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察哈尔右翼中旗新地沟金矿床地质特征及矿床成因探讨
作者:吕召恒
来源:《西部资源》2012年第05期
摘要:新地沟金矿属变质—热液型金矿床,具有厚度大,品位低,矿化较均匀的地质特点。在大青山多金属成矿带中东段元古界绿片岩中找金具有很大的潜力。 关键词:地质特征 矿床特征 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察哈尔右翼中旗新地沟金矿位于内蒙古大青山金多金属成矿带的中东段,属蚀变岩性金矿。具有厚度大,品位低,矿化较均匀的地质特点,地表氧化矿采用堆侵,深部原生矿采用浮选效果较好。它的发现,不仅扩大了该区的找矿领域,而且为大青山多金属成矿带在中东段绿片岩中找金提供了依据。 1. 区域地质背景
本区域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华北地台北缘(Ⅰ),内蒙古台隆(Ⅰ2)阴山断隆(Ⅰ22)大青山褶皱带中东段。 1.1 地层
区域内主要出露太古界乌拉山群、大理岩组(Ar1wL2)和早元古界二道凹群(Pt1er)。古生界地层区划属晋冀鲁豫地层区(V4)阴山地层分区(V43)大青山小区(V43-2),中新生界地层区划属于宾太平洋地区(5)大兴安岭—燕山地层分区(51)阴山地层小区(511)。区域南部出露新生界侏罗系地层。由老到新分述如下: 1.1.1 太古界乌拉山群大理岩组(Ar1wL2)
分布于区域的西南,主要出露灰白色大理岩和蛇纹石化大理岩,夹有斜长角闪岩和石英岩,斜长角闪岩局部片麻理发育,形成黑云角闪斜长片麻岩。与下部(Ar1WL1)呈整合接触。
1.1.2 早元古界二道凹群(Pter) 二道凹群分布于区域的北部及西北部。 二道凹群绿片岩组(Pt1er1)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为二道凹群下部层位,分布于矿区的东部和南部。主要岩性为绿泥片岩、长石石英片岩,局部夹有薄层结晶灰岩,靠近花岗岩体边部见有条带状混合花岗岩。在绿泥片岩和长石石英片岩中发育糜棱岩化带,金矿体赋存于糜棱岩带中。与上覆地层二道凹群片岩大理岩组(Pt2er2)呈整合接触。
二道凹群片岩大理岩组(Pt2er2)
分布于大滩乡、乌兰代、二号地,底部主要岩性为糜棱岩化斜长角闪片麻岩、绿泥石英片岩、绢云石英片岩,上部为厚层灰白色大理岩,二云斜长片麻岩及条带状混合岩。大理岩局部具有蛇纹石化。
区域内出露的二道凹群地层,下部以绿泥片岩为主,其原岩为粘土质岩石,也有部分基性火山岩或凝灰岩变质而成,其建造类型应为绿岩建造;上部岩组层状构造明显,主要为片岩和大理岩互层,其原岩为灰岩、碎屑岩,韵律性较强,应属复理石建造。 1.1.3 震旦系什那干群(Zsh)
分布于测区的中西部,呈飞来峰逆掩在上侏罗系石拐群之中,主要岩性为硅质灰岩和条带状灰岩,呈断层接触。 1.1.4 侏罗系(J)
中下侏罗系石拐群(J1-2sh)
主要分布于七苏木南部和苏勒图西部,为一套灰黄色、黄绿色的砂岩、砂页岩夹煤层,其中含丰富的植物化石,与上覆地层侏罗系大青山组(J3d1)呈断层接触。 上侏罗系大青山组(J3d1)
分布于矿区东部及西南部,主要岩性为红色砂砾岩、含砾粗砂岩、细粒薄层状杂岩夹泥灰岩透镜体,与下伏地层石拐群(J1-2sh)呈断层接触。 1.2 构造 1.2.1 断裂构造
矿区位于固阳—武川—集宁深大断裂带北侧,该地区断裂构造以近东西向为主,它控制了本区构造、岩浆岩、地层分布格局及贵金属等矿产的空间分布,自北向南为:
盘羊山—羊圈湾冲断层:长约15km,走向北东东向,北西倾,倾角亦各地不同,西部略陡,东部平缓,上盘地层为早元界二道凹群,下盘地层为震旦什那干群和上侏罗系大青山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断层两侧地层相顶,糜棱岩化强烈,局部形成一些推复体和飞来峰,从地貌上看,断层处在鞍部和凹地。
存盘沟冲断层:长约7km,近东西向,北倾,两侧岩石破碎,其北侧次级构造发育致使地层形成一些推复体和充填的脉岩。
乌兰合页冲断层:长约14km,走向北东东,倾向南东,上盘岩性为燕山期花岗岩,下盘为上侏罗系大青山组红色砂砾岩和碎屑灰岩夹灰岩透镜体。两侧岩石破碎,糜棱岩化强烈,牵引褶曲发育。 1.2.2 褶皱构造
本区总体褶皱构造形态以早元古界二道凹群为核部的复背斜,北翼被燕山期花岗岩所占据,南翼由震旦系什那干群、侏罗系石拐群、大青山组组成。复背斜展布宽14km,其长度自蒙古寺、头号乡至七苏木长达36km,再往东被中新生界地层覆盖。复背斜核部二道凹群地层中发育乌兰代沟背斜和卧牛沟向斜。 乌兰代沟背斜
乌兰代沟背斜,分布于乌兰代北侧,轴向北东东,长约为5km,紧密线型,轴部和翼部均为二道凹群片岩大理岩组(Pt1er2),向北东东方向倾伏,两翼对称,翼部倾角30-50°,背斜西部被燕山期花岗岩破坏。 卧牛沟向斜
轴向北东东,分布于乌兰代南侧,长约为4km,紧密线型,核部和翼部均为二道凹群片岩大理岩组(Pt1er2),向南西西方向翘起,两翼对称,翼部倾角30—60°,向北东东方向被新生界地层覆盖。 1.3 岩浆岩
本区火成岩主要出露侏罗纪燕山旋回第一次侵入岩,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r52(1)),燕山旋回第二次侵入岩,肉红色二长花岗岩(r52(2)),和安山玢岩(au52(3))。 1.3.1 燕山早期第一次侵入岩,肉红色中粗粒花岗岩(r52(1))
主要分布于新地沟西北部,呈岩基产出,地貌形成明显的球形风化外貌,风化面灰白—黄红色,新鲜面浅红色,主要矿物成分,钾长石含量65%左右,石英含量为25%左右,少量黑云母等矿物,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过渡相中有少量的脉岩和地层捕虏体,与围岩接触部位,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混合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1.3.2 燕山早期第二次侵入肉红色二长花岗岩(r52(2))
主要分布于区域的东南部,岩性以中细粒二长花岗岩和似斑状二长花岗岩为主,次为石英二长岩、斜长花岗岩和不等粒花岗岩。岩体相带不明显,与围岩的界线清楚。 1.3.3 安山玢岩(au52(3))
呈脉状或透镜状分布于西南部的二道凹群和侏罗系地层中。 1.4 区域变质作用
二道凹群经历多次构造运动,遭受多次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变质岩石主要有三种类型: 绢云母片岩、石英绿泥片岩。 二云母石英片岩、长石石英片岩。 透闪石大理岩、大理岩、混合岩。
二道凹群变质岩归属中级变质岩带,其变质相为:石英—钠长石—绿帘石—黑云母亚相。以区域动力变质作用为主,中高温热流作用为辅。 1.5 地球化学特征
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该区Au异常形态规整,呈近等轴状,北西向展布,长度约9km,宽4—7km,异常面积约60km2。异常组合为Au、Ag、Cu、Pb、Zn、As、Sb等,Au异常下限为4×10-9,异常强度可达10×10-9,与金矿化分布相吻合。
1/万次生晕测量,异常走向330-340°,与矿体吻合,元素组合有Au、Ag、Cu、Pb、Zn、Bi、Cd、B、W、Mo等为多元素综合异常。异常下限5×10-9,最高值100-250×10-9,是找金的可靠标志。 1.6 区域矿产
该区矿产较为丰富,主要有铁矿、岩金、砂金、煤矿、石灰石、云母、石棉等矿产,尤其以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金矿最为发育。
金矿主要分布在临河—武川—尚义深大断裂(武川—察右中旗段深大断裂)两侧的次级构造,目前本区域内发现有后石花、红道巷、东河子等石英脉型金矿,石人山、油蒌沟、大阳坡等蚀变岩型金矿,多数赋存于早元古界二道凹群绿片岩组,由于区域动力变质作用和岩浆活动,该套地层中形成了大小不等的金矿床和金矿化点十多处,新地沟金矿属其中之一。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矿区地质特征 2.1 地层
矿区出露为早元古界二道凹群下部绿片岩组(厚883米),和侏罗系大青山组及第四系,由老至新分述如下:
2.1.1 早元古界二道凹群下部绿片岩组(pt1er1)
二道凹群下部绿片岩组是矿区出露的主要地层,按岩性组合为三个岩段。 绿泥片岩段(Cch1)
绿片岩分布于矿区东南部,灰绿—灰黑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成分:绿泥石含量30%,绿帘石含量15%,石英含量25%,绢云母含量5%等碎屑物质组成,沿片理见有碳酸盐细脉,原岩成分为基性岩及凝灰岩。岩层走向320—350°南西倾,倾角45—80°,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绿泥片岩、绢云长石石英片岩段(Cch2)
分布于矿区的中西部,底部为绢云长石石英片岩夹薄层石英片岩,中部为绢云长石石英片岩,其上部为绿泥片岩。
绿泥片岩,灰—灰绿色,鳞片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成分绿泥石含量30%,绿帘石含量15%,石英含量25%,绢云母含量5%等碎屑物质组成,岩层走向330—345°,南西倾,倾角48—65°。片理发育,沿片理和裂隙见有碳酸岩化,局部见有轻微的铁染,原岩成分为粘土质、中基性火山岩。
绢云长石石英片岩,灰白—灰黄色,鳞片变晶结构,糜棱结构,条带状构造。主要由斜长石、钾长石、石英、云母等组成。斜长石:半自形板状,破碎,绢云母化,且变形,直径0.2—2mm,含量7%;钾长石:半自形板状—自形板状,破碎,主要由具格子状双晶的微斜长石、条纹长石组成,以直径2—5mm的中粒为主,直径0.2—2mm细粒次之,含量65%左右;石英:多呈镶嵌粒状,具明显的拉长变形现象,呈颗粒化,相对集中,拉长条带状、透镜状长轴定向分布,大小多在1mm以下,含量25%。岩层走向340—350°,南西倾,倾角45—75°,为新地沟金矿含矿层位,与上覆地层呈整合接触。 绿泥石英片岩段(Cch3)
分布于矿区的西部,变晶结构,片状构造,主要成分为绿泥石、绿帘石、石英及少量绢云,片理发育,沿片理局部有铁染和碳酸盐细脉充填,局部夹有薄层泥灰岩和结晶灰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1.2 侏罗系大青山组(J3d1)
主要出露矿区东部,岩性为角砾状灰岩,含砾长石砂岩,含砾砂岩及砂砾岩局部夹有薄层状或适镜状泥灰岩,出露不完全,与相邻地层呈断层或角度不整合接触。
角砾状灰岩:地表风化面灰—灰黑色,角砾成分,主要为灰岩,含量约为90%,棱角状,粒径约为1—3cm,胶结构为泥灰岩,呈透镜状分布于紫红色砂砾岩中。
含砾长石砂岩,紫红色,角砾成分为长英质,含砾约为10%,磨圆度较好,粒径约为2—6cm,胶结构为长石石英砂岩,似层状分布于矿区东侧,产状355°<52°。 2.2 构 造
矿区内褶皱构造不发育,主要表现为单斜岩层。岩层走向320-350°,倾向南西,倾角40-80°,断裂构造表现为韧性剪切带和挤压断裂,主要有二期及早期韧性剪切带和晚期挤压断裂。
2.2.1 早期韧性剪切带,主要分布于测区的西部,具规模的有三条,且大致平行。由西向东分述如下:
(1)MⅠ1糜棱岩带:发育于绿泥石英片岩之中,褪色,呈灰黄色,挤压破碎,有细石英脉充填,糜棱岩化较强,北段赋存低品位的金矿化体,其走向北东10°,南段为345°,长约为650m左右,宽6—20m。
(2)MⅠ2糜棱岩带:发育绿泥石英片岩与绢云长石石英片岩接触部位,形态弯曲,走向变化多端,大致呈南北展布,挤压破碎局部形成角砾,岩石褪色,有细石英脉充填,呈条带状,普遍铁染,局部见褐铁矿化,糜棱岩化较强,矿化蚀变较弱,糜棱岩带长约600m左右,宽6—16m。
(3)MⅠ3糜棱岩带:发育于绢云长石石英片岩中,挤压破碎强烈,土黄色,沿裂隙有石英脉充填,糜棱岩化较强,主要蚀变见有硅化、钾化、绿泥石化。是该区的主要含矿层位,1、2号矿体赋存于其中。其走向340-350°,南西倾,矿区内出露长度为874m,宽20—52m,糜棱岩带与地层接角关系为断层接触,断层编号分别为F1和F2,控制着糜棱岩带的延长与延深,其断层特点分述如下:
F1走向断层,断层面光滑平直,走向330°,南西倾,倾角60-70°,对矿体无影响,是糜棱岩带与围岩的分界线。
F2走向断层,走向340°倾向南西,倾角70-80°,是糜棱岩带与围岩的分界线,地表呈片理化,黄色、退色带,断层面光滑平直标志明显,对矿体无破坏作用。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2.2 晚期挤压断裂带,走向多为北东30-45°,已查明的有F4、F5、F6断层,未对矿体形成破坏作用,断层性质不明。位于矿区北东MI4糜棱岩带,走向北东,长320m,宽8—14m,其内有硅化,石英细脉有金矿化显示。
2.2.3 侏罗系地层中发育有三条断层,分布在西北和东南部即F3、F7、F8,其中F3对侏罗系地层具有破坏作用,F7、F8是侏罗系地层与二道凹群地层接触界线,断层性质为逆掩断层。
2.3 岩浆岩
矿区内岩浆岩不发育,主要有燕山期肉红色花岗岩和条带状混合岩,脉岩主要有辉绿岩脉、闪长岩脉、石英脉、花岗细晶岩脉和花岗岩脉。 燕山期肉红色花岗岩(γ52(1))
分布于矿区中部的北侧,向北延至区外大面积分布。区域上呈岩体产出。
肉红色花岗岩,风化面灰粉红色,新鲜面肉红色,中粗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矿物成分:微斜长石、条纹长石,含量65%左右,石英含量25%左右,少量斜长石、云母组成,与条带状混合花岗岩呈过渡关系,为燕山期早期侵入体。 条带状混合花岗岩(Mi)
分布于矿区东北部,主要矿物成分:长石,含量为75%左右,石英,含量为25%左右,少量云母等,副矿物锆石、磷灰石,长石以条纹长石为主,多呈斑状变晶或眼球状,与绿泥片岩为同化混染接触。 脉岩类
(1)辉绿岩脉(βμ)时代不明,切穿于早元古界二道凹群地层,主要有北西向,近东西向及近南北向三组。脉宽2—8m,延长几十米至几百米。从穿插关系观察,北西向,近东西向二组晚于糜棱岩带。辉绿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为辉石、长石。 (2)闪长岩脉(δ)
仅见于矿区中部,呈细脉状分布,灰—灰白色,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长石、角闪石,少量辉石、黑云母、石英。 (3)花岗细晶岩脉(ι)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出露于矿区中西部,呈脉状展布,土黄—灰红色,半自形细粒结构,块状构造,主要成分长石、石英等矿物。 (4)花岗岩脉
灰红色,主要成分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少量云母,中细粒结构,块状构造,轻微铁染,沿裂隙见有碳酸盐浸染。 2.4 变质岩及变质作用
新地沟金矿区由于经历了长期构造变动和多期岩浆活动,使区内地层遭受不同程度的区域变质作用和动力变质作用,形成了各种类型的变质岩。
动力变质作用主要岩性有绢云绿泥片岩、石英绿泥片岩、绿泥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上述糜棱岩带是该区金矿赋矿母岩。
矿区外围北部,大规模燕山期岩浆侵入,对矿区的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产生了巨大的作用。尤其是矿区东北部比较明显,表现为条带状混合花岗岩,岩性界线往往为渐变关系,界线不清,同时在混合花岗岩中可见绿泥片岩的残留体。
二道凹群区域变质岩类型为绿泥片岩、绢云母片岩、长英质绿泥片岩、大理岩等,其变质相为:石英—钠长石—绿帘石—黑云母亚相,为中级变质带。 2.5 围岩蚀变
矿体围岩绢云长石石英片岩,蚀变主要有黄铁矿化、硅化、绢云母化、钾化、绿泥石化等。黄铁矿化分布在矿体及顶底板近矿围岩中,黄铁矿多呈浸染状,少量为细脉状,氧化后为褐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
硅化,主要是含矿岩石硅化较强,表现为致密、坚硬,其次为硅质细脉顺沿片理面分布,硅化越强金品位越高。
绢云母化,在矿化岩石中以鳞片状或团块状产出,与硅化、黄铁矿化密切相伴出现,蚀变强者常可形成较富的金矿体。
钾化,钾长石以团斑状或细脉分布在矿层中,金矿体中品位较高的地段钾化也增强,与矿化关系密切。
绿泥石化,在矿层和非矿岩石中普遍发育,与矿化关系不密切。 3. 矿床地质特征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1 矿床特征 3.1.1 矿体赋存部位
新地沟金矿赋存于早元古界二道凹群绿片岩组糜棱岩带中,矿体产状于围岩产状基本一致,呈脉状,似层状。 3.1.2 矿体特征
该区含矿层长英质糜棱岩带中圈出两条矿体,即1号矿体、2号矿体,1号矿体位于下部,2号矿体位于上部,矿体有规律平行出现,两矿体间隔10—20m,北西向展布,南西倾;西部糜棱岩带在北侧圈出一条矿化体,编号为3号。各矿体特征见插表3—1: (1) 1号矿体
1号矿体为主矿体,位于矿区中部含矿层长英质糜棱岩带底部。含矿岩石为绢云长石石英片岩,沿片理穿插细石英脉,黄铁矿成细脉状、团块状及浸染状,分布于矿体中。矿体底部见有薄层石英脉,厚0.2—0.3m,断续出现,是矿体与围岩的分界线,围岩为长英质糜棱岩。矿体长约306m,矿体南部出于地表,北部向北西侧伏。矿体形态中间厚两端薄,呈层状、似层状,与围岩产状一致,整合接触。矿体走向336°,地表倾向南西,倾角450-73°。深部1604m标高以下,矿体产状由南西渐变为北东倾,倾向600-65°,倾角600-83°,1号矿体厚度最小为0.82m,最大15.49m,平均厚6.65m,厚度变化系数(Vm)54.03%,矿体Au品位最小1.15g/t,最大7.89g/t,平均品位3.04g/t。品位变化系数(Vc)70.05%。 (2) 2号矿体
位于含矿层长英质糜棱岩带的上部。矿体为蚀变岩型,含矿岩石为绢云长石石英片岩,其中穿插细石英脉,黄铁矿成细脉状、浸染状分布,矿体顶部断续出现薄层石英脉,厚约0.3-0.5m,围岩为长英质糜棱岩,矿体长约220m,矿体形态为中间厚两端略薄的似层状,与围岩产状一致,沿倾向厚度变化较大,到标高1677m尖灭。矿体与围岩界线清晰,走向北西340°,倾向南西,倾角500-65°。地表探槽控制矿体厚度,最小0.84 m,最大10.37m,平均厚度6.47m,矿体矿石Au品位最小1.63 g/t,最大4.36g/t,平均品位3.20g/t。 (3) 3号矿化体
位于矿区西北部绿泥糜棱岩带(MⅠ1)北段,低于工业品位。含矿岩石为绿泥石英片岩,似层状。矿化体长约170m,地表出露标高1812-1786m,矿化体北部在探槽TC49北尖灭,南部在探槽TC41南尖灭,矿体与围岩界线不清,为渐变关系。走向近北东,倾向南东,倾角48-54°,平均51°。地表探槽控制厚度最小0.88m,最大2.14m,平均1.32m。地表工程矿石品位Au:最小1.02,最大1.25g/t,平均品位1.18g/t,深部未进行控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2 矿石质量
3.2.1 矿石的结构、构造 (1) 矿石结构
矿石呈灰—青灰色,主要为它形粒状结构、半自形粒状结构、填隙结构、连生结构、包裹结构等。见图3-1、3-2 。
它形粒状结构:矿石中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矿物呈它形粒状颗粒,互相镶嵌,晶体形态不完整。
半自形粒状结构:黄铁矿呈浑圆、棱角状和半自形颗粒,方铅矿呈不规则的三角颗粒分布于矿石中。
填隙结构:自然金、黄铁矿、方铅矿呈细脉及不规则的形态充填于裂隙中。 连生结构:自然金与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连生充填在裂隙中。 包裹结构:自然金被黄铁矿包裹在其中。 (2) 矿石构造
矿石构造复杂多样,主要为致密块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网脉状构造。 致密块状构造:矿石中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等金属硫化物呈粒状集合体紧密镶嵌,无规律分布。
浸染状构造:矿石中黄铁矿等硫化物呈浸染状分布,它形粒状,颗粒较细,呈团块状、薄膜状。
条带状构造:金属硫化物呈细条状分布于矿石中。
网脉状构造:金属硫化物呈网脉状,沿矿体的片理、裂隙充填而形成。 3.2.2 矿石的矿物成分
根据镜下鉴定,矿石的金属矿物成分主要为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闪锌矿、褐铁矿和自然金等。
自然金:在镜下反射为金黄色,形态多样,多为不规则粒状、浑圆状、三角形状、枝杈状、细脉状、均质,在正交镜下有闪光现象,分布在黄铁矿裂隙中,黄铁矿颗粒间,黄铁矿内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部、黄铁矿与脉石之间,在脉石中也有分布。个别见有自然金与方铅矿、黄铜矿连生,嵌布在黄铁矿中,自然金粒度0.006-0.25mm之间。自然金嵌布特征详见插图。
黄铁矿:白黄色,半自形粒状,它形粒状,粒度为0.3-0.06mm,呈分散状嵌布于脉石中,局部集中呈斑点状,在黄铁矿中见有黄铜矿,矿物含量约为2—3%,个别黄铁矿被方铅矿交代。
黄铜矿:淡硫黄色,他形不规则状,粒度0.37—0.04mm,矿物含量约为0.5—1%,与方铅矿、闪锌矿连生,嵌布在脉石中。
方铅矿:灰白色,他形不规则状,粒度0.3—0.01mm,矿物含量约为0.1—0.2%,呈分散状,嵌布在脉石中,部分方铅矿交代黄铁矿,与黄铜矿连生。
闪锌矿:灰色或灰褐色,他形不规则状,粒度<0.25mm,矿物含量微量,与黄铜矿连生,在闪锌矿内部见有黄铜矿固溶体包裹体。
磁铁矿:灰白微带棕色,它形粒状,粒度<0.25mm,矿物含量<0.1%。局部集中分布在脉石中。
矿石脉石矿物主要有石英、钾长石、斜长石、云母类矿物及碳酸盐矿物。 3.2.3 矿石的化学成分 (1) 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
矿石中主要有用元素Au分布较为均匀,全矿区矿体Au的平均品位3.04g/t,最高品位7.87g/t,最低品位1.00g/t。 (2) 有益、有害组分
根据光谱半定量全分析和化学组合分析结果:矿石中有益组分为金, Ag、Cu、Pb、Zn、Sb、S等均含量很低。矿石中有害元素As的含量为4.8g/t,有害杂质较低,对选矿和环境保护无影响,光谱半定量全分析和化学组合分析结果详见插表3-2、3-3。
(3) 矿石主要化学成分硅和铝的氧化物,其次为铁、钾、钠、钙氧化物,主要化学成分详见插表3-2。 3.3 矿石类型
矿石为灰—青灰色,金属硫化物主要见有黄铁矿、黄铜矿、方铅矿,呈条带状、网脉状、浸染状不规则分布于矿石中,北部侧伏于深部,所以矿石基本为硫化物型矿石。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3.1 矿石的自然类型
(1) 按矿石的矿物组合划分的矿石类型有两种,即黄铁矿、黄铜矿—蚀变岩型矿石和黄铁、方铅矿、闪锌矿—蚀变岩型矿石。
(2) 按矿石的结构、构造划分,可分为两种类型,即条带网脉状矿石,浸染状矿石。 3.3.2 矿石工业类型
根据本区成矿地质条件、岩石特征和蚀变特征,矿石工业类型均为破碎带蚀变岩型。 矿石为灰—灰蓝色,网脉状,条带状,浸染状,蚀变主要为硅化、钾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矿石主要由绢云长石石英片岩、黄铁矿及其他金属硫化物组成。 4. 矿床成因探讨及找矿标志 4.1 矿床成因探讨
金矿的形成需具备几个条件,即矿源、热源、构造空间三大要素。首先需要有一个含金丰度相对较高的初始矿源层,之后在各种地质条件作用下(诸如:区域变质及其他变质作用、火成活动、热液活动等)使成矿物质活化、转移,在有利的围岩条件下及适宜的构造部位富积成矿。这个过程需要经历一个漫长的地质时代,经历多次的地质作用才能逐步完成。对金的成矿来说,矿源层至关重要,而作为金矿的初源层从国内外文献、资料来看,主要是前寒武纪—太古界、元古界的绿岩建造。其中太古界绿岩带是重要的早期矿源层,再者则为元古界绿岩带。 新地沟金矿赋存受沉积层位控制,产于早元古界二道凹群下部绿片岩组绢云长石、石英片岩段、绿泥石英片岩段中下部。金矿层原始沉积应为粗粒级的长英质砂岩。故层中沉积特点明显,可见清晰的沉积纹层。矿体呈层状产出,产状与围岩整合,经受同样的区域变质作用和构造变动,揉皱构造发育,局部产生糜棱岩带,矿体赋于其中。矿体厚度、品位变化均很稳定,特别是矿层中的硅质层赋存层位稳定,如1号矿体底部的硅质层,厚度0.2—0.3m,断续出现在矿体底部,与底板围岩分开,界线明显,从南到北延伸400余米,且无分叉和穿切层理现象,与围岩完全整合。
矿体中围岩蚀变明显,与矿化关系密切。矿石建造为硫化物—金建造。认为矿床中金来源于绿岩建造中火山—沉积岩组合,经多其次区域变质作用和燕山期岩浆侵入活动的影响,使金进一步富集成矿。矿床成因类型应属变质—热液型金矿床。 4.2 找矿标志
(1) 研究区域上地层层序,寻找相应的含矿层位,即绿片岩。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区域的化探异常,Au、Ag异常及Pb、Zn、As、Cu等指示元素异常是找矿的有望地段。
(3) 由于矿体赋存于糜棱岩带中,首先寻找糜棱岩带,在糜棱岩带中寻找矿化体。 (4) 与金矿化关系密切的围岩蚀变: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钾化是主要识别标志。特别是岩层中出现密集的细脉硅质层,是找矿的主要标志。
(5) 由于硅化作用强,矿石较致密坚硬,风化面呈黄褐色,新鲜面呈灰——灰蓝色,可明显与围岩区别。
5. 矿床成矿基本规律与远景 5.1 成矿规律
矿床1号矿体、2号矿体均受北西向糜棱岩带控制且赋存于其中,呈层状、似层状。1号矿体沿走向和倾向均比较稳定,2号矿体沿走向较为稳定,沿倾向尖灭较快。 5.2 矿床远景评价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赣ICP备2024042792号-1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