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筏尚旅游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美术欣赏课初探

美术欣赏课初探

来源:筏尚旅游网


美术欣赏课初探

美术欣赏课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的重要方式之一,也是开阔视野、扩大知识面、提高艺术修养、陶冶思想情操的一条重要途径。那么,在美术欣赏课中如何引导学生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地理解中外美术作品的内涵和外延、形式与内容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从而达到赏心悦目的艺术享受境地,发挥美术作品的社会作用呢?

一、了解美术作品的特定意境是欣赏美术作品的大前提

在欣赏一副作品时,首先应向学生介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以便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如:在欣赏席里柯的《梅杜萨之筏》时,应让学生了解它是十九世纪欧洲绘画全面繁荣时期的浪漫主义绘画的代表作,它取材于当时法国的一起严重的海难事件,即海军战舰“梅杜萨号”在开往非洲塞内加尔途中不幸沉没。军官们纷纷逃生,只有一只木筏载着一部分遇难者在海上漂流,最后只剩下极少数人遇到搭救才幸免于难。席里柯着重描绘筏上的幸存者突然发现一艘轮船,便挣扎着起来呼救的一瞬间。画家通过呈上升态势的金字形的构图,有层次有节奏地表现了遇难者在绝望的痛苦挣扎中希望得救的强烈情感。全画浓重森严的色调、强烈的光影对比,更增强了这一事件的悲剧气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这一作品无论从题材内容还是艺术形式,都是对法国新古典主义美术的反映,为法国浪漫主义美术的兴起奏响了激动人心的序曲。

以上分析说明,作者通过含蓄的手法来表现深刻的意境,根据这一特点,也就决定了在欣赏美术作品时,不能简单地就画看画,而要通过画中有限的形象,去捕捉和领会某些更深刻的的意境,即超越这些形象本身的“象外之形,弦外之音”。要想做到这一点,就要求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作品时,充分运用形象思维,从欣赏中去“思”,努力展开想象的翅膀,去想象,去创造。

二、了解画技、画法是美术作品欣赏的关键

优秀的美术作品是艺术家对生活的认识与体验的再现,是艺术家思想情感的结晶。但是,优秀的美术作品是用有限的艺术形象、变化多端的手法,以凝练、含蓄的笔墨表达深刻的思想和情感。因此,画技、画法是画家表达情感的具体体现,以顾闳中的《韩熙载夜宴图》为例,作者在刻画人物和用笔的工细劲键,设色的富丽匀净等方面,已达到了很高的技巧。例如:《夜宴图》第四段中对五个乐妓的描绘,画家所用的线描,既有粗细、轻重、缓急之分,又充分表现了衣衫的质感。在用色上,五个乐妓的服装的主色调是浅色,由于用红绿两色相互穿插,有对比又有响应,显得丰富而又统一,至于服装上那些细如毫发的织绣纹样,则更是极尽工细之能事。特别是韩熙载的浓浓的胡须,笔法非常精细,不仅画出了胡须的质感,而且使人感动,与其说是画出来的,不如说是自然“长”出来的,其高超的用笔技巧,令人叹为观止,因此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美术作品来提高自己的“眼界“的同时,更应让学生把好的技法、技巧应用于自己的实践中,以便更深刻地理解作品的技法技巧。

三、创造性地欣赏美术作品,使学生对美术作品产生共鸣

为了让学生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全面理解美术作品的内涵,我觉得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来完成欣赏过程:

1、启发引导

⑴向学生简要介绍作品产生的历史背景和作者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帮助学生理解作品的意境。

⑵通过对画风、画技的分析,使学生理解画家风格与技法形成的内在联系,从而加深对作品的理解与欣赏。

2、比较分析

教师可将作品从形式、内容两个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让学生了解画技、画法在不同画面上出现的规律,也可通过比较,直观地让学生感受不同的工具、不同的材料所产生的不同效果,从而更深一层地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不是作者随意杜撰的,而是作者表达自己对生活的认识和某种情感的抒发或宣泄。

3、各抒己见

通过对美术作品的欣赏充分表达自己的见解,可以拉近师生间对美术作品认识的距离。由于师生间的艺术修养不同、个人经历和对生活的体验也不一样,必然导致对作品的理解和认识各有各的不同。学生可通过对美术作品基本要素的掌握去发挥自己的想象。教师可运用这种形式,在课堂上让学生各抒己见,高谈阔论,相互启发。这种教学方法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也是师生间“共同心理感应”的基础,对促进美术教学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efsc.cn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