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金融工具创新 高校融资的新举措

金融工具创新 高校融资的新举措

来源:筏尚旅游网


金融工具创新 高校融资的新举措

曲淑娟(黑龙江工程学院,哈尔滨150050)

摘要:金融工具创新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给高校决经费短缺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通过对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中运用的必要性、可行性分析,着重对创新金融工具在高校的具体运用进行了的论述和探索。 关键词:高校;金融工具;创新;融资`

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完善,金融工具创新层出不穷。中国人民银行经国务院批准于2005年3月宣布,开始试点信贷资产证券化工作,意味着我国金融工具在资本市场运作,得到不断加强。所以,金融工具创新在资本市场不断完善的今天,给高校决经费短缺问题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目前高等学校经常应用的金融工具主要包括定、活期存款、国债、银行承兑汇票等等,对资本市场的金融工具却很少使用,基本只是利用银行贷款,造成我国高等学校贷款规模在1500亿元以上,贷款期限多为3-5年。虽然缓解了部分高小由于扩张带来的资金紧张问题,但是由此带来的财务风险已经突显。因此,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完善,寻求通过金融工具来解决高校融资难的方法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一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中运用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存在的大量资金缺口急切需要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中的运用。1998 年高校在校人数为 340万人, 经过扩招, 2007 年, 在校生人数达到了 2500 万人,毛入学率达23%,实现了由精英型教育向大众型教育的转变。但发展的资金需求与获得的经费与支持严重不匹配, 无法满足高等教育大众化和教育现代化的要求。按每增加 100万大学在校生、生均 4万元基础设施投入要求计算, 仅因规模增长所需的建设性资金5年累计达2000 亿元,完全依靠政府是根本无法解决的。目前中央和地方政府真正能用于高等教育发展规模的基础性投入每年只有150 亿元左右,今后高等教育发展的经费投入缺口至少在 1200 亿元以上。这些需要使高校运用金融工具,通过资本市场运作进行融资成为可能。

高校融资渠道的狭窄急切需要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中的运用。高校融资渠道目前主要有国家财政拨款、缴纳学费和银行贷款三种。受国家财力的限制,国家财政对高等教育的投入总量虽不断增加,但生均预算内教育事业费拔款却逐年下降,2000年为7310元, 2005年降到了5376元, 2007年为6546元,所以高校主要靠国家财政拨款是不行的。高校自1996年实行并轨收费来弥补经费不足措施,学费和住宿费在高校资金中所占比重不断攀升。有统计表明,居民家庭承担的高等教育成本从人均GNP的1.65%上升至51.87%,学生及其家庭负担的教育成本急剧增加,导致普通百姓对学费已经不堪重负,学费收入增长空间有限。近年来,银行贷款为解决高校扩招后面临的教学用房、学生宿舍及教学仪器设备严重不足的问题提供了资金保证,成为继财政拨款、收取学费后的第三大来源。但贷款规模过大,偿还巨额贷款本息的压力很大,严重影响了学校的发展。以我省省属高校为例,贷款近34亿,每年需支付利息1.5亿元以上,而且学校扩招初期的建设贷款陆续到期,学校偿贷和付息的压力很大,个别学校已经出现资金周转困难的情况。因此,简单依靠贷款来解决高校经费短缺问题是不现实的,创新金融工具、构建融资平台,是高校可持续发展所必须解决的重大课题。 二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中运用的可行性

随着高等教育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高等教育基本已经形成了多渠道筹资的模式。《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明确指出“国家建立以财政拨款为主,其他多种渠道筹措高等教育经费为辅的体制,使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同经济、社会发

1

展的水平相适应。”党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中明文指出“运用金融、信贷手段,融通教育资金,支持校办产业、高新科技企业以及勤工俭学的发展, 开展教育储蓄和贷学金等业务。”党中央、国务院,既肯定了在发展高等教育中运用金融工具融资的可行性, 又为其指明了方向。

同时,《教育法》确立了高校法人主体地位,作为经济主体可以进行自主融资,提高了高校融资的积极性,促进了高校融资战略的制定、模式的创新,使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中运用得到制度上的保证。

发展高校运用金融工具融资具有足够的市场需求。 据央行统计报告显示, 2010年城乡居民人民币储蓄存款余额303302亿元,同比增长16.3% ,这一方面表明我国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另一方面也显示出可供居民选择的金融工具品种和数量还比较少。 而另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截至2007年1月底,全国各类融资租赁企业已有130多家,注册资本超过300亿人民币,可承载的资产管理规模可达3000亿元人民币以上。这些都为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中的运用打下了坚实的资本市场的资金基础。

三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的具体运用

高校面向社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实现融资渠道的创新,可在一定程度上化解建设发展与资金短缺的矛盾,促进高校的良性可持续发展。在现在,高校主要采取如下几种创新金融工具进行融资:

1、教育债券和股票融资。高校作为独立法人,主要可通过发行教育债券和用股票上市的方法在资本市场集资。高校发行债券在国际上已有先例,美国高校已把发行债券作为一种常用的筹资方式。1995年美国发行债券的高校有160 所,债券总额达26.7亿美元。1996年发行债券的学校增加到 189 所,债券总额达到41.4亿美元。我国可参照企业债券的发行经验,由政府在全社会范围内发行高等教育事业发展公债,或者高校作为主体发行高等教育债券,并允许上市流通,来解决高等教育发展的资金需求。同时,学校通过发行股票来筹集资金。截止2002年上半年,我国已有31所高校办企业直接或参股上市,共筹资650亿美元。随着我国市场机制的不断完善,股票市场的规范发展,高等教育在股份制改革后上市融资的发展空间巨大,并可更有效地缓解经费短缺的压力。

2、项目融资。项目融资作为国际金融市场的一个创新, 80年代中期被介绍到我国,主要用于大型基础项目。项目融资的典型特征是以项目的资产、预期收益或权益作抵押取得的一种无追索权或有限追索权的融资或者贷款。项目融资具有较多的优势, 它可大幅度减轻高校的投资负担和债务负担。另外, 项目融资的风险由项目发起人及相关参与人承担, 使高校规避了项目的事业风险。项目融资在高校还是一种全新的融资方式,高校的后勤服务设施、教学基础设施都可以采用这种方式。具体操作上可以采取BOT或TOT方式。BOT即建设—经营—移交的简称。具体实施步骤为, 高校提供土地, 与项目公司签订基础设施建设合同;由项目公司融资建设学生公寓、食堂等经营性设施;投资方通过经营收取使用费或服务费, 回收投资; 合同期满,高校收回设施所有权。TOT是移交—经营—移交的简称。具体做法是, 双方在签订特许经营协议后,把已经投产运行的基础设施项目移交给对方经营若干年, 一次性融得资金,用于建设新的基础设施项目; 特许经营期满后, 合作方再把该设施无偿移交给高校。在现阶段, 大学城的建设多采用BOT方式融资,大学以其学费收入的一定比例支付使用费,使用若干年后大学城的基础设施既可能转让给高校,也可能继续租赁,这种融资方式解决了大学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省去了大学基建管理环节,使学校可以集中精力开展教学科研活动,大学城内的后勤资源、公用设施能在校际之间共享,对加快高等教育发展尤为必要。

2

3、资产证券化。资产证券化是近30年来世界金融领域最重大的金融创新,其实质是一种融资非中介化的过程,即基于资产或应收债权的未来现金流量而在资本市场上发行证券工具,从而实现对资产的收益和风险进行分离与重组的一种技术或过程。高校拥有大量优质的存量资产,如土地、房屋建筑等,这些资产在未来能产生可预测的稳定现金流(学费和住宿费收入)的特点,可以用于证券收益的支付;另一方面,这些资产作为抵押物的变现能力强,一旦无法正常支付证券收益而必须将其变现时,具有较高的变现价值;同时,高校在中国的现实政治经济体制下实际上并不存在破产的问题,因此,具有稳定持续经营的良好预期和较高的社会信誉,从而决定了高校可以成为资产证券化的理想对象。高校资产证券化的意义,在于充分利用金融市场,实现高校优质存量资产的资本化,增强高校资产的流动性和自我增值能力,从而缓解高校发展中面临的资金困难,提高学校的运行质量,增强学校的自我发展能力。

4、融资租赁。融资租赁是指出租公司根据承租人对租赁物的需求,向供应商购买租赁物后出租给承租人使用,承租人在租赁期内按期支付租金,租赁期满租赁物所有权转移给承租人的一种以租代购的金融方式,这种融资方式既可以给承租人带来所需要的资产,同时又可以解决资金困难。融资租赁按租赁物是否外购,可分为两类:一是直接租赁。租赁公司从供应商处购入租赁物,再将租赁物出租给承租人使用,即租赁物属于外购。显然,对承租人而言,该租赁方式是以融“物”为直接目的的。二是售后回租。承租人将自有物品出售给租赁公司,再从租赁公司租回使用,即租赁物不属于外购,而是承租人自有的情形。由于2008年后全国大多数省份的高校都实施了国库集中支付制度,自身资金调节能力受到限制,因此售后回租得到更广泛的应用。 四结论

金融工具创新作为在高校融资的新举措,为解决高校发现需要的资金需求开辟了一条新路,必将随着我国资本市场改革的不断推进,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与发展。现在虽只是进行有益的尝试,但相信将来必会为高等学校的持续健康发展注入活力。

作者简介:曲淑娟(1977.4—),女,会计师,主要从事高校财务管理方面研究。

项目来源:黑龙江省教育厅2011年度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高校融资策略研究》,项目编号12514125。 参考文献:

[1] 田书芹,王东强.高校融资租赁:必要性、可行性、风险防范制度建构[J].教育财会研究,2008,(4).

[2]马芳.对发展高等教育运用金融工具融资的思考.价值工程,2005(1). [3]薛勇. 金融工具创新在高校融资中的运用.交通科技与经济,2007(1)

[4]戚拥军. 利用金融工具加快我国高等教育融资的思考.化工高等教育,2005(3).

[5] 赵善庆.我国高等教育融资渠道创新[J].社会科学论坛。2008,(7).

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