴注,大部分患者病情可获得暂时缓解,从而避免手 术治’疗【-’3l。近期临床研究显示,他克莫司血药浓度稳 定,作用强度及疗效显著优于环孢素,黏膜愈合率高, 而且口服途径用药方便。不良反应也相对更少[3,11】。国 外研究显示.对硫唑嘌呤疗效不佳或不能耐受的UC 患者应用环磷酰胺和霉酚酸酯,也取得一定疗效,其 主要不良反应有头痛、恶心和关节痛等Ⅲ】。 2.4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对轻、中度UC患者并无指征。临床研 究表明,硝基咪唑类、喹诺酮类、氨苄西林和头孢菌素 等抗菌药物对重度UC患者有一定疗效。其中甲硝唑 的研究较多,结果提示其可抑制肠道厌氧菌生长,并 中国当代医药2018年3月第25卷第7期 ·综 述· 5]窦传字,张淑静,王毅,等.基于MicroRNA研究针灸调节 有影响白细胞趋化、抑制免疫反应等作用,对UC患 [溃疡性结肠炎作用机制的思考[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4, 者疗效显著,尤其是直肠病变者【“】。 2.5微生态制剂 32(4):489. isation burden associated with Clostridium difficile in patients 6]AnanthakrishnanAN,McGinleyEL,BinionDG.Excesshospital— 临床用于UC的微生态制剂多为益生菌,认为其 [作用机制为[3J4】:①与肠黏膜构成菌膜屏障;②维持肠 with inflammatory bowel disease[J].Gut,2008,57(2):205. 道菌群平衡;③增强肠道防御功能;④减轻肠道炎症 [7】欧阳钦.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J】.中国实用内科杂志,2011, 反应;⑤诱导免疫耐受。目前益生菌对UC诱导缓解 30(4):383—385. 和维持治疗的Meta分析结果显示,活动期UC患者 [8】田士军.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进展[J].医学综述,2009, 在传统治疗药物基础上加用益生菌.可明显提高病情 15(17):2612-2614. 9】蒋蔚茹.炎症性肠病的认识与药物治疗进展[J].上海医药, 缓解率;而益生菌与美沙拉嗪对UC复发率的影响并 [无差异,表明二者疗效相仿㈣。 2.6生物制剂 英夫利昔单抗(infliximab)是一种抗TNF—d的单 克隆抗体,临床试验证明该药可使中、重度UC患者 及对GCS、ISD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的活动性UC患 者病情长期缓解,目前已成为UC的二线治疗药物[3J。 另有研究报道,阿达木单抗等其他生物制剂应用于 UC患者亦是安全有效的【 。 2.7中药 目前国内应用中药和中西医结合治疗UC的临 床研究较多,并取得了理想的疗效【”.捌。常用的口服方 剂有三黄汤、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和参苓白术散等,灌 肠药有肠宁方、冰硼散、锡类散、白头翁汤、附桂灵芷汤 和复发白芨灌肠液等,其中灌肠给药法疗效更佳【2 , 具有明显的优势。 3小结 UC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较为复杂,目前认为是多 因素、多环节的综合作用所致。UC的治疗药物很多。 疗效和不良反应也有差异。临床上可以根据具体病情 灵活选择应用,以求尽快达到治疗目的。即控制急性 发作,促进黏膜愈合,维持病情缓解,减少病情复发, 预防并发症【1】。但目前仍有不少临床问题尚待解决,如 UC的确切病因和发病机制。5-ASA和免疫抑制剂维 持治疗的合理疗程问题,抗菌药物、生物制剂、益生菌 和中药的治疗作用需要更多的大样本临床研究证据 支撑。中药保留灌肠对于近段高位结肠病变的疗效不 佳问题.探寻治疗的新靶点[23-24]和局部给药新方法阎 等,这些均有待今后进行更深入的研究与探讨。 f参考文献1 [1】葛均波,徐永健.内科学[M】.8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3:385-393. [2】屈冬冬,金世禄.溃疡性结肠炎发病机制研究进展[J].实用 临床医药杂志,2016,20(3):184—186. [3]樊慧丽,陈玉梅.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机制和治疗进展[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B):228—230. [4】艾静,王承党.遗传与环境因素在炎症性肠病发病机制中 的作用研究[J】.国际消化病杂志,2014,34(2):11o-112. 2010,31(5):208-210. [10]Prefontaine E,Macdonald JK,Sutherland LR.Azathioprine or 6一mercaptopurine for induction of remission in Crohn S disease[J].Cochrane Database Syst Rev,2010,16(6):CD00 0545. [11]李霞,曲波,姜海燕,等.激素依赖型溃疡性结肠炎的治 疗进展[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3,22(1):95—97. [12]戎兰.免疫抑制剂在炎症性肠病治疗中的应用[J].上海医 药.2016,37(I):11-14. [1 3]Cassinotti A,Actis GC,Duca P,et a1.Maintenance treat- ment with azathioprine in ulcerative colitis:outcome and predictive factors after drug withdrawal[J].Am J Gastroen- terol,2009,lo4(11):2760-2767. [14】路远,雷晓薇.奥沙拉嗪联合美常安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疗效观察[J].局解手术学杂志,201 1,20(3):292—293. 【15】牛小平,韩真,刘少锋.溃疡性结肠炎缓解期服用益生菌 制剂维持治疗的Meta分析[J1.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10, 22(3):261-263. [16】雷晓燕,崔梅花.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进展【J】.山东医药, 2014,54(6):99-101. [17】张荣光,王宝春.复方锡类散灌肠治疗左半结肠炎126例 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6):1426. 【18]徐玉玲_中医药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分析[J].中国当代 医药,2012,19(7):102—103. [19】张俊林.中药内服结合保留灌肠治疗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118例『J].光明中医,2013,28(5):1049—1050. f20]张千娥.柳氮磺胺吡啶口服联合中药灌肠治疗溃疡性结 肠炎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药学杂志,2013,33(22): 1902-1904. f211何亚琴,何群峰,赵虞文,等.肠宁方灌肠联合美沙拉嗪 对溃疡性直肠炎患者炎症因子及凝血功能的影响[J】.中 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17,22(7):805—808. 【221胡倩,罗怀岗,李五生.中药灌肠对溃疡性结肠炎的治疗 进展[J].临床合理用药,2016,9(2A):167—168. [23]杨晓平,杜位良.溃疡性结肠炎的药物治疗进展[J].西南 军医,2015,17(1):56—58. [24]江学良,樊华.努力提高溃疡性结肠生物治疗水平[J].世 界华人消化杂志,2013,21(15):1375—1380。 【251李艳.介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临床观察[J].中国当代医 药。2010,17(5):69. (收稿日期:2018—01—31本文编辑:孟庆卿) CHINA MODERN MEDICINE Vo1.25 No.7 Mamh 201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