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 要]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卫生事业持续、健康的发展必须依靠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文章重点分析了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并就如何改善和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卫生资源;分配;问题;对策
医疗卫生事业是造福于人民的事业,关系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全局,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发挥着不可缺少、不可替代的作用。全民族健康素质的不断提高,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是人民生活质量改善的重要标志,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依靠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来实现。
1 医疗卫生资源及其配置的科学内涵
卫生资源是卫生部门所拥有和使用的人、财、物、技术与信息等各种要素的总和。卫生资源分配,是指卫生资源在卫生部门和地区间的分布及流动,包括卫生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卫生服务设备等硬件资源;信息、技术、管理等软件资源。卫生资源要发挥效益必须实现合理配置。
卫生资源的合理配置是指卫生资源高效益的配置,能够公平地为人民提供卫生服务,单位投入获得最大程度的卫生服务产出,卫生服务供求平衡,实现最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我国当前卫生服务中存在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是与卫生资源的不合理分配密切相关的。
2 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中存在的问题
2.1 医疗卫生资源总量偏低,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医疗卫生事业关系到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关系到我国发展的大局。1997年《、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明确指出:卫生事业是实行一定福利的社会公益事业。这一定性决定了它必须依靠充足的财政支持
才能健康发展。我国医疗卫生资源总量严重不足,在市场经济建立过程中,国家对卫生投入不足,又没有及时建立起有效的筹资机制,约占世界20%的人口,仅享受了世界医疗卫生资源总量的2%;财政支出中卫生事业费支出的比例在不断降低,从20世纪90年代初的6%下降到2004年的4.5%。其占科教文卫事业费的比例,从1990年的13.44%降到了2003年的8.81%。这个比例低于大多数发展中国家。2004年在卫生总费用中,投入只占17%,企业和社会承担27%,56%是居民个人承担。卫生服务负担大部分由居民承担,导致群众“看病贵”、“看不起病”,降低了个人卫生投资的积极性。加上监管不力,导致医院的公益属性与市场化生存方式发生严重,医疗机构陷入无序竞争状态,医院依靠信息不对称、行业技术垄断、药品价格的虚高来谋利,进一步加剧了医疗费用畸高和医疗资源浪费的趋势。明确对公益事业的负担职责和监管责任,是改善目前医疗服务总体供不应求局面和避免现有医疗服务低效的当务之急。
2.2 医疗卫生服务技术水平偏低,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医治病的实际需要
近年来我国城乡居民健康状况并未随着经济发展和生活改善而发生明显变化,1993—2003年城乡居民的患病率从140.1‰提高到143.0‰,这说明医疗卫生技术人员提供的服务质量偏低,远不能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求医治病、追求健康的实际需要。特别是优秀人才基本上集中在发达地区、城市大医院,落后地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技术力量十分薄弱,1996年无医疗点的行政村仍占总数的10%左右。当初在农村卫生院的优秀人才大部分返回到城市,而大量的应届毕业生将自己的求职范围仅仅局限在大中型医院,相当多的医学毕业生无法找到工作,纷纷放弃专业,无形中造成了人才资源的过剩和浪费。由于基层医院技术水平低,群众不信任,只好舍近求远到大医院,城乡居民就诊流向向上级医院集中,不合理的病人流向使基层医疗机构的技术水平下降,也使大医院的技术优势得不到合理利用,无形中浪费了医疗人力资源。尽快提高现有医疗卫生人员特别是基层服务人员的技术水平刻不容缓。
2.3 医疗卫生资源的地区、城乡分布严重不平衡,造成了卫生物力资源浪费与低效并存的局面
我国医疗资源的分配在地区、城乡之间差距极大,市场经济的逐利和聚集效应导致高新技术与先进设备基本上集中在经济发达地区、城市大医院,造成地区、城乡居民在保健服务利用和健康水平方面存在明显差距。据调查,占总人口30%的城市人口享有80%的卫生资源配置;占总人口70%的农村人口享有20%的卫生资源配置。全国47%以上的大中型医疗机构和49%以上的卫生技术人员集中在城市。1998年全国城镇人口平均每人享受相当于130元的医疗卫生服务;农村人口仅为每人10.7元。另外农民患病后36%的人应就诊而未去就诊,65%的应住院而未去住院。有资料显示中国大城市的人均寿命比农村高了12年,而贫困地区儿童死亡率是大城市的9倍。落后地区、农村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能力十分薄弱,基层缺少卫生资源,一些乡村卫生院使用的还是几十年前的X光机等产品,不少农村医疗卫生三级网络因不能注入发展资金而处于瘫痪或解体状态。而城市中各种医院集中,形成盲目竞争、盲目发展的局面。基层医疗机构的物力
资源缺乏且利用率低,大医院的物力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对现有卫生物力资源进行优化组合、合理调配,充分发挥其作用是改善物力资源短缺的有效方法。
2.4 医疗卫生资源在卫生服务环节分布不合理,医防比例失调
医疗卫生服务过程中,由于存在重治疗、轻预防的工作观念,在疾病预防上花费少、效果好的公共卫生防预机构建设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医疗卫生事业费中防疫经费较少,医疗卫生防疫机构和妇幼保健机构的卫生资源严重不足,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为了生存,防疫保健机构的工作重点转到追求经济效益,来弥补经费的不足,这种重治疗轻预防的现实严重阻碍了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合理和协调发展。
2.5 医疗服务收费格局不合理,大型仪器检查费、药费价格偏高,医务人员技术服务收费偏低
现在不少医院花巨资盲目追求规模、档次,建了不少星级、高档医院,造成了医疗收费中非技术费用的不断上涨,床位费、大型仪器检查费、药费价格偏高,出现了群众有病不敢看、看不起的现象。在一些经济水平比较发达的地区,部分城市某些高、精、尖仪器设备配置的总体规模出现供大于求的局面。药品生产和流通监管不完善,中间流通环节过多,造成了药品的虚高定价。追求新特药品和高值耗材等造成资源浪费与乱检查,提供过度医疗,而医务人员的技术含量和活劳动在收费上得不到体现。造成稀缺的卫生资源浪费,也降低了医务人员提高技术的积极性。改革当前不合理的卫生服务收费是正确选择。
3 改善我国医疗卫生资源分配应采取的对策
3.1 科学定位,明确各级在医疗卫生工作中的职责
医疗卫生事业是国家实行一定福利的公益性事业,各级有责任保障公民享有基本医疗服务,有效改善群众“看病难”、“看病贵”的现状。承担全国公共卫生的规划、法规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管事务,并负责提供大部分资金;省级负责协调与地方的关系,承担本地区公共卫生的计划、指导和监管事务,并负责提供小部分资金;地(市)以下地方负责具体实施公共卫生任务,提供公共卫生保健服务,满足本区域内居民的公共卫生保健需要。努力向全体人民提供公平、有效的卫生服务。
3.2 拓宽医疗费用来源,完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
建立由、社会、集体与个人多方负担的完善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从根本上改善医疗费用构成不合理的现状。夯实城镇基本医疗保障,扩大新型农村合作医疗,逐步建立覆盖全民的社会医疗保障制度;采取多种形式和方式筹集卫生资金,提高资金的利用效率;对城乡弱势群体的基本医疗主要由解决,引导人民群众参加商业医疗保险,提高抵御疾病风险的能力。
3.3 建立大中小医院医师技术帮扶制度
加强继续医学教育和在职医师培训教育,建立大中小医院医师走读、兼职制度,改善医疗服务水平供求失衡的现状。加强城市对农村的扶持力度,在城乡医院之间,建立从人才培养、业务指导、疾病会诊等方面长期的可操作的帮扶制度,城市医院定期、轮流地接收乡村医生来进修、培训,城市医院的医生定期在农村乡镇卫生院服务一定时间。既充分发挥了现有技术的作用,最大限度地开发和挖掘了医务人员的业务水平,也为农民节省了差旅费用、陪护费用,节约了看病成本。
3.4 对城乡、地区间的医疗卫生资源配置进行规划、调整
加强对医疗卫生资源的宏观和监管职能。集中力量建设西部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通过提供优惠的,吸引民间或国外投资,加快西部和基层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现有医疗卫生资源进行优化和再分配,合并重组功能重叠、地理位置接近的医疗机构;关、停、并、转、迁经营管理不当、运转效率低下的医疗机构;实现资源共享,城镇的中等医疗机构与附近的乡村卫生院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农民可到实行“合作医疗”的大医院就医。按照区域卫生规划标准,筛选一些区域医院和基层医院(农村卫生院和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站)提供基本医疗卫生服务,承担常见病、多发病和已明确诊断的疾病的防治工作,人员按准公务员对待,实行差额预算管理。研究表明,60%以上的门诊病人可以在基层医疗机构解决,70%以上的住院病人可以在社区解决或接受家庭医疗卫生服务照顾。引导人们形成科学合理的医疗卫生消费观念,小病去社区医疗中心,实现病人的合理分流,既可以节省大量的医疗费用,还可使各类医院的医疗卫生资源得以良好地利用。
3.5 增加对预防的投入,实现医疗、预防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是卫生事业的重要方针,各级必须坚持这个方针。加大对疾病控制中心、妇幼保健站和专科疾病防治医院资金和设备的投入,以及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实现医疗、预防卫生资源配置结构合理化。疾病重在预防, 公共卫生和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应筑起居民疾病早期诊断、早期预防的第一道防线。把我国现有的防疫保健、传染病等院站所整合,构造我国的公共卫生体系,人员按公务员对待,纳入财政预算管理,财力予以重点保障,使工作重点转向以预防为主的正确轨道。
3.6 制定合理的医疗服务收费价格
调整不合理的医疗服务价格,提高技术劳务费,降低过高的大型医疗检查费,适度放宽医疗技术服务价格。改革药品和医用器材的生产流通和销售方式,规范新药的研制、开发和生产,严防出现“换名不换药、改剂型、改包装的药品”生产;鼓励药品和医用器材直销,推行采购、配送,减少流通环节,对基本药品由国家专营专管,医院不加价,加强药品和医用器材价格管理,严格成本核算,控制价格虚高。实行医疗与药品行业分开经营。
参考文献:
[1]钱颐等.调整医疗机构布局优化卫生资源配置[J].中华医院管理,l998,14(9):514-518.
[2]邱玉会,陈晗.济南市医疗资源配置现状及管理对策分析[J].中国辐射卫生,2007(1):41-42.
[3]周碧,蒲晓红.解读“十一五”规划——论如何改善我国医疗卫生资源的配置[J].中国药房,2006,17(14):1044-1046.
[4]韩子荣,尚铁力.我国医疗卫生服务业面临的挑战与改革思路[J].学习与探索,2007(3):127-131.
[5]李文贵.对医疗卫生领域中卫生服务公平性的思考[J].现代医药卫生,2007,23(10):1568-1569.
[6]王谦.医疗卫生资源配置的经济学分析[J].经济改革,2006(2):33-38.
[7]秦永方.医疗卫生资源配置取向的思考[J].中国卫生资源,2008,11(l):6-7.
[8]宋佐东.统筹城乡卫生资源 促农村合作医疗发展[J].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2004(4):8-9.
[9]谭勇,梁勇,凌莉.广东省城镇医疗卫生资源现状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学科研管理杂志,2006,19(5):268-2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