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完全性Peutz—Jeghers综合征1例

完全性Peutz—Jeghers综合征1例

来源:筏尚旅游网
・930・ 临床与实验病理学杂志J Clin Exp Pathol 2013 Aug;29(8) 完全性Peutz—Jeghers综合征1例 吕学霞,蔡丰波,负 田,蒙念龙,原旭涛,王仰坤 关键词:Peutz-Jeghers综合征;遗传;病例报道 中图分类号:R 735.2;R 735.3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1—7399(2013)08-0930一o3 性。3个部位中MUC-6均呈阴性。MUC-5AC在小肠和大肠 息肉中呈阳性(图7),在胃息肉中呈阴性。3个部位中CD10 均呈阴性。3个部位中p21和p53均呈小灶性阳性。Ki-67 增殖指数波动范围较大(3%~30%),均呈灶性强阳性(图 8)。3个部位中CEA(图9)、CA均呈灶性强阳性。3个部位 患者女童,14岁。因腹痛、停止排气排便2天人院。2 天前患者无诱因出现腹部隐痛,阵发性加剧,肛门无排气排 便。无发热、恶心、呕吐、里急后重、便血等症状。CT示左侧 结肠扩张,考虑肠套叠。查体:体温36.6 oC,心率125 0:/ 分,呼吸32次/分。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神志清楚,皮肤无 黄染,唇呈暗紫色,口唇周围及双眼周围均可见斑点状暗褐 色色素沉着,色素斑不高出皮肤(图1)。腹部柔软,中腹部 轻压痛,无肌紧张,左下腹可触及直径4 cm的包块,肝脾肋 下未触及。肠鸣音活跃,6~7次/分,可闻及气过水声及金 属音。双手掌及手背均可见散在的色素沉着点,数量较口周 及眼周少(图2)。家族史:其父亲口唇、口腔黏膜及双手掌 有类似斑点。曾有腹痛、腹泻史,均以慢性肠炎治疗。患者 弟弟口唇周围也可见色素沉着,姐弟均未行胃肠道检查。 胃镜及肠镜检查:胃、结直肠见多枚息肉样肿瘤,表面呈 分叶状、桑葚状或结节状。多数有蒂,少数有亚蒂。剖腹探 查:术中见胃、小肠、大肠有多枚大小不一的息肉。胃窦部息 肉直径4 cm,带蒂,嵌顿于幽门环以下。空肠、回肠见息肉3 枚,直径2~4 cm,带蒂,其中1枚嵌顿于小肠,形成肠套叠。 回盲部游离至左下腹,回肠末端套入盲肠约10 cm,致盲肠 狭窄、梗阻,套叠近端小肠积气扩张,肠壁充血水肿,肠蠕动 活跃,肠系膜及其血管血运良好。降结肠息肉1枚,直径2 em,未见腹腔淋巴结肿大,余无异常。遂行胃窦、小肠、结肠 息肉切除术和肠套叠复位、固定术,息肉切除后送病理检查。 病理检查小肠息肉3枚,体积分别为4 em×3 cm×2 cm、2 cm×2 cm×1 cm、2 cm×1.5 cnl×1 cm。结肠息肉1 枚,体积为3 cm×2.5 cm×1 cm;胃窦息肉1枚,体积为4 cm ×4 cm×3 cm(图3),所有息肉蒂部均短而宽。镜下见息肉 具有诊断性的平滑肌轴心,呈树枝状,被覆以增生的腺体,形 成绒毛状结构,细胞无异型性,有各种正常的细胞类型。胃 窦部息肉可见黏液性腺体,未见杯状细胞,腺体呈不同程度 的扩张(图4)。小肠息肉上皮呈单层柱状,可见吸收细胞、 杯状细胞及潘氏细胞(图5),间质有灶性炎细胞浸润。大肠 息肉上皮呈单层柱状,核位于基底部,上皮无异型性(图6)。 免疫表型:MUC-2在小肠和大肠息肉中呈阳性,胃息肉呈阴 收稿日期:2013一O1—28 作者单位:解放军第150中心医院病理科,洛阳471031 作者简介:吕学霞,女,硕士,主治医师。Tel:(0379)64169433, E—mail:lvxuexia8299485@163.coln 中MLH一1、MSH-2、MSH6和PMS-2均有不同程度的缺失。 病理诊断:胃、小肠、大肠完全性Peutz.Jeghers综合征 (简称PJS)。 讨论PJS又称Peutz—Jeghers息肉病、口周色斑沉着征、 黑斑一息肉综合征,黑色素斑一胃肠多发性息肉综合征,是 胃肠道息肉中较少见的病变之一…。1921年由Peutz首先 提出,1949年Jeghers对其病因进行报道 。本病临床罕 见,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 J,有单一多效基因传 递,男女均可发病,家族发病率达30%。研究表明,PJS致病 基因LKB1/STK1l定位于19pl3.3区带,预期编码的是由 433个氨基酸组成的丝氨酸蛋白激酶(serine/threonine kinase 11,STK11) J。通过显性的常染色体遗传,家族成员有不 同的外显率 J。研究表明,患者子女有50%的患病几率 。 PJs主要发病特征有胃肠道息肉、口周及手足等皮肤黏 膜色素斑及家族遗传性。具备三大特点可诊断为完全性 PJs,仅有黑斑及家族史或者仅有黑斑及胃肠道息肉的称为 不完全性PJS。色素斑多在出生时或幼年时即存在,可见于 口周、唇、颊黏膜、面部、四肢末端等部位,少数可在会阴部出 现。色素斑呈圆形或卵圆形,不高出皮肤或黏膜,压之不退 色。病理活检表现为皮肤表皮基底细胞内黑色素增多,真皮 浅层处黑色素细胞增多。色素斑自患儿出生时已有,后逐渐 增多,青春期达高峰。随着年龄的增长,色素斑可逐渐褪色, 消失。有报道称颊黏膜色素斑可终身不退。色素斑的数量 及颜色的深浅与息肉的数量无相关性。息肉的出现晚于色 素斑。肠息肉引起的症状多在9—16岁时出现。最初可仪 表现为一般的消化道疾病症状,易被误诊为胃肠炎。息肉的 局部刺激可引起间歇性的腹痛腹泻或少量便血,胃部息肉还 可以导致患者嗳气、呕血,长时间则致患者贫血、营养不良、 蛋白丢失。随着年龄的增加,息肉逐渐长大,数量增多,并互 相融合形成体积较大的息肉,最后可引起胃肠道梗阻、肠套 叠。随访发现PJs复发率较高,本例患者术后14个月原发 部位复发,组织学形态同首次病变,目前仍处于随访中。 PJS组织形态学特征为树枝状平滑肌轴心被覆固有的 黏膜腺体。黏膜类型大多为错构瘤性息肉,少数可为腺瘤性 息肉、增生性息肉等。研究表明PJS可从错构瘤性息肉发展 为不典型腺瘤,甚至腺癌演变。可伴发结直肠癌、胃癌、小肠 癌、子宫颈癌和卵巢癌等。另外,研究发现PJS伴发肿瘤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