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细中见真_微中知著_林教头风雪山神庙_细节描写赏析

细中见真_微中知著_林教头风雪山神庙_细节描写赏析

来源:筏尚旅游网
○文学语言学研究2008年第44期周刊细中见真,微中知著———《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细节描写赏析

赵玉芳

(江苏城市职业学院,江苏常州

所谓细节,就是指文学作品中细腻地描绘人物性格、事件

发展、社会环境和自然景物的最小组成单位,它是构成艺术整体的基本要素。也有人认为细节描写是指对作品中的人物、环境或事件的某一局部、某一特征、某一细微事实所作的具体、深入的描写。前苏联文学家高尔基称细节是“隐藏在字里行间的魔术”。人们读什么作品(特别是小说),往往很兴奋、很激动,特别是那些思想光芒彻照肺腑的细节,那些艺术芳醇醉迷魂灵的细节,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久而久之,故事情节淡忘了,甚至书名都忘却了,可那些精彩的细节描写仍然鲜明灿烂地镶嵌在记忆中。精彩的细节描写常常抓住生活中的细微而又具体的典型情节,加以生动细致的描绘,它具体渗透在对人物、景物或场面描写之中。它是最生动、最有表现力的手法,它往往用极精彩的笔墨将人物的真善美和假丑恶和盘托出,让读者欣赏评价。

细节描写在文学创作中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任何成功的作品,任何重大的主题,任何生动的情节,都必须依靠一定的细节描写体现出来。真实的细节描写是丰富情节、增强艺术感染力,使人物性格生动、突出的手段之一。一个画龙点睛的细节如果用得恰到好处,就能使人物性格增添异彩,富有生气,就更加鲜明、具体、生动。文学作品是以形象的生动性、具体性打动读者的,因此就必须有具体的,富有典型意义的细节描写。一篇小说,如果抽掉绘声绘色的细节描写,它就不会有感染力,离开细节去刻画人物,只能塑造出没有灵魂的偶像。

施耐庵的《水浒传》(七十一回本)第十回“林教头风雪山神庙,陆虞侯火烧草料场”(中学及高职教材都简称“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其中主人公林冲因受高俅陷害为“刺客”,无辜发配沧州,来到沧州后被安排到天王堂当看守,遇到旧知李小二。不久,陆虞侯又贿赂沧州的管营、差拨,设计调林冲接管草料场,欲借机烧死林冲。林冲被逼无奈终于手刃仇人,报仇雪恨。学习这篇课文时,人们的注意点几乎都放在了本章节情节“一波三折、跌宕起伏”、人物性格实现“从逆来顺受到被逼反抗的根本转变”以及“多角度的关于风雪的景物描写”等几个方面。其实,笔者以为本章节中,作者看似信手拈来的关于细节的描写却充分展现了作者高超的写作技巧,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如果我们细细咀嚼品味,好似暗香盈袖,令人心旌摇荡。“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中细节描写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发展和铺垫、伏笔的作用。

一、刻画人物性格

小说中林冲在闲走间遇见旧知李小二,在回答小二“恩人不知为何事在这里?”时,林冲指着脸上道:“我因恶了高太尉,生事陷害,受了一场官司———”后来到了小二家里,林冲又说:

213161)

“我是罪囚,恐怕玷辱你们两个。”林冲本是由于高俅生事陷害

才吃了官司刺配到沧州,但与小二谈及此事,对高俅的陷害与侮辱,他表现得异常平静,把事情归咎为自己“恶”(冒犯、触怒)了“高太尉”;甚至自称“罪囚”。这里最为充分地表现了林冲逆来顺受、委曲求全的性格特点。“恐怕玷辱”小二夫妻,则恰好体现了林冲的心地善良,善于为他人着想的一面。再有“林冲因见他两口儿恭敬孝顺,常把些银两与他做本钱”,则再次突现了林冲慷慨大方,乐善好施。

而林冲在被安排接管了草料场后,初见那“四下里崩坏,又被朔风吹撼,摇振得动”的草屋时,他还想“待雪晴了,去城中唤个泥水匠来修理”过得一冬;待到沽酒途中看见一所古庙,林冲也不忘“顶礼”:“神明保佑!改日来烧纸钱。”这里,恶劣的风雪天气和艰苦的“囚犯”工作环境,林冲都心平气和地全盘接受,而且林冲还打算叫人修理草屋,说明他是做好充分思想准备,做了长远打算,安心做他的“囚徒”的,这也再次说明他性格的“随遇而安”和“逆来顺受”。甚至林冲还要虔诚地请求神明保佑他能保全性命,顺利服满刑期,早日回东京与家人团聚。

此外,林冲发现草厅被雪压倒,他“恐怕火盆内有火炭延烧起来,搬开破壁子,探半身入去摸”,确定“火盆内火种都被雪水浸灭了”,方才“依旧把门拽上,锁了”离开。以上一系列看似细小的动作恰恰都表现了林冲对待工作的细致谨慎和尽心负责。这里的细节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好似一幅画的细部。作者用准确的语言把林冲离开草场时一系列局部动作加以特别突出、强调,从而将那一表象分外强烈地诉之于读者的想象力,在心中唤起具体而丰满的艺术形象。

最后林冲杀死陆谦回到庙里的几处细节也不容忽视。带上“毡笠”是为了抵御风雪;“将葫芦里冷酒都吃尽”,喝酒是为暖身,酒来不及温热而吃尽是因为“血案”在身,表现了林冲因时间紧迫要赶快逃身的心理;“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说明林冲再也无意也不能在此安心做“囚徒”;只“提了,便出庙门投东去”,“”是林冲作为军人无论何时何地都不会放弃的随身武器,也是他将来面对复杂多变形势的必备防身用品,所以万万不能丢弃。这些细节都在昭示:林冲在血的事实面前,他忍辱求安的幻想彻底破灭,杀死仇人后决绝而去!

二、推动情节发展

小说中的细节描写不仅较生动地表现了人物性格,而且还推动了故事情节发展。林冲购买尖刀细节和接管草料场途中古庙的安排都有助小说情节的发展。陆虞侯等人在酒店密谋杀害林冲的情节被李小二发现,并被及时告知林冲以后,“林冲大怒,离了李小二家,先去街上买把解腕尖刀呆在身

量避免英汉互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和歪曲,从而顺利地进行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3]许渊冲.唐诗三百首[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4]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84.

[5]Nida,Eugene.A.Language,CultureandTranslating[M].Shanghai:ShanghaiForeignLanguagesEducationPress,1993.

[6]曹英华,郝进仕.论翻译中文化意象的失落与歪曲[J].黄冈师范学院学报,2003,(7).

2004.

[2]杨宪益,戴乃迭.唐诗[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1.180

周刊2008年第44期○文学语言学研究从格赖斯会话合作原则看《茶馆》对白艺术陈铁妮娜

(西南大学文学院,重庆

摘要:本文运用格莱斯(P.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分析老舍先生的话剧《茶馆》里的人物对白。《茶馆》里作者通过对会话合作原则四条具体准则: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的违反让对白具备了更深层次的字面意义之外的会话含义,把话剧中各种人物性格刻画得栩栩如生,本文旨在探索《茶馆》对白的语用特点,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话剧中各人物的性格特点及经历,更深刻地领略那一特殊的时代画卷。

关键词:会话合作原则《茶馆》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

《茶馆》是老舍先生在新中国成立后话剧创作的精品。《茶馆》三幕分别选取“戊戌变法”后、北洋军阀统治时期、抗战后统治时代的三个社会生活场景,作者把这三个社会场景中各阶层人物的生活、命运集中表现在裕泰茶馆这一个方寸之地,凸显出当时政局混乱、是非不分、恶人得势、民不聊生,黑暗势力越来越蔓延,整个社会表现出不断衰退的局面。

如此长的历史跨度,如此复杂的社会形势,刻画如此多不同阶层的人物,突出如此鲜明的人物性格,只用了短短的三幕。这是话剧不同于小说等其他文学作品的特点,即依靠一种特殊的手段———话剧语言来刻画人物性格,推动情节前进。本文的目的,正是以《茶馆》中对话片段为例,用格莱斯(P.Grice)的会话合作原则,浅要分析《茶馆》的语用特点。

上———”,正是买了这把尖刀,林冲才一连在沧州城里城外,大街小巷寻找了五日,一无所获之后“自心下慢”了。“尖刀”是林冲上街寻敌报仇的武器,寻敌未果的情况下,这把尖刀就伴随着林冲接管了草料场;而最后,林冲果然也是用这把尖刀结果了陆虞侯。林冲在完成了与老军的交接任务以后因“觉得身上寒冷”想要“沽些酒来吃”,“行不上半里多路,看见一所古庙———”,作者安排古庙这一细节,看来似乎很不经意,其实却巧妙地体现了作者设计匠心。林冲对古庙的顶礼膜拜不仅表现他当时安心“囚徒”生活的思想状态,而且为此后因草厅被大雪压塌而无容身之处暂时借宿古庙埋下伏笔。而林冲“入得庙门,再把门掩上。旁边止有一块大石头,掇将过来靠了门。”这一处细节描写又推动情节进一步发展,下文陆虞侯等三人放火回来,欲进古庙躲避风雪而不得只能在门外“庙檐下立地看火”说话,林冲才有可能听到陆虞侯等纵火杀人全过程,最后林冲怒火冲天,终于手刃仇人,报仇雪恨,故事情节趋向高潮,同时也完成了林冲性格由“逆来顺受到被逼反抗的根本转变”。

三、铺垫、伏笔作用

铺垫和伏笔是小说创作中常用的写作手法。铺垫是对行将来临的事物的衬托。伏笔是文章或文艺作品中,在前段里为后段之事所作的提示或暗示。就为下文做铺垫与为下文埋下伏笔的作用来看,这两种写作方法在某种程度上有相通之处,都有为下文服务的共同目的。而“林教头风雪山神庙”这一部分,许多细节描写也都起到很好的铺垫和伏笔的作用。小说中林冲在街上遇见李小二,小二告诉林冲“———权在营前开了个茶酒店”,这个“茶酒店”的地点作者实在选得精彩!因为是在“劳营”前,林冲才得以遇见小二;而后来林冲才能与小二经常400715)

会话合作原则是20世纪60年后美国语言哲学家格莱斯(P.Grice)在哈佛大学的威廉·詹姆斯讲座上所作的题为“逻辑与会话”的著名演讲中提出的,并于1975年正式出版面世。他在该书中提出“使你的话语,在其所发生的阶段,符合你参与的谈话所公认的目标或方向,即合作原则(CooperativePrinci-ple)”并进一步指出会话合作原则核心思想包括四条基本准则:数量原则、质量原则、关系原则、方式原则。通俗地说,即交际中说话人应该以最简洁的方式,紧扣主题,向听话人反映真实(此真实并不要求一定要是真实事实,只要自己认为是真实的即可)适度的信息。

如果在交谈时人人都严格遵守这四条准则,那么便可进行效率最高、最合理的语言交际。因为按这四条原则,说话人所要表达的意思就是语言文字形式上组合在一起表达出的字面意义,听话人勿需任何推理,便可最方便、最快捷地理解对方所说的话。例如:

甲:丽丽的生日聚会你去吗?乙:去。

在这段对话中,甲勿需对乙的答案做任何推理,即可得到自己所需的信息。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所有的对话都是这样“直来直去”,如果所有的语言交际都可以这样直接听出说话人的意思,那么语言分析没有“意思”了,语用分析也就没有了存在的必要。

往来;也因为在劳营前,陆虞侯等人才能在此和管营、差拨借喝酒之际密谋杀害林冲之事,也才有可能被小二觉察阴谋。而李小二怀疑陆虞侯等人阴谋时与老婆商量,老婆建议找林冲认一下时,李小二断然否决,理由是“你不省得,林教头是个性急的人,摸不着便要杀人放火。”这处细节描写与下文所写林冲听说以后的由“大惊”到“大怒”买解腕尖刀的表现作很好铺垫。此后小说中对这把“尖刀”多次提及,“尖刀”的伏笔作用十分明显,因为也正是这把“尖刀”最后终于实现林冲“休要撞着我,只叫他骨肉为泥”的铮铮誓言!笔者最欣赏文中关于“葫芦”的描写,这个葫芦是草料场老军留给林冲的,“你若买酒吃时,———三二里便有市井”。此后林冲因觉天气寒冷想要沽酒来喝,便“把花挑了酒葫芦,将火炭盖了———信步投东”,在酒店,也是这个酒葫芦,林冲得到店主认可,在喝酒之后又“买了一葫芦酒———把花挑着酒葫芦———仍旧迎着朔风回来”。酒葫芦的出现以及林冲因沽酒逃脱草厅压塌之灾,又在庙中喝酒听到草场着火之声等都为下文情节的发展起了很好的铺垫和伏笔的作用。而最后林冲报仇雪恨之后,这个酒葫芦也终因完成了它短暂的历史使命而被林冲丢弃退出读者的视眼。笔者以为这个酒葫芦是林冲安心“享受”他的“囚徒”生活的象征,而最后林冲因杀陆谦等人彻底与“囚徒”生活决裂,所以他连“被与葫芦都丢了不要”,义无反顾地走上与权贵统治对抗的道路。

纵观“林教头风雪山神庙”细节描写,作者精选那种特别能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本质的细节,不仅真实,具有生活的实感,而且十分典型,能反映出人物和时代的某些本质性的特性,同时还成为情节发展的有机组成部分,没有化。作者对细节的处理之巧妙,令人折服。

18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