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穷人教学设计和反思

来源:筏尚旅游网


《穷人》教学设计和反思

王芬

教学目标:

1、读准“嗯”、“熬”等多音字,会写“虑”等12个生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忐忑不安”、“汹涌澎湃”、“熬”等词语的意思。

2、初步感受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叙事诗改写成小说的高超写作技巧;创生语境,迁移习作,初步尝试运用心理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3、主动钻研文本,多元解读,从字里行间读懂穷人的“穷”与“不穷”,充分感受穷人的美好品质。

流程过程:

第一板块 溯“穷”,整体感知

1、出示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和俄国作家列夫·托尔斯泰头像。

2、介绍两个作家的关系:《穷人》是根据雨果的叙事诗《可怜的人们》改写而来的。

3、检查预习,正音。

4、课文写了哪几个穷人?他们之间发生了怎样的事?

(借助情节图,梳理小说主要内容和行文脉络)

第二板块 扣“穷”,研究表达

1、读完全文,找不到一个“穷”字。那么,作者从哪些方面写出了穷人的“穷”?

(细读圈画——标序整理——小组分享)

2、交流点拨,研究表达。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几个要点梳理作者是如何写出“穷”的:

A.恶劣的天气环境;

B.家中的陈设和衣食起居;

C.桑娜抱回西蒙孩子后的忐忑心情;

D.渔夫的忧虑;

E.西蒙死后孩子们入睡的细节。

……

3、师生一起探究容易被忽略的文字“睡觉还早”,从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感悟穷人之“穷”体会作品的“言简意丰”。

4、小结:作者通过“环境描写”、“心理描写”、“细节描写”,将诗歌改写成小说,通篇小说没有一个“穷”字,但读来催人泪下。这就是大师的文字,这就是艺术的力量!

第三板块 品“穷”,以写促悟

1、这些穷人,真的穷得一无所有吗?细读全文,完形填空: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

2、分享与点拨。

预设:学生可能会从如下内容中,感悟穷人的“善良”、“富于同情心”、“母爱”等美好品质:

A.恶劣天气环境与室内温暖舒适的对比;

B.桑娜忐忑不安的心情与渔夫的忧虑;

C.西蒙死后的惨状与孩子们熟睡的对比;

……

3.创设语境,迁移写作。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临死时,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终时的心理活动,适当运用省略号。

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她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不舍、担忧与矛盾。她沉思着:________________ ______.

(创生写话语境——摹写人物内心——分享与交流)

4、引读小说中作者对 “睡”的细节描写,将情感引向高潮。

5、呼应导语,补充介绍翻译家草婴,倡导“以心换心发现经典”。

《穷人》教学反思

从故事本身来看,《穷人》的情节非常简单:渔夫的妻子桑娜带着五个孩子,生活艰辛但“温暖而舒适”;当她发现她的邻居寡妇西蒙因病去世,留下两个幼小的孩子时,顿时恻隐心起,遂将这两个孩子带到自家抚养。她对自己的冒失行为忐忑不安,以为她的丈夫会因此责怪她。但她丈夫从外面回来,得知这一情况时,却二话不说劝她将两个孩子抱过来。——原来他们的心是一致的。

这个故事之所以能成为文学的经典,乃是有着许多因素的,譬如对环境的精致描写,譬如主人公心理的微妙变化,譬如众多高明的象征手法,甚至还包括文中透露出的托尔斯泰之于“爱”和“死”的独到理解,等等。对小学生而言,要读出其中的艺术张力,到底有些难度,故教师的导读和教学便显得十分关键。

通过深入地解读文本,在课堂内将自己的解读成果转换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教学行为,在课堂上,不光对得起原文,更包含着自己的艺术发挥,从而能将托翁之《穷人》中的精神,潜移默化地让孩子们自觉地习得、吸纳,并转化为他们人生的一项重要内容。

一、什么是贫穷?

什么是贫穷?这个貌似简单明了的问题,却是我带领孩子们在课堂内首先要解决的。因为仅仅知道穷人“什么都没有”,不光是一种浮于表面的认识,更不可能引起人的切身感受以及对“贫穷”背后之力量的深刻体悟。

于是我选择了从文本中的细节去寻找“贫穷”的概念。

事实上,原文中没有一处提到“贫穷”,但贫穷的痕迹和影响处处皆是。故要求学生细读课文,从字里行间去捕捉“穷人”的“穷”。这一过程一直持续了8分钟,在分享阶段,学生将他们对于“穷”的发现尽数汇报。

“贫穷”的词语,这与教师之前的预设十分相合。不过,对这些词语的发现和讨论,依然是一般的读者都能做到的。倘若以此来评判作品,仍无法叫我们相信其“经典”所在。此时,我独辟蹊径地让孩子们寻找出一句常被忽略的重要句子——“睡觉还早”。

二、贫穷的财富和力量

好在文本的作者并非是叫读者去相信贫穷只意味着凄惨。事实上,贫穷者所具有的,往往是富足者未可想象般的丰富。这既是贯穿于教学的一个基本思想,也是希望孩子们在阅读《穷人》一文时所持有的价值取向。这里安排了:填充练习:穷人虽然很穷很穷,但他们拥有()。

孩子们能从生命的角度阐释穷人的互帮互助,这非常了不得。从这一回答中,我们几乎可以说,学生对贫穷背后的力量的认识,是出于自身对生命的敬重和爱护之心。至此,

对《穷人》一课的解析,成功地联接到了学生的生命意识。

三、读写结合

死,方显得贫穷底下“爱”的伟大;也唯有西蒙的死,方有了桑娜那“静静靠在一起”的“冲动”决定。事实上,西蒙的死,虽然悲惨,但并非令人恐惧。正如托翁自己说的那样:“如果人能够把自己的幸福置放到他人的幸福中,就是说爱他人胜过爱自己,那么死亡就不再是生命和幸福的终结,像只为了自己而活着的人所觉得那样。”于是,我们可以说,西蒙虽死,而其意识和精神仍在。在本课的预习作业中,我设计了这样一道题:“你认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谁?”其意亦不言自明。课堂内,师生成功地将西蒙“唤醒”、“复活”,正是为了一种爱之力量的传递的需要。

作为两个孩子的母亲,西蒙在临死前,一定愁肠百结、百感交集。请大家用一段内心独白,描述西蒙临死前可能的心理活动。写的时候适当运用省略号。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位了不起的母亲的内心世界。(学生书写)

【课件出示】:

西蒙脸色苍白,神情黯然,望望身边躺着的两个孩子,内心充满着不舍、担忧与矛盾。她沉思着:“。”

(写后,交流)

虽然贫穷,却心地善良,这即是《穷人》这一故事留给我们的最大财富。而在课堂内的艺术演绎,亦使得这一财富,偷偷地植入到孩子们的生命之中,成为他们人生中的一股

力量。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