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琵琶行》中的琵琶意象

《琵琶行》中的琵琶意象

来源:筏尚旅游网
琵琶行》中的琵琶意象

中国古代文学的宝库中 ,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诗歌可谓是众多 珍品之一 ,而“童子解吟《长恨曲》 , 胡儿能唱《琵琶篇》”两句 诗不但说明这两篇作品在当时广为流传且脍炙人口 , 更说明了白 居易在叙事诗上的地位与成就。 其中《琵琶行》尤为后人所传诵。 这篇抒情兼叙事的优秀诗篇之所以能够深入人心、广为流传 , 是 因为“作者用饱含同情的笔触 , 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善于弹奏琵琶 的不幸歌女的形象 , 不仅写了琵琶女高超的技艺和深沉丰富的内 心活动 , 而且很巧妙地把歌女的不幸与自己在宦途失意很自然地 联系起来 , 因而显得真挚动人 , 意境深远。”

一、作者及写作背景介绍

《琵琶行》作于唐宪宗元和十一年 (公元 816 年)秋,白居易 时年四十五岁 , 任江州司马。在元和十年以前白居易先是任左拾 遗, 后又任左赞善大夫。

元和十年六月 , 唐朝藩镇势力派刺客在长安街头刺死了宰相 武元衡 , 刺伤了御史中丞裴度 ,朝野大哗。藩镇势力在朝中的代言 人又进一步提出要求罢免裴度 , 以安藩镇的“反侧”之心。

这时白居易挺身而出 ,坚决主张讨贼 ,认为否则国将不国。白 居易这种主张本来是对的 , 但他平素写讽喻诗得罪

了许多朝廷权 贵, 因此有人就说他官小位卑 ,擅越职分。再加上有人给他罗织罪 名, 于是被贬为江州司马。

江州的州治在今江西省九江市。司马是刺史的助手 , 在中唐 时期这个职位专门安置“犯罪”官员 , 是变相发配到某地去接受 监督看管的。 这件事对白居易影响很大 , 是他思想变化的转折点 , 从此他早期的斗争锐气逐渐消磨 , 消极情绪日渐其多。

《琵琶行》作于他贬官到江州的第二年 , 作品借着叙述琵琶 女的高超技巧和凄凉身世 , 抒发了作者个人政治上受打击、遭贬 斥的抑郁悲凄之情。

诗人通过写琵琶女生活的不幸 , 结合自己在宦途所受到的打 击, 唱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心声。 诗人在 这首诗中着力塑造了琵琶女的形象 , 深刻地反映了封建社会中被 侮辱被损害的乐伎、艺人的悲惨命运 , 抒发了“同是天涯沦落 人”的感情。

二、士与妓的结合 为什么白居易要将琵琶女和自己的身世联系在一起呢 ?这不 得不说说士子与歌妓舞女的渊源。

在古代中国 , 妓女继承着音乐的传统 , 比之家庭妇女妓女反 而能受到更高的艺术教育。她们较能独立生活 , 更较为熟习于男 子社会。其实在古代中国社会中 , 她们可算是唯一的自由女性。 她们能操纵高级官吏 ,亦能掌握某种程度的政治实权 , 妓家的繁 荣 , 与社会经济相始终 , 妓家

形象作为社会经济产物 , 在农业社会 几千年的文化中变化不大 , 但最终由于和文士的结合而提升至一 种高雅的境界 , 成为诗曲文艺音乐的传播者 , 表现为风雅的、 性灵 的、音乐的、诗酒的社会形象 , 在艺术的传承中与社会经济相始 终。上流社会的妇女为礼教所束缚不出闺门 , 妓女们则酬酢适应 于贵族和知识分子之间 ,上至宰相节度使 , 下至小吏逸少、 诗文缙 绅。开科取士使得素门寒士可以攀附北里妓家 , “以红笺名纸游 谒其中” ,希望借名妓的引汲提携以晋见高门巨族的权要。妓与 士唇齿相依、 互为消长。 唐代诗人的名句如无妓家为之歌唱则名 不彰显 ,妓女的侑酒歌唱使诗人的价值得以实现 , 士人揄扬歌妓 歌女依附名士。在这里 , 诗人把一个倡女视为自己的风尘知己 , 与她同病相怜 ,写人写己 ,哭己哭人 ,宦海的浮沉、生命的悲哀 , 全部融合为一体 , 因而使作品具有不同寻常的感染力。 因此 白 居易才可以借琵琶女之口来抒发“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慨。

三、琵琶行中的音乐性描写

《琵琶行》 在艺术上的成功还在于运用了优美鲜明且富有音 乐感的语言 , 用视觉的形象来表现听觉所得来的感受 , 萧瑟秋风 的自然景色和离情别绪 ,使作品更加感人 , 诗韵明快 ,步步映衬 , 处处点缀 , 造成一种凄寒清冷的氛围。

在中国的音乐里 , 琵琶是最宜于抒发幽怨情感的乐器。

《琵 琶行》中的歌女在琵琶弦上所抒发的忧郁凄苦的心情 , 引起了远 谪异乡 , 忧愤深广的白居易的无限感慨 ,于是把听到的音乐用美 妙的诗的语言写下 , 成为脍炙人口的千古名篇。音乐的描写之所 以成为《琵琶行》艺术上最突出的成就 , 其主要原因就在于它“善 于从各个不同角度 ,把歌女的动作 ,音调的变化 ,演奏的场景 , 当 时的环境 ,人物的感情恰当地糅合在一起加以细致的描写 , 写出 了琵琶音乐的复杂性和强烈的感染力”。

其一, 作者运用了许多新鲜的比喻 , 使语言具有听感 ,令人读 后如闻其声。如以骤然而至的“急雨”比喻大弦的声势

, 乐器的

繁密 ; 以款款而谈的“私语”比喻小弦声韵的幽细。“大弦嘈嘈 如急雨 , 小弦切切如私语” ,这两句话形象地表现了琵琶多变的 音响。以“珠落玉盘”比喻清脆圆滑 ,两弦齐奏的和谐 , 好像听到 了琵琶抑扬顿挫 , 清脆动听的声音。“大珠小珠落玉盘”这句诗 用珠玉相碰击的声音 , 来模拟交错拨动粗弦、细弦这种弹奏乐器 的声音效果 , 非常恰切。人们常以“珠圆玉润”形容声音的婉转 , 这里“大珠小珠落玉盘”亦给人以圆滑之感。

其二,作者善于运用语言的声音 , 直接模拟音乐。如“茫 茫”“声声”“续续”“嘈嘈”“切切”等重字。“嘈嘈切 切”“大珠小珠”“无声有声”等叠词 , “间

关”“幽咽”等双 声词,

明快而富有音乐美感的语言的运用 , 都加强了悦耳的听觉或 韵律的节奏 ,表现了诗歌的音乐美 ,使这首诗的声调、 音韵、节奏、 旋律组合得异常完美 , 达到了非常和谐的境地。

其三,这首诗在精彩动人的音乐描写中不但写了有声 , 而且 写了无声。如: “别有幽愁暗恨生 , 此时无声胜有声。 ”就在这万 籁俱静的时候 ,琵琶女的隐恨幽愁却在潜滋暗长 , 无声的间歇所 表现的思想感情 , 甚至比有声的演奏还要丰富、动人。“东船西 舫悄无言 , 唯见江心秋月白。 ”在演奏过程中 , 诗人迷于乐曲忘记 观察环境。大家都听得入迷了 , 演奏已经结束 , 而听者尚沉浸在音 乐的境界里 , 周围鸦雀无声 , 只有水中倒映着一轮明月。 这时他举 首四望 , 只见周围聚集着层层大船小舫 , 人们仍然沉浸在乐曲之 中 , 毫无声响 , 月白江清 , 更给这绝妙的音乐增添了无穷的诗意。 这都是以无声衬托有声 , 用音乐休止的余韵来强调乐曲的效果。 这种虚中见实的表现方法 , 具有中国古代艺术的传统特色。

四、白居易对于歌唱也有着独到而精辟的见解 如他在《问杨琼》 中曾道: “古人唱歌兼唱情 , 今人唱歌唯唱 声。欲说向君君不会 , 试将此语问杨琼。”此即主张凡演唱者 , 不仅要具有悦耳的美感音质 , 更重要的是要在声中寄情 ,

以情带 声, 声情并茂 , 方可完美 , 反对为歌唱而歌唱的无病呻吟。此说对 后世的唱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琵琶行》中琵琶女正是通过弹奏乐曲来揭示她的内心世界。 先是“未成曲调”之“有情” , 然后“弦弦”“声声思” , 诉尽 了“平生不得志”和“心中无限事” , 展现了琵琶女起伏回荡的 心潮。诗人感情的波涛为琵琶女的命运所激动 , 发出了“同是天 涯沦落人 , 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叹 , 抒发了同病相怜 , 同声相应 的情怀。

《琵琶行》 就是凭着对音乐淋漓尽致的描写 , 感情浓郁 , 意境 优美,语言凝炼明畅 , 形象生动传神 , 因而感人至深 , 成为千古绝 唱。

五、《琵琶行》的艺术性之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点 : 其一,他把歌咏者与被歌咏者的思想感情合二为一 , 说你也 是说我,说我也是说你 , 命运相同 ,息息相关。琵琶女叙述身世后 诗人以为他们“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叙述身世后 ,琵琶女则 “感我此言良久立” ,琵琶女再弹一曲后 , 诗人则更是“江州司 马青衫湿。”

其二,诗中写景物、写音乐 , 手法都极其高超 , 而且又都和写 身世、抒悲慨紧密结合 ,气氛一致 ,使作品自始至终浸沉在一种悲 凉哀怨的氛围里。

其三,作品的语言生动形象 , 具有很强的概括力 ,而且转关跳 跃,简洁灵活 , 所以整首诗脍炙人口 ,极易背诵。诸

如“千呼万唤 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 “别有幽愁暗恨生 ,此时无声胜有 声” ; “门前冷落鞍马稀 ,老大嫁作商人妇” ; “夜深忽梦少年事 梦啼妆泪红阑干” ; “同是天涯沦落人 ,相逢何必曾相识”等等。

白居易本来就是一个关心、同情人民疾苦的诗人 ,这次他又 用浅近优美的音乐语言塑造了一个动人的风尘女子――琵琶女 形象。三十年后唐宣宗在为白居易写的一首诗中说 : “童子解吟 《长恨》曲 ,胡儿能唱《琵琶》篇。”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