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语故事》教学教案 一.教学目的: 1.能正确、流利、在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7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仗课文中的详细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和教育。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引导学生感受成语中的人物形象,从形象中感受到寓意。 2.讲清成语故事中精辟语句,提醒其比喻义。 3.加强朗读和复述训练。 三.教学时间: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提醒课习题。 (二)初读指导。 1.自学课文。 2.出示自学要求:
1
(1)正确地认读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 3.生自学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楚国戳穿演奏腮帮俸禄滥竽充数南郭先生 (2)理解词语的意思。 夸口戳穿腮帮俸禄
(3)指名读课文,结合正音。 (三)指导写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三个成语的意思。
2.凭仗课文中的详细的语言材料,使学生在理解寓意的过程中受到启发教育。
3.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二)精读《自相矛盾》
1.自由轻声读课文,想一想这个故事讲的是件什么事。 2.讨论:“夸口”是什么意思?文中谁在说大话呢?他说的是什么大话呢?指名朗读,学生评议。
2
3.“张中结舌”什么意思呢?那人为什么张口结舌说不出话来呢?你能说说“自相矛盾”意思吗?
4.联络实际说说自己有没有犯过与此人同样的错误,你四周有没有人犯过这样的错误,读了这则故事你知道什么。 (三)精读《滥竽充数》
1.请同学们查,看看“滥”“竽”“充”“数”这四个字的意思。 2.指名读课文,边听边想: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为什么也得么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3.理解句子:“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出示三个句子:
(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2)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常常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3)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读一读,比较:这三个句子有什么不同,谁能用“总是”说一句话。
4.朗读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子,按着竽眼儿,装出吹竽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的俸禄。” 5.这句话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6.他后来怎么又装不去了?
3
出示句子:“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是一个一个地单独吹。” 指名用“不要……而是……”造句。
7.朗读课文,说说生活中有没有见过像“南郭先生”这样的人,读了这个故事你知道了什么。 (四)
精读《画龙点睛》
1.请大家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1)张僧繇画的龙为什么不“点睛”? (2)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2.逐习题讨论,指导朗读。
(1)点睛前的龙是什么样的?所以人们觉得怎样?
(2)张僧繇为什么不给龙点睛?后来为什么又给龙画上眼睛? (3)“点睛”的结果怎样?
(4)读这则故事时节要读出什么样的语气? (5)启发想象,领悟寓意。
游客们看到画上眼睛的真龙腾空而去,会说什么呢?学生自由讨论。
(五)布置作业。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