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白鹭》教学设计

《白鹭》教学设计

来源:筏尚旅游网


《白鹭》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等10个字,会写“精巧、配合”等15个词语。

2.能想象并说出作者所描写的画面。

3.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4.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重点】

1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了解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感情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的。

2. 能借助关键语句,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认识“鹭、嫌”等6个生字,会写“宜、鹤、嫌”等10个字。

2.整体感知,梳理文章脉络,体会作者对白鹭的赞美之情;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作者。

1.教师引导:课前让大家搜集了有关白鹭的资料,初步对白鹭有了了解,现在让我们来欣赏白鹭的形态。

继续引导:在中国人的笔下,白鹭是经常入诗入画的一种动物。白鹭到底是一种什么鸟儿?竟受到文人墨客的如此青睐。今天让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细细地品味、感知白鹭美吧!教师板书课题。(1白鹭)

学生齐读课题。

教师提问:大家知道有哪些诗里含有“白鹭”吗?

预设1: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预设2: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2.(出示课件5)学习“白鹭”的“鹭”字。

“鹭”是形声字,上声下形。读“路”的音,“鸟”表示“鹭”是鸟类的一科,常见的有白鹭、朱鹭、苍鹭等。

学生理解“鹭”的意思,自由练读。

3.介绍作者。

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我国著名的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代表作品有《女神》《星空》《天上的街市》《雷电颂》等。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 教师引导:自由朗读课文,标注文章段落序号,读准本课生字的字音,不熟悉的词语和句子要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顺。

2.学习会认字。

(1)适宜 白鹤 朱红 望哨 恩惠 匣子 窗框 嫌弃 韵味 镶嵌

教师引导交流:课前让大家预习了课文,请在小组内交流你识记生字的方法吧。

学生组内交流学习。

全班交流。

指名读词语,教师相机指导。

重点指导形声字:黛 嫌

学生在理解字义的基础上练读生字。

教师引导学生借助图片理解“匣”和“嗜”的意思。

3.学习会写字。

(1)教师引导学生了解:“鹤、嫌、框、哨、韵”都是左右结构的字,“匣”

是半包围结构,“宜、嵌、恩”都是上下结构的字。

(2)学生练写生字,教师相机指导。

“鹤”:左右结构,左右等宽,注意第三笔是“长撇”。

“框”:左右结构,左窄右宽,注意右半部分的笔顺是先写横,再写“王”,最后写竖折。

“匣”:半包围结构,注意先写横,再写里面的“甲”,最后写竖折。

“恩”:上下结构,注意上面是“因”,不要写成“田”。

“嫌”:注意“女”的撇点和右半部分“兼”的撇形成避让。

三、梳理脉络,整体感知。

1.教师提问:边听范读边思考,在作者眼里,白鹭是怎样的印象。

预设1:白鹭是一首精巧的诗。 教师板书(精巧的诗)

预设2: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师板书(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

教师提问:这两个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预设:比喻。

追问:作者为什么说白鹭是一首诗?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白鹭是一首诗的?到课文中再找一找,读一读吧!

预设1:从第2-5自然段,我感受到白鹭形体、色彩的美。

预设2:从第6-8自然段,我感受到白鹭在水田独钓、清晨望哨、黄昏中低飞时的美。 2.教师引导:带着对白鹭美的初步体会,自由朗读课文,要读得轻柔缓慢。

指名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

四、学习第2-5自然段,感受外形的“精巧”。

1.提问:迅速阅读第2-5自然段,思考这四个自然段写了什么。

预设:这四个自然段是围绕第2自然段写的,从“色素的配合”和“身段的大小”写了白鹭外形的“适宜”。教师板书(色素的配合 身段的大小)

2.提问:哪些语句体现了白鹭身段大小的适宜?哪些语句体现了白鹭色素的配合适宜?默读第2-5自然段,找出相关语句。教师板书(适宜)

学生默读课文,自主圈画语句,小组内交流体会。

全班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交流体现身段大小适宜的语句。

预设1:“那全身的流线型结构”。

预设2:“白鹤太大而嫌生硬”。

预设3:“即使如粉红的朱鹭或灰色的苍鹭,也觉得大了一些,而且太不寻常了”。 提问:作者写白鹭的美,为什么还要写朱鹭和苍鹭呢?

预设:作者是用朱鹭、苍鹭和白鹭作对比,用“太大”“嫌生硬”“大了一些”“太不寻常”凸显其“不适宜”,表达对白鹭的偏爱。

(2)交流体现色素搭配适宜的语句。

预设4:“那雪白的蓑毛”。

预设5:“那铁色的长喙”。

预设6:“那青色的脚”。

教师过渡:第5自然段中有一句话比较难懂,下面咱们来分析一下。

“素之一忽则嫌白,黛之一忽则嫌黑,增之一分则嫌长,减之一分则嫌短。”

教师相机指导“素”“黛” “忽”“分”的意思。(“素”的意思是白色;“黛”的意思是青黑色。“忽”和“分”是古代计量单位。蚕吐丝为忽,十忽为一丝,十丝为一毫,十毫为一厘,十厘为一分。“忽”和“分”强调极其微小,小到极致。)

提问:谁能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预设:白鹭的颜色再白一点就太白了,再稍微黑一点就太黑了;白鹭的体型再长一点就太长

了,再短一点就太短了。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1—5自然段,通过朗读体会作者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点拨:读长句子时,要读得连贯而有气势;带着对白鹭的喜爱和赞美之情朗读课文。

4.引导学生根据关键词练习背诵。

色素的( ),身段的( ),一切都很( )。

白鹤( ),即使如( )朱鹭或( )苍鹭,也觉得( ),而且( )。

然而白鹭却因为( ),而被人忘却了( )。

那( )蓑毛,那全身的( )结构,那( )长喙,那( )脚,增之一分( ),减之一分( ),素之一忽( ),黛之一忽( )。

五、课堂小结,巩固练习。

师总结:这节课,我们跟随郭沫若先生的脚步,感受到了白鹭被忽视的美丽。下节课,我们将继续走近白鹭,了解它散文诗一般的韵味。

《白鹭》教学设计

泌阳县铜山乡柳河小学 禹业鸽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品味关键句,体会作者如何把这种情感融入对白鹭的描写中。

2.背诵课文,积累喜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背诵课文,温故知新。

教师引导学习:这节课让我们继续感受白鹭的美吧。一起背诵第1-5自然段,比一比谁背得生动准确、富有感情。

学生互相背诵课文,教师指名背诵,师生共同评价。

二、想象画面,感受白鹭在不同场景中的美。

教师引导学习:自由朗读第6-8自然段,边读边想象画面,并给头脑中的每一幅画起个名字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小组内交流,尝试用简洁的语言给想象出的画面起名字。

学生汇报交流,教师相机指导。

1.学习第6自然段。

(1)教师提问:为什么用“钓鱼”而不用“叼鱼”呢?

预设: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描绘了白鹭闲适的状态。

(2)教师通过图片和例句引导学生理解“嵌在玻璃框里的画”中的“嵌”的意思。

(3)教师通过图片和文字帮助学生理解词语的意思。

(4)教师引导思考:根据“清水田”“玻璃框”“镜匣”这些词语,你想象出了怎样的画面?体会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这周围的风景,就好像是为白鹭精心设计的一样。这田地因为白鹭的身影好像变成了一幅名画。体会出作者对白鹭深爱的感情。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给想象出的画面起了什么名字?理由是什么?

预设1:白鹭垂钓图。读这段文字,由白鹭“钓鱼”想象到一只白鹭站在水田里,不急不躁,静静地等鱼儿过来,像一个有经验的渔翁,悠然地在水中“垂钓”。

预设2:水田独钓图。读这段文字,想象到一只白鹭在水田边等待鱼儿上钩的画面。

教师引导:大家觉得刚刚的名字哪个既合理又符合课文描述的意境?

预设:我觉得“白鹭垂钓图”比较好,因为课文中写的是偶有一只两只白鹭,所以“独钓”不太合适。

请学生欣赏“白鹭垂钓图”,感受白鹭觅食的图画之美。教师板书(白鹭垂钓图)

2.学习第7自然段。

(1)教师提问:读完第7自然段,说说你们的感受吧。

预设1:通过“孤独”和“悠然”,我感觉枝头独立的白鹭很安闲、闲适,这是别的鸟少有的。

预设2:“嗜好”是想强调,枝头独立是白鹭独特的嗜好,凸现了它高雅脱俗之美。

(3)教师启发想象:你们说,在晴天的清晨,白鹭站立在小树的绝顶,人们说它是在望哨,它也许在干什么呢?

预设1:它也许在领略清新美好的晨光呢。

预设2:它也许在选择理想的活动场所呢。

预设3:它也许在深情地凝视着远方,正等待远出未归的同伴。它在心里呼唤:亲爱的朋友,你回来吧!

教师小结:的确,作者的这一疑问,真能引起我们读者无限的遐想。多么耐人寻味的生活画面啊!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给想象出的画面起了什么名字?理由是什么?

预设1:白鹭瞭望图。读这段文字,由白鹭“望哨”想象到白鹭或许在期待远方的风景,或许在思念就别的朋友,或许在等待觅食的同伴……

预设2:白鹭望哨图。读这段文字,想象到……

教师引导:大家觉得刚刚的名字哪个既合理又符合课文描述的意境?

预设:我觉得“白鹭瞭望图”比较好,因为……

请学生欣赏“白鹭瞭望图”,感受白鹭瞭望的悠然之美。教师板书(白鹭瞭望图)

3.学习第8自然段。

(1)师引导:黄昏的空中偶见白鹭的低飞,又给你了怎样的感受呢?说说你的感受。

教师相机指导“清澄”的意思是“清明;清澈”。

预设:黄昏柔和的晚照下,青山绿水间,一两只白鹭悠然飞过,时而掠过头顶,时而滑过水面,令人倍感心旷神怡。

提问:哪个小组来说说给想象出的画面起了什么名字?理由是什么?

预设1:白鹭起舞图。读这段文字,由白鹭低飞想象到黄昏的空中,白鹭翩翩起舞,清纯美丽,宛若仙子。

预设2:黄昏低飞图。读这段文字,想象到……

教师引导:大家觉得刚刚的名字哪个既合理又符合课文描述的意境?

预设:我觉得“白鹭起舞图”比较好,因为……

请学生欣赏“白鹭起舞图”,感受白鹭低飞的清澄之美。教师板书(白鹭起舞图)

(2)教师引导:同学们,让我们和着音乐,用优美舒缓的语调朗读第6—8自然段,读出心中美的感受。(课件播放音乐)

4.指导背诵。

依次出示三幅图,引导学生一边看图一边尝试背诵第6-8自然段。

学生看图背诵。

三、体会作者的情感。

(1)教师引导思考:齐读最后三个自然段,说说在别人和作者眼中,白鹭有什么不同。

预设:别人认为白鹭的美中不足就是不会唱歌,但作者认为白鹭本身就是一首很优美的歌了。作者否定了别人认为白鹭“美中不足”的观点。

教师引导:“铿锵”是什么意思?

预设:有节奏而响亮的声音。

教师提问:这一自然段写了什么?

预设:作者又否定了自己的观点,认为“歌”还不足以说明白鹭的美。

教师引导:最后一个自然段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预设:通过“实在”“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可以感受到作者对白鹭的挚爱之情。

教师总结:是啊,白鹭真是如诗如画如歌!白鹭实在是一首诗,一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齐读第11自然段。让我们和作者一样,面对这可爱的小精灵,发出内心的赞叹吧!

(2)引导学生对比朗读第1自然段和第11自然段,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

学生自由朗读,感受作者表达的感情。

四、赏读全文,体会表达方法。

教师引导思考:说说课文每一部分的内容。

预设1: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以精巧的诗来比喻白鹭的美。

预设2:第二部分(第3-8自然段)具体描写了白鹭的美。

预设3:第三部分(第9-11自然段)抒写了作者对白鹭如诗一般美的赞叹。

教师小结:正是白鹭这首精巧的诗,这首韵在骨子里的散文诗,深深地感染了郭沫若老先生,因而诞生了这篇如诗如歌如画的散文,让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深深的赞美和喜爱。我们再来读读全文,尽情享受白鹭无尽的美,感受作者借助白鹭抒发感情的写法。教师板书(喜爱 赞美)

学生自由朗读全文。

五、课堂小结,布置作业。

1.主题概括。

2.教师总结:这节课我们知道了白鹭之美不仅在于完美的身段,更在于它在不同的场景中展现出的美。通过把感情融入描写的方式,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白鹭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3.布置课后作业:(1)将你喜欢的自然段抄写在积累本上。

(2)背诵课文。

六、板书设计

外形美:色素 身段美

水田垂钓图

动态美: 清晨瞭望图

黄昏低飞图

喜爱 赞美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