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来源:筏尚旅游网
邓论课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论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摘要] 由于现代经济的增长过度重视GDP的增长,并依靠市场体制导致外部性问题的产生,从而忽视环境的保护。为了解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政府必须解决产生外部性问题的产权问题,并通过合理的税收来调节。此外,环境问题并不仅仅是经济问题,它还涉及到社会体制及社会各种力量的博弈,为了解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我们还必须完善社会体制。

[关键词] 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府政策,外部性,产权制度,征税,社会机制

到20世纪90年代,资源耗竭、人口增长过快、环境污染、生态破坏等问题挡在了中国的发展道路上,于是关于可持续发展问题的讨论就成为中国理论界极其关注的热点。可持续发展包括生态持续、经济持续和社会持续三方面内容,它们之间互相关联而不可分割。生态持续是基础,经济持续是条件,社会持续是目的。它要求人类在经济发展中讲究经济效益、关注生态和谐和追求社会公平,最终达到人的全面发展。我将从经济与社会两个方面对环境的可持续发展进行论述。

一、从经济方面探讨环境问题的产生及其解决方法

1、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与外部性问题

经过数百年的现代化过程,人们逐渐发现,经济赖以发展的资源在逐渐耗竭,人类与其它生物赖以生存的环境在不断恶化,这些都不能不和以市场制度为主的经济发展模式联系在一起。那么,市场制度出了什么错呢?在市场中,存在着许多经济主体,他们进行交易的产品的成本是由交易决定的。经济学证明,在没有外部性的情况下,市场中的交易是有效率的。

第1页 共6页

邓论课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所谓外部性,是指一个人没有承担或获得他自己行为所引起的所有成本或收益。

导致外部性有很多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没有建立起有效的产权制度。比如,在一条河边上的造纸厂的产权有明确的归属,但这条河只有名义上的归属,即归集体或国家所有,但产权的行使效率较低。当造纸厂将污水排入这条后,河里的鱼就无法生存。由于没有专人拥有这条河,所以没有人因为鱼的损失而向造纸厂索赔。因此,造纸厂将不承担污染河导致的经济成本。但河里没有了鱼,实实在在地就是社会的损失。因此,造纸厂的“个人成本”低于“社会成本”。这导致造纸厂的均衡价格低于“真实价格”,而产量却高于“真实产量”。

一条河没有明确的归属,我国主要是制度的原因,因为我们刚刚从计划经济中走出来,国有企业的民营化还刚刚开始,人们还不习惯将一条河的使用权为私人所有。但在更多的情况下,很大的河,如长江,私人或某些组织拥有一整条河在是不可能的,分段拥有又不能互相不受影响。更进一步,海洋,以至说到极端,整个大气层,整个地球,就更不可能由私人拥有了。因此环境的不可分性,是外部性、从而是市场价格体系失灵的重要原因。

然而,即使是人们知道破坏环境的现时成本,也还是无法摆脱外部性问题。因为对环境的损害,从时间上看,往往不是均衡的。在相当长时间内,环境被损害的程度的增长是缓慢的,但当超过一定的阀值后,损害程度就会迅速增长,但这时再补救已为时晚矣。所谓为时晚矣,是指对环境和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有时具有不可逆性,或至少具有不对称性。不可逆,即是指不可恢复;如某种物种一旦灭绝,就不复存在。不对称,即是指很难恢复;如一旦将森林砍伐殆尽,虽然可以重新种植,却要经历很长时间。但是由于在达到临界点之前,人们不会将即将到来的供给的突然减少计算到与他人的讨价还价中,因而在市场中,没有一种价格信息会提醒人们节约使用该种资源。这是信息在时间上的不均匀导致的外部性问题。而这种时间上不均匀的信息,又会因为人们在空间上的分散,更不容易在灾难发生前知道。人们

第2页 共6页

邓论课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一般不会把以后的成本算在目前的账上,但一旦按以前的成本进行交易,就必然会将对环境或可再生资源的破坏推过阀值。

因此,可持续发展问题就可以归结为外部性问题。而一旦存在着外部性问题,市场价格体系就会失灵,只有政府能采取强制措施并制定各种政策来解决市场制度的失灵的问题。

2、针对可持续发展的外部性问题政府应制定的政策原则

由于外部性与产权制度的不完善相关,因而解决外部性问题的方法,首先应该是政府对产权制度的改进。

在今天我们讨论克服破坏环境和耗竭资源的问题时,首先也应该依赖于对产权制度的改进。尤其是在我国这样的社会里,我们刚刚告别计划经济,产权制度还很不成熟,所以还有通过改进产权制度解决环境问题的大量空间。例如,在一些乡村中的较小的河流的污染问题。由于河流名义上归集体所有,但“集体”没有有效行使产权的机制,河流被岸边的造纸厂污染了。在这时,如果将河流在一定时间内的收益权拍卖给个人。拥有这条河的产权的个人就会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与排污的造纸厂谈判或抗争,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借助于政府的力量来阻止污染的排放。在我国,已经有一些地方这样做了。从某种程度上讲,将森林树木的产权个人化,也会改进我国森林资源的保护状态。因为一旦树木的产权由个人或组织拥有,产权拥有者就会按照利益最大化的思路去安排树木的砍伐和种值。当树木的自然生长率高于市场利率时,拥有者就会根据树木的市场现货价格与净现值之比,有计划地砍伐树木。在这时,木材的生产成本必然高于当树木没有明确归属时的成本,从而会部分解决砍伐森林的问题。

其次,当然应该看到,产权制度的改进也是有边界的。在今天的技术条件下,还无法将

第3页 共6页

邓论课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大环境分割开来、并且个人化。所以产权制度的改进还无法将环境成本纳入到个人成本中去。例如上述的森林产权个人化,虽然将砍伐生物资源的机会成本算入了个人成本,却还是没有考虑环境成本。所以由个人拥有森林,个人成本仍然会低于社会成本。在这种情况下,对森林的砍伐就会超过考虑环境成本时的均衡水平。这就需要政府的政策来补救。

这个政策就是征税。即对砍伐的树木征收税赋,而对活木的买卖不征收税赋。其结果是,出售一定体积的活木比同等体积的木材要能获得更多的收益。这是因为,对木材价格的需求具有弹性,当砍伐税加到木材交易中去的时候,价格会上升,需求者会因价格上升而减少其需求,这等同于木材产权拥有者支付一部分砍伐税。而进行活木交易则无需交纳砍伐税,从而价格会比木材交易为低。由于没有砍伐税,卖者可以获得较出售木材为高的收益,而买者则可以买到较木材便宜的活木。这就鼓励较多地进行活木的交易,而较少地进行木材的交易。当出售木材比出售活木收入更少时,砍伐树木所获得的市场现值就会较低,用价格计算的树木的自然生长率就会较高,就更有可能高于市场利率。当活木生长的预期收益率超过市场利率时,树木拥有者就更不愿意砍伐树木了。由于可以出售活木,森林拥有者就有一个变现的市场,也不会因为急于变现而砍伐森林。只要政府对环境的价值有一个恰当的估价,征收环境税的办法就可以部分地避免信息在时间上分布的不均匀问题。这个恰当的估价需要对生物资源和环境的长期成本,尤其对环境破坏的临界点有一个有远见的估计。

二、从社会的角度来看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及解决方案。

经济学里一个最重要的原则是成本收益分析。从经济学角度来看,收益大于成本是可行的。但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一年创造五十万元利润的企业,它的污染造成的直接或间接损失却有一百万元。从成本收益分析来看,这个企业的存在肯定不合理,但它仍正常运行,为什么?根本问题在于成本(代价)的承担者与收益的获得者并非同一个主体。举例来说,一个造纸厂造成河流污染,这条河流下游的居民承受污染的代价,而利润的获得者是企

第4页 共6页

邓论课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业和地方政府(税收获得者)。所以,我们需要引入一个新的视角来看待这种环境、资源和社会之间的关系。环境保护和资源使用方式是社会行为,其结果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不同社会力量之间的力量对比,以及他们之间的博弈。这里有两个案例:根据某省环境信访情况通报,2001年该省环保系统共受理群众来信5845封,接待群众来访4002批9972人次,与上一年相比群众来访批次增幅达59%;另一个例子是,1998年全国人大环资委太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法》执法检查团到太湖流域进行检查时,受到地方政府的欺骗,这是环境和资源问题上的地方保护主义。

从这两个案例来看,我们大体可以得出这样几个结论:

第一,环境问题已成为与普通民众利益相关的问题。它不再仅仅是人文的、哲学式的关怀,而是造成一年几十万人次上访的严重社会问题。

第二,在环境问题背后,一方面存在受害民众的上访,一方面存在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不同社会力量进行着博弈。

第三,地方政府的保护主义背后是发展主义的政绩观。

第四,受损者往往处于弱势状态,他们通常的反抗方式是上访,或者说也仅仅是上访。他们现在所能够利用的合法途径和手段非常有限。在利益的较量过程中,往往企业和政府成为利益一方,受害民众成为另一方,在中国这两种力量的悬殊表现得非常明显。

关于如何形成可持续发展的社会机制,我认为需要在以下五个方面做出努力。

第一,在政治构架上,形成对政府短期行为的抑制,如发挥人大和政协在资源与环境问

第5页 共6页

邓论课关于中国的可持续发展的论文

题上的作用。

第二,发展民间环保组织。在国外,致力于环保的NGO组织在环境保护上起着重要作用。近些年来,如“自然之友”、“绿家园”等一批民间环保组织在我国发展起来,并开始产生影响。但总体来说,这个因素在我国仍然很弱。民间环保组织的重要性在于它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变环境和生态保护问题上社会力量高度不均衡、不对等的格局,用组织的因素来抵制破坏环境和生态的力量。

第三,充分发挥法律的作用。法律的作用之一是解决社会力量不对等,从而使强有力的社会力量的行为能够维持在一定的边界和框架之内,在环境和资源问题上同样如此。中国目前最直接最迫切的问题是在法律上保护环境污染的受损者。

第四,造就其他保护环境与资源的社会力量。如传媒和消费者运动等。

第五,树立政府新的政绩观、企业将保护环境和资源作为“企业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总而言之,环境问题的产生十分复杂,要解决环境的可持续发展问题除了要明确产权,采取征税等措施,以及改变社会力量的不均衡以外,还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当人们真正意识到环境与生存息息相关,并能自觉的维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政策与措施才真正起到了效果。

第6页 共6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