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实际如何激发学生的内部动机和外部动机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相比,具有极大的优越性。而要想实施启发式教学,关键在于创设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具有一定难度,需要学生努力克服,而又是力所能及的学习情境。创设问题情境就是在提供的学习材料和实践活动与学生的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人为的“不协调”,从而把学生引入一种产生疑问、探究问题答案的有关情境的过程。有效的教学在于形成一种使学生似懂非懂、一知半解、不确定的问题情境,由此产生的矛盾、疑惑、惊讶等最能引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产生学习的愿望和意向。要想创设问题情境,首先要求教师熟悉教材,掌握教材的结构,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此外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状态,使新的学习内容与学生已有水平构成一个适当的跨度。这样,才能创设问题情境。问题情境创设的方式多种多样,并且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
一般情况下,动机水平增加,学习效果也会提高。但是,动机水平也并不是越高越好,动机水平超过一定限度,学习效果反而会降低。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任务的不同难度,恰当控制学生学习动机的激起程度。在学习较容易、较简单的课题时,应尽量使学生集中注意力,使学生尽量紧张一点;而在学习较复杂、较困难的课题时,则应尽量创造轻松自由的课堂气氛,在学生遇到困难或出现问题时,要尽量心平气和地慢慢引导,以免学生过度紧张和焦虑。因此,平日学生中流传的“大考大耍,小考小耍,不考不耍”的调皮话,在一定程度上是有积极意义的。
(3)充分利用反馈信息,妥善进行奖惩
反馈是指对结果的知晓。了解自己活动的进展情况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推动力量,会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的愿望,这对所有的学生都很重要。对反馈的研究表明,在一些情况下,提供有关努力结果的信息可以作为一种很有效的奖励加以使用。但是,要使反馈成为一个有效的激励措施,它必须是明确、具体且及时的。虽然表扬和奖励对学习具有推进作用,但使用过多或者使用不当,也会产生消极作用。有许多研究表明,如果滥用外部奖励,不仅不能促进学习,而且可能破坏学生的内在动机。所以,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奖励,把奖励看成某种隐含着成功的信息,其本身并无价值,只是用它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促使学生由外部动机向内部动机转化,对信息任务本身产生兴趣。
(4)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
对学习结果的归因对以后的学习行为会产生影响。就稳定性维度而言,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稳定因素(能力、任务难度),则学习者对未来的学习结果也会抱成功或失败的预期,并会增强他们的自豪感、自信心或产生羞耻感、自卑感;相反,如果学习者把成功或失败归因于不稳定因素(努力、运气、身心状态:外界环境),则不会影响他们对未来成功或失败的期望,其成败体验也不会影响到将来的学习行为。一般而言,无论对优生还是差生,归因于主观努力的方面均是有利的。因为归因于努力,可使优等生不至于过分自傲,能继续努力,以便今后能继续成功;使差等生不至于过于自卑,也能进一步努力学习,以争取今后的成功。在学生完成某一学习任务后,教师应指导学生进行成败归因。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找出成功或失败的真正原因;另一方面,教师也应根据每个学生过去一贯成绩的优劣差异,从有利于今后学习的角度进行归因,哪怕这时的归因并不真实。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