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教育知识与能力) 第一章 教育基础知识 第二章 中学课程 第三章 中学教学
第四章 中学生学习心理 第五章 中学生发展心理 第六章 中学生心理辅导 第七章 中学德育
第八章 中学生班级管理与教师心理
理论梳理
一、四大学习理论 名称 理论 桑代克试误说 巴普洛夫经典性条件作用理论 斯金纳操作性条件作用理论 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苛勒完型顿悟说 托尔曼符号学习理论 布鲁纳认知结构学习理论 奥苏贝尔有意义接受学习 知识观、学生观、学习观 观点 1. 刺激、反应 2. 强化 3. 联结 1. 认知结构 2. 原有知识结构 3. 发现学习 1. 动态性、主观性 2. 生长 3. 主动构建、情境 1. 价值、潜能 2. 情感 行为主义 认知主义 构建主义 人本主义 罗杰斯
二、学习动机理论 1. 强化理论
2. 需要层次理论——代表人物:马斯洛
自我实现的需要 审美需要 求知需要 尊重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 生理需要
1
3. 成就动机理论
4. 成败归因理论——努力是唯一可控的,内部的。避免习得性无助。 5. 自我效能感理论(自信)
三、迁移的理论 迁移理论 形式训练说 (最早的理论) 共同要素说 经验类化说 (概括说) 关系转化说 代表人物 沃尔夫 桑代克 伍德沃斯 贾德 苛勒 主张 迁移是通过对组成“心智”的各种官能的训练,以提高各种能力,如注意力、记忆力、推理力、想象力等而实现的。 共同要素说认为,只有当学习情境和迁移测验情境存在共同成分,才会产生学习的迁移。 产生迁移的关键是,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出他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水下打靶实验) 习得经验能否迁移取决于对情境中各种关系的理解与顿悟 四、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阶段 年龄 感知运动阶段 前运算阶段 0-2 2-7 特征 客体永恒性 泛灵论 自我中心性(三山实验) 不可逆、不守恒 简单抽象逻辑思维,但必须借助具体事物支持(画路线图) 守恒、可逆 抽象逻辑思维(钟摆实验、天平实验) 具体运算阶段 形式运算阶段 7-11 11-16 五、维果斯基的心理发展观 观点 文化历史发展理论 内话说 文化历史影响 从外向内的转化 1. 随意机能不断发展 2. 抽象——概括技能的提高 3. 各种心理机能之间的关系不断变化 4. 心理活动的个性化——心理发展的标志 1、最近发展区(定义) 2、教学应走在发展的前面 特征 心理发展观 教育与发展的关系
2
六、埃里克森的社会化发展理论(八阶段) 阶段及年龄 婴儿期(0-1岁) 儿童早期(1.5-2岁) 学前期(3-6、7岁) 学龄期(6、7-12岁) 青年期(12-18岁) 冲突 信任对不信任 自主对羞怯、怀疑 主动对内疚 勤奋对自卑感 同一性对角色混乱 任务 建立信任感克服不信任感 建立自主感克服羞怯、怀疑 建立主动感克服内疚感 建立勤奋感克服自卑感 建立统一性克服角色混乱 七、道德的形成阶段理论 皮亚杰的理论是由他律向自律的转化,分水岭为10岁。——对偶实验 阶段 特点 前道德阶段(自我中心阶段) 规则对该时期的儿童来说不具有约束力。 把人们规定的准则看作是不可变更的,而且只根据行为后果来判断对错 既不单纯的服从权威,也不及机械遵守规则,要可逆性阶段(自律道德阶段) 求平等。根据行为的动机来判断对错。 该时期的儿童开始倾向于主持公正、平等,体验公正阶段 到公正、平等应该符合每个人的特殊情况。 科尔伯格的理论是通过两难故事法进行研究的。 权威阶段(他律道德阶段) 阶段 前习俗水平 习俗水平 特点 惩罚与服从道德定向阶段 相对公里到的定向阶段——利己、避罚 寻求认可定向阶段(“好孩子”定向阶段) 维护权威或只需的道德定向阶段——法律不可变 社会契约定向阶段——法律可变 普遍原则的道德定向阶段(原则或良心定向阶段)——道义重要,生命重要 后习俗水平
3
辨析题
1. 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 (1)此说法错误。
(2)注意转移是从一件事上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是主动的转移,是对当前事情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注意的分散虽然也是从一件事上转移到另外一件事上,但是被动的转移,是对当前事情起到了消极的作用。注意的转移不是注意的分散,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所以注意的转移就是注意的分散是错误的。 (3)故该说法错误。
2. 接受学习一定是意义学习 (1)此说法错误。
(2)奥苏贝尔按照学习方式将学习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将学习分为机械学习和有意义学习。其中,接受学习既可以是机械的,也可以是有意义的。因此接受学习不一定是意义学习。 (3)故该说法错误。
3. 德育过程即品德形成过程 (1)此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是教育者按照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受教育者的品德形成规律,对受教育者有目的地施加教育影响,并引导受教育者进行自我教育,从而促进其品德发展的过程。品德形成是受教育者自发形成的品德的过程。德育过程不等同于品德形成的过程,主要表现在以下三方面:1.从主体上来说,德育过程是双边的,而品德形成过程是单边的;2.从影响上来说,德育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而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3.从结果上说,德育过程的结果与社会要求一致,而品德形成过程与社会要求可能一致,也可能不一致。因此,德育过程不等于同品德形成过程。 (3)故该说法错误。 4. 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1)此说法正确。
(2)影响个体身心发展有四个方面,遗传、环境、教育及主观能动性。其中遗传因素起到了前提和可能性。环境影响可将遗产因素这种前提和可能性变成现实,也可以得到相应改变,因此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是正确的。 (3)故此说法正确。
5. 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 (1)此说法错误。
(2)学习是个体在后天由于练习获得相应的经验,对我们的行为和行为潜能产生的持久的变化。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者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短暂的,是错误。 (3)故题目说法错误。
6. 教学评价就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此说法错误。
(2)教学评价就是为了检验我们是否符合教学目标的要求而进行的一系列的评价。教学既包括了老师的教也包括了学生的学,教学评价就意味着不仅要评价老师的教也要评价学生的学。因此教学评价不只是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3)故题目说法错误。
7. 习得性无力感与人们对失败的归因有关。 (1)此说法正确。
(2)根据韦纳归因理论当中强调,总是把自己的失败归因到能力时会获得习得性无助,习得性无助总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的一种抑郁状态。一个人总是把
4
自己的失败归因到能力时,总是觉得自己做什么都不行,一直保持着抑郁状态,觉得自己不是学习的料,就会导致习得性无助。因此,习得性无力感与个人的失败归因有关。
(3)故此说法正确。
8. 某人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暗室,开始什么都看不见,慢慢能看见一些物体了,这种变化就是由学习导致的。 (1)此说法是错误的。
(2)从光线明亮的地方进入暗室,开始什么都看不见,慢慢能看见一些物体了,这种变化就是由感觉变化产生的。学习不等同于本能的行为,是后天形成的。暗适应是感觉产生的,是先天本能的范畴。因此题干描述的不是由学习导致的。 (3)故题干说法是错误的。
9. 常言道,做事先做人,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 (1)此说法是错误的。
(2)做事先做人,体现了德育的重要性,因此,学校工作中应该树立“德育为先”的理念。但这并不代表学校的中心工作是德育。教学才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因此学校的中心工作不是德育。 (3)故题目说法是错误的。
10. 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
(1)此说法是错误的。
(2)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但知情意行并不是依次进行的,德育过程具有多端性的特点。因此德育过程是对学生知情意行的培养提高过程,应以知为开端,知情意行依次进行的说法是错误的。 (3)故题目说法错误。
11. 教育目的就是培养目标。 (1)此说法是错误的。
(2)教育目的是国家制定的,比如我们国家的教育目的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目标是由学校层面制定的,是依据教育目的发展而来。因此二者是普遍和特殊的关系,二者不等同。 (3)故题目说法错误。
12. 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知。 (1)此说法错误。
(2)德育过程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可以知为开端,也可以以情、意、行为开端,具有多端性的特征。因此德育的起点是提高道德认知是错误的。
(3)故题目说法错误。
13. 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 (1)此说法错误。
(2)在教育任务上有两大派的理论。以培养能力为主的是形式教育论。实质教育论是以注重传授知识为主。在实际教学规律中,我们要达到能力与知识相统一。因此教学任务就是向学生传授知识的说法太片面,是错误的。 (3)故题目说法错误。
14. 短时记忆向长时记忆转化的条件是想象。 (1)此说法错误。
(2)短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1分钟左右,容量为5-9个组块的记忆;长时记忆是保持时间在1分钟以上,甚至是终身且容量无限的记忆。从短时记忆进入长时记忆要经过复述,并非想象。
5
(3)故题目说法错误。
15. 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心理特征,有好坏之分。
(1)此说法错误。
(2)气质是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速度、强度、灵活性和指向性的心理特征,分为四个类型:胆汁质、多血质、抑郁质和粘液质,四个类型的气质都有各自的优缺点,因此气质是没有好坏之分的。 (3)故题目说法错误。 16. 高频考点汇总
教育的概念——(1)广义与狭义混淆;(2)本质:人和动物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不平衡性(可超前也可滞后)
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地位混淆(遗传、环境、教育、主观能动性) 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概念混淆(教育目的、教育目标、课程目标、教学
目标)
课程的类型——概念混淆
教学的地位——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德育是首要环节)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①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以间接经验为主)
② 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现代教学基本规律)
③ 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以谁中心)
注意的分散和转移概念混淆(积极还是消息、主动还是被动)
心理定势与功能固着的影响(心理定势与当前情境一致时是积极作用的) 学习的实质(持久、后天、反复联系、经验、行为与行为潜能) 负强化和惩罚概念混淆
先行组织者概念(奥苏贝尔)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率的关系(倒U型关系,不同难度任务的动机水平不同) 学习迁移概念缩小;学习迁移种类概念混淆(顺向迁移就是正迁移) 气质、性格、认知风格有无好坏之分
心理健康的概念缩小内涵——身体无疾病、品德优异、心理无疾病 心理辅导的原则(面向全体学生) 品德和道德概念混淆
德育就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的教育 德育过程与品德形成过程的关系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非正式群体的影响缩小概念
简答题
1. 简述20世纪以后教育的特点。 全民多现身
① 教育的终身化。包括各个年龄阶段的各种方式的教育。
②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 ③ 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对教育的等级化、特权化和专制化的否定。 ④ 教育的多元化。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等。 ⑤ 教育的现代化。教育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在教育上的运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 简述生产力与教育的关系。
6
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作用——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发展水平
① 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② 生产力制约人才培养的规格和教育结构。 规速构方手 ③ 生产力制约教学内容、方法、组织形式与手段。 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经济功能
① 教育是劳动力再生产的基本途径。
② 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最有效形式。 两再一新促生产 ③ 教育是进行技术创新的一个重要手段。 3. 简述政治经济制度与教育的关系。 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①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性质。
②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宗旨与目的。
③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体内性质两权一目的
④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受教育权。
⑤ 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内容和教育管理体制。 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政治功能
① 教育培养政治经济制度所需要的人才。
② 教育促进政治民主化。 人舆公主促政治 ③ 创造一定的社会舆论为政治服务。 ④ 完成青年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4. 简述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主导作用的表现。 延规范速个性
① 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方向做出社会性规范。
② 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③ 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具有即时和延时的价值。 ④ 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5. 简述教育制度确立的依据。 社会个人国内外
① 社会依据
✓ 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科学技术发展状况 ✓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 文化传统 ✓ 人口 ② 人的依据
✓ 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③ 学制本身的依据
✓ 本国学制的历史发展和外国学制的影响
6. 简述确立我国教育目的的依据。 马克思是社会人者
① 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② 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③ 人们的教育思想。
④ 马克思关于的全面发展学说。
7. 简述制约课程开发的因素。 学生在社会上学知识
① 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 ② 社会政治经济制度和文化发展水平对课程开发的影响。 ③ 学科(知识)特征影响课程的编制。 8. 简述我国现阶段的教学任务。 双基+德智体美
①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现代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能。
7
② 发展学生智能,特别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造力。 ③ 发展学生体力,促进学生的身体健康。
④ 培养学生科学的世界观、良好的思想品德、健康的审美情趣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9. 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间掌传教
① 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② 掌握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统一的规律。
③ 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地位相统一的规律。 ④ 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10. 简述教学过程的结构。 激领老巩运检
① 激发学习动机。 ② 领会知识。 ③ 巩固知识。 ④ 运用知识。 ⑤ 检查知识。
11. 简述直观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选择语言不滥用
① 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② 直观教具的演示要与语言讲解结合起来。 ③ 要重视运用言语直观。 ④ 防止直观的不当和滥用。
12. 简述启发性教学原则的贯彻要求。 小猪动手毒死农民
① 加强学习的目的性教育,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② 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③ 让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④ 发扬教学民主。
13. 简述循序渐进教学原则的含义及贯彻要求 有系统 抓矛盾 按顺序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知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此原则的要求:
① 教师的教学要有系统性。
② 注意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
③ 按照学生的认知顺序,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地进行教学。
14. 简述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备上作导学
① 备课——上课前的准备工作,是教好课的前提。 ② 上课——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 ③ 课外作业的布置与批改。 ④ 课外辅导。
⑤ 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15. 简述如何培养中学生的注意力。 兴趣斗争成习惯,心理状态有缺点
① 培养学生善于与注意分散作斗争的能力。 ② 培养学生稳定而广泛的兴趣。 ③ 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④ 培养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⑤ 使学生能分析自己在注意方面的优缺点,发扬优点,克服缺点。 16. 简述创造性的培养。 环境、个性、课程
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 考试宽松有余
8
①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②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③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
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 好奇剧毒飞扬 ①保护好奇心。②解除个体对答错问题的恐惧心理。③鼓励独立性和创新精神。④重视非逻辑思维。⑤给学生提供具有创造性的榜样。
开设培养创造性的课程,进行创造性思维训练 假发疯子
①发散思维训练。②推测与假设训练。③自我设计训练。④头脑风暴训练。 17. 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思恋良方
① 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② 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③ 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④ 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18. 简述培养学生想象力的方法。 引观察、勤思考、学知识、练想象、爱幻想
① 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 ② 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力的大门。 ③ 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④ 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 ⑤ 引导学生进行积极的幻想。
19. 简述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 借个机缘
① 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② 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③ 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语言。 ④ 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20. 简述有意义学习的实质及条件。
有意义学习的实质: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建立起非人为(内在的)的和实质性(非字面)的联系。
有意义学习的条件: 材料意义 + 新旧知识 + 心向 ① 学习材料的逻辑意义。 ② 有意义学习的心向。
③ 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必须具有适当的知识,以便与新知识进行联系。 21. 简述如何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 我努力成就需要
① 了解和满足学生的需要,促使学习动机的产生。 ② 重视励志教育,对学生进行成就动机训练。
③ 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概念,获得自我效能感。 ④ 培养学生努力导致成功的归因观。
22. 简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控制奖惩启发归因
① 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② 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③ 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④ 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23. 简述有效促进学习迁移的教学。 内测教程
① 精选教材。
② 合理编排教学内容。 ③ 合理安排教学程序。
④ 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性。
9
24. 简述促进中学生形成良好品德的方法。 演讲:小说定价榜
① 有效地说服。 ② 树立良好的榜样。 ③ 利用群体约定。
④ 给与恰当的奖励与惩罚。 ⑤ 价值辨析。 ⑥ 角色扮演。 ⑦ 小组道德讨论。
25.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情动转长
①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的知情意行互动发展的过程。
② 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 ③ 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的思想品德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 ④ 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反复、逐步提高的过程。
26. 依靠积极克服消极因素的贯彻要求。 一分为二的转化认识
① 教育者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全面分析,客观的评价学生的优点和不足。 ② 教育者要有意识的创造条件,将学生思想中的消极因素转化为积极因素。
③ 教育者要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评价的能力,启发学生自觉思考,克服缺点,发扬优点。
27. 简述中学德育的途径。 一教二班三活
① 思想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 ② 社会实践活动。 ③ 课外活动。
④ 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⑤ 班会、校会、周会、晨会。 ⑥ 班主任工作。
28. 简述班集体形成的标志。 健全班风是组织的目标
① 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与明确的奋斗目标。 ② 健全的组织机构与坚强的领导核心。 ③ 严格的规章制度与严明的组织纪律。 ④ 正确的集体舆论与良好的班风。
29. 简述如何对后进生进行教育。 恒心才发光
① 关心热爱与严格要求相结合。 ② 培养和激发学习动机。
③ 善于发掘后进生身上的“闪光点”,增强其自信心和集体荣誉感。 ④ 针对后进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对症下药。 ⑤ 对后进生的教育要持之以恒。
30. 教书教师成长与发展的基本途径。 看别人,看自己,多练习,多反思
① 观摩和分析优秀教师的教学活动。 ② 开展微格教学。 ③ 进行专门训练。 ④ 反思教学经验。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