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鹏;花维慧;吕进芳
【摘 要】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成立3年来,先后在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举办了一系列技术转移活动.文章结合实例,对在东盟国家举办技术转移活动的需求现状、存在问题进行研究与探索,并提出推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工作的合理建议,对中国与东盟的技术转移工作具有指导意义. 【期刊名称】《大众科技》 【年(卷),期】2017(019)006 【总页数】3页(P187-189)
【关键词】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技术转移活动;需求分析 【作 者】梁鹏;花维慧;吕进芳
【作者单位】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广西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广西南宁 530022 【正文语种】中 文 【中图分类】G322.5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是中国—东盟科技伙伴计划的一项重要内容。2012年9月,中国科技部和广西自治区政府签署新一轮部区工作会商制度议定书,支持广西牵头建设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2013年9月,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在第十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揭牌,标志着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正式成立,成为中国目前唯一一家面向东盟的国家级技术转移机构。
广西壮族自治区党委、政府对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高度关心和重视。2012年11月,自治区政府专门出台文件,要求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2014年3月,“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项目获得自治区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重新立项批复。2015年,自治区党委、政府将“加快建设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纳入党委常委会年度重点工作事项和自治区政府工作报告当中。通过3年的建设,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建设的成功经验和模式获得科技部的充分肯定并在国内推广,宁夏回族自治区有关部门到广西学习“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模式”,表示将建设经验运用到“中国—阿拉伯技术转移中心”建设中。 近些年来,东盟国家在科技进步方面已经取得较好成绩,但与发达国家相比,目前东盟国家的整体科技实力仍较弱,不能满足自身经济迅速发展要求。东盟国家的科技发展水平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次为新加坡;第二层次为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尼、文莱;第三层次为越南、老挝、柬埔寨、缅甸[1]。科技发展水平主要表现为:一是基础科学研究的能力比较薄弱,除新加坡外,其他东盟国家尚不具备进行基础科学研究的条件,有能力从事基础科学研究的少数国家学科也比较单一,涵盖面很窄;二是大多数东盟国家的开发创新能力还很弱,主要通过引进外资和技术设备来逐渐消化吸收发达国家的产业技术,基本缺乏自己独立知识产权的技术;三是东盟各国的科技发展水平悬殊很大,从而导致各国科技需求不一,各国所采取和实施的科技发展和创新政策有很大差别[2]。因此可以把东盟十国划分为三个梯度,即技术需求型国家、交流合作型国家和合作突破型国家。 (1)技术需求型国家。
越南、柬埔寨、缅甸、老挝这四个国家归类为技术需求型国家。由于这些国家科技发展基础、研发创新能力以及高科技发展水平在东盟成员国中稍显落后,与中国合作倾向于能改善人民基本生活(发展基础设施)或技术含量较低的产业。 (2)交流合作型国家。
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文莱可以归类为交流合作型国家。在交流合作型国家,工业有一定基础,新兴制造业发展迅速,并致力于研发创新、发展科技。同中国的合作更加注重于产业园区、空间安全、智慧城市、智慧农业、创新创业和食品领域等提高人民生活质量、增强国家经济和科技竞争力的领域。 (3)合作突破型国家。
由于新加坡在科技创新领域是东盟十国里最突出的国家,将其列为合作突破型国家。该类型国家制造业尤其是高科技水平高,服务业发达,与中国合作缺少适当的机会与切入口。中国和新加坡合作的领域大多是两国尤其是中国需要突破的技术领域,合作需求均集中在产业链的上游,包括:电子信息、能源与环保、大健康等。 跨国技术转移是一个系统性、综合性的工作,需要调动和统筹多个部门、行业、专业领域的优势资源。要满足跨国技术转移工作复杂多元的要求,需要有一个包括了企业、政府部门、行业协会、高校、研究机构、专业服务机构在内的合作网络作为坚实后盾。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把大力拓展合作交流渠道作为发展基础,大力发展中国和东盟国家的企业、科研机构、高校、行业协会等加入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截至2016年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成员已达2053家,比去年新增了388家,其中579家来自东盟,东盟成员超过了四分之一,协作网络成员已覆盖国内主要省市和东盟各国。积极推进共建两国双边技术转移中心,现已与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签订协议合作共建两国双边技术转移中心。此外,与文莱、越南、马来西亚、新加坡、菲律宾等东盟国家共建双边技术转移中心事宜已得到各国的积极回应,预计不久将正式签署合作协议。同时,积极搭建科技交流信息服务平台,上线“中国—东盟技术转移门户网站”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B2B对接平台”,通过官网发布信息4500多条,网站月均点击量达6300多次;利用B2B技术对接平台为中国、东盟企业发布项目供需信息超过1200项,
促成网上对接300余项。
在通过信息服务平台和技术转移协作网络汇集技术需求信息,并进一步整合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大量的对接资源和服务资源的基础上,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积极组织国内企业在越南、泰国、马来西亚、新加坡、印度尼西亚、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组织先进适用技术转移活动。自2013年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以来,已举办各种形式的科技创新与技术转移活动50多场,其中20场在东盟国家举办,参与的对接项目超1500项,涉及的中国及东盟企业超3000家。
目前,在东盟国家开展的技术转移活动主要以围绕现代农业、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生物医药、电子信息、节能环保等重点领域进行,与当前东盟大多数国家普遍的技术需求相契合。一是对于新加坡,主要是推动与科技园区和高科技企业等创新载体的对接,在节能环保、电子信息、新能源等领域加强技术引进与合作;二是对泰国、印尼、马来西亚等国家,在生物科学、电子信息技术等领域有较强的能力,合作主要集中在生物能源、生物环保、电子信息等领域进行双向或多向的技术转移;三是对越南、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家,基本上缺乏开展基础科学研究和高新技术研发的能力,需求主要集中与其当前经济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的实用技术,因此在这些国家举办的技术转移活动大多为单向的技术输出与投资。随着两国双边技术转移中心在柬埔寨、泰国、缅甸、老挝、印度尼西亚各国相继落地,以及东盟各国对中国—东盟技术转移的日益重视,对各国技术需求的挖掘将更精准,技术转移活动将更频繁,对接领域将更广泛,技术转移对中国和东盟各国科技与经济的促进作用将更明显。
(1)案例一:通过在越南举办太阳能技术对接会促成中越科研机构深入合作。 2014年,在胡志明市组织举办“中国—越南太阳能技术对接会”,这是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成立以来首次在境外举办的专场技术对接会。本次活动共有中方企业代表40人、越方企业及科研机构代表90人参加。对接洽谈会主要安排中越双
方企业在会议现场做面对面、“一对一”的技术洽谈,了解彼此的技术和产品信息,寻求合作可能、探讨合作意向,并在在现场为达成合作意向的中方和越方企业举行了签约仪式。通过本次活动共促成中越双方企业签署20项意向合作协议,签约金额达4000万元。
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与越南芽庄大学电—电子技术系即是通过本次对接会确立了合作。会前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向国内外协作网络成员及重点行业协会、大企业集团等潜在合作对象广发参会邀请,征集合作需求。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应邀携项目参加,东盟国家核心协作网络成员——越南胡志明市科技厅信息中心也推荐越南芽庄大学电—电子技术系报名参加“中国—越南太阳能技术对接会”。
通过评估双方提交的技术需求,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认为双方在太阳能光伏发电方面有较大合作可能,并提前知会双方。由于前期工作准备充分,预对接精准,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与越南芽庄大学在对接会上对对方的技术供需都很感兴趣,经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居中撮合、洽谈,最终达成合作意向并现场签署意向合作协议。为促成项目尽快落地,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在会后继续提供后续中介服务,最终消除了双方进一步合作的疑虑。2014年5月26日,越南芽庄大学电—电子技术系与广西科学院应用物理研究所正式签订合作协议,合作方向包括LED光伏智慧照明技术,太阳能光伏独立发电及并网发电技术,太阳能建筑模块自动控制技术,科研干部和师生的交流与合作等4项内容。
(2)案例二:通过举办“中泰移动游戏与移动应用对接洽谈会”推动两国移动互联网企业加强合作。
中国与泰国移动游戏产业近年来都处于飞速发展阶段,两国企业之间具备巨大交流、合作空间。为推动中泰移动游戏产业合作发展,2014年7月,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与泰国国家科学技术开发署合作共同组织了“中泰移动游戏与移动应用对接
洽谈会”。本次对接洽谈会活动内容包括研讨会和对接洽谈会,以及对泰国知名移动互联网企业的实地考察。会议活动吸引了来自中国、泰国、日本、越南等国的140多家移动互联网领域企业共200多人参加,其中泰国企业有110多家,中国企业32家。
本次对接洽谈会,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与泰国国家科学技术开发署共同组织策划,充分利用了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协作网络的优秀合作资源,积极联络中国和泰国相关领域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有效打通了中泰移动互联网供需双方的沟通合作渠道,让供需双方一点即合,高效促进项目合作。为确保中泰移动游戏与移动应用对接洽谈会顺利举行,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通过线上在中心官网和行业网站、门户网站发布活动报名消息,以及线下电话邀约等方式组织企业参会,扩大了大会的宣传范围,吸引了包括奇虎360、百度移动游戏、搜狐畅游等在内的多家中国知名移动互联网企业到场参会。通过对接洽谈,共促成中泰企业达成合作及意向合作26项,促进了中国互联网企业对泰国手游市场的了解,明晰了国产手游产品在泰国手游市场的定位,进一步推动两国相关企业加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
通过分析以上案例,可知落实项目的工作流程可大致概括为:挖掘技术需求,寻找潜在对接对象;综合评估合作可能性,安排预对接;组织技术转移活动,进行“一对一”或“多对一”的技术对接,促成双方达成合作意向;进行后续跟踪服务,推动项目落地。国际技术转移是最具个性化的业务,没有可以完全复制的模式,只有针对东盟各国不同的经济、科研发展水平,分析挖掘每个国家确切的技术需求,依托东盟国家政府管理部门和合作伙伴,广泛组织国内和东盟的企业、研究机构、行业协会进行对接,才能做到精准对接,提高技术转移和项目落地的成功率。 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成立3年来,虽然通过开展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推动了中国和东盟国家的双向技术转移取得了快速发展,但是在工作中仍然存在不少
困难和问题,主要表现在:
(1)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工作支持力度有待加强。长期以来,各级政府部门对开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对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工作在人力上、财力上支持不足,需进一步完善区内、国内企业与东盟国家开展技术转移业务的环境。希望广西壮族自治区政府出台相关政策或扩大现有鼓励措施的范围,设立政府专项资金,支持进一步开展与东盟国家的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加快促进国内外先进创新资源聚集广西,提升广西的科技实力。
(2)技术转移服务的形式比较单一。目前中国—东盟技术转移的工作形式多停留在展览、对接、演示层面,尚未建立完善的项目评估、知识产权、金融投资、法律咨询等业务的配套服务体系。对此,需要进一步拓展技术转移网络覆盖领域和范围,建立能够提供技术转移“一条龙”服务的服务链,开展多种形式的中国—东盟技术转移服务
(3)中国和东盟各国间的差异阻碍技术转移进一步发展。由于受到东盟各国之间经济、体制、法规、文化及语言等因素影响,技术转移项目实现落地转化和产业化的难度较大。需在政府部门支持下,联合相关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对东盟国家的创新政策、产业规划、法规体制的全局性研究。
(1)建议将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的境外对接活动与自治区对东盟外事重点工作紧密结合,在现代农业、海洋科技、生物医药、电子信息、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节能环保等领域组织中国—东盟技术对接活动和展览展示,推广宣传我国先进科技成果,积极推动与东盟国家技术转移,实现互利共赢。
(2)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支持中国—东盟国际技术转移集聚区建设,继续在项目、资金上对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中心自身能力建设给予大力支持。 (3)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支持成立“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基金”,吸引民间资金、风险资金共同参与,以政府专项联合基金的方式支持面向东
盟的重大技术转移和科技合作项目,推动中国—东盟技术转移工作纵深发展。 (4)建议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继续支持和指导中心实施开展中国—东盟技术转移与创新合作大会、“百名东盟杰出青年科学家来华入桂”,从政策、资源、渠道等各方面给予大力支持。
【相关文献】
[1]王鹏飞.广西企业投资东盟的区域选择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4(11):75-77. [2]王士录.东盟各国科技发展的现状与趋势[J].东南亚研究,2004(3):14-2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